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調研報告(精選3篇)
政協調研報告 篇1
XX年,河北省政協圍繞完善12個事關河北大局的重點問題開展調查研究,為省委、省政府提供決策參考。日前,記者從省政協獲悉,省政府辦公廳會同有關部門對省政協調研組所提建議進行全面梳理,并對成果運用情況進行跟蹤督辦。截至目前,12個調研報告所提69個方面建議,66個已被相關部門完全采納或部分采納,3個因與國家政策不符未被采納。
在"關于完善開發區體制問題"的調研報告中,省政協調研組建議,整合處于成熟期的開發區經濟功能和行政功能,實行"政區合一"模式。省委、省政府印發《關于推進全省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對相關建議予以采納。目前"政區合一"模式在部分有條件的開發區實行,設立了開發區人大、政協和法院、檢察院等相關機構。報告建議,下放審批權限,推行扁平化管理模式。省政府《關于加快開發區(園區)發展的若干意見》對相關建議予以采納,積極開辟綠色通道,省政府有關部門應積極受理開發區(園區)的報件,并簡化審批程序,優先予以辦理。
針對"關于推進河北省產業集群轉型升級問題",提出按照"12345"的發展思路,即圍繞"一大目標"、突出"兩大重點"、實現"三大突破",用足"四大政策",強化"五大舉措"。我省正在草擬的`《河北省工業領域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實施方案(-)》對相關建議予以采納。提出,到,年主營業務收入超10億元的產業集群達到400個,超50億元的達到200個,超100億元的達到100個;培育省級以上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50個以上,其中國家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15個以上。推廣"產業集群+技術平臺"模式,選擇50個特色明顯、發展潛力大的優勢產業集群,京冀共建100個產業共性技術平臺。
政協調研報告 篇2
為破解三峽工程百萬大移民難題,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搬得出、安得穩、逐步能致富”的三步走總體思路。曾為移民“搬得出”作出貢獻的重慶市萬州區政協,今年以來又向后移民時期的“安穩、致富”發起沖擊,在日前舉行的萬州區政協三屆八次常委會議上,提出了破解難題的意見和建議。
自三峽工程上馬以來,萬州區政協始終堅持“移民為先為重”的思想,先后圍繞移民安置、企業遷建、庫底清理、地質災害防治、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等難題,開展大型調研和專題調研37次,累計建言立論逾30萬字。他們提出的農村移民安置實施就地安置與外遷安置相結合,加強移民專項資金監管,推進三峽庫區青山綠水工程建設等意見建議,得到各級政府部門的重視和采納,為促進移民工作順利開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隨著三峽工程移民總體搬遷任務完成,移民“搬得出”的階段性目標基本實現。萬州區政協又把目光瞄準了后移民時期的“安得穩、逐步能致富”的新目標上,并于今年年初啟動了專題調研工作。
從3月上旬開始,萬州區政協發動和組織了區級部門、區政協專門委員會、各參加單位等共50余個,部分市、區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等共70余人,組成移民生產生活現狀、移民企業搬遷及產業發展、移民就業與穩定、生態環境建設、移民后期扶持5個課題組,深入有關部門、鎮鄉街道、移民村社、居委會和移民戶家中開展調研。6月下旬調研成果初步形成。各課題組在認真分析提煉的基礎上形成了1份綜合調研報告和5份子課題報告,分別對移民生產生活現狀及后續發展中存在問題及原因進行深入剖析,提出推進移民后續發展,促進移民安穩致富的對策建議70余條。
調研報告分析認為,歷經十余年移民大搬遷、大建設,三峽庫區移民總的生產生活水平有一定提高。但也存在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表現為:地方經濟基礎薄弱,工業支撐能力不強,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仍然滯后;就業崗位不足,移民就業困難,落實社會保障壓力大;不少移民受搬遷影響,收入水平總體下降,貧困問題有所加劇;庫區穩定形勢嚴峻,矛盾隱患較多,維穩壓力較大;生態環保建設任務繁重,環境治理有待進一步加強。
