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有感(通用5篇)
中國文學有感 篇1
如今,現在的中國人在過節日的時候都會有不同的習俗,例如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這些文化習俗的傳承都離不開中國五千多年的傳統文化歷史。然而現在的我們對中國文化又了解多少呢?
別的暫且不說,就說我國的唐詩宋詩,你對它了解又有多深呢?無論是唐詩的藝術魅力,還是宋詞的小令,中調,長調,給我們的都是一些許許多多優美動人的畫面,讓我們回味無窮。
你看,唐代詩人李白和杜甫,他們共同經歷了李唐王朝從極盛走向衰敗的過程,二人都是至交好友。李白才思敏捷,詩風豪邁飄逸;杜甫博大精深,詩風沉郁頓挫。他們是唐詩星空中最為耀眼的雙子星座:一個浪漫奇跡,一個情深意永。而北宋詞人李清照卻展示給我們的是一個“愁”字。其中,她《醉花陰》中的“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間接的給我們展示了她的無限“愁絲”。給我們的都是不同的文化感情色調。
其次中國的四大發明——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印刷術。這四件東西,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它們一直到現在都是功不可沒的。你看我們現在用的作業本都是通過造紙術等一系列程序完成的。而火藥在現今社會軍事方面的功勞更是數不勝數;是它讓我們國家在世界上有了一定的社會地位,也是它讓其他國家對我們所背負的“東亞病夫”有了新的看法。然而指南針在航空、輪船、交通方面的功績也是閃耀奪目的,接著過來的“路位移”讓我們這些對路途的不熟,也漸漸的有了一定的認識與了解,使我們到陌生的地區可以找到方向,這些發明,不正是傳承著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嗎?
然而文房四寶也不占下風,你看哪一篇篇優美的文章,使人身臨奇景,遨游世界,那飛揚的神筆揮灑出豪邁情懷,使人有一種想去了解“它”的想法。同時,也繪畫出一張悠閑自若的畫面,給人一種悠閑自在的感覺,從而讓人們更加的想去“研究它”
我想對于文化,既要傳統文化,也要有創新精神。中華民族雖然遭受過外族的入侵和列強的蹂躪,但卻是四大發明古國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于不敗之地的偉大民族。然而,歷史告訴我們,要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既離不開生養,哺育我們的這塊黃土地,也離不開及時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先進文化。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我們中華民族的子孫要學會觀察文化現象,學會文化透視,發揚中華文化,傳承其精華。
中國文學有感 篇2
一周時間讀完錢穆的《中國文學史》,這部書不是一部專著,而是其在1955年新亞學院開設的一堂文學史課程,學生葉龍將課堂筆記整理成書。葉龍先生的讀書筆記,精細的可以整理成書,比較起來,自己一直以來記得筆記簡直就是粗糙不堪。
錢穆先生將中國的文學分為散文和韻文,韻文以《詩經》為始,散文以《尚書》為始,雖然韻文比散文出現早,但是韻文的地位不如散文重要。
韻文的發展軌跡為:詩經——楚辭——漢賦(既有散文,又有韻文)——漢代五言詩——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由唐傳奇、詞話加上戲曲豐富完善發展為小說
散文的發展軌跡為:尚書——春秋——《論語》《孟子》《老子》等“子”書——疏、令、說等政治應用文——以曹操父子三人為代表的建安文學——昭明文選——以韓愈、柳宗元為代表的復古派古文,主張文以載道——以歐陽修為代表的唐宋八大家——以歸有光為統領,方苞、劉大櫆、姚鼐為代表的桐城派。
錢穆按照形式將“子”書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論語》這樣的簡短對話集,《孟子》也是,只不過對話稍微長一點,屬于最早出現的子書;第二階段是《莊子》之類的短篇論述;第三階段是《荀子》《韓非子》和《呂氏春秋》這樣的系統性的長篇著述。由此,他認為按照《老子》的體例應該晚于《論語》,《墨子》有的部分也是對話,有的部分是短篇論述,應是有的部分寫的早,有的部分晚,不是一段時間內形成的。我自己認為這種劃分很新穎,觀點獨到,但是說服力不是很足,存疑。
