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調查報告(通用6篇)
信仰調查報告 篇1
一、我區民間信仰活動場所基本情況
(一)規模情況。196座廟宇中,20M2以下的15座,占7.65%;20--50M2的44座,占22.45%;50--100M2的32座,占16.33%;100M2以上的74座,占37.75%。其中較大的有羅溪龜峰巖,建筑面積660M2,場所面積6600M2;郭垅廟建筑面積625M2,場所面積800M2;馬甲昭靈宮建筑面積500M2,場所面積700M2。類似面積的場所全區有10多座。
(二)奉祀神祗及信眾情況。196座廟宇中奉祀著形形色色的神祗,主要有媽祖、觀音、王爺、玄天上帝、吳真人、福德正神、相公爺、田都元帥、文武判官、社會社媽等等。各個廟宇的信眾人數不一,大多數是本鄉本土信眾活動的場所,吸引外鄉信眾跨區域來朝拜的廟宇只是少數。但到活動場所朝拜的信眾人數在農村還是占了絕大多數。
二、我區民間信仰活動場所管理情況
我區民間信仰活動場所目前還是處在民間自發管理的狀況,大致分為4種情況:
一是由寺廟管委會管理。這種場所一般香火較旺、環境較優,有較好的經濟效益,如龜峰巖、郭垅廟、昭靈宮等。成立管委會的場所,一般有建立一定的管理制度,設立財務帳目等,整個廟宇的環境衛生、活動秩序較好。二是由老人會管理。這種場所一般在村民居住區內,廟宇由熱心老人管理,平時成為鄉村老人休閑、娛樂的場所。三是由1--2名老人在看管,有的是需村里照顧的老人委托其在廟宇收取微薄的香火錢;有的是自發到廟宇居住,靠廟宇收入維持生活。各座廟宇看管情況不一。四是無人管理。這種場所一般規模較小,大多設在村頭、路邊。無人管理的廟宇在我區大體占50%左右。
三、民間信仰不穩定的原因分析
民間信仰在我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對人類社會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負面影響。從正面作用看:一是滿足了民眾心理崇拜的需求。通過對神祗的信仰,既有精神上的寄托,又有對生活追求的希望,對人生信念有一定促進作用。二是對凝聚人心、穩定社會有一定作用。在一個村落、一個區域,通過對同一神祗的崇拜,很容易利用“神”的威望把當地信眾的力量凝聚起來,只要政府加以引導,對促進當地社會的安定穩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三是對海外交往、聯絡鄉情有一定促進作用。廣大海外僑胞、港澳同胞、臺灣同胞同屬炎黃子孫,大多是通過“血緣”關系、“神緣”關系回到家鄉尋根謁祖,繼而投資興業,所以民間信仰活動對促進與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的交往能發揮一定的作用。當然,民間信仰的負面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是助長了封建迷信活動死灰復燃,一些迎神、乞火、巡境活動,募捐立菩薩、做佛誕等勞民傷財活動在農村時有發生,嚴重干擾了群眾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二是影響科學技術的普及,由于受封建迷信活動毒害,使農村一些人凡事寧信鬼神、信菩薩,不信科學,嚴重制約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三是影響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順利開展。民間信仰活動場所產生負面影響的原因,除歷史延續下來的`封建迷信、愚昧盲崇等陋習未根除外,關鍵還在于疏于管理和引導。
四、對民間信仰活動場所管理的建議
(一)提高管理意識。民間信仰是存在于農村的普遍現象,已成為人民群眾生活中的組成部分,對社會有一定影響。既然存在于社會之中,作為黨和政府就有責任把它管理好、引導好,使它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因此,提高各級干部對民間信仰活動場所管理的認識,顯得十分重要和必要。尤其是鄉、村兩級直接工作在民間信仰活動場所所在地的黨政干部,更應樹立對民間信仰活動場所加強管理的意識。切實把轄區內的活動場所管理納入工作職責范圍。
(二)建立完善管理機制。要建立和完善區、鄉鎮(街道)、村(居)三級管理民間信仰活動場所的機制,區由宗教部門負責管理,鄉鎮(街道)由統戰委員或一名副鎮長負責管理,村(居)由村(居)主干負責管理。并制定民間信仰活動場所管理辦法和職責規定,層層落實責任制。凡是有經濟收入的民間信仰活動場所都應成立管理小組,建立管理制度,建立財務帳目,參照國務院頒發的《宗教事務條例》實行登記管理。
(三)搞好宣傳教育。對納入登記管理的民間活動場所,有關部
