民族理論學習心得體會范文(精選3篇)
民族理論學習心得體會范文 篇1
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問題的理論,弄清民族問題的發展規律,弄清民族問題發展規律與社會發展總規律的關系,掌握人類社會發展不同階段上的民族問題規律,特別是掌握社會主義條件下民族問題發展的規律性,對于勝利地解決我國民族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重視民族問題,不回避、不夸大、不縮小,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和創新民族理論,建立顧改革開放的30年,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發展成果豐碩,亮點紛呈。結合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族工作走過的光輝歷程,我們從30年來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發展創新中可以得到許多重要啟示。
第一、推進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發展創新,必須始終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30年來,我們黨在處理民族問題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不照搬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堅持從中國民族問題的實際出發,尊重民族發展規律,高度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理論和政策體系。這要求我們在日后的工作中,要加強民族問題和民族工作的調查研究,認真了解新情況新問題,切實把握新特點新規律,制定的方針政策,經得住實踐的檢驗,經得住風險與挑戰的考驗,經得住歷史的檢驗。
第二、推進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發展創新,必須始終做到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解放思想是進行理論創新的先聲,是推動實踐發展的前提。30年來,我們黨緊密結合新的歷史條件和新的歷史任務,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斷推進黨的民族理論創新、政策創新,使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不斷適應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發展要求。當前,我們推進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發展創新,就要立足世情、國情、黨情的發展變化,始終注意把握時代前進的脈搏,體現實踐發展的要求,不斷研究新情況、提出新論斷、制定新政策、采取新措施,推進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中國化和當代化,推動民族工作理論和實踐與時代發展同步伐。
第三、推進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發展創新,必須始終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思維。
30年來,正是堅持和做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思維,我們黨處理民族問題的理論和政策,既深刻總結了我國處理民族問題的經驗教訓,也積極借鑒了世界上一些國家處理民族問題的經驗教訓,因而具有世界的寬廣眼光和視野。當前,我們推進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發展創新,就要密切關注當代世界民族問題發展變化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特點、新趨勢,充分考慮其可能對我國民族問題產生的影響,從中得出有益的啟示與結論,做到未雨綢繆、趨利避害;就要加強戰略思維,善于從國際形勢發展變化中把握發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使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在國際和國內的比較中走向更加成熟。
第四、推進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發展創新,必須始終堅持綜觀歷史,以歷史的深遠眼光觀察、研究和處理民族問題。
這是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發展創新的重要基礎。30年來,正是從我國歷史上處理民族問題的豐富實踐中總結經驗、汲取營養,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才體現了時代性,把握了規律性,富于創造性。當前,我們推進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發展創新,就要深刻總結我國歷史上處理民族問題的經驗教訓,注重從各民族發展的歷史中把握民族問題發展規律,在歷史和現實的結合上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努力在理論上不斷有新發展,政策上不斷有新突破,實踐上不斷有新創造,繼續堅定不移地把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推向前進。
第五、推進黨的民族理論和政策發展創新,必須始終堅持胸懷全局,以全局的戰略眼光觀察、研究和處理民族問題。
正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從創立之日起,就非常重視民族問題,把正確處理民族問題作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在各個歷史時期自覺地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民族和民族問題的實際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民族觀認識和解決中國的民族問題,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全面、系統、科學的民族理論,制定了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政策,并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中不斷地實踐,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使我國成為世界上處理民族問題最成功的國家。
民族理論學習心得體會范文 篇2
