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精選范文 > 藥王山導游詞(精選17篇)

藥王山導游詞

發布時間:2022-08-09

藥王山導游詞(精選17篇)

藥王山導游詞 篇1

  千百年來,人們不斷在巖石上雕亥4著佛像和菩薩遣像,時至今日,每日還有人丁丁東東地鑿著石頭。大家請看,千佛崖前面育無數瑪尼堆,這是朝拜者們留下的石頭堆。藥王山地處拉薩的充轉經道上,每日來這里的朝拜者眾多,瑪尼堆也特別高大。藏歷四月薩嘎達瓦節時,轉經路上整日人潮淮滾,千佛崖前也是人山人海。

  我給大家介紹一下“薩嘎達瓦”節,相傳四月份是佛祖釋迦牟尼誕生、得道和圓寂月。佛說:“此月行一善事,有行萬善之功德。”因此僧俗人民有不殺生、不吃肉食,放生牛羊,朝佛供佛等習俗。四月十五日這一天,拉薩人早早起來轉經.圍繞大昭寺的內、中、外3條轉經道,人潮一波接一波地向前涌動,各種轉經筒在初復的陽光里反射出千萬道弧光,誦念六字真經的聲音轟鳴于整個圣城。漫漫轉經路上,到處煙云繚繞,彩旗飛飄,兩旁有刻瑪尼石的,有印刷經咒的,有出售小泥佛的,有說唱宗教故事的,還有人用繩子拴著經石在水面起起落落。初來拉薩的觀光客,以為他們在釣魚,其實是在每片水渡上印刷經文以表達對佛的虔誠。 來自東藏的紅教徒,以他們魁梧的身軀、奇特的打扮、洪亮的嗓音、巨型的轉經筒引人注目;尼姑們三五成群地坐在路邊,手中的法鼓同時起落,特別整齊劃一,帶舞蹈動作;她們念經的曲調也很優美,嗓音甜潤,比唱歌還動聽。轉經的人潮,最后匯聚在布達拉宮北面的龍王潭林卡。這就是“薩嘎達瓦”節。 你們大家也可以融人茫茫的人流中,去體驗一下轉經的感覺。

藥王山導游詞 篇2

  藥王山位于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城東1.5公里處,是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長期隱居之處,因民間尊奉孫思邈為"藥王"而得名。藥王山本名五臺山,由5座山巒組成,山巒頂平如臺,形如五指,俗稱:五指山,為紀念醫學大師孫思邈改稱:藥王山,后人在此修廟、建殿、塑像、立碑,藥王山成為著名的醫宗圣地。遠遠眺望,綠樹叢中,殿宇環山依巖而建,氣勢壯觀迷人。藥王山在南北朝時就開始建有佛教寺院,唐朝末年以來,宋、元、明、清各朝,陸續為孫思邈修建廟宇,使藥王山成為寺廟林立、文物豐富的寶庫。藥王山海拔812米,藥王大殿在北邊的山腰上。從山下拾級而上,經過天門,便是雄偉 壯觀的大殿。大殿高22米、寬24米、長57米,依山而立,如同空中樓閣。殿門前聳立著一對鐵旗桿,上面有一幅贊頌藥王高尚醫德和高超醫術的對聯:"鐵桿銅條聳碧霄,千年不朽;銅燒汞煉點丹藥,一日回春。"大殿中央靠山,有明代孫思邈彩色塑像一尊,高3米,白臉長須,身著便服;相貌溫和端莊。塑像上方,有松鶴延年雕畫。塑像背后,有一巖洞,俗稱藥王洞。大殿配殿內,還有扁鵲、倉公、張仲景、華佗等10位古代名醫的彩色塑像,他們都是孫思邈當年研究醫學時尊崇的先師。 孫思邈塑像前面有獻亭,內立30多通石碑,上刻藥王山的歷史變遷和歷代文人學士對藥王的頌詩。

  最新的陜西藥王山導游詞范文(三)

  孫思邈,今銅川市耀州區孫家原鄉孫家原村人。因7歲時已能日詠千余言而被譽為“圣童”。年輕時就已熟讀百家學說而聲名鵲起。隋文帝曾昭其為國子監博士。唐太宗時也被授予爵位。高宗之時又被拜作諫議大夫。孫思邈卻都以各種理由固辭不受,三朝不仕。當時社會名士紛紛 “執師資之禮以事”。而視富貴如浮云、不囿于名利的孫思邈,于公元682年“辭病請歸”,隱居故里五臺山之上。年少時,因體弱多病,孫思邈立志學醫。20歲之后他就已經懸壺濟世,行走于鄉間故里。孫思邈不僅醫術精湛,且醫德高尚。在醫藥史上是他首次提出了嚴謹可行的醫德規范。無論患者貧富貴賤,都能一視同仁,甚至為窮者傾囊相助。因而深受百姓愛戴,在民間享有極高聲譽。他悉心研究古典醫學,虛心請教鄉野名醫,最終成為我國醫藥史上劃時代的一代宗師,在中國醫藥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作用,被唐太宗李世民在詩中稱為“鑿開徑路,明魁大醫----巍巍堂堂,百代之師”。

  孫思邈一生筆耕不掇,直至“白首之年,未嘗釋卷”。傳世著作70有余、100多卷。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大醫習業》和《大醫精誠》等。其中《千金要方》首創復方,是我國醫藥技術的一項重大革新,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百科全書,有“東方醫學圣典”之美譽。而《大醫習業》和《大醫精誠》二書則被認為是世界醫德法典的起源。682年,孫思邈去世,享年101歲。因其盛名,百姓尊崇孫思邈為“藥王”。將其藥方刻到碑百上,立于鬧市街口以供患者參照治病。

  藥王山到了。這個地方就是孫思邈后來隱居之處。

  藥王山位于銅川市耀州區城東1.5公里處,海拔812米,面積約4平方公里。原名磐玉山,由五座頂平如臺的山巒組成,故北宋時被稱做 “五臺山”。又因與終南山的“南五臺”遙相對應,亦名“北五臺”,F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風景名勝區。其石刻藝術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藥王山五峰環峙,高低錯落有致,山勢高而不險。北臺(峰)與其他諸臺 (峰)之間為大窒分隔,有通元、遇仙二橋相連。滿山古柏蔥郁,植被豐富,空中四處彌漫著中草藥香。這里既有著名的隋唐摩崖造像,也有聞名遐邇的北魏及歷代碑刻和藥王廟等,與“藥王”孫思邈有關的景點隨處可見。而優美動聽的歷史傳說在此更是比比皆是,流傳至今。藥王山自古就是關中渭北地區久負盛名的旅游勝地之一。

  現在來到的地方叫南魔。是孫思邈的隱居之地。南腐原名靜音廟,今稱拜真臺,又名升仙臺,是北宋初期至元朝末期袍奉藥王孫思邈的主要場所。占地面積為59料平方米,從南至北分布著文昌閣、金殿和元殿等建筑。文昌閣始建于明代,木質結構,重檐翹角,歇山頂,樓基為條石砌成,下有券洞山門。相傳唐太宗曾由此拜見孫思邈,故名太宗御道。樓分兩閣,下層有百子菩薩像。閣上有魁星點斗像,遠眺可鳥瞰耀州城。請大家仔細看一下樓背面所裝的避雷器。它巧妙地將道家太陰太陽學說中的“日月并來”和“無極圖”結合在一起。

  南庵中院為金殿,面闊7間,始建于1059年,后于金大定九年 (1169年)擴建,故名 “金殿”,是藥王山現存最早的建筑。殿內現陳列一口石棺。核石棺發現于19料年,由棺底、棺床和石棺三部分組成,上刻大量荷花等具有佛教風格的花紋和青龍、飛虎等動物雕飾,雕刻精細,生動傳神。為我國石刻藝術中的珍品。金殿后側即為斗拱攢集、樣式奇特的元殿。元殿建于元代至元二年 (1265年),原是藥王的寢宮。東邊殿內兩側有兩幅《帝后出行圖》壁畫。畫面構圖嚴謹,場面宏偉,線條流暢,色彩艷麗,共繪有皇帝、擯姐及侍從等各類人物12組80余人,人物大小幾近真人,個個形象傳神逼真。金殿西端有棵高大挺拔的柏樹,粗約4米,高近15米,相傳為藥王親手所植,距今雖已有1400多年,但仍生機盎然,蒼翠迎人。南庵西側的碑廊陳列著由宋到民國時期的碑石共31通,可謂此處最有價值的文物。這些碑石多為頌揚孫思邈或游山題詩之作,對研究藥王山的歷史變革提供了實物數據。其中尤以《龜蛇二宇碑》和《宋徽宗御書碑》兩通碑石最為有名。南庵西側約100米處還有一曬藥場,據傳曾為孫思邈晾曬草藥之處。

