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陵導游詞(通用9篇)
永陵導游詞 篇1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為了便于大家參觀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是聞名海內外的三國文化圣地。"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武侯祠位于成都市區,是諸葛亮、劉備紀念地和唯一的君臣合祀廟宇,也是全國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武侯祠始建于公元220xx年,主要由惠陵、漢昭烈廟和武侯祠三大部分組成。系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
唐代詩人杜甫成都故宅舊址,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區,是富有詩情畫意和竹林風光的名園。詩人杜甫于公元759年移居成都,歷時3年9個月,在此作詩240余首,其名篇《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即居草堂之作。主要建筑有大廨、詩史堂、柴門、工部祠、少陵草堂等。草堂博物館內珍藏各種歷史資料3萬余冊,文物20xx余件,是研究“詩圣”杜甫的珍貴資料。杜甫草堂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成都永陵博物館
是五代十國時期前蜀皇帝王建(公元847~920xx年)的陵墓。位于成都市區,1942年發掘,出土的重要文物有白玉謚寶、哀冊、玉帶、玉杯、銀缽、鐵豬及鐵牛等。是研究五代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的寶貴資料。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沙遺址
被譽為二十一世紀中國首項重大考古發現的金沙遺址位于成都市西郊青羊大道,被評為20xx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遺址代表了3000多年前的燦爛輝煌的古蜀文化。在出土的3000余件文物中,大都是工藝精美的金玉印飾品和翡翠飾品以及大量的陪葬品。該遺址文化與廣漢三星堆遺址文化一脈相承,前后銜接,是中國考古史上繼三星堆之后又一重大成就。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船棺遺址
位于成都市中心商業街的古船棺遺址,發掘于20xx年7月,距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每具船棺均以特大圓木造成船形,其墓葬規模堪稱全國之最。同時出土的文物有制作精美的陪葬陶器。該遺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殊院
為清代川西“四大叢林”之一。前身是唐代的“妙園塔”,宋時名“信相寺”,明時毀于戰火,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重修之后改稱“文殊院”。寺內藏有自唐宋以來古今名人書畫500余件,珍藏各類經書12萬余冊,還有自漢代以來的碑刻、雕、刺繡等實物珍品。
青羊宮
全國著名道教宮觀之一。青羊宮位于成都市區,始建于唐,現存殿宇建于清代。主要建筑有靈祖殿、混元殿、八卦亭、無極殿(即三清殿)、斗姆殿、唐王殿、柴荊臺等。青羊宮是研究我國古代文化和道教文化的重要場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永陵導游詞 篇2
