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讀后感(通用4篇)
悲慘世界讀后感 篇1
我在國慶節假期看了一本由法國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寫的《悲慘世界》,維克多?雨果,他被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看了他寫的書,確實發現他的文章寫的生動有趣。
文學的意象。黑夜里的燈光,這是多么有意境文采的名字!這當然不僅僅是一個小節名字,這象征著黑暗社會中,努力尋找這那一點光明和希望。顧城說:”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詩表達的效果或許不同,但是,這是多么美的文筆啊!
第二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我讀后的感想。這部長篇小說,反映出了當時資本主義黑暗的社會背景以及人民身處的水深火熱之中。雨果用他深刻的思想,老練的文筆,組成了一部有著連貫性思想的小說,一部真正的巨作。他筆下的每個人物,都是那么鮮活,都是真真實實有血有肉的人,有優點有缺點,仿佛就在我們身邊。雨果,要通過對當時的‘悲慘世界’之描寫,來抒發自己對美好、和平、自由生活的向往,對人與人之間友善相處團結友愛的向往。也許,這也是他要告訴我們的吧。
但是,我們更要學到的是一種主人公的精神,或許你說,冉阿讓是個小偷,是個犯人,更是個凡人,但正是平凡的他,卻依然有他的閃光點,善良大度。他自從出獄,受到主教不求回報的震撼便一心向善,救出了許多曾經和他那樣痛苦而苦難的芳汀女兒珂賽特等等人,立志做一個好人,為別人服務,為社會做貢獻。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人不是圣賢,怎么會沒有過錯?只要我們知道自己的錯誤,端正態度誠心改正,這就是善的開始。冉阿讓很好地為我們解釋了這個道理。有著歷史污點和不光彩過去的他,還不是一樣成為了一個好人么?相反,如果不改正,那么他只好在晚年的時候,孤獨地懺悔自己的罪過了。
悲慘世界,是讓我們走出黑暗,尋找光明,尋找出路。這,就是《悲慘世界》作者雨果要放聲吶喊的,和平,自由,民主,平等,友善,團結,寬容,向善,與永不泯滅的希望!
悲慘世界讀后感 篇2
先大致介紹一下《悲慘世界》,故事大概是這樣的:一位叫冉阿讓的年輕人為了救濟自己姐姐的小孩,偷了一塊面包,被抓了起來并很正常地被判了5年囚役。這位力大無窮的家伙屢次逃跑又被抓回,累計做了20__年才帶著“危險的苦囚犯”的身份證明被釋放。離開監獄的頭幾天就感受到了社會對他的唾棄和避讓,也讓他對社會恨更加加深,直到他走進了卡福呂主教簡樸的房子,主教敬冉阿讓如上賓和兄弟,招待他吃和住。冉阿讓早早起床,即使感到迷惑還是順手拿走了晚餐用的銀餐具匆匆離去,如以往般被警察抓回了主教的住處。在花園閑庭信步的主教一見到冉阿讓,就說“兄弟,你還忘了拿走我送你的銀燭臺”,當然冉阿讓被放了。被震撼的冉阿讓決心做個誠信的人,他隱名埋姓在某城市,先是發明了新的產品生產工藝,極大的降低了成本和提高了產量,贏得了巨額的利潤,開辦工廠讓該城市富裕,并樂善好施,被推舉為城市的市長。某天他了解到一位叫方汀的即將死亡的婦女的悲慘遭遇,答應去贖回她寄養在一個尖刻商人家的女兒珂賽特,而正在此時,他得知一位叫商馬弟的人正在法庭被認作是消失的冉阿讓將被受審。