  看過南庵,沿這個石徑拾級而上,經170多個臺階可至北洞。眼前大門為北洞山門,俗稱 “一天門”。門額上“靈佑門”三個字為明代禮部尚書王圖題刻。門旁石碑上“五臺山”三個大字則為明代知州江從春所題。

  進入山門,我們就來到了北洞。北洞亦稱太玄洞或藥王大殿,是明代以后人們為紀念孫思邈而修建的另一處殿宇。因此,當地百姓常說“先有南魔,后有北洞”。北洞建于明代,占地約1137平方米。其外觀古樸壯觀,細部雕刻精致。藥王坐殿是北洞古建的主體。殿內正中塑有藥王孫思邈彩像一尊,像高3米,身穿杏黃長袍,頭披方巾,溫和端莊,和藹可親。彩像背后有一石洞,長約20公里,名日“穿龍洞”。傳說該洞為一龍王所鉆,藥王在此曾為其治病。后來,約王也在此處化羽成仙。因而此處香火甚旺,常年不斷。當地百姓有 “前洞燒香,后洞冒煙”之說。

  出坐殿,在大殿院內可見石碑數通。此碑為 《千金寶要》碑,在院內碑中最為有名!肚Ы饘氁肥潜彼瓮ǚ畲蠓蚬颊獙O思邈 《千金要方》之精華而選編的一部藥書,內容涉及婦、兒、內、外各科中的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疾病。1572年,為使其廣為流傳以達到治病救人之目的,秦王朱守中以小楷形 式將《千金要方》刻于碑石之上。碑中收錄藥方9000多個,分 六卷十一科,是一部簡化了的《千金要方》版本,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醫方碑。因其所載藥方簡單、便利、行之有效且藥品價格低廉,所以各方百姓常手抄拓印,帶回家中以備應急。這通碑名叫《海上方碑》,同為明時秦王朱守中所刻。它采用歌謠形式,集藥王的《枕上記》、《養生銘》和其他100多個民間藥方為一體,內容主要涉及養生保健等知識。因傳是龍王為感謝藥王救子之恩而贈之藥方,故名 《海上方》。

  藥王坐殿對面這座殿宇為十大名醫殿。我們現在看到殿內這些坐像為我國古時著名的十大名醫。他們分別是歧伯、雷公、扁鵲、倉公、張仲景、華倫、王叔和、皇甫謠、葛洪和陶弘景。每個坐像前都有標牌注明每個名醫的姓名和其功績以供游人懷念瞻仰。

  現在我們位于北洞門外的西側。面前這個巨石上的兩個百盆內常年積水,旁邊可見 “石盆仙跡”四字。相傳孫思邈常在此淘洗所采集的草藥,因此得名 “洗藥池”。

  我們面前就是有名的藥王山碑林。它始創于清末,最初為保護河中發現的兩通 《四面干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后此處又陸續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時逐漸形成規模并被命名為 “耀縣碑林”。當時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書法家、國民黨元老于有任先生和來西安講學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國博物館匯報》以“耀縣大批魏碑”為題進行了報道,耀縣碑林從此名聲大噪。經過多次搬遷,碑林于1989年搬至藥王山北洞現在這個位置。此處原為藥王山集謀宮遺址。現碑林共收藏有各類碑石300余通,數目位列全國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時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時期的碑石收藏最多,達35通。魏碑俗稱 "孩兒體。,在外地鮮有收藏。它處于漢字書法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時期,往往是隸中有楷,楷中存隸,其歷史價值不言而喻顯得彌足珍貴。尤其是面前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于公元420xx年,比云岡石窟早期五窟還早30多年,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國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與其相鄰的為《姚伯多造像碑》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496年),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樸有力,渾厚蒼勁,被譽為“三絕”。這些魏碑不僅具有相當的藝術價值,它們還為古耀州宗教歷史發展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藥王山摩崖造像。它主要分布于藥王山的東南隅。游客到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坡上這一巨石,名日“醉翁石”。石面自上而下分別刻著 “拂云”、“悟石”、“二水在望”、“醉翁石”和 “眠仙石”等宇,字體大小不一,書法各異。大字如桌面,小字似茶盤。行、楷、草體皆有運用。筆法或遒勁有力,或端莊秀麗,實為字中上品。相距“醉翁石”不遠處可見 “關帝廟石刻”,為關平牽馬浮雕。馬為關羽馳騁疆場時的坐騎赤兔馬。關羽義子關平站立馬前,披甲戴盔,威武異常。馬后雕有松、猴、蜂、鶴、鹿等圖形,既寓意“封侯掛印”,又漚歌關帝赤膽忠義的高風亮節。此浮雕是在1839年修建關帝廟時所刻。接下來就是藥玉山摩崖石刻。在長約叨米的崖面上鑿有7座洞窟、23個佛拿、45尊造像和20余處摩崖題記,為北周、唐、五代、宋、元和明代的杰作。這些作品向我們展示了當地宗教的發展歷程和其藝術水平。其中第六窟之坐佛,高4.06米,鑿于明代,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一座,無論其造型和藝術工藝都已具有典型的“中國化”的特征。第一、第五和第七、第八、第九尊怎菩薩像造型風格基本相同,都為唐代作品。其中尤以第五寶中的佛與菩薩像雕工最為細膩,形象飽滿,神態逼真,衣飾線條流暢,肌膚隱約可見,實屬藥王山摩崖造像之佳作。而第二窟中的彌勒佛像高3,3米,為北周時期的作品,是這里雕琢最早的一尊佛像。從其雕刻藝術上來看,它己擺脫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作品的神秘色彩而趨于世俗化。

藥王山導游詞 篇3

  今天我們將參觀一位活了101歲的歷史名人的故里,大家知道他是誰嗎?他就是有 “藥王”美譽的隋唐名醫孫思邈。

  孫思邈,今銅川市耀州區孫家原鄉孫家原村人。因7歲時已能日詠千余言而被譽為“圣童”。年輕時就已熟讀百家學說而聲名鵲起。隋文帝曾昭其為國子監博士。唐太宗時也被授予爵位。高宗之時又被拜作諫議大夫。孫思邈卻都以各種理由固辭不受,三朝不仕。當時社會名士紛紛“執師資之禮以事”。而視富貴如浮云、不囿于名利的孫思邈,于公元682年“辭病請歸”,隱居故里五臺山之上。年少時,因體弱多病,孫思邈立志學醫。20歲之后他就已經懸壺濟世,行走于鄉間故里。孫思邈不僅醫術精湛,且醫德高尚。在醫藥史上是他首次提出了嚴謹可行的醫德規范。無論患者貧富貴賤,都能一視同仁,甚至為窮者傾囊相助。因而深受百姓愛戴,在民間享有極高聲譽。他悉心研究古典醫學,虛心請教鄉野名醫,最終成為我國醫藥史上劃時代的一代宗師,在中國醫藥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作用,被唐太宗李世民在詩中稱為“鑿開徑路,明魁大醫----巍巍堂堂,百代之師”。

  孫思邈一生筆耕不掇,直至“白首之年,未嘗釋卷”。傳世著作70有余、100多卷。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大醫習業》和《大醫精誠》等。其中《千金要方》首創復方,是我國醫藥技術的一項重大革新,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百科全書,有“東方醫學圣典”之美譽。而《大醫習業》和《大醫精誠》二書則被認為是世界醫德法典的起源。682年,孫思邈去世,享年101歲。因其盛名,百姓尊崇孫思邈為“藥王”。將其藥方刻到碑百上,立于鬧市街口以供患者參照治病。

  藥王山到了。這個地方就是孫思邈后來隱居之處。

  藥王山位于銅川市耀州區城東1.5公里處,海拔812米,面積約4平方公里。原名磐玉山,由五座頂平如臺的山巒組成,故北宋時被稱做“五臺山”。又因與終南山的“南五臺”遙相對應,亦名“北五臺”,F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風景名勝區。其石刻藝術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藥王山導游詞 篇4

  浙江省博物館始建于,原名“西湖博物館”。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風光如畫,景致宜人。斷橋殘雪、平湖秋月、岳墳等風景名勝,與其毗鄰。