清永陵位于XX縣永陵鎮西北起連山腳下,是努爾哈赤遠祖,曾祖,祖父父親,伯父,叔父的陵園,可稱的上是清代皇家的祖墳。永陵是清朝定都北京之前建在盛京的3座祖陵之一,是“盛京三陵”之首。里面有努爾哈赤祖先的4座陵墓和兩座陪葬墓,是中國清朝皇家陵寢中年代最早、保存較為完好的,既具備中國皇家陵寢的傳統格局,又保持了清朝先世女真族以及滿族文化的本來面貌,是滿族文化特色最濃郁的帝王陵寢建筑群,同清朝其他皇家陵寢有著顯著的區別,具有明清其他皇家陵寢所沒有的文化底蘊。永陵滿語稱“恩特和莫蒙安”,是大清皇帝愛新覺羅氏族的祖陵。始建于1598年,清天聰8年(1634年)稱興京陵,順治16年(1659年)尊為永陵。
陵寢占地約1.8萬平方米分前后三進院落,院內由下馬碑、前宮院、方城、寶城四部分組成。是我國現存規模較大、體系完整的封建帝王陵寢。建筑群以“八景”、“八絕”稱奇,既繼承了漢族文化特點又體現了滿族風韻。永陵是著名的清初關外三陵之首(另外二陵是座落在沈陽的福陵和昭陵)。也是我國現存規模較大,體系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寢建筑群。它具有我國古代建筑的.優秀傳統和滿族藝術風格,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肇祖孟特穆:清努爾哈赤的六世祖。明洪武十七年襲父職成為“萬戶”。1405年接受明朝招撫,官授建州衛指揮使。1433年晉為建州左衛都督,同年遭受叛軍襲擊而遇難,尸骨葬在朝鮮會寧府。他在艱苦環境中投靠明朝以圖生存,為建州左衛后來的崛起做出了貢獻。順治追尊其為肇祖原皇帝。
興祖福滿:承襲父職任建州左衛都督,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曾祖父。其為后來清朝崛起發揮了重要作用。1648年,被順治帝追尊為興祖直皇帝。景祖覺昌安: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祖父。任建州左衛都指揮使,率長子禮敦剪除稱霸一時的碩色納、加虎兩個部族,使建州左衛站穩了腳跟,他的后代子孫又使這里成為龍興圣地。1648年,順治帝追尊他為景祖翼皇帝。顯祖塔克世:景祖覺昌安第四子,清太祖努爾哈赤生父。1574年因協助明軍剿滅建州女真名酋王杲有功,授職建州左衛指揮。1583年,在古勒山之戰中與其父覺昌安同時遇難。1648年,順治帝追尊其為顯祖宣皇帝。
永陵,一方面吸收了中原帝陵中從秦漢到唐宋以來,前設享殿,后為寶頂、玄宮,周以方垣,陵前開神道,均衡對稱的陵寢體制,又繼承吸收了南京明孝陵開創的前有方形院落,后有圓形寶城的建筑特色與規制。
永陵導游詞 篇3
撫順永陵,滿語稱“恩特和莫蒙安”,是大清皇帝愛新覺羅氏族的祖陵。
清永陵始建于1598年,初稱興京陵,1659年改稱永陵。陵內葬著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及伯父禮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們的福晉。從1682年到1820xx年,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親來永 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動成為清代的國家典制。永陵由下馬碑、前宮院、方城、寶城、省牲所、冰窖、果樓等部分組成,總占地面積為一萬一千平方米,號稱清朝關東第一陵,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點細說:
1 下馬牌
清代的皇陵、宮殿、王府以及寺廟前兩側的闡道上均設有下馬碑和下馬石,作為官兵下馬的標志。永陵是清王室的祖陵,下馬碑更顯得神圣、莊嚴。碑上用滿、蒙、漢、藏、回五種文字刻著:“諸王以下官員人等至此下馬”。
2 正紅門(柵欄門)
永陵的正門、稱正紅門巴,又稱前宮門,它是永陵的總門戶。此門是一座硬山式甬道門,共三間,每間有兩扇對開木制柵欄門,門及前后廊柱均涂紅色,頗具滿族祖先的生活特點,不禁使人聯想到滿族先世依山 傍水聯柵為城的古老生活習俗。柵欄門在國內皇陵建筑中絕無僅有,建筑風格獨特,堪稱一絕。
3 “四祖”碑樓
與其它清代皇陵相比,永陵有兩個顯著特點:
一是一陵多葬,君臣共陵;