對此,萬州區政協建議:要堅持開發性移民方針,推進移民安穩致富與庫區建設和環境保護有機統一;及時研究解決移民搬遷后的遺留問題,對城市功能恢復、移民統計漏項、因其他政策法規出臺增大與移民補償的差口等問題的加強個案研究,補充政策,解決落實;加大對移民社會保障的`政策支持,增加對城市移民低保資金的轉移支付額度,建立完善的移民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貧困移民救助專項基金;制定針對性強的三峽移民后期扶持專項政策,對庫區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基礎條件改善和對移民生產生活等明確扶持標準,規范工作體系;盡快制定《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專項規劃》、《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條例》,設立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建設的常設管理機構及生態環境建設專項基金,統攬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建設協調、管理和監測;進一步深化對口支援工作,真正使對口支援在促進移民安穩致富、加快庫區發展上見到實效等。
政協調研報告 篇3
按照區政協度常委會工作計劃安排,區政協專門成立了由一名政協副主席任組長,區政協相關委室和區農業局的有關人員組成的調研組,就全區都市農業發展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具體調研情況如下:
一、基本情況
張店區現有農業人口14.04萬人,耕地面積8.1萬畝,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1286萬元。,為加快提升全區農業發展整體水平,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部署,區委區政府立足區情,確定了"調整農業結構,優化農村環境,富裕農民生活,服務城市需要"的現代農業發展思路,著力推進都市農業發展。成立了由政府牽頭、部門組成的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工作領導小組,先后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實施意見》、《關于推進全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及股份合作制的指導意見》,對加快發展中心城區都市農業做出了全面部署。目前,我區都市農業發展初具規模,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開始顯現。
1、科學規劃,合理定位
全區都市農業發展遵循"點線面相銜接,大中小相配套"的原則,因地制宜,著重建設"四個片區":一是建設優質糧食生產片區。主要是依托馬尚鎮、房鎮鎮、中埠鎮等區域內的農田,發展精準農業生產,建設優質糧食生產基地。二是建設生態涵養發展區。以黑鐵山、玉皇山、炒米山、唐家山等區域為主,深入挖掘山區特有資源優勢,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和休閑觀光農業。三是建設生態經濟林果帶。在傅家鎮、馬尚鎮、房鎮鎮重點實施濱博高速公路沿線經濟林產業。四是進一步打造城市綠地生態體系。主要沿主干公路、主河道建設綠色通道、防護林帶以及環村、環鎮生態林,大力發展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兼備的經濟林果帶。
2、突出特色,全面推進
我區都市農業園區發展特色鮮明,農業結構調整進展順利,生態綠化修復初見成效,都市型現代農業框架初步形成。目前,灃水鎮、中埠鎮、傅家鎮、杏園街道累計種植核桃8000余畝;初步完成大規模沿路、沿河綠化,種植園林綠化苗木9000余畝;黑鐵山區域生態修復規劃面積2230畝,已完成苗木種植1200畝;實現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96萬畝,發展種植專業合作社8家。以建設各具特色的都市農業園區15個,總規劃面積8000余畝,計劃投資近9億元,已完成投資2.8億元,同時,注重引導園區積極與科研院所聯系,引入先進的科技項目,種植適合本地的`特色農產品,帶動都市農業向名、特、優方向發展。
3、政策引導,全力扶持
區政府從財政上不斷增加對都市農業發展的投入,制定了一系列的都市農業補助、獎勵政策。按照都市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規劃建設的單位,區財政按照當年實際投資額的5-10%予以補助;對按照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要求實現長期結構調整的,按照其調整面積,區財政按每年300元/畝的標準連續補助三年,當年提供300-500元/畝的苗木補助;對實現長期結構調整的鎮,區財政按照每調整1000畝獎勵2萬元標準予以獎勵。對都市農業園區建設配套設施所需的用地指標,優先予以安排。目前,全區已兌現各類苗木補助款490.31萬元;對5個都市農業示范園區發放獎勵資金45萬元。同時,積極協助解決都市農業園區用地問題,已落實新增指標和掛鉤指標1654.2畝。
4、發展良好,成效初顯