激烈的思想斗爭后,這位市長絕然地出現在法庭,公開自己才是冉阿讓。重新入獄的他為了自己的承諾,借一次救人的機會再次逃離,贖回了僅十歲的珂賽特。這期間有位叫沙威的警察,他一直視法律為至高無上的絕對的指令和權威,一直決心將冉阿讓繩之于法。冉阿讓帶著珂賽特到處躲避,依然在各種機會下救濟他人,反而遭來小人的算計,多次處于危險的境地,也都驚險逃脫。十幾年過去了,有位叫馬呂斯的年輕人投入了火熱的法國大革命,同時又巧遇了如鮮花綻放的珂賽特,兩人目光交錯的一剎那都墮入了情網。在戰斗中,馬呂斯被槍擊中,知情的冉阿讓奮力將他從復雜危險的地下水道救出,同時成全了兩位戀人,即使他有無盡的不舍得他一生中唯一的親人珂賽特離他而去。不想隱瞞而心不安,也不想影響這對新人的聲譽,他對已被稱為男爵的馬呂斯說出了他卑賤,特別是苦役犯的身世,但絲毫沒提自己的功德,離開了他們而獨處,每天在對與珂賽特一起快樂時光的追憶中痛苦并急速的衰老。而因偶然馬呂斯知道冉阿讓就是那位市長,為珂賽特的母親方汀贖回她,從戰場中千辛萬苦解救自己的就是冉阿讓,馬呂斯和珂賽特立即趕去找到這位老人懺悔和感恩,而這已經是這位老人的最后一刻……
悲慘世界讀后感 篇3
雨果是法國大文豪,中國人對他有點好感,因為他在聽到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搶劫燒毀圓明園罪行時說了點同情中國的話。我的大學時代閱讀的第一篇英文小說就是《巴黎圣母院》,雖然是簡寫改寫本,敲鐘人卡西莫多人丑心好、吉普賽美女愛斯梅拉達人好心好、神甫克洛德人好心丑已經刻在心里。看完電影《巴黎圣母院》,再看小說原著,雨果寫得干凈利落,情節緊湊,人物不多,讀起來很有浪漫主義的味道,雨果不愧風流才子,文筆有點驚風雨泣鬼神感覺。巴黎圣母院從此成為巴黎城市象徽,雨果于法國文化走向世界,功莫大焉。
雨果年級輕輕就寫成《巴黎圣母院》,他后來寫《悲慘世界》還能超出自己多少呢。看到《悲慘世界》那個大塊頭,我都打了幾次退堂鼓。這次終于把《悲慘世界》啃讀一遍。說真話,閱讀《悲慘世界》,真不如閱讀《基督山伯爵》和金庸武俠小說,小說情節慢,伏筆又少,沒有勾人讀下去的文字魔力。《悲慘世界》開篇寫了個主教神甫米里埃爾,似乎好得過了頭,主教獨闖匪區宣化,讓強盜頭子主動送來法器。寫主人公冉阿讓出場,由于是苦役犯黃色身份證,釋放出獄后一路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住都沒人敢接待。走投無路之際,他闖到神甫門上,住了一夜。順手牽羊,順走銀器。故事人物情節終于徐徐展開,警探沙威出場抓捕冉阿讓,神甫解脫冉阿讓,埋下本部小說主題。
《悲慘世界》描寫聚焦點是法國下層民眾生活,重點寫法國監獄弊政和苦役犯冉阿讓一生。雨果寫美女方蒂娜未婚生女,工作失脫,淪為妓女。寫孤女科賽特被泰納迪夫婦殘酷剝削,寫得確實讓人看得難受。寫冉阿讓仿制玉石發了大財,變成馬德蘭市長,又因為良心發現,不愿看到別人頂罪,緊趕急趕趕到法庭,承認自己才是真正的冉阿讓。雨果文筆變化多端,設計出冉阿讓爬桅桿救人,主動落水,造成溺死假象,二次逃脫,救出孤女科賽特。小說至此進入高潮,寫沙威忠于職守,本想利用泰迪拉做局,逮捕冉阿讓。想不到好人自有天佑,冉阿讓安然逃生,最后進入修道院,化名做了園丁。這一節寫得比較刺激,比較傳奇,可以拍成驚險電影。