  浙江省博物館舊館址的一部分為江南著名藏書樓文瀾閣。1993年,浙江省博物館改擴建工程竣工,新館占地面積20400平方米,新增歷史文物館、青瓷館、書畫館、錢幣館、工藝館、禮品館、呂霞光藝術館、常書鴻美術館、明清家具館、精品館等十個展館。館舍建筑以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單體建筑和連廊組合而成,形成了“園中館,館中園”的獨特格局,樓閣亭榭,以長廊逶迤相連,掩映于湖光山色間,成為天堂杭州一處耀眼的文化新景點。

  浙江省博物館是浙江省內最大的集收藏、陳列、研究于一體的綜合性人文科學博物館。館藏文物十萬余件。其中河姆渡文化的陶器、漆器、木器、骨器和象牙制品,良渚文化的玉器和絲織品,越國的青銅器,越窯、龍泉窯、南宋官窯等窯口的青瓷,會稽鏡和湖州鏡,明清浙籍書畫家的作品等,均為遐邇聞名的瑰寶。

  浙江省博物館以斑斕多彩的文物展品,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了浙江七千年古老悠久的歷史。文物長年在歷史文物館、書畫館、青瓷館、工藝館等陳列館展出。同時,精品館不定期地推出從國內外引進的各種高品位的專題展覽。浙江省博物館還有位于棲霞嶺的黃賓虹紀念室、位于龍游路的沙孟海書法藝術館,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名人館舍系列。1999年底落成的浙江西湖美術館,又為浙江省博物館拓展了新的天地。

藥王山導游詞 篇5

  我們面前就是有名的藥王山碑林。它始創于清末,最初為保護河中發現的兩通 《四面干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后此處又陸續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時逐漸形成規模并被命名為 “耀縣碑林”。當時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書法家、國民黨元老于有任先生和來西安講學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國博物館匯報》以“耀縣大批魏碑”為題進行了報道,耀縣碑林從此名聲大噪。經過多次搬遷,碑林于1989年搬至藥王山北洞現在這個位置。此處原為藥王山集謀宮遺址,F碑林共收藏有各類碑石300余通,數目位列全國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時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時期的碑石收藏最多,達35通。魏碑俗稱 "孩兒體。,在外地鮮有收藏。它處于漢字書法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時期,往往是隸中有楷,楷中存隸,其歷史價值不言而喻顯得彌足珍貴。尤其是面前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于公元420xx年,比云岡石窟早期五窟還早30多年,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國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與其相鄰的為《姚伯多造像碑》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496年),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樸有力,渾厚蒼勁,被譽為“三絕”。這些魏碑不僅具有相當的藝術價值,它們還為古耀州宗教歷史發展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藥王山摩崖造像。它主要分布于藥王山的東南隅。游客到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坡上這一巨石,名日“醉翁石”。石面自上而下分別刻著 “拂云”、“悟石”、“二水在望”、“醉翁石”和 “眠仙石”等宇,字體大小不一,書法各異。大字如桌面,小字似茶盤。行、楷、草體皆有運用。筆法或遒勁有力,或端莊秀麗,實為字中上品。相距“醉翁石”不遠處可見 “關帝廟石刻”,為關平牽馬浮雕。馬為關羽馳騁疆場時的坐騎赤兔馬。關羽義子關平站立馬前,披甲戴盔,威武異常。馬后雕有松、猴、蜂、鶴、鹿等圖形,既寓意“封侯掛印”,又漚歌關帝赤膽忠義的高風亮節。此浮雕是在1839年修建關帝廟時所刻。接下來就是藥玉山摩崖石刻。在長約叨米的崖面上鑿有7座洞窟、23個佛拿、45尊造像和20余處摩崖題記,為北周、唐、五代、宋、元和明代的杰作。這些作品向我們展示了當地宗教的發展歷程和其藝術水平。其中第六窟之坐佛,高4.06米,鑿于明代,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一座,無論其造型和藝術工藝都已具有典型的“中國化”的特征。第一、第五和第七、第八、第九尊怎菩薩像造型風格基本相同,都為唐代作品。其中尤以第五寶中的佛與菩薩像雕工最為細膩,形象飽滿,神態逼真,衣飾線條流暢,肌膚隱約可見,實屬藥王山摩崖造像之佳作。而第二窟中的彌勒佛像高3,3米,為北周時期的作品,是這里雕琢最早的一尊佛像。從其雕刻藝術上來看,它己擺脫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作品的神秘色彩而趨于世俗化。

  每年農歷二月初一至十一期間耀州藥玉山都舉辦熱鬧非凡的廟會,前來燒香拜祭藥王孫思邈的百姓人頭攢動,絡繹不絕。

藥王山導游詞 篇6

  藥王山位于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城東1.5公里處,是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長期隱居之處,因民間尊奉孫思邈為"藥王"而得名。藥王山本名五臺山,由5座山巒組成,山巒頂平如臺,形如五指,俗稱:五指山,為紀念醫學大師孫思邈改稱:藥王山,后人在此修廟、建殿、塑像、立碑,藥王山成為著名的醫宗圣地。遠遠眺望,綠樹叢中,殿宇環山依巖而建,氣勢壯觀迷人。藥王山在南北朝時就開始建有佛教寺院,唐朝末年以來,宋、元、明、清各朝,陸續為孫思邈修建廟宇,使藥王山成為寺廟林立、文物豐富的寶庫。藥王山海拔812米,藥王大殿在北邊的山腰上。從山下拾級而上,經過天門,便是雄偉 壯觀的大殿。大殿高22米、寬24米、長57米,依山而立,如同空中樓閣。殿門前聳立著一對鐵旗桿,上面有一幅贊頌藥王高尚醫德和高超醫術的對聯:"鐵桿銅條聳碧霄,千年不朽;銅燒汞煉點丹藥,一日回春。"大殿中央靠山,有明代孫思邈彩色塑像一尊,高3米,白臉長須,身著便服;相貌溫和端莊。塑像上方,有松鶴延年雕畫。塑像背后,有一巖洞,俗稱藥王洞。大殿配殿內,還有扁鵲、倉公、張仲景、華佗等10位古代名醫的彩色塑像,他們都是孫思邈當年研究醫學時尊崇的先師。 孫思邈塑像前面有獻亭,內立30多通石碑,上刻藥王山的歷史變遷和歷代文人學士對藥王的頌詩。

藥王山導游詞 篇7

  據宋敏求《長安志》記載,藥王山古稱風孔山,“在華原縣東五里”!段迮_山記》云:“山石可為磬,叩之鏗然有玉聲,故一名磬玉山”。喬世寧《耀州志·地理志》云:“山出青石,唐天寶中取為磬。其后郊廟樂遂廢泗濱磬。”北宋時,以山有五峰,頂平如臺,又更名五臺山。五臺各有專名:東曰瑞應,南曰起云,西曰升仙,北曰顯化,中曰齊天。清代為別于長安之南五臺,亦稱此山為北五臺。乾隆時,耀州學正吳鎮撰有《北五臺山賦》,載《續耀州志·藝文志》。

  藥王山乃民間俗稱,是因孫思邈晚年歸隱于此,人民尊稱他為藥王而得名。這一名稱已在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被正式載入《陜西全省輿地圖》中,從而取代了五臺山的舊名。

  藥王山,在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城東1.5公里處。屬于子午嶺南支脈寶鑒山的尾閭,山體座落于海相地層,逝生代早期加里東運動形崴的奧陶紀灰巖山體。據舊志記載,藥王山“東至駱駝埝,西至漆水畔,南至溝沿,北至伊師澗”,四至總面積約2.5平方公里。

  藥王山有五臺(峰),東曰瑞應,西曰升仙,南曰起云,北曰顯化,中曰齊天。五峰環峙,高下錯落。顯化臺(北洞)與其他諸臺之間為大壑中斷,由通元、遇仙二橋相連。山間古柏蔭郁,遍地藥香,澗壑幽深,殿宇軒昂。遠望云樹郁蒼,層閣縹渺,若遠若近,似斷似連。五峰分布狀如手指,頂呈渾圓形,相對高度132米,具有典型的北方丘陵峽谷地貌特色。

藥王山導游詞 篇8

  千百年來,人們不斷在巖石上雕亥4著佛像和菩薩遣像,時至今日,每日還有人丁丁東東地鑿著石頭。大家請看,千佛崖前面育無數瑪尼堆,這是朝拜者們留下的石頭堆。藥王山地處拉薩的充轉經道上,每日來這里的朝拜者眾多,瑪尼堆也特別高大。藏歷四月薩嘎達瓦節時,轉經路上整日人潮淮滾,千佛崖前也是人山人海。