錢穆認為建安文學是中國純文學的起點,肯定了曹操在文學上的地位,尤其認可曹丕對文學的看法和觀點,認為曹丕比曹植的文學成就更高。
錢穆尤其推崇韓愈,贊揚其為“文起八代之衰”文章純真而自然,這非常符合錢穆對于文學的理解。錢穆認為“所謂文學,并非將生命、感情放進去就成為文學,而是將生命、感情以及有時代的內在生命力和外在生命里四者配合起來才成為文學。”因此,其非常推崇入世的作品,反映時代的現實情況,純真而自然。他說,杜甫要高于李白,而《水滸傳》是最出色的章回體小說。
讀到此書后面的部分,會覺得很有些問題。談論古文太多太多,而對于元曲以及明清小說等形式講的過于簡單,尤其對小說好像執有偏見。邏輯和內容也有點問題,比如明清古文的章節,沒怎么談明清的古文,反而對北大里面桐城派和選派的發展脈絡進行了詳細的論述,還評價了胡適之、魯迅、共產黨的文章缺點。如果沒有劉悠揚的后記,恐怕很多讀者都很難理解本書后半部分的觀點。
劉悠揚在后記里面詳細介紹了錢穆先生在1955年開設文學史課程前后的經歷。錢穆先生到香港后,致力于推廣傳統文化,與唐君毅、張丕介及一群來自中國內地的學者開辦了新亞學院(香港中文大學之前身),其教育宗旨在于“上溯宋明書院講學精神,旁采西歐大學導師制度,以人文主義之教育宗旨,溝通世界中西文化,為人類和平社會幸福謀前途”。新亞書院校訓為“誠明”,語出《中庸》。
“五四運動”時期興起的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尤其是如家文化沖擊巨大,白話文崛起,古文退入了故紙堆。我覺得白話文代替古文是歷史的選擇,也是歷史的必然。古文的旁征博引、晦澀難懂,為學習設立了門檻,“文化知識”難以在大眾中普及。對于20世紀初積弱已久、百廢待興的中國來說,扯了袖子、拉了后腿。中國必須打破舊的、固有的儒家秩序,樹立“科學”和“民主”的地位,建立一番新天地,才能奮起直追,趕英超美。
正如黑格爾哲學的觀點,有“正題”,必然有“反題”。錢穆作為“新儒學文化”的代表,一直倡導古文,致力于儒家的東山再起。比如,錢穆說“白話文不適用于抒情”,真是無法認同。《民主的歷史》一書中,作者許良英和王來棣伉儷專門對錢穆的“新儒學”進行了批判。但是錢穆在本書中也一再強調,并不是不贊成白話文,而是希望不要將古文說的完全一無是處,希望二者共存。
站在21世紀,回首,我認為五四時期的新文化運動非常成功,它破除舊了中國的老式思維,宣傳西方的科學和民主,覺醒民眾之意識和精神,這段短期的“文藝復興”之于中國,千鈞之重。但是,也正是與舊文化割裂的太徹底,造成了傳統文化的斷層,有人甚至認為中國的文脈在五四運動斷裂。
不要忘了,正題、反題之后就是合題。對于有兩千年源遠流長歷史的中國人來說,完全的西方化肯定是行不通的,徹底的割裂歷史也絕對是錯誤的。世易時移,我們已經逐漸意識到了傳統的重要,最近兩年,學“國學”蔚然成風,高考改革增加了語文的分數比重,中小學課本增加大量古文的學習。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扎根中國本土,攝取西方精華,才能尋找到一條真正適合中國的路。
中國文學有感 篇3
文化是民族的符號,是象征。一個民族的崛起,除了經濟的強盛外,更重要的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繁榮。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強大中國的各項事業騰飛不絕,中華文化的復興也隨之展現在我們每個炎黃子孫面前。
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歷久!彌香,雖歷盡滄桑,但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的薪火相傳,民族文化的多樣性與個體五彩繽紛的生活,人們對精神空間的選擇,對文化的追求,永不休止。文化不絕,民族不滅,在此基礎上,傳承,弘揚我們的文化,可以說是民族振興,國家富強的首要任務。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尤以詩最為精辟,堪稱中國文學的經典,永垂不朽。從昔日的古詩到如今的現代詩,中國詩經歷了幾千年的風雨,歷久不衰。
《詩經》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豪爽的詩詞道出了毫不掩飾的對心愛人的愛慕之情。“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簡短的詩句,表達了屈原對楚國忠貞,矢志報國的高尚品格。
中國詩的輝煌是不可磨滅的。
