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故居導游詞(通用7篇)
周恩來故居導游詞 篇1
周恩來故居座落在江蘇省淮安市城區鎮淮樓西北隅三百米外的駙馬巷7號門內,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故居是舉世敬仰的周恩來的誕生地,是這位歷史偉人一至十二歲童年生活的搖籃。如今成了國內外人士瞻仰周光輝一生的紀念地,是廣大青少年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歷史課堂是以國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共青團中央、解放軍總政治部門評審確定的"百個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周恩來故居現有清朝咸豐至光緒年間的青磚小瓦木結構平房32間,占地1960平方米,由東西相連的兩個普通的老式宅院組成,東宅院臨駙馬埠,西宅院局巷,是曲折的三進院結構。整個建筑青磚灰瓦、古樸典雅,是典型的蘇北民居的建筑風格,大門兩丈見外有一座照壁,照壁后面有兩棵高大的老榆樹。
周恩來故居位于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駙馬巷7號。1898年3月5日,周恩來同志就誕生在這里,并在故鄉度過了12個春秋。
周恩來故居大門門匾由鄧小平同志題寫。故居內分東西兩個宅院,東宅院有周恩來出生的房間、讀書房、過繼母和乳母住房,還有少年時用過的一口水井和一塊菜地。西宅院有“周恩來家世、童年與故鄉圖片畫展”、“周恩來外祖父萬家字畫展”、“開國大型圖片展”和“周恩來八嬸住房”。西宅后院有新建的“紀念周恩來書畫苑”和“周恩來墨跡碑廊”。
周恩來故居導游詞 篇2
周恩來故居由東西相連的兩個宅院組成,占地1987.4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32間,為青磚、灰瓦、木結構。
“讀書房”是周恩來童年讀書的地方。19xx年,剛剛五歲的周恩來就遵祖訓入家塾館讀書, 在與他一起讀書的同輩兄弟中,他聰明好學,記憶過人。當時,嗣母陳氏請家塾老師鄒先生給周恩來起個字。鄒先生說:大鸞是吉祥之鳥,與鳳凰齊名,同大鵬為伴,“翱翔天宇,扶搖直上九萬里”,前程無量,就叫“翔宇”吧。
由讀書房向西便是周恩來父母住的面南三間房屋,東面的一間是周恩來誕生的地方。1898年3月5號,周恩來就誕生在東院面朝南一幢房屋的東廂房里。周恩來祖父周駿龍給孩子起了個乳名大鸞,譜名恩來。周恩來誕生時,周家已經衰敗。 周恩來母親萬氏,是清河縣知縣萬青選的第十二個女兒,小名冬兒,娘家人稱十二姑。她性格開朗,爽直豪放,辦事精明能干,給大鸞留下深刻的印象。周恩來的父親周貽能出生于1874年,是舊社會的一個小職員,曾在山陽縣衙當過差,后來又在武漢等地教書。1942年7月,周貽能因病在重慶-紅巖村去世,終年69歲。
從“誕生地”向西橫穿一條走廊,周家的主屋便出現在眼前。周恩來的小叔父周貽淦結婚不到一年,便得了肺玻為了“沖喜消災”,周貽能夫婦便把剛出生六個月的恩來過繼給周貽淦做兒子,但過繼后不到兩個月,周貽淦便去世了。幼年的恩來就由守寡的小嬸母陳氏養育。嗣母陳氏才學出眾,是周恩來文化上的啟蒙老師。丈夫去世以后,陳氏便把幼年的恩來作為自己的唯一的精神寄托和生活希望。在恩來三、四歲時,就教他認字塊,練習書法,五歲時,教他吟誦古詩詞。陳氏還經常給他講一些歷代民族英雄的故事,這對周恩來在思想上、文化上作了最初的啟蒙教育。
