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范文大全 > 心得體會 > 論語的讀書心得(通用25篇)

論語的讀書心得

發布時間:2023-01-25

論語的讀書心得(通用25篇)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1

  今天心血來潮,翻了翻給女兒買的課外優秀讀物《論語》。

  當看到下面這一條頗受啟發。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這句話翻譯為現代文就是:

  子張向孔子請教如何求官職得俸祿的辦法。孔子說:“多聽聽別人的意見,有疑問就保留,謹慎地說出無疑問、有把握的事,就能減少錯誤;多看看,保留疑問,謹慎地實行無疑問的事,就能減少后悔。說話少出錯,做事少后悔,官職俸祿的機會就在其中了。”

  想想自己,從事學校中層領導幾年了,活沒少干,事沒少做,成績也沒少出?墒侨穗H關系及上下級關系處得就是不怎么樣。有時候總結原因是自己沒有能力,有時候埋怨自己不會處事。有人說,做得多就錯得多。當今天看了孔子教導弟子的話之后,我才知道,工作只憑熱情是不夠的,人要善于傾聽和觀察。人長著眼睛和耳朵是做什么的呢?絕對不是擺設,眼睛和耳朵是大腦的前鋒偵探,大腦司令部根據先鋒反饋的消息再指揮嘴或手等做出語言或行動。

  耳朵的作用就是“多聞闕疑”,多方面聽取意見,然后經過大腦的全面思考和正確判斷,確定無疑問有把握的方案,再“謹言”,而無把握的方案,就可以棄之不言,謂“其余”。

  眼睛的作用就是“多見闕殆”,多方面了解借鑒曾經出現過的類似的有過失和問題的事件,反饋給大腦司令部作出分析和反思,確定無疑問的路子,再“慎行”,而無把握的路子,或者經別人驗證不可行的路子,就成為“其余”之列了。

  孔子說,只有這樣,你說錯話,做錯事的機率會很少,你后悔的次數也很少,這樣就“祿在其中矣。”

  看孔子的取舍觀多有道理,人就是要善于借鑒利“前車之覆做后車之鑒”。正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要善于聽取眾人的意見而做出明智的選擇。這樣才會不做或少做后悔事。

  讀到下面這句時,也感到汗顏。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換車字旁音為倪),小車無軏,(音為越)其何以行之哉?”

  熟話說,一諾千金。反省自己行事,有些事情是沒有講信用的。首先那次去易三小學,說好了,把投稿地址發給那個小學的教導主任的,可是回來之后,把那個郵箱和電話不知道放哪兒了,找不到了,所以一直也沒有發。心里很是愧疚?墒堑群髞碚业洁]箱的時候,那個投稿地址的文件又不知道放哪兒了。這件事情上,我覺得很愧疚。一定得做到。

  再想到那次布置學校教師學生做手工制作的事情,有的班級做得很認真,像此類的活動,一定要評比,給予一個公正的評價,可是由于自己工作拖拉,沒有認真的評選,也沒有及時地總結,打擊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以后對此類事情要引起重視。必須明確規定方案的前提下再去做,讓別人知道做的結局怎么樣,有布置有檢查,才能落到實效。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2

  《論語》一書比較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墩撜Z》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墩撜Z》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成于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墩撜Z》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墩撜Z》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并稱“四書五經”。

  《論語》里的每一句話都很短,但是其中蘊涵的道理卻很深遠,仔細品之,總會從中發掘出很多適用、通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淺出的形式告訴我們怎樣工作、學習和生活,怎樣做人、交友和處世。

  《論語》并不只是中國眾多古典文學中可有可無的一部分,我覺得中國配得上圣賢之稱的也就只有孔子了。也許只有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句話才能夠表達對孔子的無限的崇敬之情。孔子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著眾多愛好古典文學之士,從孔子的出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到“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

  孔子在《論語》中有這么一句話,子曰:“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也不失言(《論語》衛靈公篇)”。按照孔子說的意思就是:如果你見到一個沒悟性或者這人太差,你追著、趕著跟他說話,那對不起,你話多了。所以他說,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一個聰明的人,他不會錯過那些可教之人,但是他也不會對牛彈彈琴,追著可不教之才多話。所以也不失人,也不失言是對的。對于這方面,我們應該做一個客觀的分析,孔子的這句話是在<衛靈公篇>,講的是人與人交往的道理。

  弟子問孔子說:“老師,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一個人已經以德報怨了,那他還拿什么抱人家的恩德呢?當別人對你好時,你該怎么辦呢?“以德抱怨”不可取,但“以怨報怨”也不可取,因為怨怨相報何時了?還是“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如果有他人有負與你,對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對待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憒真正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對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人生有限,生也有涯。 把我們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用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訉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說,為人子,為人弟者,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面敬愛兄長,言行謹慎而且守信用,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后,還有多余的精力,就在去學習文獻的知識。很好的闡述了躬行與學文的關系。說明了做人要以德為先。也就是《論語》中說的“仁”,我們今天說的德乃為人之根本。道德實踐也是學,與文獻知識是一脈相承的。

  孔子的學生司馬牛曾經問過老師說:“老師啊,敢問君子,一個君子的狀態什么樣呢?”老師回答得很簡單,四個字,叫做“不憂不懼”。這就是君子了?太簡單了吧?那老師又反問了他一句說:“內省不疚,何憂何懼啊?”一個人如果自我反省,內心沒有歉疚,上不愧蒼天祖先、下不愧子女父母,那么自己的內心有什么可內疚的?老百姓講一句話說:“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這就是一種生命的坦然?鬃诱f,如果在當今社會,外在有如此多紛擾的聲音,我們偏偏困頓于一派喧囂之中,但是叩問內心,無憂無懼,這容易嗎?這還不夠做一個君子嗎?所以其實我們不要以為說君子就一定要兼濟天下、建功立業,于社會士工,做出大輝煌的人才配這個稱號。其實一個君子首先面對的是自己的心,有一份生命樸素的坦然。這對于今天的人來講,可能很艱難,因為我們面臨的每一個時刻都在變化。這種變化會讓我們充滿了迷思。

  孔子有一句話:“事君數(念shuo4),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數,寫出來是數字的“數”,也就是過于密集的意思。“事君數”,指一個人在工作上對你的領導的態度:對你的上司老板,你對他有言必從,不管是夜里三點還是五點,他叫你就到,所有的事情你從來不違背。你想我這么對他,他應該對我特別好吧?錯!他會認為你的人格沒尊嚴,離你招致羞辱不遠。這叫“斯辱矣”。因為他覺得你是仰望他的。我們有一句諺語說得好。當一個人在仰望他人的時候,其實他自己在跪著。你怎么樣可以不仰望?就是你自己站起來。所以其實你對什么人都不要做到數。你去這樣失去自我的尊嚴去伺候領導,那最后會招致羞辱。朋友呢?大家覺得朋友之間無所謂了吧?多好都沒關系。有一些男朋友說,我去我哥兒們家,我經常喝得酩酊大醉,我在他們家可以把他的冰箱翻得亂七八糟,他家和我家一樣。有些女朋友,一跟老公吵架了去找閨中密友,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把什么樣隱私都對人講。那閨中密友就出主意,說你離開這個男人吧,你離婚算了。其實這樣的朋友都一定好嗎?孔子說:“朋友數,斯疏矣。”朋友要走到這么近的時候,就是疏遠的開始。為什么呢?因為人與人之間,永遠要以個體生命的獨立尊敬為前提,包括父母對孩子。

  在以后的學習、工作、處世中,我們要學習孔子那種“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寬容之心;學習那種“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的謹慎;學習那種“恥其言而過氣行”的行為方式。讓我們也學會先人的“事父母,能竭其力,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的愛仁之心;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好學精神;“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豁達、樸素與和諧;學習那種“常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的誠信精神;體會到“未若貧而樂,有道而正焉”的快樂?傊屛覀兂砷L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合格的接班人。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3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圣賢與經典也逐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把兩千多年前的論語用一個現代人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演繹出來,灰色的孔子一旦鏈接了這個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種純粹的積極的態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華。讀于丹說論語,讓我領略到的就是這樣一種智慧,是對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確對待,是對身邊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種心態,一種融入在現在社會中的理性道德。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而我們可以改變的是看待這些事情的態度。”于丹給我們講述的《論語》的精華之一,就是告訴我們,如何用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缺憾與苦難。“如果你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那么你也將錯過星星了。”承認現實的不足之處,并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彌補這種不足,這就是《論語》告訴我們對待生活缺憾的態度。

  人們常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社會環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從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見自己的影子。其實人這一生有什么樣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個什么樣的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書,他可以打開整個你的世界。我們經常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什么樣的人你只要觀察他的社交圈子,從這樣一個外在環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內心價值取向。

  平時,總喜歡看一些純文類的書籍、目的也是想凈化自己的心靈,蕩滌內心的浮躁,但這種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轉移較之于自內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從容實則“其遠差矣。”能將一部《論語》經典講得深入淺出,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國學造詣。在“君子之道”章節,作者對君子進行了精辟講解。但書中有個觀點讓我費解,“君子的社會角色是變通的、與時俱進的。一個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為,而在于他所為背后的動機。他們是社會的良心。”用動機而不是用行為判斷人,這是早已被唾棄的謬論,讓人聯想起衛道、道德殺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鐘情的君子身上所為何來?歷史上心懷悲憫手舉利刃和流著眼淚殺人的人著實不少,莫非他們也是君子?不知該敬佩還是同情作者,一位《論語》的信徒,卻無心快語道破了“君子”的偽善本質。

  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高不可及,現在我們必須得仰望它。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墩撜Z》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墩撜Z》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說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這就是于丹教授《論語心得》給我們的啟迪。全書以白話詮釋經典,以經典詮釋智慧,以智慧詮釋人生,以人生詮釋人性,以人性安頓人心。穿越兩千多年的時間隧道,體悟經典的平凡智慧。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國》更好一些,她的語言沒有易中天那樣幽默,但絕對值得思考。