雨果花了大量鋪墊描寫1832年街壘戰。。。他安排冉阿讓和沙威兩大對頭在街壘戰場碰頭,設計出一直是追捕者角色的沙威落到被追者冉阿讓手頭,結果是冉阿讓高抬貴手,放了沙威一條生路。寫冉阿讓背起昏迷的馬里于斯,在巴黎下水道迷宮中穿松軟洼地驚險逃生,才要活出升天之際,又遇到對手泰迪拉和沙威擋路。《悲慘世界》寫到這里,我看寫三大男主角才寫出了神彩,寫出了復雜,寫出了人性美,寫出了人性丑。《悲慘世界》寫馬里于斯和科賽特愛情,寫一見鐘情,寫好事多磨,寫單相思,寫出了變化,寫出了味道。雨果寫得深刻。
《悲慘世界》最后以冉阿讓自我承認自己是苦役犯后,被馬里于斯冷漠趕出,一個人孤苦伶仃生活,在氣息奄奄之際,馬里于斯才發現冉阿讓是自己救命恩人,倍感懺悔結束。小說結束有力,看來西方人也有喜歡團圓美滿心理閱讀定式。雨果《悲慘世界》揭露社會丑惡有力,揭露社會人性多面有力,他沒有追求高大全主角形象描寫,讓人感覺比較真實。雨果在《悲慘世界》中是有點喜歡炫耀知識,每在小說一個情節結束和下一個故事展開之間,夾雜大段大段倫理說教和滑鐵盧之戰、巴黎下水道建設等歷史文字,我想《悲慘世界》這120萬多字巨著,如果刪除這些枝枝蔓蔓的東西,壓縮到80萬字以內,讀起來感覺更舒暢一些。
悲慘世界讀后感 篇4
“你媽媽去了天堂,她終于得到了解脫。”一個男人對她說,高瘦的他有著一張歷經風霜的臉和黑白夾雜的頭發和胡子,他是那個時候少有的穿戴整齊的人。在那樣的社會下生存,且是從社會的最最底層一步步艱難的向上爬,直到謀得市長這個位置,著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她,蓬頭垢面,身上掛著一條又臟又破的裙子,臟亂的頭發下藏著一張精致的臉,碧藍的眼睛詮釋了她那少有的純潔美好的心靈。他的媽媽永遠地離開了她,她一滴眼淚都沒
有掉。或許是因為還沒來得及感受到傷痛,就被那兩個只看得到錢的虛偽的養父母扯來扯去;或許她已經傷心到了兩眼干澀,沒有眼淚可以流;又或許小小年紀的她已經看慣了這個社會黑暗的一面,況且她根本就沒怎么見過她的媽媽。她不知道她媽媽為了她賣了自己那頭讓許多女人都為之羨慕的長長的卷發,她不知道她媽媽為了她被活生生拔了兩顆大牙,她不知道她媽媽為了他放下了僅有的尊嚴,只為了能夠讓她活下去。她是她媽媽——芳汀,生前唯一活下去的理由。
在那里活下去怎么就那么難?社會的凄涼,政治的腐敗,無數的人吃不飽,穿不暖,滿目蒼夷,經歷了多少我們無法想象的苦難,他們追求的一定不是享不盡榮華富貴,只是吃飽穿暖住好,擁有自己作為一個人的最基本的權利和自由,但在那么一個動不動就被拉去蹲監獄做奴隸的社會,實現這些就是天方夜譚。
“悲慘世界”,這些展現在我們眼前的事情真的足夠體現這個世界的悲慘,沒有什么比生不如死的活著更痛苦了。冉阿讓說的一點都不錯,芳汀得到了解脫,她終于不用在這個世界上掙扎了。我相信那些還在掙扎的人們一定也想過要得到解脫,但他們還有無法舍棄的、僅有的家人,無法就這樣的輕易的離開。他們就像被捕在漁網里的魚,不停地做著無意義的掙扎,奄奄一息。
冉阿讓是偉大的,他是那條唯一從漁網里逃脫的魚,他本該繼續握著手中好不容易爭取來的“自由”,遨游在大海里,即使四周也危機四伏。但他那顆在這個社會上少有的良心,告訴他如果他就那么讓一個人蒙受冤屈,為他頂罪而死,他的余生一定比做奴隸還有痛苦。
果然,“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內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