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衛生應急預案(通用3篇)
學校衛生應急預案 篇1
為了提高我校師生預防和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減輕或者消除突發事件的危害,保障全體師生員工的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維護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和校園穩定,結合我校實際,特制訂本預案。
一、工作目標
1、普及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治知識,提高廣大師生員工的自我保護意識。
2、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信息監測絡,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3、建立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理機制,及時采取措施,確保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不在校園內蔓延。
二、工作原則
1、預防為主、常備不懈
宣傳普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治知識,提高全體師生員工的防護意識和校園公共衛生水平,加強日常監測,發現病例及時采取有效的預防與控制措施,迅速切斷傳播途徑,控制疫情的傳播和蔓延。
2、依法管理、統一領導
嚴格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疫情報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實行依法管理。成立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治領導小組,負責組織、指揮、協調與落實學校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治工作。
3、及早發現,及時上報
建立每日晨檢、午檢制度,按照“四早”要求,保證發現、報告、隔離、治療等環節緊密銜接,一旦發生突發事件,快速反應,及時上報有關部門。
三、學校突發衛生事件應急處理領導小組
組長:葛義
副組長: 李鳳標
組員: 趙福河、孫彥濤、朱英、張健、喬忠興、張華
四、學校職責
1、根據當地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治應急預案制訂本校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2、建立健全突發事件防治責任制,檢查、督促學校各部門各項突發事件防治措施落實情況。
3、廣泛深入地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宣傳教育活動,普及突發事件防治知識,提高師生員工的科學防病能力。
4、建立學生因病缺課登記制度和傳染病流行期間的.晨檢、午檢制度,及時掌握師生的身體狀況,發現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早期表現的師生,及時督促其到醫院就診,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
5、開展校園環境整治和愛國衛生運動,加強后勤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衛生條件,保證學校廁所及其他公共場所的清潔衛生。
6、及時向當地衛生院或疾病預防控制部門和上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匯報學校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情況,并積極配合衛生部門做好對病人和密切接觸者的隔離消毒、食物留存等工作。
7、傳染病流行時要加強對發熱病人的追蹤管理;呼吸道傳染病)流行期間,教室、圖書館、食堂等公共場所必須加強通風換氣,并采取必要的消毒措施;腸道傳染病流行期間,對廁所、糞便、食堂及飲用水應加強消毒,并加強除“四害”工作。
8、加大進出校門的管理力度,控制校外人員進入校園。
9、對教室、實驗室、圖書館、體育館、廁所等場地使用期間定期進行消毒,通風換氣。
五、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
(一)突發傳染性、流行性疾病應急預案
1、做好傳染性、流行性疾病的預防和公共衛生工作,宣傳防治知識,防范突發事件的發生。
2、建立重大、緊急疫情信息報告制度,對已發生或可能發生的傳染性、流行性疾病,或發現不明原因的群體性疾病,及時向衛生防疫部門和區教育局報告,聽取衛生防疫部門的處理意見。
3、對傳染性、流行性疾病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切斷傳播途徑,防止師生交叉感染和擴散。
4、在校園、教室內做好必要的消毒工作。對可能受到危害的該班學生和任課老師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5、堅決杜絕染病學生帶病來校,必須由醫院出具診斷證明已康復并不再存在傳染危害后方準來校上課。
6、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爭取共同配合預防和診治。學生病愈回校后,任課老師要做好補課輔導工作。
(二)食物中毒事件的應急預案
1、凡就餐后,師生出現不明病因的肚痛、胸悶、惡心、乏力昏沉、嘔吐、水瀉等癥狀,各班主任、值周值日教師、完小負責人應馬上報告校長室。
2、迅速與醫院聯系、診治,采取救護措施,并向教育局、鎮政府及衛生防疫部門報告(包括:時間、地點、中毒人數、主要臨床表現、可能引起中毒的食物等)。
3、保護現場,做好預留食品、蔬菜的取樣工作,食品用工具、容器、餐具等不急于沖洗,以備衛生部門檢驗。
