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抗旱工作心得體會(精選3篇)
關于抗旱工作心得體會 篇1
一、要采取一切措施確保群眾有水喝,在引導和幫助群眾開展抗旱救災的同時,做好安全運行工作,對存在的安全隱患要及時采取措施整改,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二、要結合實際,統籌規劃,合理布局,本著“經濟、可行”的原則,在資金、技術等方面幫助和引導群眾積極修建小山塘、水井、粘土袋臨時攔河堰等小型水利設施,千方百計保住水、留住水,切實解決群眾生活飲用水和春耕生產用水。
三、要加強對地下機井提取水的管理和調度,要采取措施滿足群眾取水需要,有計劃用水,節約用水。
四、要加快病險水庫除險治理等水利設施建設工作,保障人畜飲水和春耕灌溉用水。
五、要認真查找工作漏洞,嚴格宣傳教育,杜絕野外用火,切實做好當前森林防火工作。
關于抗旱工作心得體會 篇2
立秋的'雨,是一把鑰匙。它帶著清涼和溫柔,輕輕地,輕輕地,趁你沒留意,把立秋的大門打開了。
立秋的雨是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阿扇阿,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它把紅色給了楓樹,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阿飄阿,郵來了立秋的涼爽。金黃色是給田野的,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紅色是給果樹的,橘子。柿子你擠我碰,爭著要人們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顏色就更多了。紫紅的,淡黃的,雪白的……美麗的菊花在秋雨里頻頻點頭。
立秋的雨,藏著非常好聞的味道。梨香香的,菠蘿甜甜的。小朋友的腳,常常被那香味鉤住。
立秋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訴大家,冬天快要來了,小喜鵲銜來樹干造房子。小松鼠找來松果當糧食,小青蛙再加緊挖洞,準備舒舒服服地睡大覺。松柏穿上了油亮亮的衣裳,楊樹的葉子飄到樹媽媽的腳下,它們都在準備過冬了。
立秋的雨帶給小朋友的是一首歡快的歌,帶給大地的是一曲歡樂的歌。
關于抗旱工作心得體會 篇3
今天讀了《親愛的安德烈》。
這些書信最初的愿望是龍應臺想借此走入十八歲的兒子的內心世界;因為她發現,她和兒子,幾乎已經無話可說。那個曾讓她擁抱,讓她親吻,讓她牽手,讓她牽腸掛肚、頭發有點汗味的小男孩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那個冷冷的看著她,愛她卻不喜歡她的安德烈。她無法忍受和兒子成為了這樣有愛、但卻彼此不認識不了解不喜歡的人。
我們都知道,這樣的事情發生在兩代人之間,還是異國的兩代人之間,而且是好長時間沒有生活在一起的異國的兩代人之間,其實是很自然的。
我的安安哪里去了?可愛的安安哪里去了?小鳥長大了,總會要單飛的;翅膀硬了,自然也就不那么溫順。這個問題就好像在問,小雞仔長大了,它金燦燦、毛茸茸的樣子哪里去了?我鬢發蒼蒼了,二十歲的青春容顏哪里去了?
答曰,隨時間去了。
父母終歸就是父母。是那個生育他,教育他,扶持他,影響他的人;是那個怕他饑,憂他寒,為他千里擔憂的人;是那個愿意為他付出太多太多, 以他的快樂為自己最大的快樂。
孩子終歸是孩子。是那個感恩父母的無私奉獻和良苦用心的人,是那個愿意用自己的寸草心來報答父母的三春暉的人。他真切的愿望是,等有一天我長大了,要讓父母因為我而更加幸福。
但父母沒法強求自己一定會成為孩子的朋友和知己。就像我們沒法強求何一個人成為自己的知己一樣。因為年齡,父母不會熱衷于同樣的事情,因為經歷,你走過的路他還沒有起步。所以孩子自有他們興趣相投的玩伴,志同道合的朋友,心有靈犀的知己。而對于父母,卻是從全心依賴到慢慢分離,交集越來越少,觀念愈發迥異。小鳥長大了會單飛,它要去的地方父母不曾涉獵,孩子長大要獨立,他的想法在父母看來難免會不可思議。父母只是那個巢,而不可能是它飛行的旅伴。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最終要成就的是——“我之為我”。
所以不要試圖清晰孩子的每一個念頭,不要追問他還有多少自己不知道的秘密,否則就會陷入一種愛得深太想問,但知道問了會換來抗拒和逃離的傷感境地。
有時候父母總是認為,自己經歷了鳳凰涅盤得來的真經,一定得讓孩子如視珍寶的珍藏玩味,否則他就要費時間走彎路受折磨,還可能荒廢一生甚至遭受到致命的打擊,這怎能不讓父母揪心憂慮?