  于丹教授的《論語心得》是從天地人之道說起的。從盤古開天地這種變化最終達到的一個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說: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于現實世界上很多的規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有了這樣一個大的宇宙觀,再將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來,全方位地解讀了孔子及論語的思想以及這種思想對于現代人、普通人及現代社會的需要。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無不顯示著儒家學說對國 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4

  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但是卻在字里行間已經被孔子深深的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盡管有這樣那樣的看法,但是請想一想:縱觀世界歷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這樣兩千多年還被后人這樣敬仰和傳誦?孔子一生甚至都沒有一部自己的著作,僅憑著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如此受用終生。

  漢初,大儒叔孫通向劉邦說“夫儒者,難于變革,可與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為兩千多年來各朝代長治久安的“守成”之學。建國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是“守成期”,順理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蘊含的對現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于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于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積極的心態,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

  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的啟示。

  我們有責任將這種精神弘揚光大,昭示世人!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5

  《論語》一書比較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墩撜Z》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墩撜Z》成于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墩撜Z》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并稱“四書五經”。

  《論語》里的每一句話都很短,但是其中蘊涵的道理卻很深遠,仔細品之,總會從中發掘出很多適用、通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淺出的形式告訴我們怎樣工作、學習和生活,怎樣做人、交友和處世。

  《論語》并不只是中國眾多古典文學中可有可無的一部分,我覺得中國配得上圣賢之稱的也就只有孔子了。也許只有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句話才能夠表達對孔子的無限的崇敬之情。孔子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著眾多愛好古典文學之士,從孔子的出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到“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

  孔子在《論語》中有這么一句話,子曰:“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也不失言(《論語》衛靈公篇)”。按照孔子說的意思就是:如果你見到一個沒悟性或者這人太差,你追著、趕著跟他說話,那對不起,你話多了。所以他說,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一個聰明的人,他不會錯過那些可教之人,但是他也不會對牛彈彈琴,追著可不教之才多話。所以也不失人,也不失言是對的。對于這方面,我們應該做一個客觀的分析,孔子的這句話是在<衛靈公篇>,講的是人與人交往的道理。

  弟子問孔子說:“老師,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一個人已經以德報怨了,那他還拿什么抱人家的恩德呢?當別人對你好時,你該怎么辦呢?“以德抱怨”不可取,但“以怨報怨”也不可取,因為怨怨相報何時了?還是“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如果有他人有負與你,對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對待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憒真正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對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人生有限,生也有涯。 把我們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用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訉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說,為人子,為人弟者,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面敬愛兄長,言行謹慎而且守信用,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后,還有多余的精力,就在去學習文獻的知識。很好的闡述了躬行與學文的關系。說明了做人要以德為先。也就是《論語》中說的“仁”,我們今天說的德乃為人之根本。道德實踐也是學,與文獻知識是一脈相承的。

  孔子的學生司馬牛曾經問過老師說:“老師啊,敢問君子,一個君子的狀態什么樣呢?”老師回答得很簡單,四個字,叫做“不憂不懼”。這就是君子了?太簡單了吧?那老師又反問了他一句說:“內省不疚,何憂何懼啊?”一個人如果自我反省,內心沒有歉疚,上不愧蒼天祖先、下不愧子女父母,那么自己的內心有什么可內疚的?老百姓講一句話說:“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這就是一種生命的坦然?鬃诱f,如果在當今社會,外在有如此多紛擾的聲音,我們偏偏困頓于一派喧囂之中,但是叩問內心,無憂無懼,這容易嗎?這還不夠做一個君子嗎?所以其實我們不要以為說君子就一定要兼濟天下、建功立業,于社會士工,做出大輝煌的人才配這個稱號。其實一個君子首先面對的是自己的心,有一份生命樸素的坦然。這對于今天的人來講,可能很艱難,因為我們面臨的每一個時刻都在變化。這種變化會讓我們充滿了迷思。

  孔子有一句話:“事君數(念shuo4),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數,寫出來是數字的“數”,也就是過于密集的意思。“事君數”,指一個人在工作上對你的領導的態度:對你的上司老板,你對他有言必從,不管是夜里三點還是五點,他叫你就到,所有的事情你從來不違背。你想我這么對他,他應該對我特別好吧?錯!他會認為你的人格沒尊嚴,離你招致羞辱不遠。這叫“斯辱矣”。因為他覺得你是仰望他的。我們有一句諺語說得好。當一個人在仰望他人的時候,其實他自己在跪著。你怎么樣可以不仰望?就是你自己站起來。所以其實你對什么人都不要做到數。你去這樣失去自我的尊嚴去伺候領導,那最后會招致羞辱。朋友呢?大家覺得朋友之間無所謂了吧?多好都沒關系。有一些男朋友說,我去我哥兒們家,我經常喝得酩酊大醉,我在他們家可以把他的冰箱翻得亂七八糟,他家和我家一樣。有些女朋友,一跟老公吵架了去找閨中密友,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把什么樣隱私都對人講。那閨中密友就出主意,說你離開這個男人吧,你離婚算了。其實這樣的朋友都一定好嗎?孔子說:“朋友數,斯疏矣。”朋友要走到這么近的時候,就是疏遠的開始。為什么呢?因為人與人之間,永遠要以個體生命的獨立尊敬為前提,包括父母對孩子。

  在以后的學習、工作、處世中,我們要學習孔子那種“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寬容之心;學習那種“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的謹慎;學習那種“恥其言而過氣行”的行為方式。讓我們也學會先人的“事父母,能竭其力,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的愛仁之心;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好學精神;“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豁達、樸素與和諧;學習那種“常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的誠信精神;體會到“未若貧而樂,有道而正焉”的快樂?傊,讓我們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合格的接班人。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6

  《論語》一書比較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墩撜Z》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墩撜Z》成于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墩撜Z》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墩撜Z》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于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并稱“四書五經”。

  《論語》里的每一句話都很短,但是其中蘊涵的道理卻很深遠,仔細品之,總會從中發掘出很多適用、通用的道理,它以深入淺出的形式告訴我們怎樣工作、學習和生活,怎樣做人、交友和處世。

  《論語》并不只是中國眾多古典文學中可有可無的一部分,我覺得中國配得上圣賢之稱的也就只有孔子了。也許只有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這句話才能夠表達對孔子的無限的崇敬之情?鬃右云洫毺氐娜烁聍攘ι钌畹匚姸鄲酆霉诺湮膶W之士,從孔子的出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云”到“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

  孔子在《論語》中有這么一句話,子曰:“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也不失言(《論語》衛靈公篇)”。按照孔子說的意思就是:如果你見到一個沒悟性或者這人太差,你追著、趕著跟他說話,那對不起,你話多了。所以他說,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一個聰明的人,他不會錯過那些可教之人,但是他也不會對牛彈彈琴,追著可不教之才多話。所以也不失人,也不失言是對的。對于這方面,我們就應做一個客觀的分析,孔子的這句話是在《衛靈公篇》,講的是人與人交往的道理。

  弟子問孔子說:“老師,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一個人已經以德報怨了,那他還拿什么抱人家的恩德呢當別人對你好時,你該怎樣辦呢“以德抱怨”不可取,但“以怨報怨”也不可取,因為怨怨相報何時了還是“以直抱怨,以德報德!”如果有他人有負與你,對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對待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憒真正給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的人格去坦然地應對這一切,即不是德也不是怨。人生有限,生也有涯。把我們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用在最就應使用的地方。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訉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币馑际钦f,為人子,為人弟者,在家里孝敬父母,在外面敬愛兄長,言行謹慎而且守信用,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做到這些后,還有剩余的精力,就在去學習文獻的知識。很好的闡述了躬行與學文的關系。說明了做人要以德為先。也就是《論語》中說的“仁”,我們這天說的德乃為人之根本。道德實踐也是學,與文獻知識是一脈相承的。

  孔子的學生司馬牛以前問過老師說:“老師啊,敢問君子,一個君子的狀態什么樣呢”老師回答得很簡單,四個字,叫做“不憂不懼”。這就是君子了太簡單了吧那老師又反問了他一句說:“內省不疚,何憂何懼啊”一個人如果自我反省,內心沒有歉疚,上不愧蒼天祖先、下不愧子女父母,那么自己的內心有什么可內疚的老百姓講一句話說:“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這就是一種生命的坦然。孔子說,如果在當今社會,外在有如此多紛擾的聲音,我們偏偏困頓于一派喧囂之中,但是叩問內心,無憂無懼,這容易嗎這還不夠做一個君子嗎所以其實我們不要以為說君子就必須要兼濟天下、建功立業,于社會士工,做出大輝煌的人才配這個稱號。其實一個君子首先應對的是自己的心,有一份生命樸素的坦然。這對于這天的人來講,可能很艱難,因為我們面臨的每一個時刻都在變化。這種變化會讓我們充滿了迷思。

  孔子有一句話:“事君數(念shuo4),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數,寫出來是數字的“數”,也就是過于密集的意思!笆戮龜怠保敢粋人在工作上對你的領導的態度:對你的上司老板,你對他有言必從,不管是夜里三點還是五點,他叫你就到,所有的事情你從來不違背。你想我這么對他,他就應對我個性好吧錯!他會認為你的人格沒尊嚴,離你招致羞辱不遠。這叫“斯辱矣”。因為他覺得你是仰望他的。我們有一句諺語說得好。當一個人在仰望他人的時候,其實他自己在跪著。你怎樣樣能夠不仰望就是你自己站起來。所以其實你對什么人都不要做到數。你去這樣失去自我的尊嚴去伺候領導,那最后會招致羞辱。朋友呢大家覺得朋友之間無所謂了吧多好都沒關系。有一些男朋友說,我去我哥兒們家,我經常喝得酩酊大醉,我在他們家能夠把他的冰箱翻得亂七八糟,他家和我家一樣。有些女朋友,一跟老公吵架了去找閨中密友,一把鼻涕一把淚地把什么樣保密都對人講。那閨中密友就出主意,說你離開這個男人吧,你離婚算了。其實這樣的朋友都必須好嗎孔子說:“朋友數,斯疏矣。”朋友要走到這么近的時候,就是疏遠的開始。為什么呢因為人與人之間,永遠要以個體生命的獨立尊敬為前提,包括父母對孩子。