嗣母陳氏無奶哺育,雇蔣江氏給幼年的恩來做乳母。她經常帶恩來在宅院的空地上長瓜種菜,還曾帶恩來到自己家里去玩。萬氏媽媽于19xx年秋,帶著6歲的恩來移居清江浦外祖父家。19xx年,周恩來9歲時,生母萬氏、嗣母陳氏先后都因染上肺結核而去世,而父親周貽能又在外地謀生,周恩來弟兄三人在淮安幾乎無依無靠。這個打擊是巨大的,使剛剛10歲的周恩來一下子成為“大人”。19xx年,10歲的恩來領著9歲的恩溥和4歲的恩壽,扶著陳氏的靈柩,乘船返回淮安,借債安葬了對他有教養之恩的陳氏媽媽。家景的凄涼常常迫使周恩來的叔父和嬸母們在家翻箱倒柜,以便找出一些衣物、瓷具、書籍和字畫讓恩來拿到淮安城里的當鋪去典押。周恩來從小就磨練出同他的年齡很不相稱的那種精明周到的辦事能力。他把家族親戚的生辰、忌日一一寫下來,貼在墻上,到了日子便去張羅應酬。 此時表舅龔蔭蓀將周恩來接到龔家家塾館去讀書。龔蔭蓀是孫中山的忠實信徒,他激勵恩來奮發讀書,立志成為國家棟梁。
在過繼母陳氏住房“亭子間”后檐有一眼水井。周恩來常跟蔣媽媽一起從這口井里打水來飲用洗漱、澆瓜澆菜。故居院內有兩株百年老榆樹,高達20米。據傳這兩株榆樹是周恩來童年時期親手所植。19xx年春天,在東北奉天就是現今的沈陽市做事的四伯父周貽賡接恩來去東北讀書。
周恩來從12歲離開故鄉,到逝世時的66年中,周恩來一直沒有回來過,但他生前曾多次接見淮安縣委的負責同志,十分關心家鄉的情況。周恩來曾為淮安縣委題詞:“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還為《淮安日報》題寫了報頭。他多次要求縣委的負責同志把故居處理掉。
1973年,周恩來又讓國務院值班室主任吳慶彤同志給淮安縣委打來電話,正式傳達周恩來關于處理舊居的三條指示:1,不準讓人去參觀;2,不準動員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3,房子壞了不準維修。直到1976年1月8日周恩來同志逝世以后,淮安縣委根據億萬人民的要求,著手整修周恩來故居,把故居按19xx年周恩來離開淮安時的原貌進行修復,周恩來故居于1979年3月5日正式對外開放
周恩來故居導游詞 篇3
各位游客:
下面我們將要去的景點是周恩來故居。
它座落在江蘇省淮安市城區鎮淮樓西北隅三百米外的駙馬巷7號門內,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恩來故居由東西相連的兩個普通的老式宅院組成,東宅院臨駙馬巷,西宅院臨局巷,是曲折的三進院結構。整個建筑青磚灰瓦、古樸典雅,是典型的蘇北民居的建筑風格。這座老式宅院是周恩來的曾祖父周光勛在淮安做官時與弟弟周光熹買的胡干成的房子。
1898年3月5日晨6時左右,萬氏十二姑在東宅院面南三間正房東屋,生下第一胎男孩。周攀龍為新生嬰兒取了個乳名“大鸞”,寄托了“神靈之精,見則天下安寧”的美好愿望,這個大鸞,就是后來成為“全黨楷模”與舉世敬仰的開國總理周恩來。
祖父周攀龍祖籍紹興,他到蘇北淮安府山陽縣初為師爺,在縣衙做幕友,晚年謀得山陽候補知縣,不久即病故。周恩來生父周貽能曾獲得過清代國學生的最高學位,但為人忠厚,長期在湖北、天津和東北等地做文書之類的小職員,工薪微薄,晚年隨周恩來生活,曾在重慶做過有益于革命的工作,1942年在紅巖村逝世,終年68歲。周恩來的生母萬氏十二姑,是清河縣萬青選的愛女。他容貌端莊,精明能干,性格爽朗,善于調解糾紛。他20歲嫁到淮安與周貽能成婚,并主持了這個破落的封建家庭事務。婚后生育三子:恩來、恩溥、恩壽。
現在周恩來故居東大門上方懸掛著一塊由中共第二代領導人鄧總理親筆題寫的“周恩來同志故居”紅底金字匾額,在旭日映照下熠熠生輝。一進大門向北拐,第二進兩間北屋和相連的三間東屋是周恩來幼年讀書的地方。大鸞剛滿五歲就入家塾念書,取學名恩來,字翔宇。與他同窗學習過的同輩兄妹有恩溥、恩碩、恩燦、龔志茹、龔志蕙等。周恩來敏而好學、博聞強記,每次背誦、認字與默寫均屬最優,習字也在同輩兄妹之上,深得長輩和家塾老師的褒揚。