4、迅速排查食用致毒食物的師生名單,并查詢他們的身體狀況。
5、根據事態發展情況,迅速與家長聯系。
6、如實匯報有關情況,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做好診治、調查、事故處理工作。
(三)預防接種炎癥反應或事故、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1、迅速報告衛生部門、教育主管部門及其他有關部門,請求派遣專業人員進校,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查明事件原因。
2、及時將受害師生送醫院接受救治。
3、盡快采取各項措施,消除危害,制止事態的發展。
4、總結經驗教訓,查漏補缺,杜絕隱患。必要時對事故和損害的責任人追究責任。
學校衛生應急預案 篇2
一、組織機構:
(一)總指揮:
當學校發生食品、飲用水衛生安全事故時,應立即趕到現場進行指揮。
一般情況下由第一總指揮張富強負責,如果第一總指揮不在校,則由第二總指揮祝華軍負責;如果第一及第二總指揮都不在則由第三總指揮陳興全負責。(三位總指揮不能都不在校)
(二)聯絡員:、
胡邦志負責向區急救中心、區防疫站和區教育局聯系。報告中毒發生時間、主要癥狀、中毒人數等。如果懷疑與投毒有關,還應向當地公安部門報告。蔣智群負責通知班主任老師和家長。
(三)秩序維護:蔡德清、唐春、何玉清和值日教師。
1、保護事故現場,對引起中毒的可疑食品、飲用水、留樣食品以及病人的嘔吐物和大便立即封存,既為防疫站調查事故原因做準備,又避免傳染和擴散。
2、疏散人群,為救護車進場做準備。
3、食物中毒發生后,應注意保持學校的穩定,要嚴格控制消息發布渠道,避免師生、家長不必要的恐慌。
(四)現場醫護處理人員:
1、當學校教師發現有師生因食品、飲用水中毒現象時,及時通知醫護處理人員到場進行進一步的確認。
2、醫護處理人員進行及時的醫護處理后,視其中毒程度選擇送往醫院,并先由學校派人到醫院守護病人。
①輕、中度中毒,及時將中毒的學生送通平衛生院救治。
②嚴重中毒,及時作現場醫護處置或及時聯系通平鎮衛生院醫生到現場作臨時醫護處置后,等待區防疫站或區急救中心的急救。
(注:病人發生嘔吐時,切忌止吐。嘔吐有利于毒物排出。)
二、救護措施
1、值班人員或任課教師每天堅持晨檢、課檢,如果發現有食品中毒現象的師生,及時通知現場總指揮。
2、現場總指揮到場后,及時安排值班人員調查了解中毒范圍和人數以及初步了解中毒原因,同時,及時通知聯絡小組、醫護小組、秩序維護小組的相關人員到場,各施其職,實施救護工作。
3、醫護小組及時了解中毒師生的中毒程度情況后首先對中毒感染者實施催吐,并及時作出送往急救地點或請醫生臨時醫護急救等決策。
4、聯絡小組及時報告區防疫站、區教育局和學生所在班的班主任老師及學生家長。
三、常規管理
1、加強安全教育。學生在校期間,通過集會、班隊活動、晨會和板報、宣傳畫及手抄報、知識競賽等形式,加強對學生進行食品、飲用水衛生安全教育。同時加強對學校食品銷售人員的教育培訓及管理,定期進行身體健康檢查,不賣三無食品食品。
2、建立健全學生家庭聯系的檔案資料,以便在應急狀態下使用。
3、建立學生到校情況報告制度,以便及時了解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
4、教會學生及學校食品銷售人員正確識別食品的有關知識,如食品的生產日期、保質期、生產廠家和商標等食品知識。
5、教育學生養成不亂吃零食的好習慣。不吃不衛生的食品,不吃過期的食品,不吃無生產日期、商標、廠家及保質期的食品等。
6、保持食品庫房內外環境整潔,采取消除蒼蠅、老鼠、蟑螂和其他有害昆蟲及其孽生條件的措施,與有毒、有害場所保持規定的距離。
7、學校食堂要按照食堂管理的有關規定堅持食品試嘗和留樣制度
8、建立健全門衛登記制度,嚴禁校外人員無故進入校內。
學校衛生應急預案 篇3
一、工作目標
為做好我縣學校衛生工作,通過開展對學校飲用水衛生、傳染病防治工作、教學環境與生活設施衛生情況、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工作的監督檢查,指導和促進學校進一步提高衛生管理水平,預防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保障廣大師生身體健康,確保學校衛生安全。
二、工作內容
(一)對學校飲用水衛生的監督檢查。
全面掌握我縣學校飲用水基本情況,重點開展對作為學生飲用水源的二次供水、學生直接飲用的各類飲水和各類飲水設施設備衛生的監督檢查。指導學校建立和落實各項飲用水衛生管理制度及措施,防范介水傳染病和飲用水污染事件的發生。
(二)對學校傳染病防治工作的監督檢查。
結合傳染病疫情或傳染病發病季節特點,科學有效地開展對學校傳染病防治工作的監督檢查,督促和指導學校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完善傳染病防治管理制度,落實學生晨檢、因病缺勤病因追查登記、傳染病報告、新生入學預防接種證查驗、校內公共活動區域及物品定期清洗消毒記錄、建立學生健康檔案等各項防治措施,預防校園傳染病疫情發生。
(三)對學校教學環境與生活設施衛生情況的監督檢查。
加強對學校校舍、教學環境、生活設施等基本衛生條件的監督檢查。對學校內影響學生健康的教學建筑、采光照明、微小氣候、課桌椅、黑板、宿舍、廁所等教學環境與生活設施衛生狀況開展監測和監督檢查,督促學校落實各項基本衛生條件。
(四)對學校醫務室的監督檢查。
校醫室的設置及衛生工作開展情況,中小學校衛生專業人員配置相關資料及衛生專業人員或保健教師接受學校衛生專業知識和急救知識技能培訓記錄以及相應的培訓合格證書;校醫室持有效執業許可證、醫護人員持有效執業資質證書情況;傳染病疫情報告、消毒隔離、醫療廢棄物收集、運送、處置記錄。
(五)對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的監督檢查。
對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組織體系、預案、制度的建立和事件報告人員的配備以及落實情況等進行監督檢查,結合飲用水衛生、傳染病防治、教學環境與生活設施衛生情況的監督工作,督促學校排查風險隱患,預防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