  我給大家介紹一下“薩嘎達瓦”節,相傳四月份是佛祖釋迦牟尼誕生、得道和圓寂月。佛說:“此月行一善事,有行萬善之功德。”因此僧俗人民有不殺生、不吃肉食,放生牛羊,朝佛供佛等習俗。四月十五日這一天,拉薩人早早起來轉經.圍繞大昭寺的內、中、外3條轉經道,人潮一波接一波地向前涌動,各種轉經筒在初復的陽光里反射出千萬道弧光,誦念六字真經的聲音轟鳴于整個圣城。漫漫轉經路上,到處煙云繚繞,彩旗飛飄,兩旁有刻瑪尼石的,有印刷經咒的,有出售小泥佛的,有說唱宗教故事的,還有人用繩子拴著經石在水面起起落落。初來拉薩的觀光客,以為他們在釣魚,其實是在每片水渡上印刷經文以表達對佛的虔誠。 來自東藏的紅教徒,以他們魁梧的身軀、奇特的打扮、洪亮的嗓音、巨型的轉經筒引人注目;尼姑們三五成群地坐在路邊,手中的法鼓同時起落,特別整齊劃一,帶舞蹈動作;她們念經的曲調也很優美,嗓音甜潤,比唱歌還動聽。轉經的人潮,最后匯聚在布達拉宮北面的龍王潭林卡。這就是“薩嘎達瓦”節。 你們大家也可以融人茫茫的人流中,去體驗一下轉經的感覺。

藥王山導游詞 篇9

  我們面前就是有名的藥王山碑林。它始創于清末,最初為保護河中發現的兩通《四面干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后此處又陸續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時逐漸形成規模并被命名為“耀縣碑林”。當時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書法家、國民黨元老于有任先生和來西安講學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國博物館匯報》以“耀縣大批魏碑”為題進行了報道,耀縣碑林從此名聲大噪。經過多次搬遷,碑林于1989年搬至藥王山北洞現在這個位置。此處原為藥王山集謀宮遺址,F碑林共收藏有各類碑石300余通,數目位列全國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時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時期的碑石收藏最多,達35通。魏碑俗稱"孩兒體。,在外地鮮有收藏。它處于漢字書法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時期,往往是隸中有楷,楷中存隸,其歷史價值不言而喻顯得彌足珍貴。尤其是面前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于公元424年,比云岡石窟早期五窟還早30多年,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國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與其相鄰的為《姚伯多造像碑》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樸有力,渾厚蒼勁,被譽為“三絕”。這些魏碑不僅具有相當的藝術價值,它們還為古耀州宗教歷史發展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藥王山導游詞 篇10

  藥王坐殿對面這座殿宇為十大名醫殿。我們現在看到殿內這些坐像為我國古時著名的十大名醫。他們分別是歧伯、雷公、扁鵲、倉公、張仲景、華倫、王叔和、皇甫謠、葛洪和陶弘景。每個坐像前都有標牌注明每個名醫的姓名和其功績以供游人懷念瞻仰。

  現在我們位于北洞門外的西側。面前這個巨石上的兩個百盆內常年積水,旁邊可見 “石盆仙跡”四字。相傳孫思邈常在此淘洗所采集的草藥,因此得名“洗藥池”。

  我們面前就是有名的藥王山碑林。它始創于清末,最初為保護河中發現的兩通《四面干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后此處又陸續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時逐漸形成規模并被命名為“耀縣碑林”。當時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書法家、國民黨元老于有任先生和來西安講學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國博物館匯報》以“耀縣大批魏碑”為題進行了報道,耀縣碑林從此名聲大噪。經過多次搬遷,碑林于1989年搬至藥王山北洞現在這個位置。此處原為藥王山集謀宮遺址,F碑林共收藏有各類碑石300余通,數目位列全國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時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時期的碑石收藏最多,達35通。魏碑俗稱"孩兒體。,在外地鮮有收藏。它處于漢字書法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時期,往往是隸中有楷,楷中存隸,其歷史價值不言而喻顯得彌足珍貴。尤其是面前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于公元424年,比云岡石窟早期五窟還早30多年,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國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與其相鄰的為《姚伯多造像碑》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年),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樸有力,渾厚蒼勁,被譽為“三絕”。這些魏碑不僅具有相當的藝術價值,它們還為古耀州宗教歷史發展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藥王山導游詞 篇11

  秦嶺主峰太白山,自古就是一座中華名山,太白積雪六月天是著名的長安八景之一。一九九一年經林業部批準建立的陜西太白國家森林公園座落在太白山北麓。公園面積2949公頃,森林覆蓋率94.3%.這里以森林景觀為主體,蒼山奇峰為骨架,清溪碧潭為脈絡,文物古跡點綴其間,構成了一幅動態美與靜態美相協調、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渾然一體的生動畫卷,是我國西部不可多得的自然風光旅游區,被譽為我國西部的一顆綠色明珠。

  二是生物種類豐富珍奇。秦嶺是我國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線,是華北、華中、華西植物區系的交匯點,古北界、東洋界動物區系的過渡帶,公園內生物種類繁多,資源豐富,區系復雜,起源古老,是天然的物種基因庫。計有種子植物、苔蘚植物1850多種,森林動物、昆蟲1690多種,并有國家保護樹種和瀕危保護植物26種,珍奇保護動物9種.

  三是山地地貌奇特險峻。低山區谷狹深幽,山色云影開合得體;中山區山勢陡峭,梁脊齒狀,奇峰對峙,重巒疊嶂;高山區第四紀冰川遺跡的地貌形態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四是溫泉資源得天獨厚。公園低山區有豐富的地熱田,溫泉水溫達72攝氏度,內含二十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是優良的醫療礦泉水;

  四是溫泉資源得天獨厚。公園低山區有豐富的地熱田,溫泉水溫達72攝氏度,內含二十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是優良的醫療礦泉水;五是人文景觀歷史悠久。據史載,太白山曾倍受歷代帝王贊譽加封,留下大量的文物古跡、詩詞歌賦及民間傳說,為森林公園增添了迷人的色彩。李瑞環同志視察太白森林公園后指出:在我國長江以北,氣勢如此之大,景色如此之美,科學價值如此之高,離大城市如此之近的自然景觀實屬罕見。對公園的景觀給予了高度評價。

  太白國家森林公園交通便利,東距西安110公里,西距寶雞90公里,西寶高速公路有二級旅游專線直達公園。以森林公園為基礎的旅游開發區現已建成賓館招待所20家(其中三星級涉外飯店一家),接待床位4000張,餐座4500多個,文化娛樂設施不斷完善,已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旅游接待體系。98年投資建設的太白山旅游索道,全長1100米,海拔2800--3200米之間,運量為300人次/小時,乘坐索道飄然而上,不但可代步,還可凌空欣賞浩瀚壯觀的萬畝杜鵑,太白云海及冰川遺跡等奇觀。

藥王山導游詞 篇12

  今天我們將參觀一位活了101歲的歷史名人的故里,大家知道他是誰嗎?他就是有 “藥王”美譽的隋唐名醫孫思邈。

  孫思邈,今銅川市耀州區孫家原鄉孫家原村人。因7歲時已能日詠千余言而被譽為“圣童”。年輕時就已熟讀百家學說而聲名鵲起。隋文帝曾昭其為國子監博士。唐太宗時也被授予爵位。高宗之時又被拜作諫議大夫。孫思邈卻都以各種理由固辭不受,三朝不仕。當時社會名士紛紛 “執師資之禮以事”。而視富貴如浮云、不囿于名利的孫思邈,于公元682年“辭病請歸”,隱居故里五臺山之上。年少時,因體弱多病,孫思邈立志學醫。20歲之后他就已經懸壺濟世,行走于鄉間故里。孫思邈不僅醫術精湛,且醫德高尚。在醫藥史上是他首次提出了嚴謹可行的醫德規范。無論患者貧富貴賤,都能一視同仁,甚至為窮者傾囊相助。因而深受百姓愛戴,在民間享有極高聲譽。他悉心研究古典醫學,虛心請教鄉野名醫,最終成為我國醫藥史上劃時代的一代宗師,在中國醫藥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作用,被唐太宗李世民在詩中稱為“鑿開徑路,明魁大醫----巍巍堂堂,百代之師”。