由“讀書房”向西跨過一道腰門,便是周恩來父母的三間住房,東屋是周恩來誕生的房間,西屋是父親周貽能的書房和休息的地方,從“誕生地”向西通過一條南北走向的狹長走廊,兩間“亭子間”便出現在眼前。這是周恩來的過繼母親陳三姑和乳母蔣江氏的住房。
周恩來不滿周歲時,小叔父周貽淦得了疾病不久就離開了人間,恩來就一直跟著過繼母親陳氏生活,陳氏出身于書香門第,愛好詩詞、戲曲、小說和繪畫,是個才學出眾的女子。陳氏守寡后便把幼年的恩來當作生活的唯一希望與依靠,教他認字塊、練書法,給他講故事吟誦唐詩宋詞,為他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乳母蔣江氏,出身貧寒,為人耿直,曾教給童年周恩來不少社會常識與勞動技能。恩來九歲時不幸失去兩個母親,蔣江氏給了他慈母般的關懷,因而恩來對這位勤勞樸實的乳母感情很深,一直親切地稱她為蔣媽媽。
在“亭子間”的北面,是三間祖堂屋,是當年周恩來祖父周攀龍和祖母魯氏居住的房屋。在祖堂屋的西北邊,是周家后院,有一片較大的園地,去曾有茅屋,種過瓜菜。在過繼母陳氏住房后檐有一眼水井,井水清澈見底,石井欄上被繩索磨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痕跡。周恩來童年時曾跟隨乳母蔣媽媽從這眼井里打水繞瓜種菜,對這眼水井印象很深。
1907年周恩來的生母和過繼母親相繼病逝,他的家庭也開始急劇衰落下去,生活的重擔早地落到童年周恩來的身上,他從家庭由盛到衰的境況中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也從此埋下了摧毀舊世界的種子,1910年,十二歲的周恩來被四伯父周貽賡接到東北去讀書。大鸞從這兒起飛了,到更廣闊的宇宙中翱翔。他離開故居以后就再也沒有回來過,他把自己的畢生精力都獻給了人類最壯麗的事業——共產主義!
故居西宅院原是周恩來二伯祖父的住房,大門南向,面朝局巷,現巳辟為“周恩來和鄧穎超紀念展覽陳列室”,分“周恩來童年”、“家世”、“故鄉”、“懷念”、“名人字畫”(周恩來書畫苑)、“鄧穎超光輝的一生”、“周恩來外祖父萬家字畫展”等七個展廳,恩來離開淮安后雖然從未回來過,他對大運河滋潤過的故鄉這塊土地,對淮安人民的感情卻很深,對故鄉的建設一直十分關心。在展出的文物中就有他給淮安縣委的題詞、寫給縣委負責同志的親筆信及為《淮安日報》題寫的報頭等。看到這些珍貴文物,更加激起故鄉人民對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的深切懷念。
早在解放初期,淮安縣委就對周恩來故居中行將坍塌的房舍進行了初步維修,以表達故鄉人民的愿望。可是,當周總理得知這件事后立即寫信給淮安縣委,制止今后再作維修,并詢問了修繕經費的數目,很快用自己的工資償付了這筆維修費。并一再告誡在淮親屬,不準說出他住過的房屋,在故居不要掛他的照片。當他聽說不斷有人瞻仰舊居時,就對親屬說:"把房子拆掉,就沒人去了"。1958年和1960年,周總理關于處理舊居的三條指示:一、不要讓人去參觀;二、不準動員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三、房子壞了不準維修。周恩來總理在處理故居這件事上所表現出的高風亮節,本身就是一座不朽的豐碑。
周恩來故居導游詞 篇4
鎮淮樓畔浮云白,駙馬巷前夕陽斜。駙馬巷位于淮安區鎮淮樓向西一里遠,因為明太祖朱元璋的女婿曾住在這里而得名。周恩來故居位于駙馬巷中部,局巷北側,占地1987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32間,為青磚、灰瓦、木結構。故居為東西相連的兩個宅院,每個宅園都是曲折的三進院。東宅院現為原狀陳列,有周恩來的讀書房、誕生地、主堂屋、嗣父母住房、乳母住房等房間,還有周恩來童年時用過的廚房、水井、菜地以及親自栽種的榆樹等。西宅院現有八嬸母楊氏的住房,并開辟有“周恩來童年、家世、故鄉圖片展”、“周恩來故居書畫苑”等展廳。