  在以后的學習、工作、處世中,我們要學習孔子那種“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寬容之心;學習那種“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的謹慎;學習那種“恥其言而過氣行”的行為方式。讓我們也學會先人的“事父母,能竭其力,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的愛仁之心;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好學精神;“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豁達、樸素與和諧;學習那種“常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的誠信精神;體會到“未若貧而樂,有道而正焉”的快樂?傊,讓我們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合格的接班人。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7

  今天心血來潮,翻了翻給女兒買的課外優秀讀物《論語》。

  當看到下面這一條頗受啟發。

  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這句話翻譯為現代文就是:

  子張向孔子請教如何求官職得俸祿的辦法?鬃诱f:“多聽聽別人的意見,有疑問就保留,謹慎地說出無疑問、有把握的事,就能減少錯誤;多看看,保留疑問,謹慎地實行無疑問的事,就能減少后悔。說話少出錯,做事少后悔,官職俸祿的機會就在其中了。”

  想想自己,從事學校中層領導幾年了,活沒少干,事沒少做,成績也沒少出。可是人際關系及上下級關系處得就是不怎么樣。有時候總結原因是自己沒有能力,有時候埋怨自己不會處事。有人說,做得多就錯得多。當今天看了孔子教導弟子的話之后,我才知道,工作只憑熱情是不夠的,人要善于傾聽和觀察。人長著眼睛和耳朵是做什么的呢?絕對不是擺設,眼睛和耳朵是大腦的前鋒偵探,大腦司令部根據先鋒反饋的消息再指揮嘴或手等做出語言或行動。

  耳朵的作用就是“多聞闕疑”,多方面聽取意見,然后經過大腦的全面思考和正確判斷,確定無疑問有把握的方案,再“謹言”,而無把握的方案,就可以棄之不言,謂“其余”。

  眼睛的作用就是“多見闕殆”,多方面了解借鑒曾經出現過的類似的有過失和問題的事件,反饋給大腦司令部作出分析和反思,確定無疑問的路子,再“慎行”,而無把握的路子,或者經別人驗證不可行的路子,就成為“其余”之列了。

  孔子說,只有這樣,你說錯話,做錯事的機率會很少,你后悔的次數也很少,這樣就“祿在其中矣。”

  看孔子的取舍觀多有道理,人就是要善于借鑒利“前車之覆做后車之鑒”。正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要善于聽取眾人的意見而做出明智的選擇。這樣才會不做或少做后悔事。

  讀到下面這句時,也感到汗顏。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換車字旁音為倪),小車無軏,(音為越)其何以行之哉?”

  熟話說,一諾千金。反省自己行事,有些事情是沒有講信用的。首先那次去易三小學,說好了,把投稿地址發給那個小學的教導主任的,可是回來之后,把那個郵箱和電話不知道放哪兒了,找不到了,所以一直也沒有發。心里很是愧疚。可是等后來找到郵箱的時候,那個投稿地址的文件又不知道放哪兒了。這件事情上,我覺得很愧疚。一定得做到。

  再想到那次布置學校教師學生做手工制作的事情,有的班級做得很認真,像此類的活動,一定要評比,給予一個公正的評價,可是由于自己工作拖拉,沒有認真的評選,也沒有及時地總結,打擊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以后對此類事情要引起重視。必須明確規定方案的前提下再去做,讓別人知道做的結局怎么樣,有布置有檢查,才能落到實效。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8

  翻開薄薄的論語,我發覺如今的我們已離儒家文化甚遠了,也許以今人的眼光,論語中的孝道已很難讓人接受。但我想說:請大家捧起《論語》,讓我們重視孝道。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其實父母就是我們最完美的榜樣,我們觀其志,而等到我們成為父母眼中的成人,多的更是任性的小王子、小公主,而少了對父母的崇敬之情,孝字難尋呀!我曾聽說父親賣血換來的是兒子無止境的花銷;我曾看見一個絕望母親的淚水,卻換不來浪子的回頭。我不禁想問:孝從何尋?早在春秋之時,夫子便有子尋父志之思想,父母給了我們生命,以崇敬的心來奉養父母,這就是我們對父母最大的回報。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如今我也見年過半百的父母仍為孩子操前忙后,真不知作為兒女的他們是否對父母之年有夫子般的見解。而有感于父母之年這正是現在兒女應盡的孝道。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看完這句,我不禁想起報紙電視上一個個離家出走的孩子,和那流滿淚水的父母的臉。夫子云:“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孩子應該在父母身邊,若有時要遠行必告知父母。若那些離家的小孩能捧起《論語》,若明了此句的深刻含義,便知父母之用心良苦,便會少一些離家出走的孩子和焦慮萬分的父母。如果今后我們遠游了,我們更應當珍惜與父母團聚的時間,要在有限的時間內給父母以最大的關心來彌補遠游之缺。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侍奉父母和顏悅色就是孝。而對于現在的小王子、小公主,和顏悅色大概只是父母對他們吧!若以夫子之言,我們應當以遵從的心來面對父母,以此來表達我們對父母的感激之情。而要在小王子、小公主輩重拾對父母的敬佩服從之心,重捧《論語》,勢在必行。

  讀《論語》,才明白了孝字當頭必從小事行起,才懂得對父母的愛應當更加的珍惜,而對父母的愛應當更加真切、切實。重讀《論語》,受益匪淺,我堅信這部哲學原典的光輝必能照耀普世孩子的心。重讀《論語》,對我們意義深遠。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9

  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說,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稱為“萬世師表”?鬃邮讋撈矫窠逃^承、發展和傳播了古代文化,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足見孔子對當時教育的貢獻?鬃釉谝簧慕虒W實踐活動中,積累了一套極有價值的教學理論,在許多方面反映了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主義觀點。他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治學態度,以及所倡導的互敬互愛的師生關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一)學思結合,溫故知新。孔子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論,他主張“有教無類”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從治學的角度看,他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認為一個人要增長知識,必須認真學習并進行思考;他提倡“溫故而知新”,認為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舊知識,由此就能獲取更深的新知識。特別是“學思結合”和“溫故知新”已成為人們長期遵循的學習規律。新的課改確立了鮮明的課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學生發展為本”。我們知道教師的一切都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作為學生,要發展首要任務是學習,這其中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學思結合”;二是學習如何獲得文化知識,這就離不開“溫故知新”。只有這樣,才能用所學到的知識去解決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所以,我個人認為今天課改新理念其實是對《論語》中有價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誘?鬃舆M行教學活動的特點,是能夠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針對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培養弟子學習興趣的方法,是通過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動的事例,用形象思維的方式去誘導,如用“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節操,教導學生要有忍苦耐勞、不屈不撓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時間一去不復返,意在勉勵弟子們珍惜時間、發奮圖強。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弟子們的稱贊,顏回說:“夫子循循然善誘人。”我們通過“校本培訓”,已經確立了新的教育觀。新的教育觀要求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注重學生個性發展。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學生的特點提供個性化教育,讓全體學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發展。這里提到的個性化教育是與“因材施教”有著密切聯系的。新的教育觀還要求教師要尊重、理解、寬容每一個學生,要善待學生的錯誤,要用優點融化學生的缺點。現在學生厭學輟學現象嚴重,部分學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觀消極的心態,這就要求教師對學生要“循循善誘”,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燃起希望之火,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我認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心靈王國,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樂園。所以,作為教師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發現每一個學生的智能強項,扶持它,呵護它,使它成為學生的成長起點。

  (三)善于啟發,觸類旁通?鬃犹貏e強調把握時機,進行啟發式教育,實際上“啟發”一詞就來自《論語》。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只有對求知欲強卻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點撥,對竭力想要表達自己的看法卻無從表達的人加以引導,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鬃拥倪@一論點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學生積極地思考問題,善于推論,聞一知二,舉一反三。這種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在今天新課改的過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們知道科學在飛速發展,很多知識都會迅速被淘汰而變得一錢不值。因此,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獲得知識,如何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所以說,現代教學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教會學生學知識。教師“舉一隅”是教給學生知識,學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會學生學知識。要想教會學生學知識,使學生真正把知識學活,就得在舉一反三上下功夫,從而收到以一當十、觸類旁通的效果。

  (四)相互切磋,教學相長?鬃釉诮虒W法上提倡師生之間相互切磋、共同討論,以收到教學相長的效果!墩撜Z·學而》記載子貢聽了孔子的教導后,領會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道理,孔子非常高興。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他們師生之間互相討論的問答情況?鬃拥慕虒W是民主的。他樂于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對于不肯提意見的學生反而要責怪。顏回是孔子最贊賞的弟子,但顏回對孔子的話句句順從,從來不提意見。因此,孔子責怪說::“回也,非助我也,于吾言無所不說。”意指顏回從來不向他提出不同的意見,這就不能使師生之間收到教學相長的好處,所以說“顏回不是能幫助我的人”?梢,孔子是開明、民主的教育家。今天,我們提倡師生互動,與孔子的教學相長是一脈相承的。教師不僅教,也要在互動中學;學生不僅學,同時也要在互動中教。師生共同對自己和對方的發展成長負責。我們大家都教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一課,寫的是孔子與四個學生的一次課堂活動。當年孔子在課堂操作上“以問題為主線,以活動為載體,以體驗為收獲,以情趣為動力”,為我們今天的課改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只有師生互動,才能讓師生的創造精神在課堂上得到有效地發揮,課堂也才會有真正的歡樂時光。