春秋戰國時期,是精神思想空間,文化極度繁榮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孔子,墨子,孟子爭相而出,儒家、道家、法家,百家興起,出現了中國文化史上的巔峰,也奠定了中華文化堅實的基礎。
孔子,春秋時期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開山鼻祖。儒家學說是對后世影響最深的,教化人最多的一派學說。《論語》中,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短短幾句反映出儒家教化人的真諦。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反映出儒家以仁愛為主體,以禮治國。
五千的悠悠華夏文明史,孔子就站在他的中間點上他一手創建了影響兩千五百多年的儒家和儒家學派,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人。儒家思想是中國文化上的一個閃亮點,是中國文化的輝煌。
了解中國文化,就能夠了解中國文化的哲理,豐富自己,使自己內外兼修,中國文化更是人精神上的燦爛文明,是寄托感情,抒發感情的途徑,一個民族在文化上能否有偉大的建樹,取決于精神生活的總體水平。
注重精神生活,追求精神生活,熱愛全人類文化遺產,思考人生問題,為中華民族的前途盡一份力,貢獻一份力量。
中國文學有感 篇4
從年初開始讀中國文學史。
起初只是為了了解唐代文學,尤其是唐詩的起源、興盛。
所以第一篇讀的就是隋唐五代文學。
讀完之后,翻了先秦篇,接著回到兩宋。
兩宋之后,元明清相繼翻完。
最近,把兩漢魏晉南北朝讀完了。
三千年的文學史,包含了豐富的歷史人物和事跡。
能在歷史上留下足跡的人,都是被歷史記住了的人。
一代代人前赴后繼,推動文體的演變,文學的發展。對前人的批評和總結,對歷史的思考和記錄,又形成新的歷史。
先秦時期,沒有統一的政治基礎,也就沒有統治性的思想,所以有繁盛的百家諸子。
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罷黜百家,從此新儒學成為正統,禁錮了社會思想的活力,文學的發展隨之受到限制。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代表正統的漢皇室失去了統治地位,其統治思想走向崩塌,始有建安風骨,以反映個人感情和實際生活為重點,擺脫了儒學的禁錮。
兩晉時期,士族強盛,皇權妥協,思想開始活躍。
士族爭權,皇族爭權的政治現實,雖然思想不受禁錮,人生依然得不到解放。
玄言詩就在這種情況下走上了舞臺。
寄情于虛無的道,擺脫現實的束縛,由此發展出了山水田園詩派。
在楚辭漢賦的土壤下,短篇小賦取代了傳統大賦,精于雕琢的六朝駢文逐漸成型。
南北朝是一個分裂的時代,但是文學的發展卻得到了空前的進步。
散文,游記,小說,宮體詩,律詩,絕句,都在這個時代發展壯大,是中國古典文學第一次全面綻放的時代。
隋唐統一中國,結束了三百多年的分裂。
大一統的唐朝,前期一百多年的強盛期,物質極大地豐富,同時思想也極為開放,在六朝文學的基礎上,藝術全面高漲,古典文學迎來了第一個巔峰。
然而隨著安史之亂,唐王朝走向了滅亡。
盛唐氣象不再,古典詩歌走到了終點。
小令——詞走上了舞臺。
詞,即歌詞。
最早的詩三百,即詩經,是配樂的,又叫詩歌。
慢慢的,文人的創作使得部分詩歌脫了歌的范疇。
但是民歌從未失傳,詞就源于此。
相比于成熟的唐詩,配樂的詞既能抒發個人感情,更重要的是娛樂功能遠超越詩,尤其是偏安一隅享樂的上層社會。
晚唐五代,是詞興盛的開端。
最先的詞,文人創作,藝伎演唱,所以多是風月之詞,是為花間派的開端。
自東坡以來,頓改詞風,始開豪放一派。
延至稼軒,慷慨悲歌,不減盛唐。
自此,宋詞成為了中國古典文學史上與唐詩并肩的另一座高峰。
但是,與唐代開放的思想不同,宋代是儒學興盛,尤其是程朱理學崛起的時代。
所以這個時代的文學,總體來說是受到壓抑的。
除了蘇辛之外,大部分詞人所作詞都是婉約居多,個人的情感雖然外放,總歸有限制。
在宋室南渡之后,北方被金人統治,這一時期北方文學也在不遜色于南方的發展,其中元好問便是佼佼者,時人稱為北地文宗,能詞,工文。
蒙古統一天下,南宋士大夫階層幾乎一掃而空,文化接近斷層。
流傳于市井之間的變文、說書開始蔚然成風。
元曲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展起來的。
自南北朝以來,小說文體已出現。
有志怪小說,如干寶《搜神記》,志人小說劉義慶《世說新語》等。
唐傳奇元稹的《鶯鶯傳》也很有名。
兩宋時期,經濟發達,市井之間流傳各種傳奇,佛經變文等,為元散曲提供了豐富的選材。