  孫思邈一生筆耕不掇,直至“白首之年,未嘗釋卷”。傳世著作70有余、100多卷。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大醫習業》和《大醫精誠》等。其中《千金要方》首創復方,是我國醫藥技術的一項重大革新,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百科全書,有“東方醫學圣典”之美譽。而《大醫習業》和《大醫精誠》二書則被認為是世界醫德法典的起源。682年,孫思邈去世,享年101歲。因其盛名,百姓尊崇孫思邈為“藥王”。將其藥方刻到碑百上,立于鬧市街口以供患者參照治病。

  藥王山到了。這個地方就是孫思邈后來隱居之處。

  藥王山位于銅川市耀州區城東1.5公里處,海拔812米,面積約4平方公里。原名磐玉山,由五座頂平如臺的山巒組成,故北宋時被稱做 “五臺山”。又因與終南山的“南五臺”遙相對應,亦名“北五臺”,F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風景名勝區。其石刻藝術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藥王山五峰環峙,高低錯落有致,山勢高而不險。北臺(峰)與其他諸臺 (峰)之間為大窒分隔,有通元、遇仙二橋相連。滿山古柏蔥郁,植被豐富,空中四處彌漫著中草藥香。這里既有著名的隋唐摩崖造像,也有聞名遐邇的北魏及歷代碑刻和藥王廟等,與“藥王”孫思邈有關的景點隨處可見。而優美動聽的歷史傳說在此更是比比皆是,流傳至今。藥王山自古就是關中渭北地區久負盛名的旅游勝地之一。

  現在來到的地方叫南魔。是孫思邈的隱居之地。南腐原名靜音廟,今稱拜真臺,又名升仙臺,是北宋初期至元朝末期袍奉藥王孫思邈的主要場所。占地面積為59料平方米,從南至北分布著文昌閣、金殿和元殿等建筑。文昌閣始建于明代,木質結構,重檐翹角,歇山頂,樓基為條石砌成,下有券洞山門。相傳唐太宗曾由此拜見孫思邈,故名太宗御道。樓分兩閣,下層有百子菩薩像。閣上有魁星點斗像,遠眺可鳥瞰耀州城。請大家仔細看一下樓背面所裝的避雷器。它巧妙地將道家太陰太陽學說中的“日月并來”和“無極圖”結合在一起。

  南庵中院為金殿,面闊7間,始建于1059年,后于金大定九年 (1169年)擴建,故名 “金殿”,是藥王山現存最早的建筑。殿內現陳列一口石棺。核石棺發現于19料年,由棺底、棺床和石棺三部分組成,上刻大量荷花等具有佛教風格的花紋和青龍、飛虎等動物雕飾,雕刻精細,生動傳神。為我國石刻藝術中的珍品。金殿后側即為斗拱攢集、樣式奇特的元殿。元殿建于元代至元二年 (1265年),原是藥王的寢宮。東邊殿內兩側有兩幅《帝后出行圖》壁畫。畫面構圖嚴謹,場面宏偉,線條流暢,色彩艷麗,共繪有皇帝、擯姐及侍從等各類人物12組80余人,人物大小幾近真人,個個形象傳神逼真。金殿西端有棵高大挺拔的柏樹,粗約4米,高近15米,相傳為藥王親手所植,距今雖已有1400多年,但仍生機盎然,蒼翠迎人。南庵西側的碑廊陳列著由宋到民國時期的碑石共31通,可謂此處最有價值的文物。這些碑石多為頌揚孫思邈或游山題詩之作,對研究藥王山的歷史變革提供了實物數據。其中尤以《龜蛇二宇碑》和《宋徽宗御書碑》兩通碑石最為有名。南庵西側約100米處還有一曬藥場,據傳曾為孫思邈晾曬草藥之處。

  看過南庵,沿這個石徑拾級而上,經170多個臺階可至北洞。眼前大門為北洞山門,俗稱 “一天門”。門額上“靈佑門”三個字為明代禮部尚書王圖題刻。門旁石碑上“五臺山”三個大字則為明代知州江從春所題。

  進入山門,我們就來到了北洞。北洞亦稱太玄洞或藥王大殿,是明代以后人們為紀念孫思邈而修建的另一處殿宇。因此,當地百姓常說“先有南魔,后有北洞”。北洞建于明代,占地約1137平方米。其外觀古樸壯觀,細部雕刻精致。藥王坐殿是北洞古建的主體。殿內正中塑有藥王孫思邈彩像一尊,像高3米,身穿杏黃長袍,頭披方巾,溫和端莊,和藹可親。彩像背后有一石洞,長約20公里,名日“穿龍洞”。傳說該洞為一龍王所鉆,藥王在此曾為其治病。后來,約王也在此處化羽成仙。因而此處香火甚旺,常年不斷。當地百姓有 “前洞燒香,后洞冒煙”之說。

  出坐殿,在大殿院內可見石碑數通。此碑為 《千金寶要》碑,在院內碑中最為有名!肚Ы饘氁肥潜彼瓮ǚ畲蠓蚬颊獙O思邈 《千金要方》之精華而選編的一部藥書,內容涉及婦、兒、內、外各科中的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疾病。1572年,為使其廣為流傳以達到治病救人之目的,秦王朱守中以小楷形 式將《千金要方》刻于碑石之上。碑中收錄藥方9000多個,分 六卷十一科,是一部簡化了的《千金要方》版本,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醫方碑。因其所載藥方簡單、便利、行之有效且藥品價格低廉,所以各方百姓常手抄拓印,帶回家中以備應急。這通碑名叫《海上方碑》,同為明時秦王朱守中所刻。它采用歌謠形式,集藥王的《枕上記》、《養生銘》和其他100多個民間藥方為一體,內容主要涉及養生保健等知識。因傳是龍王為感謝藥王救子之恩而贈之藥方,故名 《海上方》。

  藥王坐殿對面這座殿宇為十大名醫殿。我們現在看到殿內這些坐像為我國古時著名的十大名醫。他們分別是歧伯、雷公、扁鵲、倉公、張仲景、華倫、王叔和、皇甫謠、葛洪和陶弘景。每個坐像前都有標牌注明每個名醫的姓名和其功績以供游人懷念瞻仰。

  現在我們位于北洞門外的西側。面前這個巨石上的兩個百盆內常年積水,旁邊可見 “石盆仙跡”四字。相傳孫思邈常在此淘洗所采集的草藥,因此得名 “洗藥池”。

  我們面前就是有名的藥王山碑林。它始創于清末,最初為保護河中發現的兩通 《四面干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后此處又陸續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時逐漸形成規模并被命名為 “耀縣碑林”。當時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書法家、國民黨元老于有任先生和來西安講學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國博物館匯報》以“耀縣大批魏碑”為題進行了報道,耀縣碑林從此名聲大噪。經過多次搬遷,碑林于1989年搬至藥王山北洞現在這個位置。此處原為藥王山集謀宮遺址。現碑林共收藏有各類碑石300余通,數目位列全國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時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時期的碑石收藏最多,達35通。魏碑俗稱 "孩兒體。,在外地鮮有收藏。它處于漢字書法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時期,往往是隸中有楷,楷中存隸,其歷史價值不言而喻顯得彌足珍貴。尤其是面前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于公元420xx年,比云岡石窟早期五窟還早30多年,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國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與其相鄰的為《姚伯多造像碑》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496年),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樸有力,渾厚蒼勁,被譽為“三絕”。這些魏碑不僅具有相當的藝術價值,它們還為古耀州宗教歷史發展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藥王山摩崖造像。它主要分布于藥王山的東南隅。游客到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坡上這一巨石,名日“醉翁石”。石面自上而下分別刻著 “拂云”、“悟石”、“二水在望”、“醉翁石”和 “眠仙石”等宇,字體大小不一,書法各異。大字如桌面,小字似茶盤。行、楷、草體皆有運用。筆法或遒勁有力,或端莊秀麗,實為字中上品。相距“醉翁石”不遠處可見 “關帝廟石刻”,為關平牽馬浮雕。馬為關羽馳騁疆場時的坐騎赤兔馬。關羽義子關平站立馬前,披甲戴盔,威武異常。馬后雕有松、猴、蜂、鶴、鹿等圖形,既寓意“封侯掛印”,又漚歌關帝赤膽忠義的高風亮節。此浮雕是在1839年修建關帝廟時所刻。接下來就是藥玉山摩崖石刻。在長約叨米的崖面上鑿有7座洞窟、23個佛拿、45尊造像和20余處摩崖題記,為北周、唐、五代、宋、元和明代的杰作。這些作品向我們展示了當地宗教的發展歷程和其藝術水平。其中第六窟之坐佛,高4.06米,鑿于明代,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一座,無論其造型和藝術工藝都已具有典型的“中國化”的特征。第一、第五和第七、第八、第九尊怎菩薩像造型風格基本相同,都為唐代作品。其中尤以第五寶中的佛與菩薩像雕工最為細膩,形象飽滿,神態逼真,衣飾線條流暢,肌膚隱約可見,實屬藥王山摩崖造像之佳作。而第二窟中的彌勒佛像高3,3米,為北周時期的作品,是這里雕琢最早的一尊佛像。從其雕刻藝術上來看,它己擺脫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作品的神秘色彩而趨于世俗化。