  (五)聯系實際,評人評事?鬃釉u價過的人很多,上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伯夷、叔齊,下至春秋時期的管仲、子產等各類名人,以及他自己的弟子?鬃油ㄟ^對人的評價,教育學生辨別善惡是非,為弟子們修身養性樹立了理想人格的典范?鬃由钤谝粋動蕩不安的時代,社會新聞很多,作為一個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密切注視和關心時事,隨時表明自己的態度,宣傳自己的主張?鬃釉谧约旱囊簧性u論過很多人和事。從這些評語中可以看出他審時度勢的胸懷和抱負,并且也反映了他通過實例教育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學風。理論聯系實際,是教學的一條根本原則。今天,聯系實際,評人評事,也是各科教學不可或缺的內容。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既能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學到的基礎知識,又能培養學生應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次課改明確提出要實現三維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就體現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在這一教學原則的指導下,“教師既要給學生干糧,還要給學生獵槍。”

  總之,《論語》是一部內涵豐富、思想深刻的書,值得我們認真閱讀、仔細品味。孔子的教育思想是《論語》中最精華的部分,是一份珍貴的遺產。讀后受益無窮。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10

  今天開始認真讀《論語》。對于這一類的古籍,年輕的時候真不太上心。想想自己讀了很多年的書,竟連這樣一本古典、經典、充滿智慧、字字珠璣的書都不曾好好讀過,不禁汗顏。

  細讀之下,竟萌生了寫點什么的欲望。于是乎,開啟了塵封的個人公眾號,寫下讀《論語》后的第一篇感想。作為開篇文章,這真是一個不過的選擇。

  第一段便是那耳熟能詳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說”同“悅”,一早便知。然“悅”與“樂”的區別在哪?之前從未細想。悅在內心,樂則見于外。可不,學習的過程中內心充滿喜悅,那是靜靜的心底的私語。百家筆記網()雖有時也會忘形地手舞之,足蹈之,但大部分的時候都是表面平靜,內心洶涌。有時竟然是不能說,不可說,說不得,說不出。呵呵,有時候語言的力量真真有限的很。

  而有“朋”來到,若不喜形于色,豈不讓“朋”誤會?而“朋”之一字,絕非泛指朋友,而是指志同道合之人。可見古人擇友嚴苛,并不隨意與人為朋。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也。這樣的人來了,豈會不樂開了懷?那絕對是喜不自勝啊。

  “人心隔肚皮,對面不相識”。人與人之間的了解可謂是難之又難。知你、懂你的人世間能有幾人?年輕時常常豪氣干云地吼上一句:莫道前程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現在想想不免發笑。所以,人不知,我不慍,這豈不是我們該有的基本境界嗎?話說,你慍了又如何?可不就是庸人自擾嗎?就讓花自飄零水自流吧。

  靜靜地享受讀書的喜悅,讓真正的朋友感受你的在乎,在不為人知的角落淡然地微笑。這是夫子早就給予我們的智慧。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11

  今天讀了論語。讀完第一個感想就是:果然是論語啊!謬論真不少!很多話都像廢話一樣……明明大家都知道的,可是做到的人幾乎沒有嘛……怪不得孔子是圣人——全部都做到這樣也算他有本事了!像他學習!!

  不過我覺得學習真的很重要,而且學習要經常去實踐。所謂:“學而時習之,不亦說呼?”不是沒有道理的。身邊學習好的人有很多,雖然我不是很自覺的人,可是我也知道學習的重要性啊!

  本來要寫讀后感的……可是正正經經的作業一樣的讀后感好難寫,所以先上來發發牢騷——就開心一點了——等一下就去寫作業,要好好研究一下孔子這個人!

  我其實讀得是李澤厚的《論語今讀》,是學校的暑假作業啦……不過呢讀了真的有感覺!覺得時間過得好快……作業都快來不及做啦!!讀完厚厚的一本《論語今讀》不知道要幾天以后了——干脆先挑幾句寫起來!

  不知道慧欣以前有沒有讀過論語呢?又開始想她了……希望早日跟她的blog聯系上,當然我先要把自己的blog弄得好一點,否則不敢“見”她咯。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12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現在有一些人辦事,無論事大事小,總是要把前因后果,種種可能都考慮清楚。反反復復,舉棋不定。用當今主流的眼光看來,這種人都是可以統領大事的,因為他們是那么的謹慎,精打細算。由此看來,三思而后行是夸贊人謹言慎行的。

  但是,在孔子的這段話里,卻并不贊成以季文子為例的三思而后行。三在古文中多作虛詞,當多次講。季文子是魯國大夫,非常計較個人得失。這人考慮事情反復不定,辦事過于謹慎。孔子說:考慮兩次就可以了。為什么是兩次而不是多次考慮呢?我想,這就牽扯到前面孔子所云:敏于事而訥于言?鬃铀淼娜寮宜枷耄岢又馈:沃^君子?君子也是血肉之軀,但是辦事講究迅速敏捷,說話謹小慎微。這就是季文子的謹慎之所以不為孔子所稱贊的緣故。

  孔子所說的敏于行,并不是說毫不考慮后果地草草了事。孔子是要人們斟酌計劃兩次。因為有敏于行作為基礎,所以第一次思考便應該定下了大致脈絡,第二次思考只不過是錦上添花,查漏補缺罷了。由此看來,第三、第四次的的思量便純數多余了。這種情況和我在考場上的境況大致相同。第一遍填完答卷,整個試卷就明白了打半。這時候的勝負其實幾乎成了定局,只不過還應該檢查一遍,以防有小節有虧。但是別說時間無多,就算有時間一遍又一遍地檢查下去,我也不會做。為什么?因為這時候第三次視察考卷,雖然更加細致謹慎,但是不免患得患失,特別是在一些改動過的大題目上,往往疑心大盛,先前的果斷全都拋諸九霄云外了,當真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反倒壞了事。

  謹慎是人沉穩的表現,但是過于謹慎了,卻是小器,拘泥于瑣屑之中了。所謂物極必反,如此三思而后行,就只有坐失良機,自己吃自己種下的苦果了。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13

  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

  ——《論語·子罕》

  孔子很重視日常生活中的禮節。他尊禮,守禮,行禮,并不是給別人看的,而是一種自我修養。當做官的人,穿喪服的人,還有盲人路過他面前,不管這個人多么年輕,他也一定要站起來;如果他要從這些人面前經過,他就小步快走,這表示對這些人的一種尊敬。

  這就是一種禮儀,這就是對人的一種尊重。

  尊重,是一種修養,一種品格,一種對人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平等相待,一種對他人人格與價值的充分肯定。任何人都不可能盡善盡美,完美無缺,我們沒有理由以高山仰止的目光去申視別人,也沒有資格用不屑一顧的神情去嘲笑他人。假如別人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我們不能用傲慢和不敬去傷害別人的自尊;假如自己在某些地方不如他人,我們也不必以自卑或嫉妒去代替理應有的尊重。一個真正懂得尊重別人的人,必然會以平等的心態、平常的心情、平靜的心境,去面對所有事業上的強者與弱者、所有生活中的幸運者與不幸者。

  尊重,是一縷清風、一泓清泉、一顆給人溫暖的舒心丸、一劑催人奮進的強心劑。它常常與真誠、謙遜、寬容、贊賞、善良、友愛相得益彰,與虛偽、狂妄、苛刻、嘲諷、兇惡、勢利水火不容。給失敗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對別人失敗后的同情、安慰與鼓勵;給成功的人以尊重,表明了自己對別人成功的敬佩、贊美與追求。只要有尊重在,就有人間的真情在,就有未來的希望在,就有成功后的繼續奮進,就有失敗后的東山再起。

  尊重不是盲目的崇拜,更不是肉麻的吹捧;不是沒有原則的廉價奉迎,更不是沒有自尊的低三下四。懂得了尊重別人的重要,并不等于如何尊重別人。從這個意義上說,尊重也是一門學問。學會了尊重別人,就學會了尊重自己,也就學會和掌握了人生的一大要義。

  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慢慢地體味與摸索吧!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14

  子曰: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再談《詩經》!对娊洝返闹髦,一言以蔽之,就是“無邪”(“思”為語助詞,并非思想的意思)。這里的邪不是邪惡,而是邪曲,即偽飾。無邪,就是真誠無虛。李澤厚《今讀》引鄭浩《論語集注述要》:蓋言詩三百篇,無論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寫衷曲,毫無偽托虛徐之意。

  若說“為人之學”,其中偽飾必然難免。文章偽飾并不難,為此下功夫的人也不少,卻很少聽說有誰耗費心力去硬寫詩來偽飾自己,更不曾聽說有哪一首抱此目的寫成的詩被譽為佳作。“詩言志”,志是感情,感情本不易偽飾,即便試圖偽飾也很容易被發現。因此,詩最可稱得上一個“真”字。

  《宋詩菁華錄》評陸游《釵頭鳳》曰:“無此絕等傷心之事,亦無此絕等傷心之詩。”唯其情真意誠,筆端才能凄婉蕭索。又如李白《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寥寥四句,語意平凡,直似脫口而出一般,豪無華麗辭藻可言,不帶半點修飾。但這首極為平凡的詩,卻因感情真誠,便如江上清風山間明月,陶陶然令人沉醉。

  我是喜歡詩的,自忖也還有一兩分詩情,只是空有詩情,無奈缺少詩才,所以只能體悟詩人的情感,卻難以用好詩來表達自己。以前也曾硬著頭皮湊出幾首,方家一看便知蹩腳之極,看來這寫詩是勉強不來的。