通過學習黨的民族理論我了解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民族和民族問題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我國的民族情況和民族問題,黨和國家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理論和政策,以及和民族問題有關的宗教問題。換句話說,學習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就是讓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創立、發展及其偉大意義,認識民族產生、發展和消亡的規律,民族問題及其由來,民族問題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影響,以及怎樣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另一方面讓我進一步了解國情、省情、民情,認識少數民族在中國歷史上所起的作用及其在社會主義四化建設中的戰略地位,我國在社會主義時期要解決好民族和民族問題所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具體措施。
總之,對我們進行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進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教育,進行無產階級世界觀和民族觀的教育,從而提高我們執行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的自覺性,正確處理好民族關系,做好民族工作,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發展繁榮,為加速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民族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它不同于階級,不同于國家,不同于政黨,也不同于種族,而是一種穩定的人們共同體,是一個社會實體,并有著自身的矛盾特殊性,同樣由于民族存在引起的民族問題,即民族與民族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也不同于階級問題、國家問題、政黨問題和種族問題而有著自身的特殊性。馬克思恩格斯對世界民族和民族問題這一歷史范疇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體系,并逐漸發展成為一門新興而獨立的學科。同時,它與許多學科相聯系:
(1)與哲學相比
哲學研究的是整個人類社會和自然界,探討的是一切事物產生、發展、消亡的客觀規律,是普遍規律;民族理論研究的則是民族和民族問題這兩個具體為基本的方面。
(2)與民族學
民族理論研究民族和民族問題的規律,并用其指導社會實踐活動;民族學研究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具體到每一個民族的產生、發展過程中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內容。
(3)與歷史學
歷史學研究的是人類社會的全過程,讓人們了解社會的過去及發展;民族理論只對民族這一社會歷史中的現象、范疇作研究。
(4)與民族史學
民族史學著重研究民族發展的全過程,是每個民族的歷史,也就是追溯各個民族的起源、形成、發展和變異;民族理論只對規律進行研究。
同時,民族理論還與宗教學、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法學、藝術、倫理學等學科有關系,并應用這些學科的許多優秀成果來研究民族的一般特點和普遍規律。但民族理論也在學科發展中體現出自己的特點:(1)科學性;(2)階級性;(3)實踐性;(4)發展性。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和黨的民族政策是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民族問題最可靠的銳利武器。就中國來說,民族問題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社會問題的重要方面,因此,掌握好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認真制定和執行好黨的民族政策,解決現實生活中存在民族問題,將對各民族的共同繁榮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理論學習心得體會范文 篇3
國家對解決備受人們詬病的“大學行政化、衙門化”問題決心很大,不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寫入了“探索建立符合學校特點的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克服行政化傾向,取消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的主張,而且也有明確的態度,令人高興。但是冷靜一想,心里還有點兒不夠踏實,因為一些深層問題和相關問題好像還來不及進入人們的注意。
大學去行政化主要涉及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政府與大學的關系,二是大學內部的治理結構。從政府與大學的關系看,大學應該有相對的獨立性和自由度,而不是被政府高度管制和主導;從大學內部的治理結構看,以教授為代表的學術力量應該取代以行政為中心的權力系統,全面實行教授會制度和大學校長的遴選制度,行政系統只是一個辦事或服務機構。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大學行政化”是一個存在,這個存在有一定的社會前提。不改變這個前提,僅憑一紙公文“取消實際存在的行政級別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有可能事與愿違。
“大學行政化”實質上是全社會“官本位”意識及其體制的產物。除了學校干部行政級別的明確化外,還有講師、副教授、教授相當于科級、正副處級還是副廳正廳級的說法。在官本位體制內,這種對應的確便于學校同政府部門的同級對話和對等接待。這或許是一種無奈的被適應,因為不適應,就會與這套體制格格不入。后來,有人發現“被行政化”其實也很受用,因為他可以在這套體制內獲得權力所有者的同等利益,于是被適應逐漸變成了主動適應乃至積極追求。
從行政控制的角度來說,“大學行政化”意味著把大學納入了與政府對等部門平起平坐的位置,在“官本位”意識主導的社會里,人們通常很容易將“大學行政化”看成是對大學教育的重視和對學術的尊重,是一種“抬舉”。然而正是在大學被行政不動聲色地“招安”的同時,實際上也逐步喪失了辦學的主體地位,畢竟有對等,就有同上級或上上級的領導與被領導關系。于是“政府對大學的行政管理日益強化,大學越來越像行政單位而非獨立的教學科研機構”。
改革決不是局部的修修補補,不改變社會的“官本位”體制,不改變政府對大學的高度管制和主導模式,簡單的大學去行政化很可能讓大學活得更加窩囊,而且有苦無處說。在一個連和尚都有級別的官本位社會里,如果連說話的分量甚至機會都沒有,還能有多大作為?所以,我們還真的不能籠統指責一些人士的憂心。“官本位”體制不改,“大學去行政化”就是一句空話。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一種系統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