  每年農歷二月初一至十一期間耀州藥玉山都舉辦熱鬧非凡的廟會,前來燒香拜祭藥王孫思邈的百姓人頭攢動,絡繹不絕。

藥王山導游詞 篇13

  藥王山位于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城東1.5公里處,是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長期隱居之處,因民間尊奉孫思邈為"藥王"而得名。藥王山本名五臺山,由5座山巒組成,山巒頂平如臺,形如五指,俗稱:五指山,為紀念醫學大師孫思邈改稱:藥王山,后人在此修廟、建殿、塑像、立碑,藥王山成為著名的醫宗圣地。遠遠眺望,綠樹叢中,殿宇環山依巖而建,氣勢壯觀迷人。藥王山在南北朝時就開始建有佛教寺院,唐朝末年以來,宋、元、明、清各朝,陸續為孫思邈修建廟宇,使藥王山成為寺廟林立、文物豐富的寶庫。藥王山海拔812米,藥王大殿在北邊的山腰上。從山下拾級而上,經過天門,便是雄偉 壯觀的大殿。大殿高22米、寬24米、長57米,依山而立,如同空中樓閣。殿門前聳立著一對鐵旗桿,上面有一幅贊頌藥王高尚醫德和高超醫術的對聯:"鐵桿銅條聳碧霄,千年不朽;銅燒汞煉點丹藥,一日回春。"大殿中央靠山,有明代孫思邈彩色塑像一尊,高3米,白臉長須,身著便服;相貌溫和端莊。塑像上方,有松鶴延年雕畫。塑像背后,有一巖洞,俗稱藥王洞。大殿配殿內,還有扁鵲、倉公、張仲景、華佗等10位古代名醫的彩色塑像,他們都是孫思邈當年研究醫學時尊崇的先師。 孫思邈塑像前面有獻亭,內立30多通石碑,上刻藥王山的歷史變遷和歷代文人學士對藥王的頌詩。

藥王山導游詞 篇14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藥王山摩崖造像。它主要分布于藥王山的東南隅。游客到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坡上這一巨石,名日“醉翁石”。石面自上而下分別刻著“拂云”、“悟石”、“二水在望”、“醉翁石”和“眠仙石”等宇,字體大小不一,書法各異。大字如桌面,小字似茶盤。行、楷、草體皆有運用。筆法或遒勁有力,或端莊秀麗,實為字中上品。相距“醉翁石”不遠處可見“關帝廟石刻”,為關平牽馬浮雕。馬為關羽馳騁疆場時的坐騎赤兔馬。關羽義子關平站立馬前,披甲戴盔,威武異常。馬后雕有松、猴、蜂、鶴、鹿等圖形,既寓意“封侯掛印”,又漚歌關帝赤膽忠義的高風亮節。此浮雕是在1839年修建關帝廟時所刻。接下來就是藥玉山摩崖石刻。在長約叨米的崖面上鑿有7座洞窟、23個佛拿、45尊造像和20余處摩崖題記,為北周、唐、五代、宋、元和明代的杰作。這些作品向我們展示了當地宗教的發展歷程和其藝術水平。其中第六窟之坐佛,高4.06米,鑿于明代,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一座,無論其造型和藝術工藝都已具有典型的“中國化”的特征。第一、第五和第七、第八、第九尊怎菩薩像造型風格基本相同,都為唐代作品。其中尤以第五寶中的佛與菩薩像雕工最為細膩,形象飽滿,神態逼真,衣飾線條流暢,肌膚隱約可見,實屬藥王山摩崖造像之佳作。而第二窟中的彌勒佛像高3,3米,為北周時期的作品,是這里雕琢最早的一尊佛像。從其雕刻藝術上來看,它己擺脫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作品的神秘色彩而趨于世俗化。

  每年農歷二月初一至十一期間耀州藥玉山都舉辦熱鬧非凡的廟會,前來燒香拜祭藥王孫思邈的百姓人頭攢動,絡繹不絕。

藥王山導游詞 篇15

  今天我們將參觀一位活了101歲的歷史名人的故里,大家知道他是誰嗎?他就是有 “藥王”美譽的隋唐名醫孫思邈。

  孫思邈,今銅川市耀州區孫家原鄉孫家原村人。因7歲時已能日詠千余言而被譽為“圣童”。年輕時就已熟讀百家學說而聲名鵲起。隋文帝曾昭其為國子監博士。唐太宗時也被授予爵位。高宗之時又被拜作諫議大夫。孫思邈卻都以各種理由固辭不受,三朝不仕。當時社會名士紛紛 “執師資之禮以事”。而視富貴如浮云、不囿于名利的孫思邈,于公元682年“辭病請歸”,隱居故里五臺山之上。年少時,因體弱多病,孫思邈立志學醫。20歲之后他就已經懸壺濟世,行走于鄉間故里。孫思邈不僅醫術精湛,且醫德高尚。在醫藥史上是他首次提出了嚴謹可行的醫德規范。無論患者貧富貴賤,都能一視同仁,甚至為窮者傾囊相助。因而深受百姓愛戴,在民間享有極高聲譽。他悉心研究古典醫學,虛心請教鄉野名醫,最終成為我國醫藥史上劃時代的一代宗師,在中國醫藥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作用,被唐太宗李世民在詩中稱為“鑿開徑路,明魁大醫----巍巍堂堂,百代之師”。

  孫思邈一生筆耕不掇,直至“白首之年,未嘗釋卷”。傳世著作70有余、100多卷。代表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大醫習業》和《大醫精誠》等。其中《千金要方》首創復方,是我國醫藥技術的一項重大革新,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百科全書,有“東方醫學圣典”之美譽。而《大醫習業》和《大醫精誠》二書則被認為是世界醫德法典的起源。682年,孫思邈去世,享年101歲。因其盛名,百姓尊崇孫思邈為“藥王”。將其藥方刻到碑百上,立于鬧市街口以供患者參照治病。

  藥王山到了。這個地方就是孫思邈后來隱居之處。

  藥王山位于銅川市耀州區城東1.5公里處,海拔812米,面積約4平方公里。原名磐玉山,由五座頂平如臺的山巒組成,故北宋時被稱做 “五臺山”。又因與終南山的“南五臺”遙相對應,亦名“北五臺”,F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及風景名勝區。其石刻藝術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藥王山五峰環峙,高低錯落有致,山勢高而不險。北臺(峰)與其他諸臺 (峰)之間為大窒分隔,有通元、遇仙二橋相連。滿山古柏蔥郁,植被豐富,空中四處彌漫著中草藥香。這里既有著名的隋唐摩崖造像,也有聞名遐邇的北魏及歷代碑刻和藥王廟等,與“藥王”孫思邈有關的景點隨處可見。而優美動聽的歷史傳說在此更是比比皆是,流傳至今。藥王山自古就是關中渭北地區久負盛名的旅游勝地之一。

  現在來到的地方叫南魔。是孫思邈的隱居之地。南腐原名靜音廟,今稱拜真臺,又名升仙臺,是北宋初期至元朝末期袍奉藥王孫思邈的主要場所。占地面積為59料平方米,從南至北分布著文昌閣、金殿和元殿等建筑。文昌閣始建于明代,木質結構,重檐翹角,歇山頂,樓基為條石砌成,下有券洞山門。相傳唐太宗曾由此拜見孫思邈,故名太宗御道。樓分兩閣,下層有百子菩薩像。閣上有魁星點斗像,遠眺可鳥瞰耀州城。請大家仔細看一下樓背面所裝的避雷器。它巧妙地將道家太陰太陽學說中的“日月并來”和“無極圖”結合在一起。