  孔子不是詩人,似乎也不見得有詩人氣質,但《詩經》是先秦思想家必讀的典籍,孔子沒有不精通的道理。他讀《詩經》,讀的是興、觀、群、怨之道(《陽貨第十七》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因此所有的詩句都帶上了禮樂教化的色彩,這才有了《論語》中的多次引用。原本“詩無達詁”, 況且詩中本就很多比興,后人對《詩經》斷章取義,強作類比,也無可厚非。而且這類比聯想的思維方式,本來就為孔子所慣用?鬃铀枷氩恢貒烂艿倪壿嬐评,也很少論及“是什么”的本體論問題,他的思路多為“如何做”,于平凡的行為要求中見大智慧。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15

  在《論語為政篇》中孔子談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這兩句話的字面意思是君主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用法制禁令來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求得免于犯罪受罰,卻失去了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以上可以看出孔子的治國方針是重道德而忽視刑罰,法制的作用,如“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所說,他認為只要周君用道德來教化,諸侯就像眾星圍繞北極星一樣來拱衛周朝,也就是垂拱而治。也可以看出孔子只想著維護周朝的封建統治而不重視百姓,像希臘雅典制定法律是用來維護公民的權利,而這的刑罰是用來維護封建統治,這就是東西方民主思想的不同。

  孔子“以德治國”的理念在當今社會依然是重要的,一個名叫“小悅悅”的幼小生命,連續被兩輛車碾過,旁邊的路人竟然熟視無睹,任由其身受重傷,最終不治身亡。可見道德的重要性。然而越來越多的老人假摔騙錢,就需要公安部門必須依法嚴懲,拒不姑息,應當追究法律責任。只有提高了“假摔”騙錢的違法成本,才能讓“假摔”者安分守己,保護本以薄弱的公眾道德。

  由此只有將道德和法律相結合,把法律作為約束行為的一個底線,提高道德水平,社會才會更加和諧。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16

  和第一篇“學而”篇比較起來,個人覺得第二篇“為政”讀起來難度就大了很多。第一篇其實只要明白了“學問”指的是做人的道理,則每一句都可以理解它的用意。但是第二篇中,除了幾個句子是真正正面談到政治外,其他說的似乎都是與政治沒有關系的東西。

  為此,我也專門去查了“政”字的意思。在古文中,“政”也通“正”用,所以我就在想,這里是不是孔子還是在講做人?講如何做一個正直的人?不過很快我認為這樣解釋是很牽強的。其實為政就是講如何來當政,很明白不過。不過南懷謹先生的一句注釋也值得我們注意:《論語》中講的是“為政”,不是“政治”。孔子沒有系統地去提出政治相關的概念。根據這句注釋去理解“為政”篇的句子,似乎開始有了一些頭緒。

  “為政”一共二十四句。第一句講的是為政的最高境界,然后用詩經的“思無邪”說明為政最需要解決的是思想問題,再后用自己的人生經歷來說明為政需要豐富的人生經歷。接下來,用了好幾句的篇幅講“孝”,然后講了一個為政者的修為問題,最后用一句話總結:為政者“要有見義而為的大勇,要有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胸懷”。這樣一看,為政篇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當然,這個思路是南懷謹先生的《論語別裁》中間理出來的。我也曾試著去懷疑它,但是找不出比之更好的解釋,所以我還是比較認可這個解釋的。“為政”篇有好幾句話都是講“孝”的,似乎與為政沒有太大的關系,其實關系很大。我國古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在這里講“孝”是有它的意義的。這點在“為政”第二十一句中也得到了證實: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在這一句中,孔子就明確說到:推行孝就是為政。所以該篇中間出現了很多人問孝的情況,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此外,孔子還講到了一個為政者的基本要求:要周而不比,即不要偏心眼;要不器,也就是說要全面發展;要溫故而知新,要且學且思,還不能鉆牛角尖,等等。

  不過,雖然為政不能翻譯成“做一個正直的人”,但是可以看出,這些為政的道理,放小了看,也都是做人的道理,這點在后面的章節中也有體現。所以我個人認為,《論語》總體講的還是做人,還是“學而”篇說的“學問”。不管是講“為政”也好,還是后面講“禮”、“仁”也好,孔子的主張都是從自身做人入手,就像第一章所講的“君子固本,本立而道生”。我想這也應該是“學而”篇作為開篇的原因吧。

  整體來說,為政篇給我的啟發不如學而篇多,可能是“為政”這個話題對我們這些一般人來說,沒有“如何做人”更貼近。不過在專家的解釋中,我還是體會到了《論語》文章布局的特點,對中間的一些話也還是有一些體會。我想,只要能學到一點東西,也是很好的事情。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17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薄懊舳脤W,不恥下問!边@就是《論語》里給我感受最深的兩則。前一則,那么,他們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后一則告訴我們:聰敏而一則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我的人請教為羞恥。這兩句話雖就是說:幾個人在一齊出自20__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這天對我們的學習仍有重要的指導好處。

  人不怕犯錯誤,只要勇于改正就好?鬃泳统L寡宰晕疫@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當的時候,一經別人指出,他就會立即道歉并改正。他的弟子子貢就以前感慨過?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本途褪钦f教師對自我要努力學習,永不滿足;對學生要勤奮教導,不知疲倦!墩撜Z》引孔子的話說:“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去爾已矣!彼f,如果說到圣與仁,那我怎樣敢當!我只但就是就是學習和工作從不厭倦,教誨學生總不知疲倦,那就是能夠這樣說的。

  在《論語》里對以前犯過錯誤的少年,孔子表現出寬宏的胸懷。他說:“人潔以進,于其潔也,不保其往也!币馑季褪钦f人家已經去掉了污點而進步,就要贊許他的潔凈,對他的過去不就應抓住不放。我想,如果將孔門的七十二賢三千弟子看成就是棵棵樹苗的話,那孔子就就是肥沃的土壤,他們共同營造了一片生命的綠洲,兩千多年來,我們華夏大地。這一片綠洲一向點綴裝扮著

  孔子認為,學習務必有明確的目的,但重點在于“學以致用”。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也就就是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治任務,卻辦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國,又不能獨立作主應對;這樣,雖然書讀得很多,又有什么用處呢?又說:“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就是吾憂也。”也就就是說,品德不去修養,學問不去講習,聽到正義的事不能去做,有錯誤不能改正,也就就是理論和實際不能結合,這才就是我們憂慮的。

  透過學習《論語》,我懂得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更讓我明白了關于學習和讀書的方法、態度,真就是得益非淺!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18

  古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從論語的洋洋萬言中,每個人都可以讀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有人讀出了“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遠”的凌云壯志,有人讀出了“朝聞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讀論語,更多的則是像看到一個長者坐在一群年輕人中間,同他們暢談自己的人生感悟,試圖讓他們懂得:人應該如何度過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為一個平凡人,應該如何過好自己的人生。其實,作為一個基礎教育工作者,這正是我們最需要傳達給學生的東西。

  人應該如何生活呢?孔子給出的第一個答案便是“愛”。讀過《論語》的人都知道,孔子最看重的東西似乎是“禮”,如何宴請賓客,如何侍奉國君,所以禮節他都一板一眼、嚴謹無差,并認為禮樂是治國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梢娫谒磥,沒有仁愛的根基,禮也是無用的。這點孔子曾反復闡述。尤其是對父母之愛。他談論孝,人人都說孝就是奉養父母,而他卻說如果不能從心底里敬愛父母,這又與飼養犬馬有何區別?事實上,也只有基于真誠的親子之愛,才有可能達到真正的孝道。當別人向他請教治喪之禮時,他簡潔的回答:“與其易也,寧戚”,與其在面子上搞得隆重,不如從心底里真的為逝者悲傷,一場充滿愛的喪禮,才是對死者真正的尊重。其實,不論是古今中外,對于任何人來講,愛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們能夠達致幸?鞓返碾A梯,不懂愛的人便不會懂得生活。但今天的孩子呢,他們受過更好的早期教育,很多孩子比我們那個時候更聰明更靈巧,卻很少看到他們對父母的體諒和感激,父母盡最大所能給了孩子一切,讓孩子覺得接受別人的關愛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卻獨獨忘記教會孩子如何去愛他人,而愛的缺失,不僅僅會讓孩子在今后的集體生活中遇到種種挫折,更重要的是,心中沒有愛的人,無法體會到生活中最高的快樂。因此,真誠的仁愛之心,是孔子反復向他的學生所強調的,這也應該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恒中心。

  《論語》所傳遞的第二個生活的要訣,便是保持平和的心態。生活中常常能見到讓你不順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會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曾經遭遇貧窮,當他走到鄭國的時候,糧食都斷了,他的學生不高興的問他,怎么君子也會窮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可以安于貧窮,而小人則會因為窮而作亂。這份安于貧窮的心境至為難得,而他之所以能夠安于貧窮,正是因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夠在貧窮中找到心靈的支點,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態?鬃硬⒉谎陲棇Ω辉I畹南蛲,他坦誠的說:“如果能夠發財,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但他也并不強求:“如果發不了財,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愛的工作。”達致幸福的路徑有很多,金錢并非唯一途徑,關鍵在于內心的快樂。他贊賞他的學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觀貫徹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夠在物質的清貧之外,找到自己心靈的安穩和快樂,因為他們的喜怒并不依賴于外物,而存在于內心的安詳與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讓幾個徒弟各述其志,對那些看似遠大的抱負,他置之一笑,而當曾點淡然說出自己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風中與童子嬉戲時,他卻贊許的點頭?梢娍鬃釉趦刃牟⒉徽娴恼J為君子必須治國平天下,人生最終的追求,仍然是要歸結到內心的平靜,要能夠體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這些,其實都取決于心境。