門應定期組織他們進行政治學習,積極引導管理人員和廣大信眾愛國守法,通過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參與社會公益事業,逐步淡化迷信心理。要通過宣傳教育,把民間信仰與封建迷信區別開來,教育廣大信眾不搞游神、迎神、乞火活動,對那些跳大神、裝神弄鬼、騙取群眾錢財的封建迷信活動要堅決予以取締。要按照上級有關規定,嚴禁新建、重建各類廟宇。
(四)積極引導民間信仰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要有意識地引導民間信仰管理機構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慈善事業和扶貧救災工作。利用“神緣”關系加強與海外僑胞、港澳同胞的交往,把民間信仰文化交流活動引導到吸引外資來家鄉投資辦廠、促進我區經濟建設和祖國統一大業的目標上來,為社會主義兩個文明建設和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積極做貢獻。
信仰調查報告 篇2
一、宗教信仰基本狀況研究
(一)信仰教別較多
X鎮近年來發展較快,外來人口、流動人口多,為宗教傳播催生了有利條件。經調查可知各主要教派(佛、道、伊、天、基)在我鎮內均有教眾。
(二)信仰人群松散
通過調查發現,雖然我鎮許多村民是教徒,但是他們所信仰的宗教組織并沒有嚴格的管理條例,對教徒的要求也很不明確。村民參與民間信仰活動比較隨意,參與者有一定的組織性,但組織觀念及程度不高,組織意識淡薄,信仰人群比較松散,僅有部分村民能說得出一些要求和管理條例。
(三)參與者帶有明顯的目的性
調查中發現,村民信仰宗教的原因大部分都是消災免禍,保佑平安。對于那些不信仰宗教的村民,他們不信仰宗教的原因如下:“我不相信宗教能夠保護我,我更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科學。”“我感覺神靈很虛無,是不存在的,凡事都有其發展規律,并不是誰能左右和控制的。”
(四)宗教活動內容
在被問及村民開展活動的情況和活動內容時,有很多村民表示每個月開展1 到2 次活動,活動內容比較單一,而且活動只有部分人會去參加,并沒有很嚴格的要求。
(五)有關民間信仰情況
我鎮有部分村民家里供奉著神像,主要是財神和觀音菩薩。村民供奉神像的原因和信仰宗教的原因相似,希望能夠財源滾滾,提高生活水平,另外就是能夠保平安,消除災難。
二、加強對農村宗教信仰活動的正確引導
通過此次調研,發現我鎮對宗教信仰的管理還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參加人員較多,信仰人群松散,參與者帶有明顯的目的性,針對以上情況X鎮政府決定采取以下措施加強管理。
(一)從農民自身提高對宗教信仰活動的認知能力
1、加強科學文化知識學習,多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 民間信仰本身具有自發性、盲目性、功利性、目的性等特點,因此提升村民對宗教信仰的認知水平顯得相當重要。加強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刻不容緩。
2、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宗教信仰活動
村民文化水平低,對是非的分辨能力較弱,遇到一些解決不了的難題或挫折時,總是寄希望于冥冥中的神靈相助,不知不覺地助長了民間信仰活動中的一些消極成分的擴大、蔓延。村民要辯證地看待和充分地認識民間信仰活動,不斷增強真假及是非的辨識能力,避免迷信、盲目跟從;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科學的世界觀、理性的道德觀。在思想上要充分認識民間信仰活動中的積極和消極成分并合理取舍,理智對待。
(二)要加大引導和監管力度
1、宣傳、幫助、教育村民正確區分迷信與宗教信仰的界限。各級干部要以身作則,起到帶頭示范作用。駐村干部要勤下鄉并帶動村委會成員及各組隊長,組成幫教小組。小組成員要深入田間地頭以發生在村民身邊的實際例子結合宣講資料對村民進行無神論教育;進行科普知識及法律知識的教育。幫助村民充分認識并正確區分迷信與宗教信仰的界限
2、制定相關辦法,做好規范引導。根據我國現有的相關法律、法規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在宣傳、教育、幫助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規定、辦法,對村民參與民間信仰活動的方式、范圍等進行規范、引導。駐村干部、村委會成員要帶頭學習,有針對性地向村民進行講解。
3、堅決取締以民間信仰活動為幌子的迷信活動。