  南庵中院為金殿,面闊7間,始建于1059年,后于金大定九年 (1169年)擴建,故名 “金殿”,是藥王山現存最早的建筑。殿內現陳列一口石棺。核石棺發現于19料年,由棺底、棺床和石棺三部分組成,上刻大量荷花等具有佛教風格的花紋和青龍、飛虎等動物雕飾,雕刻精細,生動傳神。為我國石刻藝術中的珍品。金殿后側即為斗拱攢集、樣式奇特的元殿。元殿建于元代至元二年 (1265年),原是藥王的寢宮。東邊殿內兩側有兩幅《帝后出行圖》壁畫。畫面構圖嚴謹,場面宏偉,線條流暢,色彩艷麗,共繪有皇帝、擯姐及侍從等各類人物12組80余人,人物大小幾近真人,個個形象傳神逼真。金殿西端有棵高大挺拔的柏樹,粗約4米,高近15米,相傳為藥王親手所植,距今雖已有1400多年,但仍生機盎然,蒼翠迎人。南庵西側的碑廊陳列著由宋到民國時期的碑石共31通,可謂此處最有價值的文物。這些碑石多為頌揚孫思邈或游山題詩之作,對研究藥王山的歷史變革提供了實物數據。其中尤以《龜蛇二宇碑》和《宋徽宗御書碑》兩通碑石最為有名。南庵西側約100米處還有一曬藥場,據傳曾為孫思邈晾曬草藥之處。

  看過南庵,沿這個石徑拾級而上,經170多個臺階可至北洞。眼前大門為北洞山門,俗稱 “一天門”。門額上“靈佑門”三個字為明代禮部尚書王圖題刻。門旁石碑上“五臺山”三個大字則為明代知州江從春所題。

  進入山門,我們就來到了北洞。北洞亦稱太玄洞或藥王大殿,是明代以后人們為紀念孫思邈而修建的另一處殿宇。因此,當地百姓常說“先有南魔,后有北洞”。北洞建于明代,占地約1137平方米。其外觀古樸壯觀,細部雕刻精致。藥王坐殿是北洞古建的主體。殿內正中塑有藥王孫思邈彩像一尊,像高3米,身穿杏黃長袍,頭披方巾,溫和端莊,和藹可親。彩像背后有一石洞,長約20公里,名日“穿龍洞”。傳說該洞為一龍王所鉆,藥王在此曾為其治病。后來,約王也在此處化羽成仙。因而此處香火甚旺,常年不斷。當地百姓有 “前洞燒香,后洞冒煙”之說。

  出坐殿,在大殿院內可見石碑數通。此碑為 《千金寶要》碑,在院內碑中最為有名!肚Ы饘氁肥潜彼瓮ǚ畲蠓蚬颊獙O思邈 《千金要方》之精華而選編的一部藥書,內容涉及婦、兒、內、外各科中的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疾病。1572年,為使其廣為流傳以達到治病救人之目的,秦王朱守中以小楷形 式將《千金要方》刻于碑石之上。碑中收錄藥方9000多個,分 六卷十一科,是一部簡化了的《千金要方》版本,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醫方碑。因其所載藥方簡單、便利、行之有效且藥品價格低廉,所以各方百姓常手抄拓印,帶回家中以備應急。這通碑名叫《海上方碑》,同為明時秦王朱守中所刻。它采用歌謠形式,集藥王的《枕上記》、《養生銘》和其他100多個民間藥方為一體,內容主要涉及養生保健等知識。因傳是龍王為感謝藥王救子之恩而贈之藥方,故名 《海上方》。

  藥王坐殿對面這座殿宇為十大名醫殿。我們現在看到殿內這些坐像為我國古時著名的十大名醫。他們分別是歧伯、雷公、扁鵲、倉公、張仲景、華倫、王叔和、皇甫謠、葛洪和陶弘景。每個坐像前都有標牌注明每個名醫的姓名和其功績以供游人懷念瞻仰。

  現在我們位于北洞門外的西側。面前這個巨石上的兩個百盆內常年積水,旁邊可見 “石盆仙跡”四字。相傳孫思邈常在此淘洗所采集的草藥,因此得名 “洗藥池”。

  我們面前就是有名的藥王山碑林。它始創于清末,最初為保護河中發現的兩通 《四面干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后此處又陸續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時逐漸形成規模并被命名為 “耀縣碑林”。當時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書法家、國民黨元老于有任先生和來西安講學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國博物館匯報》以“耀縣大批魏碑”為題進行了報道,耀縣碑林從此名聲大噪。經過多次搬遷,碑林于1989年搬至藥王山北洞現在這個位置。此處原為藥王山集謀宮遺址。現碑林共收藏有各類碑石300余通,數目位列全國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時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時期的碑石收藏最多,達35通。魏碑俗稱 "孩兒體。,在外地鮮有收藏。它處于漢字書法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時期,往往是隸中有楷,楷中存隸,其歷史價值不言而喻顯得彌足珍貴。尤其是面前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于公元420xx年,比云岡石窟早期五窟還早30多年,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國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與其相鄰的為《姚伯多造像碑》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496年),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樸有力,渾厚蒼勁,被譽為“三絕”。這些魏碑不僅具有相當的藝術價值,它們還為古耀州宗教歷史發展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藥王山摩崖造像。它主要分布于藥王山的東南隅。游客到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坡上這一巨石,名日“醉翁石”。石面自上而下分別刻著 “拂云”、“悟石”、“二水在望”、“醉翁石”和 “眠仙石”等宇,字體大小不一,書法各異。大字如桌面,小字似茶盤。行、楷、草體皆有運用。筆法或遒勁有力,或端莊秀麗,實為字中上品。相距“醉翁石”不遠處可見 “關帝廟石刻”,為關平牽馬浮雕。馬為關羽馳騁疆場時的坐騎赤兔馬。關羽義子關平站立馬前,披甲戴盔,威武異常。馬后雕有松、猴、蜂、鶴、鹿等圖形,既寓意“封侯掛印”,又漚歌關帝赤膽忠義的高風亮節。此浮雕是在1839年修建關帝廟時所刻。接下來就是藥玉山摩崖石刻。在長約叨米的崖面上鑿有7座洞窟、23個佛拿、45尊造像和20余處摩崖題記,為北周、唐、五代、宋、元和明代的杰作。這些作品向我們展示了當地宗教的發展歷程和其藝術水平。其中第六窟之坐佛,高4.06米,鑿于明代,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一座,無論其造型和藝術工藝都已具有典型的“中國化”的特征。第一、第五和第七、第八、第九尊怎菩薩像造型風格基本相同,都為唐代作品。其中尤以第五寶中的佛與菩薩像雕工最為細膩,形象飽滿,神態逼真,衣飾線條流暢,肌膚隱約可見,實屬藥王山摩崖造像之佳作。而第二窟中的彌勒佛像高3,3米,為北周時期的作品,是這里雕琢最早的一尊佛像。從其雕刻藝術上來看,它己擺脫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作品的神秘色彩而趨于世俗化。

  每年農歷二月初一至十一期間耀州藥玉山都舉辦熱鬧非凡的廟會,前來燒香拜祭藥王孫思邈的百姓人頭攢動,絡繹不絕。

藥王山導游詞 篇16

  看過南庵,沿這個石徑拾級而上,經170多個臺階可至北洞。眼前大門為北洞山門,俗稱“一天門”。門額上“靈佑門”三個字為明代禮部尚書王圖題刻。門旁石碑上“五臺山”三個大字則為明代知州江從春所題。

  進入山門,我們就來到了北洞。北洞亦稱太玄洞或藥王大殿,是明代以后人們為紀念孫思邈而修建的另一處殿宇。因此,當地百姓常說“先有南魔,后有北洞”。北洞建于明代,占地約1137平方米。其外觀古樸壯觀,細部雕刻精致。藥王坐殿是北洞古建的主體。殿內正中塑有藥王孫思邈彩像一尊,像高3米,身穿杏黃長袍,頭披方巾,溫和端莊,和藹可親。彩像背后有一石洞,長約20公里,名日“穿龍洞”。傳說該洞為一龍王所鉆,藥王在此曾為其治病。后來,約王也在此處化羽成仙。因而此處香火甚旺,常年不斷。當地百姓有“前洞燒香,后洞冒煙”之說。