故居大門上方的“周恩來同志故居”門匾,是由鄧小平同志在1984年題寫的。進入故居正門,首先是周恩來童年讀書的地方。,剛剛五歲的周恩來就遵祖訓入家塾館讀書。當時,嗣母陳氏請家塾老師鄒先生給周恩來起個字。鄒先生為乳名大鸞的周恩來起字 “翔宇”。
從讀書房向西跨過一個腰門便是周恩來父母住的面南的三間房屋,1898年3月5日,周恩來就誕生在東邊的一間房屋里。屋里陳列著周恩來父親的照片和母親的畫像。父親周貽能,生于1874年,是一個小職員,曾在山陽縣衙當過差,后來又在武漢等地教書。在上海時,他曾幫助周恩來做過秘密通訊聯絡工作并掩護過周恩來。1942年7月,周貽能因病在重慶紅巖村去世,終年68歲。母親周萬氏,1877年出生在清江浦(今淮安市區),是清河縣(今淮安市區)知縣萬青選的第十二個女兒,小名冬兒,娘家人稱十二姑。她性格開朗,爽直豪放,辦事精明能干。傳說,萬氏在臨盆之前,曾經做過一個夢,夢見有一只鸞鳳般的神鳥飛入懷中,全家人都認為這是吉祥的預兆。孩子生下來,果然眉清目秀,氣宇非凡。祖父周駿龍給孩子起了個乳名大鸞、譜名恩來。鸞鳥者,鳳凰也。鳳凰者,百鳥之王,管轄天下群雞并百鳥也。見(現)則天下安寧。
從誕生地再向西跨進一個院落便是周家的主堂屋,也是故居房屋中最高的建筑。周恩來的曾祖父周光勛、祖父周駿龍等曾住過此屋。祖父周駿龍做過師爺,并在桃園(今泗陽)、阜寧、安東(今漣水)和海州(今連云港)做過代理知縣、知事、知州。他晚年任山陽知縣,待到正式上任時,已重病纏身,不久就去世了。他一生清廉,沒有給后代留下多少遺產。他的去世使主要靠其俸祿生活的周家在經濟上陷入了困境。
祖堂屋的對面是周恩來乳母蔣江氏的住房。周恩來的母親萬氏生下恩來后,不久便將其過繼給周恩來的小嬸母陳氏,陳氏無奶哺育,就雇請本城南門大街小魚市口施家巷的二十多歲的蔣江氏給幼年的恩來做乳母。蔣江氏出生于淮安古城東門外的一個農民家庭,勤勞而善良,對周恩來性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響,恩來一直稱她為“蔣媽媽”。
乳母住房的門前有一口石井,周恩來常跟蔣媽媽一起從這口井里打水來飲用洗漱、澆瓜澆菜。井沿上的洞孔是當年系井繩用的,井沿邊的溝痕是打水繩索長期磨擦留下的。至今,井水清澈透明,可正常飲用。周恩來對這口井的印象很深,1960年,他在接見淮安縣委負責同志時,還特別提起這口井,他說:“我家的那口井還在嗎?”并向在場的工作人員介紹說:“淮安的地下水位很高,吊桶上只要系上庹把長的繩子,就能把水打上來”。
在乳母住房的背面是周恩來嗣父母的住房。周恩來的小叔父周貽淦結婚不到一年,便得了肺病,日趨嚴重。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習俗是“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為了使周貽淦得到一點安慰,為了使他的妻子陳氏有所寄托,也為了“沖喜消災”,周貽能夫婦便把剛出生六個月的恩來過繼給周貽淦做兒子,但過繼后不到兩個月,周貽淦便去世了。幼年的恩來就由守寡的小嬸母陳氏養育。陳氏,1878年出生在寶應縣一個書香門第,擅長詩文書畫,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丈夫去世以后,陳氏便把幼年的恩來作為自己的唯一的精神寄托和生活希望,是周恩來文化上的啟蒙老師。
故居院內有兩株百年老榆樹,高達20米。據傳這兩株榆樹是周恩來童年時期親手所植。
,生母萬氏和嗣母陳氏相繼去世,周恩來一年之中失去了兩位媽媽,這年他才9歲。此后,周恩來就和八嬸母楊氏生活在一起,八嬸母楊氏是周恩來失去生母、嗣母后的實際監護人。
春天,在東北奉天(今沈陽市)做事的四伯父周貽賡請三伯父周貽謙接恩來去東北讀書,這真是天大的喜訊,大鸞這只神鳥,真的要展翅翱翔于無限廣闊的新天地了!