二是葬在這里的四位皇帝生前在歷史上并無建樹,只是因子孫為帝而貴,被清王朝追封為“肇興四祖”。
這四座碑樓,就是肇興四祖的神功圣德碑樓。原始的滿族人有“祖孫父子生同居、死同域”的傳統,而后世的滿族人則講究“四世同堂”。“肇興四祖”輩份不同,長幼有另“,四座碑樓去!款式一致,于 前宮院內一字排開,坐北朝南,東西并列,不分先后大小,不講輩份高低。清王朝入關進京后,歷 朝皇帝都為自己建造單獨陵寢,永陵的“四祖碑樓”就成為大情皇陵中的一曲絕唱。
4 坐龍
它是一種國內罕見的浮雕,龍首狗身,共十六條。坐龍分別盤坐于四座碑樓前后二門兩側的墻壁上,
兩只前爪直立撐地,尾部卷坐壁底,像狗一樣坐著。狗是滿族祖先的崇物,龍則是中華民族的圖騰
物。狗曾經救過努爾哈赤的命,滿族的祖先因游牧、待獵而崇尚狗,稱其為天龍,將龍與狗合為一
體,坐龍便誕生了。
5 神樹賦
興祖福滿墓前,原生長著一株巨大的古榆,又稱為“瑞榆”。關于這株古榆,滿族民間流傳著神奇的傳說。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在第三次東巡永陵祭祖時,賜封這棵樹為“神樹”,并作《神樹賦》一首。
6 功德碑
聳立在四祖碑樓內的四座石碑,即清王朝“肇興四祖”的神功圣德碑。碑文內容各不相同,均由御筆親撰,用滿、蒙、漢三種文字合壁刻寫。馱碑的動物叫“赑 ”,傳說龍生九子,它是其中的一個,因其壽命長而且善于負重,所以,古人在建筑中大多用它來馱石碑。現在還流行著“模摸頭,什么也不愁,摸摸背,一輩子不受累,摸摸牙,想啥就來啥,摸摸尾,一輩子不后悔。”的說法。
7 啟運門
又稱內宮門,是方城、寶城的門戶。封此門為“啟運門”,起初是說清王朝的好運從這里開始,而清王室的解釋是:“光啟鴻圖,肇興帝業,開先裕后”。啟運問是由六扇朱紅門板制成的,每扇門板上裝飾著九九八十一顆望金銅釘,并各配有一個銀門環。在封建社會里,自然數字以九為大,皇帝則被稱為之尊,所以皇家的門上要橫九排豎九行,共九九八十一顆銅釘,文武百官品級越低,自家門上的銅釘越少,而老百姓的門上則不許釘銅釘,因此才叫做“白釘”。由此足見封建社會的等級何等森嚴。
8 磚雕“五彩云龍”
啟運門左右兩翼是順山紅墻,內外建有四組國內罕見的大型磚雕龍壁“五彩云龍”,龍姿優美,栩栩 如生,其精雕細刻之技令人嘆為觀止,它們經歷四百年風雨,至今仍壯美如初。
9 焚帛亭
是永陵內最小的一個建筑物,雖不及陵內其它建筑豪華,卻是永陵建筑的一個點綴。每逢人祭時,都、要用它焚燒祭文、祝版、制帛以及金銀裸子等祭物。
永陵導游詞 篇4
清永陵是清朝皇帝的祖陵,位于遼寧省XX縣永陵鎮西北啟運山腳下,清永陵北依啟運山,南臨蘇子河,對恃煙筒山。
陵內葬有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及伯父禮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們的福晉,始建于1598年(明萬歷二十六年)。1634年(后金天聰八年)稱興京陵,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尊為永陵。從1682年到1829年,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親來永陵祭祖,。 永陵是中國現存規模較大、體系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寢建筑群。
清永陵在建筑形制、布局、造型、工藝上都有自己的建筑特點和藝術特色。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__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陵寢的東配殿與西配殿、果房與膳房、肇祖碑亭與興祖碑亭、齊班房祝版房與茶膳房滌器房,東下馬碑與西下馬碑皆以中軸線為中心左、右對稱排列,均衡布局,主次分明,彼此呼應。給人以平衡、穩定、莊重、圓滿之感。