目前,全區都市農業發展,正逐步實現由過去的家庭式零散的苗木培育、單一的農作物種植,向集體種植、優質種植、休閑觀光、增收增效于一體的多功能方向發展。華煜玫瑰生態莊園、吉田園、玉黛湖農業高科技示范園、淄博名典彩葉觀光園、淄博十三皇莊農業生態觀光園被命名為市級都市農業示范園區。按照"宜糧則糧、宜菜則菜、宜苗則苗"的原則,對孝婦河、濱博高速公路、張周路等重點地段,沿河、沿路種植了經濟林,對黑鐵山、玉皇山、炒米山等重點區域,實施大面積生態修復工程。土地流轉逐步規范有序,土地集約化利用程度得到了增強,在流轉的近2萬畝土地中,有98%以上的項目達到了50畝以上的規模化經營標準,促進了農業結構優化調整,增加了農民收入,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二、存在問題
當前,全區都市農業整體發展勢頭良好,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都市農業的重視程度有待加強。目前,社會上對都市農業的認知度不夠高,對發展都市農業帶來的經濟、社會、生態的綜合效益認識不夠深,因此,對都市農業發展還存在重視程度不夠的現象,尚未形成發展都市農業的良好氛圍。部分財政補助資金不能及時兌現,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發展都市農業的積極性,不利于我區都市農業今后的健康發展。
2、發展都市農業與城市發展尚未實現有機統一。政府宏觀上對都市農業發展做出了部署,但難以納入城市發展總體規劃,社會投資都市農業的信心不足。
3、土地使用效率有待于提高。有的園區和部門難以突破固有思維模式,對于國家有關土地政策未能吃透精神,靈活運用,限制了都市農業發展。
4、都市農業園區發展有待于規范。政府宏觀的規劃需要進一步細化,使園區發展能夠得到有效控制和指導。目前,都市農業園區建設沒有制定相配套的發展標準,多數園區存在發展自由現象,發展方向、目標不夠清晰,園區建設檔次低,發展層次不高,同時,容易造成個別園區變相圈地。
三、建議和對策
都市農業是隨著城市化水平和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把城區與郊區、農業和旅游,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結合在一起的新型產業,是依托城市、服務城市、適應城市、滿足城市人們各種需要的現代農業。我區都市農業發展應立足區位特點和市場需求,因地制宜地確定都市農業發展方向、形式、規模和布局。
1、加強宣傳提高認識,形成都市農業發展合力。一是進一步加大發展都市農業宣傳力度,提高全民對發展都市農業的認知度,形成良好的發展氛圍。二是不斷強化基層政府對都市農業發展的宏觀指導,同時,農業部門要結合各鎮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指導各鎮編制都市農業發展規劃,促進我區都市農業健康有序發展。三是及時兌現有關都市農業發展的財政補助資金,充分調動和激發發展都市農業的積極性。
2、納入城市發展總體規劃,夯實都市農業發展基礎。農業、規劃、土地等有關部門要充分結合中心城區"十二五"發展規劃,針對不同時期的發展目標,根據地理特點,進一步細化我區都市農業發展布局,使全區都市農業發展更加貼近實際,更加科學合理,鑒于中心城區的發展規劃要求,建議我區都市農業今后可重點圍繞黑鐵山、玉皇山、炒米山等東部地區進行發展。
3、科學實施土地流轉,充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一是主動爭取國土資源等部門的支持與配合,以鎮、街道為單位,建立規范的土地流轉平臺,將土地流轉納入基層政府管理,以鎮、街道為主導,統一調配使用,在嘗試聯租、聯包方式的同時,促進土地流轉有序進行。二是要結合城市規劃、土地規劃,預防因短期性用地給園區建設帶來的投資浪費。三是在實施土地流轉中,要堅持群眾自愿原則,切實保護好群眾利益。
4、進一步細化產業規劃,規范都市農業園區健康有序發展。逐步完善園區建設機制,制定出臺都市農業園區發展標準,明確用地使用性質,實行園區準入制度,從建設面積、資金投入、種植標準、配套設施建設等方面進行規范,嚴把審批關口,建立農業、規劃、土地、財政等部門聯合審批制度,防止一窩蜂式發展,預防因盲目發展造成的投資浪費,杜絕變相圈地行為。同時,對園區發展情況定期進行檢查、驗收、考核,達到規范化發展。
5、強化服務意識,加強政策引導。一是繼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財政補助資金使用效率,重點對有發展潛力,并能實現長期發展的都市農業項目加大扶持力度。二是落實都市型農業領導小組聯系會議制度,充分發揮好領導小組的協調作用,及時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三是積極借鑒外地發展都市農業的成熟經驗,引導和鼓勵采用新技術生產手段和精細化管理方式。通過股份制等形式,建立健全國家、集體、企業、個人多元化投資機制,提升都市農業發展后勁。四是加快西五路南延工程等一系列都市農業園區周邊配套設施建設,不斷優化都市農業園區發展環境。
附:1、本文有關名詞解釋;
2、都市農業15個重點建設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