周恩來從12歲離開故鄉,到逝世時的66年中,一直沒有回來過,但他生前曾多次接見淮安縣委的負責同志,十分關心家鄉的情況。周恩來曾為淮安縣委題詞:“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還為《淮安日報》題寫了報頭。他多次要求縣委的負責同志把故居處理掉。1973年,周恩來又讓國務院值班室主任吳慶彤同志給淮安縣委打來電話,正式傳達周恩來關于處理舊居的三條指示:1,不準讓人去參觀;2,不準動員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3,房子壞了不準維修。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同志逝世以后,淮安縣委根據億萬人民的要求,著手整修周恩來故居,把故居按周恩來離開淮安時的原貌進行修復。故居于1979年3月5日正式對外開放。
周恩來故居導游詞 篇5
周恩來故居由東西相連的兩個宅院組成,占地1987.4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32間,為青磚、灰瓦、木結構。
“讀書房”是周恩來童年讀書的地方。1903年,剛剛五歲的周恩來就遵祖訓入家塾館讀書,在與他一起讀書的同輩兄弟中,他聰明好學,記憶過人。當時,嗣母陳氏請家塾老師鄒先生給周恩來起個字。鄒先生說:大鸞是吉祥之鳥,與鳳凰齊名,同大鵬為伴,“翱翔天宇,扶搖直上九萬里”,前程無量,就叫“翔宇”吧。
由讀書房向西便是周恩來父母住的面南三間房屋,東面的一間是周恩來誕生的地方。1898年3月5號,周恩來就誕生在東院面朝南一幢房屋的東廂房里。周恩來祖父周駿龍給孩子起了個乳名大鸞,譜名恩來。周恩來誕生時,周家已經衰敗。周恩來母親萬氏,是清河縣知縣萬青選的第十二個女兒,小名冬兒,娘家人稱十二姑。她性格開朗,爽直豪放,辦事精明能干,給大鸞留下深刻的印象。周恩來的父親周貽能出生于1874年,是舊社會的一個小職員,曾在山陽縣衙當過差,后來又在武漢等地教書。1942年7月,周貽能因病在重慶紅巖村去世,終年69歲。
從“誕生地”向西橫穿一條走廊,周家的主屋便出現在眼前。周恩來的小叔父周貽淦結婚不到一年,便得了肺病。為了“沖喜消災”,周貽能夫婦便把剛出生六個月的恩來過繼給周貽淦做兒子,但過繼后不到兩個月,周貽淦便去世了。幼年的恩來就由守寡的小嬸母陳氏養育。嗣母陳氏才學出眾,是周恩來文化上的啟蒙老師。丈夫去世以后,陳氏便把幼年的恩來作為自己的'唯一的精神寄托和生活希望。在恩來三、四歲時,就教他認字塊,練習書法,五歲時,教他吟誦古詩詞。陳氏還經常給他講一些歷代民族英雄的故事,這對周恩來在思想上、文化上作了最初的啟蒙教育。
嗣母陳氏無奶哺育,雇蔣江氏給幼年的恩來做乳母。她經常帶恩來在宅院的空地上長瓜種菜,還曾帶恩來到自己家里去玩。萬氏媽媽于1904年秋,帶著6歲的恩來移居清江浦外祖父家。1907年,周恩來9歲時,生母萬氏、嗣母陳氏先后都因染上肺結核而去世,而父親周貽能又在外地謀生,周恩來弟兄三人在淮安幾乎無依無靠。這個打擊是巨大的,使剛剛10歲的周恩來一下子成為“大人”。1908年,10歲的恩來領著9歲的恩溥和4歲的恩壽,扶著陳氏的靈柩,乘船返回淮安,借債安葬了對他有教養之恩的陳氏媽媽。家景的凄涼常常迫使周恩來的叔父和嬸母們在家翻箱倒柜,以便找出一些衣物、瓷具、書籍和字畫讓恩來拿到淮安城里的當鋪去典押。周恩來從小就磨練出同他的年齡很不相稱的那種精明周到的辦事能力。他把家族親戚的生辰、忌日一一寫下來,貼在墻上,到了日子便去張羅應酬。此時表舅龔蔭蓀將周恩來接到龔家家塾館去讀書。龔蔭蓀是孫中山的忠實信徒,他激勵恩來奮發讀書,立志成為國家棟梁。
在過繼母陳氏住房“亭子間”后檐有一眼水井。周恩來常跟蔣媽媽一起從這口井里打水來飲用洗漱、澆瓜澆菜。故居院內有兩株百年老榆樹,高達20米。據傳這兩株榆樹是周恩來童年時期親手所植。1910年春天,在東北奉天就是現今的沈陽市做事的四伯父周貽賡接恩來去東北讀書。