永陵最基本的陵寢形制是"前朝后寢",及由前至后縱向排列二方一園的三進院落。所謂二方一園的三進院落是指第一進院落前院是方形,第二進院落方城亦方形,第三進院落寶城是圓形。啟運殿后的寶城寶鼎是奉安帝、后尸骨的地宮寢殿稱"后寢"。或云清朝統治者迷信,"事死如事生",認為皇帝死后到陰間仍然當皇帝,因此陵寢的方城,就是他們陰間的皇城,享殿就是他們在陰間上朝臨御的宮殿。而寶城內的寶鼎地宮則是他們陰間的寢宮。只所以將方城建成方形,將寶城寶鼎建成圓形是分別象征地和天,以合"天圓地方"之說。
永陵位于遼寧省XX縣永陵鎮,坐落在呼蘭哈達(滿語,漢譯煙筒山)下,蘇克素滸畢拉(滿語,漢譯魚鷹河,今稱蘇子河)北岸。尼雅滿山崗(今稱啟運山)南麓。東距縣城22公里,距永陵鎮2公里。東南距興京故城赫圖阿拉約5公里,西距夏元行宮約3公里。南新公路于陵前通過,交通方便。東南公路在清永陵前840米處通過,沈通高速公路距清永陵南2公里,沈通公路距清永陵東南5公里。西距沈吉鐵路線南雜木站55公里。西距XX市103公里,距XX市149公里,距沈陽桃仙機場154公里;南距大連港512公里,距XX市129公里;東距XX縣城23公里,距吉林XX市126公里;東南距世界文化遺產桓仁五女山城95公里,距XX市312公里。
永陵導游詞 篇5
永陵即王建墓,位于成都市西門外三洞橋。王建(847~918),河南舞陽縣人,雖目不識丁,但作戰勇猛,被唐昭宗封為蜀王。公元920xx年唐亡,王建稱帝,史稱前蜀,死后葬于三洞橋。1942年該墓被人們發掘確認。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建墓曾被盜,但僅存的無法盜走的陵墓建筑和精湛的石刻藝術,仍可算得上是陵宮藝術之花。墓封土高15米,直徑80米,周長225 米。氣勢勝過劉備的“惠陵”。墓內有14道雙重石券砌成,分前、中、后三室,全長23.6 米。
中室放置王建棺槨,棺床東、南、西三面刻有圖案,圖案中的十二力士雕像,他們抬扶著棺座,造型奇特,無一雷同。棺座東、南、西三面的24個舞伎浮雕以不同姿態,翩翩起舞,是少見的唐代藝術珍品。 在棺床東西雕刻著由10種打擊樂器組成的鼓樂隊;在西面雕刻著由10種吹奏樂器組成的管樂隊;南面雕刻的是兩個樂隊領隊人,彈弄著琵琶和柏板。整個石刻樂隊,場面壯觀,是研究唐文化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后室放置御床,正面有雙龍戲珠浮雕,左右是獅獸浮雕。床上則是王建的坐像,神態肅穆。整個建筑氣魄雄偉,裝飾華麗精美。
永陵導游詞 篇6
清永陵位于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西北起連山腳下,是努爾哈赤遠祖,曾祖,祖父父親,伯父,叔父的陵園,可稱的上是清代皇家的祖墳。永陵是清朝定都北京之前建在盛京的3座祖陵之一,是“盛京三陵”之首。里面有努爾哈赤祖先的4座陵墓和兩座陪葬墓,是中國清朝皇家陵寢中年代最早、保存較為完好的,既具備中國皇家陵寢的傳統格局,又保持了清朝先世女真族以及滿族文化的本來面貌,是滿族文化特色最濃郁的帝王陵寢建筑群,同清朝其他皇家陵寢有著顯著的區別,具有明清其他皇家陵寢所沒有的文化底蘊。永陵滿語稱“恩特和莫蒙安”,是大清皇帝愛新覺羅氏族的祖陵。始建于1598年,清天聰8年(1634年)稱興京陵,順治20xx年(1659年)尊為永陵。
陵寢占地約1.8萬平方米分前后三進院落,院內由下馬碑、前宮院、方城、寶城四部分組成。是我國現存規模較大、體系完整的封建帝王陵寢。建筑群以“八景”、“八絕”稱奇,既繼承了漢族文化特點又體現了滿族風韻。永陵是著名的清初關外三陵之首(另外二陵是座落在沈陽的福陵和昭陵)。也是我國現存規模較大,體系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寢建筑群。它具有我國古代建筑的優秀傳統和滿族藝術風格,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肇祖孟特穆:清努爾哈赤的六世祖。明洪武十七年襲父職成為“萬戶”。1420xx年接受明朝招撫,官授建州衛指揮使。1433年晉為建州左衛都督,同年遭受叛軍襲擊而遇難,尸骨葬在朝鮮會寧府。他在艱苦環境中投靠明朝以圖生存,為建州左衛后來的崛起做出了貢獻。順治追尊其為肇祖原皇帝。