當前農村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政治情況較復雜,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以民間信仰活動作掩護,幕后從事迷信活動以牟取錢財,擾亂農村社會秩序。鎮政府、村委會、文化站等有關部門將攜手開展專項整治清理行動,鎮派出所將針對實際情況向各村下派駐村警務人員。對屢教不改的迷信從業人員要按相關法律及地方政府有關規定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要承擔刑事責任。
三、結語
農村信仰活動參與人員較多,涉及面較廣,如果疏于管理和引導,容易導致民間信仰中的消極因素向迷信轉變。積極發掘宗教信仰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價值,剔除其中的消極和迷信成分。我們會尊重農民正當、合理、合法、健康的宗教信仰,對宗教信仰中的積極成分要加強管理、加強引導、正確引導、有序引導、規范引導;對于利用宗教信仰從事迷信活動的人員要堅決予以整治、抵制、打擊、取締。在全社會大力提倡構建和諧新農村的時代,各級政府要創造條件更好地利用民間信仰活動中的積極、健康因素,更加有效地發揮民間信仰的社會作用、文化作用,認同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更好地服務。
信仰調查報告 篇3
當代大學生是如何定義信仰的?我們是否有信仰?我們是否需要信仰?我們這一代大學水果真處于信仰危機的時代嗎?針對這些題目,我和另一位同學于20xx年5月18日至20xx年5月27日,通過網絡問卷調查的方式,針對中國的部分在校大學生,進行了一次關于當代大學生信仰現狀的調查,以了解當代大學生對本群體的信仰現狀認知、個人信仰現狀、對信仰的需求認知及普通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效果,并以此較深進的思考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追求和信仰題目。
本次調查活動共回收問卷107份,有效問卷107份,有效率100%。針對回收的問卷,現將調查的基本情況作總結分析如下。
一、當代中國大學生對本群體的信仰現狀認知
(一)總體信仰現狀認知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過半確當代大學生覺得我們正處于缺乏信仰的時代,23.36%的被調查者則持反對態度。但是當我們問及“你是否有個人信仰”的時候,卻有53.27%的人做出肯定回答,而有19.63%的人回答說沒有個人信仰。從此處我們發現,這兩個題目的答案是互相矛盾的。當過半的大學生正面地回答自己是有信仰的時候,卻有過半的人在不知道這種現狀的情況下表達了自己對當今大學生缺乏信仰的現狀的擔憂。這多少是受到了當今社會對當代大學生的片面評價的影響,以為當今大學生是迷茫的一代,已失往了心中的信念。
(二)大學各年級的信仰現狀認知
通過進一步的分析,我們發現,在讀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們,有信仰的占了44.44%,無信仰的有38.89%,而回答不知道的有16.67%。對比二年級,48.98%的學生是已經有自己的信仰的,比大學一年級的多了4.54%,無信仰的占34.69%的比率,也可以看出是有所下降的,不知道自己有沒有信仰的則也下降到了16.33%。在大學三年級的學生中,表示自己是有信仰的竟上升到了77.27%,比大學二年級增加了28.29%,無信仰的也忽然下降到了18.18%,這時只有4.55%的學生是不知道自己有無信仰的。有這些數據對比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隨著年級的升高,有個人信仰的比率也持續升高,而沒有個人信仰的學生比率及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信仰的學生比率則持續下降。
這說明,隨著年齡的增大和經驗的豐富,當代大學生會漸漸地在成長中找到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個人信仰。剛開始上大學,學生暫時還沒找到目標,可能會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但是隨著越來越多地接觸社會,他們能更多、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明白什么對自己而言是最重要的,他們漸漸明晰了自己的人生追求,找到了自己的信仰。
目前社會上很多人,包括當代大學生自己都以為我們這一代是缺乏信仰的一代,根據上述數據,我們是否可以推翻這么一種社會偏見和懷疑呢?