  人活在世上快樂與否,很重要的因素,取決他能否在人際交往中得到快樂?鬃訌娬{在人際交往中,要保持自己人格和心靈的獨立性。他用一句話為這個原則做了最好闡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訴人們,與朋友之間,不管相處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強求兩人觀點完全一樣。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人,應該能夠保持內心精神世界的獨立。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進而獲得真正的友情。當受到他人傷害的時候,他不贊同無原則的以德報怨,因為善待對自己壞的人,實際就是怠慢了真正對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認為應該“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也是做人原則性的體現。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要有自己的堅持和原則,這點說來容易,但它需要個人有足夠的判斷力,有足夠強大的內心世界,才能夠知道什么是自己應該堅持的,什么是可以包容的,什么是應該反擊的,這一切的前提,便是個人具有精神上的獨立性。最能體現這種獨立性的,便是那句著名的“不怨天、不尤人”,這是一種充分自我負責的態度。有了精神的獨立性,便能夠在任何情況下獨立承擔其自己的責任,而不是從外界或他人身上找借口,也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在逆境中奮發而起,不論外界條件是貧是賤,是亂世還是太平,他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除了這些精神層面的生活以外,孔子還很關注人們日常的行為。給我印象很深的是孔子對“玩”的態度,他把玩看作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完整的人生需要有充分的消遣和游戲。在“志于道、依于仁”的同時,他也不忘“游于藝”,當他閑居在家時,一改在朝中謹慎之貌,而是“申申如也”,放松自然。當看到別人飽食終日,他便勸人下下棋,也是很有益的活動。總之,生活的快樂總是可以自己尋找的,生活的色彩也不應該是單一的。

  我感覺《論語》和其它經典的最大不同在于,它關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訴人們應該怎樣去生活才能夠達致幸福,它是溫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們每個人在學習其它各種知識之前最應該學習的,也是我們教師最需要傳達給學生的,因為它關乎一個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擁有充實的內心世界。在今天這個充滿了誘惑和選擇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們去用心感悟。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19

  論語,一部全世界矚目的經典著作。多少人在這本書的熏陶下成才。九歲時,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翻開一本帶有注釋的《論語》,一下子就被文中每一句話蘊含的道理所吸引了······

  什么是論語?論語是由孔子及他的徒弟們的言行編成的一本書,書中的語言及其精簡,少了一個字就無法理解整句話的含義了。細細品讀,書中的每一個教悔都循循善誘,娓娓動人。

  翻開《論語》第一句話便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很早就聽到過這句話了,意思也早已記在腦中,便是“學了知識以后,按時去溫習他,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高興嗎?別人不知道自己,自己也不懊惱,不是君子嗎?”以前我總是不以為然,但如今我卻十分肯定這句話,就如我們背單詞一樣,若不去常常復習,很快就會忘記。只有常常去復習,一個單詞才能永遠記在腦中。遠方有來了一個可以與自己談心的朋友,可以與自己分享喜怒哀樂,難道你不高興嗎?一個平易近人,做事不張揚的朋友,難道不算是“君子”嗎?

  就算是書中的第一句話,他也令我在生活中受益匪淺!

  四年級的時候,我爸爸開始教我學《新概念1》。我們用一個本子當做“生詞本”,把每天不會認的單詞都記在這個本子上,沒過幾天,本子上已有了60多個單詞。爸爸叫我時常翻翻這本本子,可我去總是把這句話當耳邊風。幾天后,爸爸看我生詞本上的單詞一個都認不出來,嘆了口氣,語重心長的對我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像你這樣學了就忘,‘生詞本’還有什么用?只有時常溫習,才不會忘記!”以后,我謹記爸爸的教誨,每天都翻翻“生詞本”,果然記住了所有的單詞。爸爸看我有了進步,臉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我自己也十分高興。學而時習之,果真“說乎”!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20

  《論語》是我國的經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細細品來,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觀、世界觀、教育理念等幾乎都包含在語錄的字里行間。

  君子是一個意義深刻的詞。從小就聽說什么“君子動口不動手”、“觀棋不語真君子”等,感覺君子就像個呆呆的人似的。事實上,君子就是孔子他們儒家學派的一種自稱,是理想的“中庸”的人。比如“君子不器”、“先行其言而后從之斗”,都體現了君子的優良品質?鬃诱f“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在孔子眼中一個可以稱為君子的人一定要有一顆寬容待人的心。藺相如以寬容之心對待廉頗的刁難,展現了君子的博大胸懷!熬犹故幨,小人長戚戚!庇晒胖两竦拿搜攀,那些品德高尚、學識淵博的君子們哪一個是沒有寬容坦蕩的胸懷呢?與君子相對的當然就是小人了,小人并非是壞人,只是素質沒有君子高罷了。《論語》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的闡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然而,君子的物質地位往往與小人相差甚遠。

  君子還應講求誠信。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币粋沒有信用的人,在社會生活是很難立足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治理國家也應該講求誠信。季布“一諾千金”使他免遭禍殃?梢姡v求信用不但是君子有的品德,還能給人們帶來福運。

  當然,作為君子還應當有很多別的品質,比如善于反省,敏而好學,虛心求學,不恥下問。還要胸懷天下,以天下為己任。要注重禮儀,不做違法亂紀的事等等。盡管并非孔子的所有思想觀念都與我們現代社會相符合,但是在《論語》一書中所講的做人道理值得我們去反思,去學習。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21

  我讀了《論語》后,我知道了很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讓我來告訴你吧!

  我明白了一句,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它的意思是說:“學的知識要時常去復習的,不也很快樂嗎?”單單這句話就不僅教會了我一個道理,還教會了我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呢!從前,老師教過的知識,我放學回家后從來都會自覺去復習,總以為自己腦子聰明,很輕松地在課堂上就能把這些知識全部記住?墒,事實卻不是這樣的。到了即將段考的前幾天,媽媽一檢查我的作業和試卷,才發現我學的知識很多都沒有鞏固,有印象的東西并不多。在離段考的前幾天里,為了能考出優秀的成績,我被迫每天晚上“開夜車”很辛苦地補缺補漏到深夜,熬到眼睛變成“熊貓眼”。導致嚴重睡眠不夠,第二天起床晚了上學遲到,耽誤上課。即使是這樣,加班加點還是不能把所有的知識都記牢。后來在段考時我果然吃了大虧,雖然很努力,但是考得并不理想,語文才80分。后來讀了《論語》之后,我開始學會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我學會了每天晚上對老師當天教的知識進行復習,知識不知不覺記得牢固了,學習變輕松了,期考成績竟然提高到了90幾分,我別提多高興啦!《論語》教會了我一個絕好的學習方法,使我學得更愉快了。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意思說:“君子心地光明磊落,小人卻經常局促憂愁!庇浀眯r候,媽媽買來了牛奶,我常把牛奶藏起來,不讓姐姐知道,想一個人獨占。上學時,我經常擔心:“姐姐會不會找到我藏起來的牛奶呢?媽媽會不會發現呢?”當我讀完《論語》之后,我主動地把牛奶拿出來和姐姐分享。媽媽也表揚我大方。《論語》教會了我做人的方法,就是不能有小人之心。從此以后我做事光明磊落,越來越有君子之風。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22

  今天,我終于讀到論語的第8篇了,回想著原來讀的辛苦。有許多字不會讀,都要一個字一個字的查,字典翻都翻得想吐。雖然前面很辛苦,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嘛?鬃拥娜屎投Y都在我的心底扎下了深根。正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我從課前導讀上也讀到孔子主張有教無類:不論社會地位高低貴賤,每個人都應有受教育的機會。

  我讀論語時發現了一句話: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我以為并沒有什么大的含義便直接看譯文了。譯文上是這樣寫的:孔子說: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做學問;三十歲時說話辦事的有把握;四十歲時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時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歲時凡聽到的都能辨別是非;到了七十歲時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我從這句子中隱約體會到一個含義?鬃幼允隽怂麑W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悟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身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進過長時間的鍛煉和學習,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的遵說道德規范,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23

  小時候被老師逼著背書,背“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總覺得是一件苦事,根本不知道何“說”之有!按照教科書和老師的解釋,“學而”第一句的意思是:學習過的東西大家要隨時溫習它,“不亦說乎”,說實在的,每天強迫性地讓自己去學習,不是“不亦說乎”,簡直就是“不亦苦乎”!所以根本就不覺得《論語》有多么了不起,也不相信他說的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但在南懷瑾先生的《論語別裁》里,我卻看到了《論語》的異彩紛呈,孔子思想的遍地開花。讀到見解獨特之處,我會陷入沉思,讀到幽默之處,我會會心一笑,我知道自己已經被先生的言語所深深吸引,也開始相信,“學而時習之”,真的是“不亦說乎”了。

  在此摘取先生對“學而”的解釋,并把以前我所理解它的意思列出,以作比較,從中可窺見先生對《論語》的精辟獨到的見解,也算作讀此書的一個筆記吧。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我之前對它的理解是:學習過的東西大家要隨時溫習它,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有朋友從遠方來看我,也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別人不了解我,誤解我,而我并不在心里怨恨他,這樣才算是君子。

  按照這樣來理解的話,強迫性的學習是快樂的,即使我們覺得痛苦,也應該裝快樂狀;有朋友來了,即使窩囊中羞澀,吃完上頓沒下頓我也覺得招待他是一件快樂的事情!你對我不起,我不打你,我不罵你,我心里也不難過。這是什么話?!完全是大話,空話嘛!《論語》要是這樣來解讀,那真是荒天下之大謬!我們再來看看,先生對“學而”的解釋。

  頭一句的解釋,先生認為,“學而”中的“學”不單純是讀書,而是做人的學問。“學問”從哪里來?學問不是文字,不是知識,學問是從人生經驗上來,做人做事上去體會的。這個修養不只是在書本上念,隨時隨地都是我們的書本,都是我們的教育。所以隨時隨地要有思想,隨時隨地要見習,隨時隨地要有體驗,隨時隨地要有反省,就是學問。