周恩來從12歲離開故鄉,到逝世時的66年中,周恩來一直沒有回來過,但他生前曾多次接見淮安縣委的負責同志,十分關心家鄉的情況。周恩來曾為淮安縣委題詞:“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還為《淮安日報》題寫了報頭。他多次要求縣委的負責同志把故居處理掉。
1973年,周恩來又讓國務院值班室主任吳慶彤同志給淮安縣委打來電話,正式傳達周恩來關于處理舊居的三條指示:1,不準讓人去參觀;2,不準動員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3,房子壞了不準維修。直到1976年1月8日周恩來同志逝世以后,淮安縣委根據億萬人民的要求,著手整修周恩來故居,把故居按1910年周恩來離開淮安時的原貌進行修復,周恩來故居于1979年3月5日正式對外開放。
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被國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國家文物局、共青團中央、解放軍總政治部命名為“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__年,被列入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現在,故居西宅院有“周恩來家世、童年與故鄉圖片畫展”、“周恩來外祖父萬家字畫展”和“開國總理大型圖片展”。在“周恩來書畫苑”里,展出了黨的領導人等為故居留下的極為珍貴的題詞及一大批著名書畫家如趙樸初、劉海粟、關山月、唐云、周思聰等為緬懷周總理捐獻的字畫墨寶。
周家的后院,占地700平方米。周恩來童年時期曾隨乳母蔣江氏在此種植瓜菜,并在此放過風箏。1997年故居在后院建成了周恩來墨跡碑廊。
周恩來故居導游詞 篇6
各位游客:
下面我們將要去的景點是周恩來故居
它座落在江蘇省淮安市城區鎮淮樓西北隅三百米外的駙馬巷7號門內,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恩來故居由東西相連的兩個普通的老式宅院組成,東宅院臨駙馬巷,西宅院臨局巷,是曲折的三進院結構。整個建筑青磚灰瓦、古樸典雅,是典型的蘇北民居的建筑風格。這座老式宅院是周恩來的曾祖父周光勛在淮安做官時與弟弟周光熹買的胡干成的房子。
1898年3月5日晨6時左右,萬氏十二姑在東宅院面南三間正房東屋,生下第一胎男孩。周攀龍為新生嬰兒取了個乳名“大鸞”,寄托了“神靈之精,見則天下安寧”的美好愿望,這個大鸞,就是后來成為“全黨楷模”與舉世敬仰的開國總理周恩來。
祖父周攀龍祖籍紹興,他到蘇北淮安府山陽縣初為師爺,在縣衙做幕友,晚年謀得山陽候補知縣,不久即病故。周恩來生父周貽能曾獲得過清代國學生的最高學位,但為人忠厚,長期在湖北、天津和東北等地做文書之類的小職員,工薪微薄,晚年隨周恩來生活,曾在重慶做過有益于革命的工作,1942年在紅巖村逝世,終年68歲。周恩來的生母萬氏十二姑,是清河縣萬青選的愛女。他容貌端莊,精明能干,性格爽朗,善于調解糾紛。他20歲嫁到淮安與周貽能成婚,并主持了這個破落的封建家庭事務。婚后生育三子:恩來、恩溥、恩壽。
現在周恩來故居東大門上方懸掛著一塊由中共第二代領導人鄧小平親筆題寫的“周恩來同志故居”紅底金字匾額,在旭日映照下熠熠生輝。一進大門向北拐,第二進兩間北屋和相連的三間東屋是周恩來幼年讀書的地方。大鸞剛滿五歲就入家塾念書,取學名恩來,字翔宇。與他同窗學習過的同輩兄妹有恩溥、恩碩、恩燦、龔志茹、龔志蕙等。周恩來敏而好學、博聞強記,每次背誦、認字與默寫均屬最優,習字也在同輩兄妹之上,深得長輩和家塾老師的褒揚。
由“讀書房”向西跨過一道腰門,便是周恩來父母的三間住房,東屋是周恩來誕生的房間,西屋是父親周貽能的書房和休息的地方,從“誕生地”向西通過一條南北走向的狹長走廊,兩間“亭子間”便出現在眼前。這是周恩來的過繼母親陳三姑和乳母蔣江氏的住房。