實在我們也不可以怪社會對我們的偏見和不信任,連我們自己都不信任自己,社會有怎么看到自信的我們?
(三)有個人信仰的學生的信仰現狀認知
我們再換一個角度來進行分析,以回答“有個人信仰”的大學生為分類數據源,從統計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其中覺得我們現在的大學生普遍缺乏信仰的竟占了57.89%,持相反觀點的只占到22.81%,而有19.30%的人是不知道我們大學生是否是普遍缺乏信仰的。
有個人信仰的人,卻覺得整個中國社會的大學生是缺乏信仰的,這是否會使他們自己產生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想法呢?而偏偏在我們的中國大學生中,有過半的大學生是擁有自己的信仰的,這不得不說是我們自己誤會了自己。
二、當代大學生的個人信仰現狀
(一)當代大學生總體信仰現狀
在更深進的調查中,我們提出“你的信仰大致屬于哪個范圍”的選擇題,通過數據發現,當代大學生中,信仰宗教的有4.67%,信仰主義的有14.02%,信仰人間之愛的有30.84%,信仰某種關乎自己的利益的有7.48%,而明確提出自己信仰的是金錢的有0.93%。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大部分當代大學生心中是有信仰的,但是部分人又不能簡單地將自己的信仰限定為某一個名詞或概念。信仰人間之愛的人占了最大的比率,由此可見,很多當代大學生信仰的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對圣賢的主張、某種主義、或對神的信服和尊崇,而是對人間真情的積極態度。極少數的學生提出自己的信仰是金錢,如此看來,多少是受當今市場經濟的影響。
在另一個有相似出發點的題目中,我們從調查結果可以了解到,有40.19%的大學生以為自己可以為之努力為之奮斗的最重要的是親情,25.23%的人覺得自己主要是為了以后更好的生活,14.95%的學生的回答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認可”。從中我們不丟臉出,親情在中國當代大學生中是占有較重的分量的,而在市場經濟的今天,當代大學生也越來越多地將實現個人自我價值,得到他人認同作為自己努力的動力,顯現出獨立自主的傾向。
(二)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信仰的大學生的社會追求
用同樣的分類統計方式,以“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信仰”的大學生為分類數據源,從數據分布可以知道,在選擇自己以為最重要的東西的時候,“得到他人的認可”這個選項達到了最高的比重——40.00%,比總體分布的14.95%高出了25.05%,讓人驚奇的是,“為社會做出貢獻”這個選項卻達到了20.00%的比重,比總體分布的7.48%高出了12.52%,而“為了更好的生活”的比重卻驟降了19.16%。這些數據可以說明,還在迷茫自己是否已經有了信仰或還沒有找到信仰的大學生,更傾向于在社會中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更渴看得到他人的肯定。而同時,他們卻沒有其他大學生那么重視自我的生活質量,親情的地位也及不上自己做出的成績。
由此分析來看,這既是一種欣慰,有是一種悲哀。欣慰的是比起總體的水平而言,他們更樂意為社會服務,而悲哀的是,親情在他們看來已不是最重要的東西了。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三、當代大學生對信仰的需求認知
(一)當代大學生總體對信仰的需求認知
調查結果顯示,71.96%確當代大學生覺得自己需要信仰,而有17.76%的學生還不清楚自己是否需要一個信仰來追求。另有不容忽視的現象是,10.28%的人做出了“我不需要信仰”的回答。為了更好的理解這種現狀,我們做出了更深進的調查。
當問及信仰的意義的時候,37.38%的大學生回答的是,信仰能夠指導自己的人生方向,鞭策自己朝著一個信念前進,使自己不會迷茫,生活布滿動力。而20.56%的學生則表示自己并不清楚信仰究竟有什么用處,但在調查中卻沒有一個人提出信仰是完全沒有用的。這說明,學生們都以為信仰對個體并不是完全沒有用的,但是有部分人仍不知道或沒有往有意識地感受信仰的具體意義,這一點是否可以解釋為什么有10.28%的大學生覺得自己不需要信仰?