  第二句的解釋,如果要做學問,就要準備一生寂寞,先生非常幽默,講到這里時,他說孔子當年也是非常寂寞的,現在到處給他吃冷豬頭,當年他卻連一個“便當”也吃不上。讓人不禁一樂。承前所說,做學問是要忍受寂寞、凄涼之苦的,可能一輩子都沒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說,只要有學問,自然有知己。因此他說“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一個人在為天下國家,千秋后代思想著眼的時候,正是寂寞凄涼的時候,有一個知己來了,那是非常高興的事情。“遠”字不一定是空間的遠,也可能是時間的遠。

  后一句,講的是,做學問的人,即使一輩子沒有人了解,也不“慍”,即不怨天尤人,如果能做到這樣,那么就是所謂的“真人”“真君子”了。

  讀完先生的解釋之后,我覺得我被騙了,被老師,被教科書騙了,而且一騙就是十幾年啊,真是冤啊!寫到這里想起了朋友曾開玩笑地跟我說過的一句話:學問之美在于讓人一頭霧水。可不是嗎?我以前拿起《論語》就會覺得不知所云,確如霧里看花。由此可見中國教育的粗淺陋薄。從小學到大學,我們的老師又有幾人能給過我們這樣的見解呢,又有幾人能給我們傳授真正的《論語》思想呢?接受這樣教育的我們一知半解,然后我們又一知半解地去教育下一代,這樣下去,可真是要一代不如一代了!

  有人說,讀一本書,就是與作者的一次靈魂的交流,我非常認同這個說法。但看先生的書,還談不上能與先生交流,先生站得太高,我只能仰視他,聆聽他的教誨,從中汲取孔子及先生思想的精華,來彌補我之前讀書的缺陷,我也只能如此了……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24

  《論語今讀》是儒家原典思想的現代闡釋,李澤厚先生提倡古為今用。一 方面,李澤厚先生讓孔子復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們言說;另一方面,他又憑 其獨特的方式針對孔子的問題給予回答。通過閱讀《論語今讀》 ,值得我們思考 的不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澤厚所闡釋的孔子的思想,是現代的孔子思 想。 粗略的閱讀了一遍之后, 最為令我印象深刻的要數李澤厚先生對論語中孝道, 讀書,以及為人修身養性之道所做的闡述。 《論語》作為儒家學說的代表作,有著包羅萬象的價值觀念,如“孔顏” 一樣的的人格,自古以來都有著獨特的感召力,其積極進取的入世精神,始中激 勵著人們不要碌碌無為的虛度人生。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 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鬃又 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 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 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論語”中有政治主張,教育原則,倫理觀念, 品德修養諸多環節,孔子以自己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 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一、孝道 在現在社會中,所謂的孔孟、老莊已經離人們越來越遠,圣賢與經典也逐 漸模糊,紛繁世界的庸俗煩瑣和思想的高貴純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鏈接? 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 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 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 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 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 ”這里講了什么是孝, 同“事

  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 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 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 質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 正的孝。 二、讀書 “三人行, 必有我師焉”、 “敏而好學, 不恥下問。 ”這是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 前一則是說幾個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后一則告訴我們 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 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 話包含著一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 多,而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多向 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于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 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 不排斥每一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 就必須善于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 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一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 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 ……但是正是這樣的 “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 多偉人。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 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 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

  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三、為人之道 漢初,大儒叔孫通向劉邦說“夫儒者,難于變革,可與守成” 。斯言一出, 遂使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 成為兩千多年來各朝代長治久安的 “守成” 之學。 建國已五十多年, “五十而知天命” ,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優秀傳 統文化,應該是“守成期” ,順理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 物的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蘊含的對現代生活有巨大 作用的力量,不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 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運懸于一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 吹又生” ,就是因為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 平常日用之間,本于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我們從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義,禮,自,信”的倫理教育,從孔融三歲 讓梨的尊禮,守禮,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 無不顯示著儒家學說對國 民成長過程中千絲萬縷的滲透。幾千年來世人仍愿意 尊奉孔子,把他的話作為座右銘,作為修身養性的準則,我想這與孔子的“直道 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度。品味 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這一輪回。淡泊的襟懷,曠 達的心胸, 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去生活, 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 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秘訣那樣,去找到你 內心的安寧、 人生,就要有積極的心態,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 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 極目標,整體主題。而這些,卻是孔子給我們的啟示。

  四、修身之道 《論語》所創導的道德修養理論與方法是:自省、克己、慎獨、忠恕、中 庸和力行。 自省是在思想意識、 情感態度、 言論行動等各個方面去深刻認識自己、 剖析自己;克己仍是指自我克制、自我約束能力的影響,使自己的言行舉動都符 合社會道德規范,促進社會的和諧;忠恕便是根據自己內心的體驗來推測別人的 思想感受,將心比心,推己及人,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 而深度則是在自省和克己基礎上,使自我修養達到更高境界的一種修養方式;中 庸就是寬容和接納異己,設身處地為人著想,聆聽別人的心聲,和諧人際關系。 這些豐富的思想就是在現代的中小學政治思想教本中也有不少引入。 它對青少年 健康道德觀與世界觀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這是孔子教導人們養性之道。做人應 持虛懷若谷之心,揣廣博天地胸襟。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了 解別人。在生活中,假如我們每個人都能設身處地多為別人考慮,多站在對方的 角度上想問題、做事,我想許許多多的矛盾、糾紛甚至悲劇都不會產生。然而, 當利益沖突一旦出現, 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為什么今天的我們想問題總是忽略 了它呢? 漫漫人生途中,我會用生命去體會,用行動去感知,用至高無上卻又簡單 至純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賢圣人進行心靈的對話。這部曾被譽為治國之本的《論 語》 ,對于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還有什么實際意義嗎?今天還能啟發 我們的心智嗎?還能對我們今天的心靈產生觸動嗎?

論語的讀書心得 篇25

  《論語》是中國歷史上一部偉大的哲學著作。該書由孔子的弟子編撰而成,現在較為流行的看法是由孔子的弟子曾參的學生編寫的,大概成書于春秋與戰國之交!墩撜Z》的主要記載了孔子與其弟子之間的一些對話集。我們年輕人讀書,應該做到“讀一部書,該要進一步了解此書的作者從事學問,不能只看重材料,若只看重材料,便可不要一部一部書地讀。每一部書應作一全體看,不專是零碎材料的拼湊,不專為得些零碎知識而讀書。我們必須了解每一書的作者,才懂得這一書中所蘊涵的一種活的精神。”①“文史之學背后,則每有一種藝術存在,或說精神存在,所以我們讀文史方面每一書,必定要讀到此書背后之人。”②因此,我認為,讀《論語》應該先了解一下孔子本人和《論語譯注》一書的作者楊伯峻。下面我就簡單介紹一下這兩位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人?鬃邮莻大思想家,他創立了儒家學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學說,即要求統治者能夠體貼民情,愛惜民力,不要過度壓迫剝削人民,以緩和階級矛盾。其次,他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的學說后來成為我國20xx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對后世影響極大。孔子又是個大教育家。在奴隸社會里,只有貴族子弟能夠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壟斷了。孔子興辦私學,廣收門徒,突破官府的壟斷,擴大了教育對象的范圍。據說孔子主張“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學生:學習知識要經常復習,“溫故而知新”,學習態度要老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要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相傳,孔子晚年編訂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詩》、《書》等幾部書,還根據魯國的歷史材料編成《春秋》一書。這對古代文化的保存和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鬃拥牡茏釉鴮⑺恼勗捄退c門徒的問答,輯成《論語》一書,這成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

  楊伯峻(1909~1990)語言學家。原名楊德崇,湖南省長沙市人。1932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他在語言文字領域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古漢語語法和虛詞的研究方面以及古籍的整理和譯注方面。在古漢語語法和虛詞研究方面,他著有《中國文法語文通解》、《文言語法》、《文言文法》、《文言虛詞》(、《古漢語虛詞》、《春秋左傳詞典》等。在古籍的整理、注釋和譯注方面,著有《列子集解》、《論語譯注》、《孟子譯注》、《春秋左傳注》等。在這里我們還必須提到一個人, 楊伯峻的叔父楊樹達,楊樹達是我國現代著名的語言學家,經文學家,著有《論語疏證》等書,其人對楊伯峻影響極大。《論語譯注》一書影響非常大,曾被香港、中國臺灣翻印,日本的兩所大學用做教材。該書譯文明白流暢,注釋重字音詞義、語法規律、修辭規律、名物制度、風俗習慣等的考證,結論在集古今學者之大成的基礎上頗多個人新見。因此,我認為楊伯峻版《論語譯注》應該是了解孔子思想和《論語》精髓的一本教為權威的書。

  下面簡單介紹一下《論語》一書,《論語》一書記載了孔子的言語行事,也記載了孔子的若干學生的言語行事。從班固的《漢書·藝文志》,我們可以得知,“論語”即為論纂語言的意思。今天我們講的《論語》一書,共有20篇,495條語錄,因此也稱為“論五百”!墩撜Z》的核心思想是“仁”。“《論語》中講‘禮’75次,包括‘禮樂’并言的;講‘仁’卻109次。由此看來,孔子批判的繼承春秋時代的思潮,不以禮為核心,而以仁為核心。①但孔子的思想體系還是 “禮”、和“仁”的統一。“仁”是內在的道德體系的最高范疇,“禮”是“仁”的外在標準。下面具體來談一下“仁”,孔子曾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4·15),這句話點明了孔子的中心思想,忠即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6·30)恕即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2·2)。“仁的實踐包含了為人著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換句話說,‘己之所欲,施之于人’。這是‘仁’的積極方面,盡己為人謂之忠。‘仁’的含義并不僅是‘己之所欲,施之于人’,還有另一方面‘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兩方面合起來,稱作‘忠恕之道’”②。另一方面,“仁”在我們具體的生活中又是如何體現的呢?“樊遲問仁,子曰:‘愛人’”(12·22)?鬃诱f的“仁”就是愛人。但在這里應該要指出的是,孔子說的“仁愛”并不等于墨家的“兼愛”和西方的“博愛”。“愛人”的人在當時孔子生活的時代是指士以上的人物,并不包括下層的人民大眾。愛在當時也是有等級的,有差別的。一個人必須對別人存有仁愛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會責任。