興祖福滿:承襲父職任建州左衛都督,為清太祖努爾哈赤的曾祖父。其為后來清朝崛起發揮了重要作用。1648年,被順治帝追尊為興祖直皇帝。景祖覺昌安: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祖父。任建州左衛都指揮使,率長子禮敦剪除稱霸一時的碩色納、加虎兩個部族,使建州左衛站穩了腳跟,他的后代子孫又使這里成為龍興圣地。1648年,順治帝追尊他為景祖翼皇帝。顯祖塔克世:景祖覺昌安第四子,清太祖努爾哈赤生父。1574年因協助明軍剿滅建州女真名酋王杲有功,授職建州左衛指揮。1583年,在古勒山之戰中與其父覺昌安同時遇難。1648年,順治帝追尊其為顯祖宣皇帝。
永陵,一方面吸收了中原帝陵中從秦漢到唐宋以來,前設享殿,后為寶頂、玄宮,周以方垣,陵前開神道,均衡對稱的陵寢體制,又繼承吸收了南京明孝陵開創的前有方形院落,后有圓形寶城的建筑特色與規制。
永陵導游詞 篇7
清永陵是清朝皇帝的祖陵,位于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西北啟運山腳下,清永陵北依啟運山,南臨蘇子河,對恃煙筒山。
陵內葬有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及伯父禮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們的福晉,始建于1598年(明萬歷二十六年)。1634年(后金天聰八年)稱興京陵,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尊為永陵。從1682年到1820xx年,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親來永陵祭祖,。 永陵是中國現存規模較大、體系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寢建筑群。
清永陵在建筑形制、布局、造型、工藝上都有自己的建筑特點和藝術特色。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陵寢的東配殿與西配殿、果房與膳房、肇祖碑亭與興祖碑亭、齊班房祝版房與茶膳房滌器房,東下馬碑與西下馬碑皆以中軸線為中心左、右對稱排列,均衡布局,主次分明,彼此呼應。給人以平衡、穩定、莊重、圓滿之感。
永陵最基本的陵寢形制是"前朝后寢",及由前至后縱向排列二方一園的三進院落。所謂二方一園的三進院落是指第一進院落前院是方形,第二進院落方城亦方形,第三進院落寶城是圓形。啟運殿后的寶城寶鼎是奉安帝、后尸骨的地宮寢殿稱"后寢"。或云清朝統治者迷信,"事死如事生",認為皇帝死后到陰間仍然當皇帝,因此陵寢的方城,就是他們陰間的皇城,享殿就是他們在陰間上朝臨御的宮殿。而寶城內的寶鼎地宮則是他們陰間的寢宮。只所以將方城建成方形,將寶城寶鼎建成圓形是分別象征地和天,以合"天圓地方"之說。
永陵位于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坐落在呼蘭哈達(滿語,漢譯煙筒山)下,蘇克素滸畢拉(滿語,漢譯魚鷹河,今稱蘇子河)北岸。尼雅滿山崗(今稱啟運山)南麓。東距縣城22公里,距永陵鎮2公里。東南距興京故城赫圖阿拉約5公里,西距夏元行宮約3公里。南新公路于陵前通過,交通方便。東南公路在清永陵前840米處通過,沈通高速公路距清永陵南2公里,沈通公路距清永陵東南5公里。西距沈吉鐵路線南雜木站55公里。西距撫順市103公里,距沈陽市149公里,距沈陽桃仙機場154公里;南距大連港512公里,距本溪市129公里;東距新賓滿族自治縣城23公里,距吉林通化市126公里;東南距世界文化遺產桓仁五女山城95公里,距丹東市312公里。
永陵導游詞 篇8
各位游客:大家好! 今天我帶大家游覽的成都永陵。永陵位于成都市撫琴東路的三洞橋,是五代十國時期前蜀開 國皇帝王建的陵墓。參觀游覽前,請大家注意:因墓室內空間相對較小,請不要高聲喧嘩,再則 永陵文物又彌足珍貴,進入地宮后,為保護文物起見,請大家不要在墓內拍照。謝謝!我們今天 的游覽線路是從大門進入,通過神道進入墓室,分別參觀前室、中室和后室,之后原路返回