由此,從上述數據,我們又不難解釋以下這樣一個現象:57.01%協助調查的大學生表示,自己在行動上或者思想上是會按照自己的信仰信仰行事的。26.17%的學生回答自己也不知道或者還沒有意識到在平時生活中是否有這么做。但有16.82%的學生卻表示,由于各種原因,自己并沒有在行動上或者思想上是按照自己的信仰信仰行事。由于確信信仰的作用,不少人是遵從自己的選擇的。
(二)沒有個人信仰的大學生對信仰的需求認知
以回答“沒有個人信仰”的大學生為分類數據源,我們從分類統計中可以知道,在回答“覺得自己是否需要信仰”的題目時,37.14%的學生表示需要信仰,25.71%以為不需要,而回答“不知道”的占了37.14%。也就是說,目前沒有信仰的大學生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迫切地想找到信仰。另外同樣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不知道自己是否需要信仰,他們或者在迷茫,或者在猶豫。
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是什么呢?同樣以這些“沒有個人信仰”的大學生為分類數據源,我們發現在他們之中,有45.71%的人并不清楚究竟信仰對自己而言有些什么意義。由此可見,這是一個影響他們信仰狀態的因素。
四、普通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育效果
由于很多高校都有要求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所以我們就此向接受問卷調查的大學生提出了一個題目: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否能在精神信仰上起到一個引導作用。調查顯示,56.07%的回答是作用并不明顯,另有27.10%的學生給出了肯定的回答,以為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由此可見,在大學生看來,在高校中普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收到的效果并不明顯,有些甚至只是流于形式,沒有真正地達到“教育”的目的,這不得不引起教育者的思考。
五、總結
(一)社會對當代大學生信仰現狀的誤會
由上述分析看來,我們可以看出,當代大學生并不是如社會上所說的那樣處于缺乏信仰的危機,情況還是樂觀的。在分析到具體的信仰趨向時,我們發現,“愛”占了最大的比重,這說明當代大學生的信仰并不是我們先定的`傳統意義上的對圣賢的主張、某種主義、或對神的信服和尊崇,而是對人間真情的積極態度。我們不妨可以這樣以為,正是他們的信仰并不在我們大多數人心中所規定的范圍中,導致社會上很多人覺得他們是沒有信仰的一代。
社會在發展,人的精神與思想也不斷在改變,當代大學生的信仰已不再僅僅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宗教信仰、主義等范圍,而是越來越多元化,社會需要了解他們的想法,不要片面的誤會了當代大學生的信仰現狀。而大學生自己也需要對自己有信心,不要被社會上被放大的負面現象打擊,使態度消沉。
(二)當代大學生隨閱歷豐富而找到信仰
由數據可以看出,大多數學生覺得自己是需要個人信仰的,只要有渴看,就不怕沒希看。固然有部分學生還沒有找到個人信仰,但是通過分析可以知道,隨著年齡的增大和經驗的豐富,當代大學生會漸漸地在成長中找到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個人信仰。所以剛進進大學的學生不必太過擔憂自己的狀況,當閱歷越來越豐富,了解的事物越多,就會越來越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并有一定的能力往追求。