  下面談談我讀《論語》的一些感想,余讀《論語》是從20xx年開始的,當時經中國臺灣中文大學一教授指導,研讀此書。最初的形式主要是背誦全書,至于進一步理解則是在以后日常生活中去逐步體會。但是由于大多數語句不能及時理解。因此,于20xx年購買楊伯峻版《論語譯注》進行細讀。另同時購買其他幾個不同的版本作為比較參考書。幾年的時間下來,《論語》一本并未完全讀完。這本書總是看看停停、停?纯矗斎桓鄷r候還是在于將它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作指導。余讀《論語》,感覺《論語》是一本一個人時時刻刻都要讀的書,古代有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談?梢,《論語》是一本具有人生大智慧和治國的書。讀《論語》并非只是簡簡單單的看一遍,而是需要仔細的去體會其中的真諦,如現在市面上賣得很hot的于丹的《論語心得》,其實就是將《論語》的大智慧生活化,具體就是指導一個人如何為人處事。如此贊揚《論語》,并不是說《論語》中所說的都是好的,其中也有時代落伍的一面。如:《論語·鄉黨》一篇中,就主要是涉及古代一些禮儀方面的事,在今天看來,則顯得比較落伍。再如:“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8·9)這句話被看作是孔子的一種愚民政策,在今天是一種歷史的退步?傊,《論語》對于年輕人做到格物、致知、修身有很大的幫助。

  第二,我談談《論語》對我日常生活的影響。學了幾年《論語》,吾尤愛三條:(1)、“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4·9);(2)、“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4·17);(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2)。這三條我認為對本人的人生有極大的指導意義,時常拿來反省自己。第一條讓我緊記作為一個追求知識的學子不應集中于吃、穿這種粗俗的東西上,而應該一心一意地志于追求真理、追求知識。即使平常吃、穿得很一般,但我可以樂在其中。做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7·16),“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6·11)。后一條讓我在看到賢者時,學習其長處,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更新自己,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在看到不賢者時,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同類毛病,通過這樣一步步的摒棄自己的陋習。第三條對于我們大家都很熟悉了,因為大家在中學時都曾經學過。但我們仔細思考一下,學了將近十年,有誰真正的去體會過著一句子,并在此后中應用過。我曾經說過《論語》是一部具有人生大智慧的書,如果每個人一生都能堅持做到“論五百”,必可以成為一代圣人、一個完人。退一步講,即使我們一生之中只堅持做到幾條精辟的“論五百”,我相信這對我們的人生也有巨大的改變。第三條與前面的第二條在某些意義上有相似的地方,這說明孔子本人也很注意這一點,孔子并非圣人也,其人也是在不斷地向賢人學習的過程中完善自己。對于我們年輕人來說,更應該如此。同時,這一條也教導我們這處理人際關系時,不應存在孰人優秀孰人不優秀的觀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都有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

  第三、我談談《論語》與國際關系,更確切的說法應該是儒家與國際關系。《論語》是儒家的集大成的作品,其中也蘊涵了不少人性善的思想,儒家提出要以“王道”來治國。“王道”即圣王之道,即是靠道德教誨和教育來貫徹的,王道的力量來自于道德教化,相信“人人皆可以為堯舜”。中國的法家則認為圣人治國是不是要使人人都自覺行善,而著眼于使大眾不能作惡。儒家認為要靠禮樂和道德,而不是靠法律和刑法來治理百姓。而法家在這方面正好與儒家相反?梢钥闯,儒家代表的是理想主義,法家代表的是現實主義。在中國歷史上,儒家一向指責法家卑鄙、粗野,而法家則總是指責儒家書生氣、不切實際。①理想主義并非不好,在中國歷史上,中國人治國其實還是靠道德與刑法?梢哉f,道德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而刑法只是防止社會不退步的力量。因此,理想主義在治國方面還是起了很大的作用的。在當今世界,中國提出了“和諧世界”的概念,這無疑反應了理想主義的色彩。雖然,表明上看“和諧世界”是很難以實現的,但從長遠看,若整個世界都向這個方向前進,若干年后,當我們的后人從整個世界的歷史體系再來看這個問題時,定能發現當時的人在處理問題時具有了何等的智慧。當下的國際關系就相當與古代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處于一種無政府的狀態了,理想主義在當時雖不起什么大作用,但仍然是不可少的。

  最后,我想說年輕人學習《論語》不應局限于何地、何時、何書。對于《論語》的學習應該是一生的,不應該局限于任何地方,在這里我們可以學習歐陽修的“三上”,即“枕上、廁上、馬上”隨地都可以學習《論語》、思考《論語》。同時,也不應局限于任何時間,隨時想起,隨時都可以思考《論語》,學習《論語》。另外,學習《論語》也不能局限于任何版本,因為任何對《論語》的釋注、解說都只是一種解釋,其譯文通常只能表達一種含義,而《論語》本書可能還有其他層次的含義。原文是提示性質的,譯文則做不到這一點。每個譯者都認為其他譯書不夠滿意。無論一個譯本如何力求完善,它總是不及原書。因此,我認為,應該多看不同譯本的《論語》,待自己熟悉之后,再認真思考《論語》原文,得出自己的理解。

論語的讀書心得(通用25篇) 相關內容:
  • 關于《論語》的讀書心得(精選27篇)

    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但是卻在字里行間已經被孔子深深的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盡管有這樣那樣的看法,但是請想一想:縱觀世界歷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這樣兩千多年還被后人這樣敬仰和傳誦?孔子一生甚至...

  • 論語的讀書心得(精選25篇)

    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說,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稱為萬世師表?鬃邮讋撈矫窠逃^承、發展和傳播了古代文化,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足見孔子對當時教育的貢獻。...

  • 論語的讀書心得800字(精選27篇)

    今天開始認真讀《論語》。對于這一類的古籍,年輕的時候真不太上心。想想自己讀了很多年的書,竟連這樣一本古典、經典、充滿智慧、字字珠璣的書都不曾好好讀過,不禁汗顏。細讀之下,竟萌生了寫點什么的欲望。...

  • 論語的讀書心得(精選25篇)

    《論語》一書比較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墩撜Z》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 關于《論語》的讀書心得(通用22篇)

    翻開薄薄的論語,我發覺如今的我們已離儒家文化甚遠了,也許以今人的眼光,論語中的孝道已很難讓人接受。但我想說:請大家捧起《論語》,讓我們重視孝道。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 《論語》的讀書心得(通用24篇)

    今天讀了論語。讀完第一個感想就是:果然是論語啊!謬論真不少!很多話都像廢話一樣明明大家都知道的,可是做到的人幾乎沒有嘛怪不得孔子是圣人全部都做到這樣也算他有本事了!像他學習!!不過我覺得學習真的很重要,而且學習要經常去實踐。...

  • 論語的讀書心得(精選21篇)

    今天開始認真讀《論語》。對于這一類的古籍,年輕的時候真不太上心。想想自己讀了很多年的書,竟連這樣一本古典、經典、充滿智慧、字字珠璣的書都不曾好好讀過,不禁汗顏。細讀之下,竟萌生了寫點什么的欲望。...

  • 論語的讀書心得800字(精選23篇)

    翻開薄薄的論語,我發覺如今的我們已離儒家文化甚遠了,也許以今人的眼光,論語中的孝道已很難讓人接受。但我想說:請大家捧起《論語》,讓我們重視孝道。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 關于《論語》的讀書心得(精選13篇)

    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說,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稱為萬世師表?鬃邮讋撈矫窠逃^承、發展和傳播了古代文化,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足見孔子對當時教育的貢獻。...

  • 《論語》的讀書心得(通用17篇)

    今天心血來潮,翻了翻給女兒買的課外優秀讀物《論語》。當看到下面這一條頗受啟發。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 論語的讀書心得(精選14篇)

    《論語》一書比較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墩撜Z》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 論語的讀書心得800字(通用16篇)

    今天心血來潮,翻了翻給女兒買的課外優秀讀物《論語》。當看到下面這一條頗受啟發。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 論語的讀書心得(精選18篇)

    孔子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義上說,他也是全人類歷史上一個偉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稱為萬世師表?鬃邮讋撈矫窠逃,繼承、發展和傳播了古代文化,相傳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足見孔子對當時教育的貢獻。...

  • 《論語》的讀書心得(精選17篇)

    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但是卻在字里行間已經被孔子深深的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盡管有這樣那樣的看法,但是請想一想:縱觀世界歷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這樣兩千多年還被后人這樣敬仰和傳誦?孔子一生甚至...

  • 關于《論語》的讀書心得(精選15篇)

    《論語》一書比較真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墩撜Z》的語言簡潔精煉,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 心得體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那坡县| 明光市| 阿拉尔市| 海伦市| 抚州市| 荆门市| 肥东县| 鹿泉市| 平顺县| 巴林左旗| 清水河县| 措美县| 贵州省| 武乡县| 延津县| 普定县| 西贡区| 昌邑市| 筠连县| 邢台市| 哈尔滨市| 龙门县| 出国| 深泽县| 明光市| 沈阳市| 长乐市| 文登市| 渑池县| 荆州市| 广南县| 蓝山县| 阳西县| 宁乡县| 邳州市| 冀州市| 县级市| 林周县| 咸丰县| 调兵山市| 顺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