總的來說,元散曲更接近社會底層,這是以前的朝代所沒有的。就算宋代的詞人,所描寫的大多是風花雪月,個人得失,國家興亡,與普通百姓關系不大。就算有詩史之稱的杜甫,也只是旁觀者而已。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這樣的話,亙古未有。
這既是文學體裁的區別,也是文學發展的趨勢。大眾化,世俗化的文學,才有強盛的生命力。
元朝立國百年,隨之進入明朝。
早期的明朝還保留了一些元朝自由活躍的思想,但是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儒學尤其是八股文對文人的壓制,導致了明前期文學的退步。
明中期,皇權逐漸動搖,伴隨經濟發展,江南一帶文學開始復興,在各地書商的推動下,文學創作呈現井噴的形勢。
這些創作,有的反映了現實的社會矛盾,有的純粹是暢銷文。但是無論如何,文學發展總體出現了強勁的勢頭。
明代的小說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流行開來的。
這些小說有的創作于元末,有的創作于明初,但是在社會上廣泛的傳播,卻是明中期以后的事,包括名為四大奇書的四部著名小說。
然而,隨著明王朝的滅亡,入關的清朝政權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思想禁錮。
可以說,清初的文學狀態就是明初的再現,而少數民族政權的敏感性更甚于明朝,文字獄屢見不鮮,動輒得咎,直接撲滅了思想自由的文學火花。
雖然清朝前期出現過納蘭容若這樣整個中國古典文學史上都堪稱一流的詞人,整個時代的文學都是非常壓抑的。
直到中晚期的龔自珍出現,大力抨擊禁錮的思想,追求自我,宣揚自我,文學才重新走上了前進的道路。當然,這也離不開清王朝的衰落導致社會矛盾爆發,統治思想松動。
龔自珍之后,鴉片戰爭,太平天國,維新革命,甲午戰爭等等戰事,中國古典文學逐漸走向了終點。
在內外壓力的推動下,中國的文人開始向世界其他文明汲取養料,提倡更淺顯明了的白話文書寫,西方的道德標準,科學知識等,終于給古典文學畫上了句號。
五四運動就是這樣一場盛大的謝幕。
總的來說,文學的發展起源于底層人民,如最早的詩經,民歌。
慢慢的,變成文人的創作而來開低層人民。
但是文學的發展,最終又回到低層人民。
這與社會的進步,文化向社會低層普及有莫大的聯系。
也可以說,受眾越來越多,文化越來越俗。
到了今天,最俗的應當就是網文了,但是受眾也最多。
數百年后的文學記載如何描繪我們這個時代呢?
網文能否進入文學的歷史?
亦或者現代的流行歌手、作曲人將會代表我們的時代印記在歷史的書卷上?
不得而知!
中國文學有感 篇5
一個沒入過大學門的人,后來能在西南聯大、清華、北大當教授,沒有點真本事,怕說不過去。
我們沒有趕上聽錢穆講課,但今天有機會能看到他講的文學史,也可以零距離感受他的才華。
多元化的寬松氛圍,我們有幸接觸到了錢教授這本有點另類的中國文學史。難得啊,若與中文系的通用教材相比,這本中國文學史顯然多了不同的色彩,那就是:個性、個人觀點,個人的感悟。
當然了,通用教材,有通用教材的生存道理。個人觀點的教材,自有獨特優勢。細讀這本60年前的教材,強烈感受作者讀書之多、之雜、之精、之細、之活。
這本中國文學史的閃光點在于,錢老對中國文學的深刻理解,對東西方文化的異同比較,對跨學科的有機融合,對中國文學的梳理,對中國文學的反思,對中國文學的生存氛圍,均有不俗的見解。
譬如說,他在書中多次強調:
文學是追求天人合一,心物合一的意境。
談論文學史,應由史的觀點講文學的觀點。
學習文學史一定要會比較。
所謂文學,不單有生命、情感,還要融入時代性。
文學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像行云流水、鳥鳴獸啼那樣自然、純真。
古詩十九首,開辟了平民文學的先河。
屈原解答了文學與道德問題,司馬遷解決了歷史與文學能否合流問題。
文學可從橫豎兩方面講,橫指地域,豎指時代。
……
當然了,據說對這本中國文學史有很多不同看法:書中詳略布局有爭議;沒有學術規范語言,給人太隨意之感;對文學大家的評議,有濃烈的個人色彩等……這些還是留給專業人士去爭論吧。
民間有句俗話,叫做,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此說法,若引進對中國文學史書籍的評判,不失為一件趣事。讀讀通用的教材,品味這本錢老之言,另參考木心的文學史,三者對比的效果,呵呵,不用多言。
正所謂“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啊,十幾億人的民族,出上幾個木心、錢穆,天會塌下來嗎?多不多?不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