周恩來不滿周歲時,小叔父周貽淦得了疾病不久就離開了人間,恩來就一直跟著過繼母親陳氏生活,陳氏出身于書香門第,愛好詩詞、戲曲、小說和繪畫,是個才學出眾的女子。陳氏守寡后便把幼年的恩來當作生活的唯一希望與依靠,教他認字塊、練書法,給他講故事吟誦唐詩宋詞,為他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乳母蔣江氏,出身貧寒,為人耿直,曾教給童年周恩來不少社會常識與勞動技能。恩來九歲時不幸失去兩個母親,蔣江氏給了他慈母般的關懷,因而恩來對這位勤勞樸實的乳母感情很深,一直親切地稱她為蔣媽媽。
在“亭子間”的北面,是三間祖堂屋,是當年周恩來祖父周攀龍和祖母魯氏居住的房屋。在祖堂屋的西北邊,是周家后院,有一片較大的園地,去曾有茅屋,種過瓜菜。在過繼母陳氏住房后檐有一眼水井,井水清澈見底,石井欄上被繩索磨出了一道道深深的痕跡。周恩來童年時曾跟隨乳母蔣媽媽從這眼井里打水繞瓜種菜,對這眼水井印象很深。
19xx年周恩來的生母和過繼母親相繼病逝,他的家庭也開始急劇衰落下去,生活的重擔早地落到童年周恩來的身上,他從家庭由盛到衰的境況中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也從此埋下了摧毀舊世界的種子,19xx年,十二歲的周恩來被四伯父周貽賡接到東北去讀書。大鸞從這兒起飛了,到更廣闊的宇宙中翱翔。他離開故居以后就再也沒有回來過,他把自己的畢生精力都獻給了人類最壯麗的事業--共產主義!
故居西宅院原是周恩來二伯祖父的住房,大門南向,面朝局巷,現巳辟為“周恩來和鄧穎超紀念展覽陳列室”,分“周恩來童年”、“家世”、“故鄉”、“懷念”、“名人字畫”(周恩來書畫苑)、“鄧穎超光輝的一生”、“周恩來外祖父萬家字畫展”等七個展廳,恩來離開淮安后雖然從未回來過,他對大運河滋潤過的故鄉這塊土地,對淮安人民的感情卻很深,對故鄉的建設一直十分關心。在展出的文物中就有他給淮安縣委的題詞、寫給縣委負責同志的親筆信及為《淮安日報》題寫的報頭等。看到這些珍貴文物,更加激起故鄉人民對敬愛的周恩來總理的深切懷念。
早在解放初期,淮安縣委就對周恩來故居中行將坍塌的房舍進行了初步維修,以表達故鄉人民的愿望。可是,當周總理得知這件事后立即寫信給淮安縣委,制止今后再作維修,并詢問了修繕經費的數目,很快用自己的工資償付了這筆維修費。并一再告誡在淮親屬,不準說出他住過的房屋,在故居不要掛他的照片。當他聽說不斷有人瞻仰舊居時,就對親屬說:"把房子拆掉,就沒人去了"。1958年和1960年,周總理關于處理舊居的三條指示:一、不要讓人去參觀;二、不準動員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三、房子壞了不準維修。周恩來總理在處理故居這件事上所表現出的高風亮節,本身就是一座不朽的豐碑。
周恩來故居導游詞 篇7
周恩來故居原名錫養堂,位于紹興市區勞動路東端,建于明洪武年間。據方志記載,保佑橋周氏是明嘉靖年間遷居紹興城內的。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周懋章妻王氏壽至百歲,浙江巡撫特給“百歲壽母之門”匾額一方志賀,故又稱“百歲堂”。這里素為周恩來祖輩聚居之所,后來他祖父出任江蘇,才遷居淮安。
周恩來生前一直不準對其祖居進行維修和對外開放。當地政府為隆重紀念周恩來同志誕生100周年,于1998年完成了全面修復周恩來祖居。修復后作為周恩來紀念館對外開放,其中包括塑有3米高漢白玉周恩來雕像的瞻仰大廳。
周恩來與故鄉陳列、周恩來遺物陳列等。此館現為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紹興市學校德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