大門 外的停車場, 1961 年,永陵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1989 年到 1990 年歷時 10 個月徹 底 整治使永陵得到最好的保護。永陵是目前所知唯一的墓室建筑于地面的帝王陵墓。堪稱中國 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大杰作。距今已經有 1070 多年的歷史,在發掘之前一直被誤傳是司馬相如的 撫琴臺。 永陵 1942 年發掘,在成都眾多景點中,永陵的知名度不算很高,但永陵在我國文史考古界 卻有著極高的地位。有學者研究指出,永陵具有 20 多項中國之最或中國唯一,文史價值極高。
在進入墓室前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永陵的發掘史,從考古學的角度講,這是我國最早進行考 古發掘的古代帝王陵,也是我國在抗日戰爭硝煙中進行的唯一一次重大考古發掘,在中國考古史 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時任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留美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馮漢驥先生主持 發掘,郭沫若先生曾高度評價此次考古,稱此事“如果在和平時期,早已轟動世界” ,足見永陵 考古的偉大意義。
現在我們來到了墓室門口,各位眼前這個高 15 米、直徑 80 米、周長 225 米;呈穹窿狀的 圓形封土,就是王建的墓冢。歷經千年風雨保存完好,在永陵建筑成就的諸多“中國之最或是唯 一”上就能很好的體現: 第一, 永陵地宮建于地表之上是我國已發掘的唯一一座地上皇陵。 專家推測這與古代成都地 下水位較高有關,將其筑于地表上,避免地宮被淹。 第二,地宮分為前、中、后三室,是迄今所知唯一采用“肋狀多重、券拱構筑”的石結構地 宮建筑,這種構造跨度較大,顯示宏偉氣勢的同時,又可有效地解決受力差的弊端,科學牢固, 1000 多年來的上百次地震考驗,永陵都是堅固依舊。 第三,地宮采用的巨型青磚也是特制的,其中最大的一種是已知我國古代最大的地面建筑用 磚。磚的質量也非常的好,抗壓強度極佳。
第四,地宮內層“券拱縫隙間”的粘合部還加入了大量香藥,這又是我國已知古代最早在陵 墓建筑內添加香藥進行防腐保護的建筑,防腐作用明顯。 此外,為了使地宮內的物體不被氧化,地宮棺床頭端還放了一個大型石質油缸,內置兩盞油 燈,即民間所稱的“長明燈” ,其作用是,地宮封閉后,通過點燈將里面空氣中的氧消耗耗殆盡, 使地宮形成真空狀態。 除了建筑價值超群,永陵墓室內的石刻之精、藝術之美也值得贊嘆,它的棺槨石床是已發現 的中國古代皇陵中最精美、藝術價值最高的。
特別是棺床東、西、南三面雕刻的一組“二十四伎 樂” ,場面宏大,樂器種類繁多,是我國唯一一組完整展現唐代及前蜀宮廷樂隊組合的遺存;展 現的 20 種樂器中既有漢民族的傳統樂器如箏、笛、蕭等,也有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樂器如篳篥 (BI LI 兩個皆念四聲) 、羯鼓,還有來自當時國外的樂器如豎箜篌、貝、銅鈸等,是我國最早 反映唐代音樂由外來轉化為中國民族音樂的文物見證,也是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與融合的重要歷史 體現;另外,棺床兩側的十二神圓雕像,同樣也是已發現的唯一反映中國古代“十二護法神將” 的文物藝術造型。尤為珍貴的是,永陵地宮還出土了我國唯一保存至今的古代皇帝真容雕像—— 王建石像,與歷史文獻記載的王建相貌相當一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國寶級文物珍品。 接下來,請各位朋友隨我進入墓室,共同領略這座古代帝王陵的考古之偉、建筑之奇、石刻 之精和藝術之美。
永陵導游詞 篇9
