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后心得體會(精選3篇)
《文化苦旅》讀后心得體會 篇1
莫高窟大門外,有一條河,過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得見著幾座僧人圓寂塔。歷來主持莫高窟的僧侶都不富裕,從這里也可以找見證明。夕陽西下,朔風凜冽,這個破落的塔群更顯得悲涼。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較近,保存得較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讀去,猛然一驚,它的主人,竟然就是王圓箓!?歷史已有記載,他是敦煌的罪人。
他是逃難到甘肅的,后來做了道士,又經歷了無數年的苦行最終成為了住持,成為莫高窟的最高領導,但他并沒有保護好莫高窟,更不必說給莫高窟帶來財富了!由于他的無知,也許是沒有文化的緣故,他鑄成千古大錯。他視經卷如糞土,幾個銅板,幾棵白菜,甚至什么都不給,也可以從他那里拿走幾卷經書。
沒有任何關卡,沒有任何手續,外國人直接走到了那個洞窟跟前。洞窟砌了一道磚,上了一把鎖,鑰匙在王道士的褲腰帶上。
他將莫高窟中的經卷當作商品進行交易,他的無知葬送了敦煌的宏偉,葬送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我好恨,恨王圓箓的無知;我好悔,為何沒有能力阻止他的無知;我好惋惜,中華幾千年輝煌的文化遺產就這樣赴之東流了,但我們沒有后悔的余地,文獻的流失早已鑄成,沒有回頭之路。除了恨自己沒早生幾個世紀阻止這件事的發生,我無能為力
水伴著黃沙吹打我的臉頰,悵然,難解我心中的`恨楚,什么話都沒說,留著淚走過王道士的圓寂塔前。我懷著悵然的心情記敘他敦煌的罪人。飛天月人的壁畫無法復原,先輩遺珠早已灰飛煙滅,我揮起手中的長鞭,深深抽向心田。
《文化苦旅》讀后心得體會 篇2
江蘇新高考以語文、數學、英語三門計入總分,三門功課中有兩門是文科,彰顯了江蘇省對中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視。這其中語文160分對高考總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學好語文真的不容易。
首先,作為高考考試學科,語文與數學等理科學科的學習其實有共通之處,那就是要有一定量的做題訓練,一度我們曾提出語文學習要理科化,雖然有矯枉過正嫌疑,但也不是沒有理由的。也就是說語文學習要虛功實做,各類高考題型的訓練是十分必要的,總結解題規律也是十分必須的,而這些訓練也是不應弱于理科的。
其次,作為文科性質的語文,還需要我們有大量的語言積淀和較強的語感悟性,因而光靠做題目也還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試想,語文試卷上大量的語言材料你讀不懂,再強的解題能力也是白搭,所以學好語文,多讀、多背、多寫是必不可少的三大環節。
第三,作為一門祖國母語的語文,又有別于其它文科學科的地方,語文試卷上所選材料無不與我們日常生活的世界息息相關,從社會的上層建筑到經濟基礎,社會科學乃至自然科學,可謂包羅萬象,所以學好語文,還必須要了解甚至熟悉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才能有效讀懂表現這些生活的語言文字,也才能更好地表達出這些個人情世態,從而寫好70分的高考作文。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又是一門首先要學會做一個健全的中國人,然后才能真正學得好的學科。
《文化苦旅》讀后心得體會 篇3
大家好,我是張碩。今天由我帶大家游覽我國清朝的皇家園林——頤和園。此次的游覽目的地有三處,分別是“長廊”“萬壽山”和“昆明湖”。古跡是國家歷史的寫照,我們大家有責任和義務保護并愛護它。所以希望我們都能做一個文明的游客,不要亂涂亂畫,垃圾入箱,保持游覽地的環境。我希望能和大家度過快樂的一天。
走進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我們將到達的一個目的地——長廊。它很有名,據說還是“世界第一大長廊”。長廊有七百多米長,分成273間。每一間的橫檻上都有五彩的畫,畫著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長廊兩旁栽滿了花木,這一種花還沒凋謝,那一種花又開了。
走完長廊,就來到了第二個目的地——萬壽山。請大家抬頭看,聳立在半山腰的那座八角寶塔型的三層建筑就是佛香閣了。下面一排排金碧輝煌的宮殿就是排云殿。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放眼望去,頤和園的`大部分景色盡收眼底。
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也是第三個目的地。昆明湖圍著長長的堤岸,堤上有許多式樣不同的石橋,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十七孔橋。因為這座橋有十七個橋洞,所以叫十七孔橋。站在橋上,就可以更清楚地欣賞昆明湖了。看,昆明湖靜的就像一面鏡子,游船,畫舫在湖面上慢慢滑過,幾乎連一點痕跡都沒留下。它不光靜還綠得像塊碧玉呢。
頤和園到處都有美麗的風景,說也說不盡,希望大家有空能常來細細游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