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讀后心得體會(精選3篇)
《文化苦旅》讀后心得體會 篇1
莫高窟大門外,有一條河,過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得見著幾座僧人圓寂塔。歷來主持莫高窟的僧侶都不富裕,從這里也可以找見證明。夕陽西下,朔風凜冽,這個破落的塔群更顯得悲涼。
有一座塔,由于修建年代較近,保存得較為完整。塔身有碑文,移步讀去,猛然一驚,它的主人,竟然就是王圓箓!?歷史已有記載,他是敦煌的罪人。
他是逃難到甘肅的,后來做了道士,又經歷了無數年的苦行最終成為了住持,成為莫高窟的最高領導,但他并沒有保護好莫高窟,更不必說給莫高窟帶來財富了!由于他的無知,也許是沒有文化的緣故,他鑄成千古大錯。他視經卷如糞土,幾個銅板,幾棵白菜,甚至什么都不給,也可以從他那里拿走幾卷經書。
沒有任何關卡,沒有任何手續,外國人直接走到了那個洞窟跟前。洞窟砌了一道磚,上了一把鎖,鑰匙在王道士的褲腰帶上。
他將莫高窟中的經卷當作商品進行交易,他的無知葬送了敦煌的宏偉,葬送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我好恨,恨王圓箓的無知;我好悔,為何沒有能力阻止他的無知;我好惋惜,中華幾千年輝煌的文化遺產就這樣赴之東流了,但我們沒有后悔的余地,文獻的流失早已鑄成,沒有回頭之路。除了恨自己沒早生幾個世紀阻止這件事的發生,我無能為力
水伴著黃沙吹打我的臉頰,悵然,難解我心中的`恨楚,什么話都沒說,留著淚走過王道士的圓寂塔前。我懷著悵然的心情記敘他敦煌的罪人。飛天月人的壁畫無法復原,先輩遺珠早已灰飛煙滅,我揮起手中的長鞭,深深抽向心田。
《文化苦旅》讀后心得體會 篇2
團圓慶賀是中秋節俗的主旨。天上圓月,人間團圓,圓滿是人們希冀的生活目標,團圓是中國人特別追求的一種人倫境界。春節、元宵等節日都有不少節物表達著團圓的意象。中秋在歲時節日中尤重團圓,古代就稱它為“團圓節”。
人月兩團圓的意境對于中國人來說,是一種生活中的理想。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能真正地實現這一理想,但中國人都懷有這樣一種心情,這種心情就通過節日習俗來表達。圓潤的中秋明月,就給國人一種精神提示,以天上的圓月來促進人事的團圓。古代中國有不少征夫、商賈、官員、文人因為職責或生計,遠離故土,中秋夜的圓月喚起人們對團圓的向往,對親人的思念,“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當代社會,中國的人口處于大流動大遷移的狀態,成千上萬人離開熟悉的故鄉前往陌生的異地,人們對故鄉的依戀,可以從前幾年流行的一首《常回家看看》的歌曲中體味。因此說中秋節團圓習俗,以及利用這一節俗表達一種思念的情緒,緩釋游子的鄉愁,這在當代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生活服務價值。在中秋的手機短信微信中,說得最多的就是團圓,有情人的私語:“玉兔,嫦娥,桂樹;美白,漂亮,芳馥。明月,清風,十五;相思,團圓,遙祝”;有對親人的祝福:“一年中秋又來到,遠在他鄉的我,心中只有一個信念——祝家中的親人們永遠幸福安康”;由家事想到國事,“月圓家圓人圓團團圓圓,國和家和人和和氣滿堂。華夏九州同祝福,中秋兩岸盼團圓。”當然更多的人能夠面對面地享受到團圓的快樂,他們利用中秋節日彌補平時因工作對家人在情感上的欠缺,歡笑團圓:“月兒圓,人團圓,舉杯仰天遙祝:月圓人圓花好,事順業順家興。”
《文化苦旅》讀后心得體會 篇3
初次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一下子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軟了下來,用各種羨慕嫉妒恨的眼神看著別人手里的書。《文化苦旅》,隨筆性散文,無劇情,無任務,無結局,這種“三無”的書要怎么勾起我的閱讀興趣?于是在它在課桌里躺了兩周之久之后,我終于翻開了它的第一頁,帶我走進了一個比現實美麗的城市。
好像又再次回到了莫高窟,回到了那個暮靄剛剛從地平線升起,彌漫于空中的時候,那個時候莫高窟不是旅游景點,就那么靜靜的、靜靜的聳立在當時中國戰火紛飛的土地上,等待著是功臣也是罪人的王道士去挖掘它掩蓋了幾百年的瑰麗的美貌,那是中國乃至世界的遺產。沉溺于作者從自我角度的描述,其實我是去過那里的,當時并沒有太大感觸。可以這么說,在這本書之前我還從沒有體會到文字有那么大的魅力,并不是華麗的、掉書袋的語句,他讓我感到深深地驚配,還有身為中國人不可遏止的憤怒,王道士的那副嘴臉,那種一點點銀子就把中國文化,中國遺產出賣的賣國賊!可恥!可恥至極!沒有限制性的文字讓我展開了很多想象,也給了我很多思考。
對這本書中另一篇令我記憶猶新的文章便是《上海人》。沒有介紹上海的景點,沒有介紹上海的美食,卻從一個很少有人寫的角度入手:人。開篇便是寫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與上海人的傲慢無禮、井底之蛙。很敬佩他敢于這么寫,這本書出版比我出生還要早,但現在這個問題卻是越來越嚴重,在上海兩級分化尤為明顯。他還寫了徐光啟,這位地道的“華亭人”,從他的角度寫了很多上海的過去,讓我這個雖然從小在上海長大但也不算地道上海人的著實長了見識。
《文化苦旅》,苦著尋找了文化,尋找了中國人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