不知道一個先知先覺的人總在身邊指點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哪怕你自己也明白所說的一切道理其實都是廢話,生活需要每一個人獨立地慢慢經歷,反復周折,才能體驗。哪怕你的愿望只是告訴他最后不要倒下去,要站起來,那都是奢侈的。有沒有你總是諸葛亮的感覺?他有沒有先讀愛情小說再談戀愛的感覺?他會不會覺得自己始終被動且后知后覺?
有時候父母也會把愛和占有混為一談。安德烈是變了,但媽媽沒有說于他自己而言,他是變得更浮躁更煩惱了更墮落了?還是更踏實了更成熟更快樂了?媽媽關心的只是她不能再享有擁抱親吻那個可愛的小男孩的感受了!愛就希望占有,占有就是一種限制,愛希望回報,回報就是一種索取。愛,有時候也會變成侵犯,既然是侵犯了,就不可能真正視對方獨立平等不可強求不可冒犯。是不是老覺得我是對他好,就可以理直氣壯?是不是還覺得,我是愛他的,就可以肆無忌憚?而對于被愛的人,其實常常不愿把愛自己的人定義為侵略者或者入侵者,于是便寧肯整天整天和朋友泡在一起,不得不面對父母的時候,就帶上耳機。還記得《黑天鵝》里那份母愛嗎?
龍應臺的《目送》,寫的還是太傷感了。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就是眼看著這個自己深愛的孩子越走越遠,而且他的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有時候父母總是不計代價的付出,孩子走遠了,又覺得無限荒涼和凄然。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在我們的心里,沒有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們對我們的付出,對我們的愛,我們其實全都牢牢的記在了心里。我們也愿意用最大的愛去回報,只是,請允許我用自己的方式。我愿意把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拿來讓我的媽媽過上相對充裕的生活,去享受自己想要的精神或物質,這樣我會得到一種莫大的快樂和滿足;但我不愿意聽她嘮叨一分鐘,我覺得這不是不愛,只是因為我們不是能在語言交流上取得愉悅的人。如果說她在說,我在聽,我不違心的告訴你,那僅僅是出于禮貌和孝敬。
當然,我覺得龍應臺和安德烈,也有些其他的原因。
比如說,龍應臺從政。我是有點很難理解一個母親和兒子的書信談論的都是國家大事,世界,國家,民族,公平,自由,正義,很像是政治家們在探討議論人類的發展,時局的走向;這跟我看《傅雷家書》的感覺不太一樣。我想對龍應臺來說這可能是職業習慣思維定勢,但對安德烈來說,他只是個人主義的自由慣了的年輕人,有幾分熱情,幾分牽強,就很難說清了。
比如說,也有安德烈的原因。父母都是有成就的名人,而且長時間不在身邊,從小過著優裕的生活,十幾歲周游了半個世界。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孩子是獨立、自由、無憂而任性的人。他會放縱自己沉迷于自己的喜好,比如說朋友、音樂、足球、啤酒,而不愿意拿一點點時間來敷衍任何人。
我不知道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們是否達到了最終的目的,消除了心靈上的隔離;還是只是一個母親一次有些癡心有些偏執的努力,其實在我的心里,我覺得可能沒有。
要隨時間去的東西,即使你追憶的再辛苦,它也是不會回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