撫順永陵,滿語稱“恩特和莫蒙安”,是大清皇帝愛新覺羅氏族的祖陵。
清永陵始建于1598年,初稱興京陵,1659年改稱永陵。陵內葬著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及伯父禮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們的福晉。從1682年到1829年,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親來永 陵祭祖,使永陵祭祖活動成為清代的國家典制。永陵由下馬碑、前宮院、方城、寶城、省牲所、冰窖、果樓等部分組成,總占地面積為一萬一千平方米,號稱清朝關東第一陵,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景點細說:
1 下馬牌
清代的皇陵、宮殿、王府以及寺廟前兩側的闡道上均設有下馬碑和下馬石,作為官兵下馬的標志。永陵是清王室的祖陵,下馬碑更顯得神圣、莊嚴。碑上用滿、蒙、漢、藏、回五種文字刻著:“諸王以下官員人等至此下馬”。
2 正紅門(柵欄門)
永陵的正門、稱正紅門巴,又稱前宮門,它是永陵的總門戶。此門是一座硬山式甬道門,共三間,每間有兩扇對開木制柵欄門,門及前后廊柱均涂紅色,頗具滿族祖先的生活特點,不禁使人聯想到滿族先世依山 傍水聯柵為城的古老生活習俗。柵欄門在國內皇陵建筑中絕無僅有,建筑風格獨特,堪稱一絕。
3 “四祖”碑樓
與其它清代皇陵相比,永陵有兩個顯著特點:
一是一陵多葬,君臣共陵;
二是葬在這里的四位皇帝生前在歷史上并無建樹,只是因子孫為帝而貴,被清王朝追封為“肇興四祖”。
這四座碑樓,就是肇興四祖的神功圣德碑樓。原始的滿族人有“祖孫父子生同居、死同域”的傳統,而后世的滿族人則講究“四世同堂”。“肇興四祖”輩份不同,長幼有另“,四座碑樓去!款式一致,于 前宮院內一字排開,坐北朝南,東西并列,不分先后大小,不講輩份高低。清王朝入關進京后,歷 朝皇帝都為自己建造單獨陵寢,永陵的“四祖碑樓”就成為大情皇陵中的一曲絕唱。
4 坐龍
它是一種國內罕見的浮雕,龍首狗身,共十六條。坐龍分別盤坐于四座碑樓前后二門兩側的墻壁上,
兩只前爪直立撐地,尾部卷坐壁底,像狗一樣坐著。狗是滿族祖先的崇物,龍則是中華民族的圖騰
物。狗曾經救過努爾哈赤的命,滿族的祖先因游牧、待獵而崇尚狗,稱其為天龍,將龍與狗合為一
體,坐龍便誕生了。
5 神樹賦
興祖福滿墓前,原生長著一株巨大的古榆,又稱為“瑞榆”。關于這株古榆,滿族民間流傳著神奇的傳說。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在第三次東巡永陵祭祖時,賜封這棵樹為“神樹”,并作《神樹賦》一首。
6 功德碑
聳立在四祖碑樓內的四座石碑,即清王朝“肇興四祖”的神功圣德碑。碑文內容各不相同,均由御筆親撰,用滿、蒙、漢三種文字合壁刻寫。馱碑的動物叫“赑 ”,傳說龍生九子,它是其中的一個,因其壽命長而且善于負重,所以,古人在建筑中大多用它來馱石碑。現在還流行著“模摸頭,什么也不愁,摸摸背,一輩子不受累,摸摸牙,想啥就來啥,摸摸尾,一輩子不后悔。”的說法。
7 啟運門
又稱內宮門,是方城、寶城的門戶。封此門為“啟運門”,起初是說清王朝的好運從這里開始,而清王室的解釋是:“光啟鴻圖,肇興帝業,開先裕后”。啟運問是由六扇朱紅門板制成的,每扇門板上裝飾著九九八十一顆望金銅釘,并各配有一個銀門環。在封建社會里,自然數字以九為大,皇帝則被稱為九五之尊,所以皇家的門上要橫九排豎九行,共九九八十一顆銅釘,文武百官品級越低,自家門上的銅釘越少,而老百姓的門上則不許釘銅釘,因此才叫做“白釘”。由此足見封建社會的等級何等森嚴。
8 磚雕“五彩云龍”
啟運門左右兩翼是順山紅墻,內外建有四組國內罕見的大型磚雕龍壁“五彩云龍”,龍姿優美,栩栩 如生,其精雕細刻之技令人嘆為觀止,它們經歷四百年風雨,至今仍壯美如初。
9 焚帛亭
是永陵內最小的一個建筑物,雖不及陵內其它建筑豪華,卻是永陵建筑的一個點綴。每逢人祭時,都、要用它焚燒祭文、祝版、制帛以及金銀裸子等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