  出坐殿,在大殿院內可見石碑數通。此碑為 《千金寶要》碑,在院內碑中最為有名!肚Ы饘氁肥潜彼瓮ǚ畲蠓蚬颊獙O思邈《千金要方》之精華而選編的一部藥書,內容涉及婦、兒、內、外各科中的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疾病。1572年,為使其廣為流傳以達到治病救人之目的,秦王朱守中以小楷形式將《千金要方》刻于碑石之上。碑中收錄藥方9000多個,分六卷十一科,是一部簡化了的《千金要方》版本,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醫方碑。因其所載藥方簡單、便利、行之有效且藥品價格低廉,所以各方百姓常手抄拓印,帶回家中以備應急。這通碑名叫《海上方碑》,同為明時秦王朱守中所刻。它采用歌謠形式,集藥王的《枕上記》、《養生銘》和其他100多個民間藥方為一體,內容主要涉及養生保健等知識。因傳是龍王為感謝藥王救子之恩而贈之藥方,故名《海上方》。

  藥王坐殿對面這座殿宇為十大名醫殿。我們現在看到殿內這些坐像為我國古時著名的十大名醫。他們分別是歧伯、雷公、扁鵲、倉公、張仲景、華倫、王叔和、皇甫謠、葛洪和陶弘景。每個坐像前都有標牌注明每個名醫的姓名和其功績以供游人懷念瞻仰。

  現在我們位于北洞門外的西側。面前這個巨石上的兩個百盆內常年積水,旁邊可見 “石盆仙跡”四字。相傳孫思邈常在此淘洗所采集的草藥,因此得名“洗藥池”。

藥王山導游詞 篇17

  我們面前就是有名的藥王山碑林。它始創于清末,最初為保護河中發現的兩通 《四面干佛造像碑》而建立。以后此處又陸續收集了散落在耀州的碑石。到1934年時逐漸形成規模并被命名為 “耀縣碑林”。當時共收集碑石63件,其中一些魏碑碑石拓片散落到了各地,引起著名書法家、國民黨元老于有任先生和來西安講學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的注意。次年,《中國博物館匯報》以“耀縣大批魏碑”為題進行了報道,耀縣碑林從此名聲大噪。經過多次搬遷,碑林于1989年搬至藥王山北洞現在這個位置。此處原為藥王山集謀宮遺址。現碑林共收藏有各類碑石300余通,數目位列全國第五。其中有北魏、西魏、北周及隋唐時期的碑石近100通,尤以北魏時期的碑石收藏最多,達35通。魏碑俗稱 "孩兒體。,在外地鮮有收藏。它處于漢字書法由隸書向楷書過渡的時期,往往是隸中有楷,楷中存隸,其歷史價值不言而喻顯得彌足珍貴。尤其是面前這通《魏文郎造像碑》,此碑刻于公元420xx年,比云岡石窟早期五窟還早30多年,為佛道合雕造像碑,是我國已知最早的道教天尊形象。與其相鄰的為《姚伯多造像碑》刻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 (496年),為一道教四面造像碑。碑上刻字古樸有力,渾厚蒼勁,被譽為“三絕”。這些魏碑不僅具有相當的藝術價值,它們還為古耀州宗教歷史發展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就是藥王山摩崖造像。它主要分布于藥王山的東南隅。游客到此,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坡上這一巨石,名日“醉翁石”。石面自上而下分別刻著 “拂云”、“悟石”、“二水在望”、“醉翁石”和 “眠仙石”等宇,字體大小不一,書法各異。大字如桌面,小字似茶盤。行、楷、草體皆有運用。筆法或遒勁有力,或端莊秀麗,實為字中上品。相距“醉翁石”不遠處可見 “關帝廟石刻”,為關平牽馬浮雕。馬為關羽馳騁疆場時的坐騎赤兔馬。關羽義子關平站立馬前,披甲戴盔,威武異常。馬后雕有松、猴、蜂、鶴、鹿等圖形,既寓意“封侯掛印”,又漚歌關帝赤膽忠義的高風亮節。此浮雕是在1839年修建關帝廟時所刻。接下來就是藥玉山摩崖石刻。在長約叨米的崖面上鑿有7座洞窟、23個佛拿、45尊造像和20余處摩崖題記,為北周、唐、五代、宋、元和明代的杰作。這些作品向我們展示了當地宗教的發展歷程和其藝術水平。其中第六窟之坐佛,高4.06米,鑿于明代,為摩崖造像中最大的一座,無論其造型和藝術工藝都已具有典型的“中國化”的特征。第一、第五和第七、第八、第九尊怎菩薩像造型風格基本相同,都為唐代作品。其中尤以第五寶中的佛與菩薩像雕工最為細膩,形象飽滿,神態逼真,衣飾線條流暢,肌膚隱約可見,實屬藥王山摩崖造像之佳作。而第二窟中的彌勒佛像高3,3米,為北周時期的作品,是這里雕琢最早的一尊佛像。從其雕刻藝術上來看,它己擺脫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作品的神秘色彩而趨于世俗化。

  每年農歷二月初一至十一期間耀州藥玉山都舉辦熱鬧非凡的廟會,前來燒香拜祭藥王孫思邈的百姓人頭攢動,絡繹不絕。

藥王山導游詞(精選17篇) 相關內容:
  • 橫店影視城導游詞(通用18篇)

    橫店影視城導游詞 篇1自1996年以來,橫店集團累計投入26個億資金興建橫店影視城,現已建成廣州街/香港街、明清宮苑、秦王宮、明清上河圖、江南水鄉、橫店老街、屏巖洞府、大智禪寺、明清民居博覽城等13個跨越幾千年歷史時空,匯聚南北地域...

  • 政教處個人工作總結(通用20篇)

    一年來,在學校黨政正確領導下,政教處與各處室密切配合,緊緊圍繞學校工作中心,遵循學校整體工作思路,認真貫徹落實學校工作方針,緊緊依靠全體教職工的理解支持、關心幫助,在全體班主任老師的積極配合、全面參與、扎實工作下,認真地...

  • 促銷的社會實踐報告(精選19篇)

    照院系的統一部署和要求,我的xx學院寒假社會實踐活動于XX年7月20日開始,主要開展家電維修等活動,F將這次社會實踐的相關情況報告如下:實踐內容和過程。7月22號上午,我來到了楊樓鄉,我的第一站是楊樓鄉的中心 楊樓村。...

  • 超越自我的演講稿(通用15篇)

    人成熟的標志是什么?有的說成熟的標志是能用理智戰勝感情,有的說是遇事有主見,有的說是善于給予愛,有的說是善于否定自我----而我的看法是;成熟的標志是能超越自我。同學們大都見過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的微笑》。...

  • 柯巖導游詞(精選20篇)

    柯巖風景區,位于紹興城西12公里處,總面積為6.87平方公里,是鑒湖省級風景名勝區的核心景區。她北依日出萬丈綢的中國輕紡城,南瀕如在鏡中游的盈盈鑒湖,是一個以石文化為主要景觀特色,融自然、園林、宗教及娛樂休閑項目于一體的旅游勝...

  • 工作總結匯報(精選20篇)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志們:在剛剛過去的*年里,在總公司董事會、黨委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下,在各職能部室和兄弟單位的鼎力相助和熱情支持下,**公司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經驗、彌補了一些不足、得到了一些認可。...

  • 大學生會計社會實踐報告(精選15篇)

    社會實踐是一種磨練的過程,同時也是步入社會的奠基石。一、實踐目的社會實踐是學校根據專業教學的要求,對學生已學部分理論知識進行綜合運用的培訓,其目的在于讓學生接觸社會,加強學生對社會的了解,培養和訓練學生認識、觀察社會以及分...

  • 城區幼兒園安全接送協議書(精選10篇)

    幼兒園安全接送協議書尊敬的家長:關愛幼兒的身心健康,保證幼兒的安全,是幼兒園和家長的共同責任,為達到家園一致教育的良好效果,特制訂如下安全接送協議,望家長配合。...

  • 個人協商離婚協議書(通用6篇)

    模板一協議人(男方):身份證號:協議人(女方):身份證號:協議人為明確婚前婚后雙方財產所有權、債權債務承擔及其他與財產權益相關的法律事宜,經雙方平等自愿協商,特作如下協議:一、雙方婚前各自名下的財產,不論雙方在訂立本協議后是...

  • 精選范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西市| 永嘉县| 祁连县| 梅州市| 灵川县| 石家庄市| 仁化县| 海林市| 昭通市| 长治县| 安丘市| 马关县| 新乐市| 扬中市| 台山市| 贺州市| 石泉县| 平山县| 隆德县| 定州市| 芜湖县| 神农架林区| 舞阳县| 保靖县| 南溪县| 罗平县| 卓尼县| 克拉玛依市| 天镇县| 略阳县| 定西市| 新源县| 刚察县| 夏邑县| 灵丘县| 旺苍县| 连平县| 余姚市| 尉氏县| 绥化市| 化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