而社會也需要繼續關注當代大學生的成長,在他們感到迷茫的時候給予鼓勵,而不要一味責備,幫他們一把,讓他們樹立起自己的信心。我相信,我們這一代一定不會讓社會失看。
(三)站在信仰十字路口的大學生價值傾向的特殊性
“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信仰”的大學生在選擇自己以為最重要的東西的時候,“得到他人的認可”這個選項達到了最高的比重,比總體分布高出了很多,而出乎意料的是,比起總體分布而言,有更多的學生傾向于為社會做出貢獻。
這個現象比較特殊,站在信仰十字路口的大學生,他們的價值傾向有不容忽視的獨立性。表現為更傾向于在社會中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更渴看得到他人的肯定,但是親情在他們的心中卻顯得沒自我價值重要。這不得不說是受到了當今市場經濟的影響和外來文化的沖擊,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還有待觀察研究。
通過這次的調查,我們可以發現,對于當代大學生的信仰現狀,目前存在著嚴重的社會誤解,要盡快讓社會了解當代大學生真實的信仰及思想,能有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整個調查顯示的數據呈現出一種較為樂觀的現象,但當代大學生出現的部分題目不得不引起社會的關注。
信仰調查報告 篇4
一、宗教信仰基本狀況研究
(一)信仰教別較多
x鎮近年來發展較快,外來人口、流動人口多,為宗教傳播催生了有利條件。經調查可知各主要教派(佛、道、伊、天、基)在我鎮內均有教眾。
(二)信仰人群松散
通過調查發現,雖然我鎮許多村民是教徒,但是他們所信仰的宗教組織并沒有嚴格的管理條例,對教徒的要求也很不明確。村民參與民間信仰活動比較隨意,參與者有一定的組織性,但組織觀念及程度不高,組織意識淡薄,信仰人群比較松散,僅有部分村民能說得出一些要求和管理條例。
(三)參與者帶有明顯的目的性
調查中發現,村民信仰宗教的原因大部分都是消災免禍,保佑平安。對于那些不信仰宗教的村民,他們不信仰宗教的原因如下:“我不相信宗教能夠保護我,我更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科學。”“我感覺神靈很虛無,是不存在的,凡事都有其發展規律,并不是誰能左右和控制的。”
(四)宗教活動內容
在被問及村民開展活動的情況和活動內容時,有很多村民表示每個月開展1到2次活動,活動內容比較單一,而且活動只有部分人會去參加,并沒有很嚴格的要求。
二、加強對農村宗教信仰活動的正確引導
通過此次調研,發現我鎮對宗教信仰的管理還是存在一定的缺陷。參加人員較多,信仰人群松散,參與者帶有明顯的目的性,針對以上情況x鎮政府決定采取以下措施加強管理。
(一)從農民自身提高對宗教信仰活動的認知能力
1、加強科學文化知識學習,多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民間信仰本身具有自發性、盲目性、功利性、目的性等特點,因此提升村民對宗教信仰的認知水平顯得相當重要。加強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刻不容緩。
2、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宗教信仰活動
村民文化水平低,對是非的分辨能力較弱,遇到一些解決不了的難題或挫折時,總是寄希望于冥冥中的神靈相助,不知不覺地助長了民間信仰活動中的一些消極成分的擴大、蔓延。村民要辯證地看待和充分地認識民間信仰活動,不斷增強真假及是非的辨識能力,避免迷信、盲目跟從;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科學的世界觀、理性的道德觀。在思想上要充分認識民間信仰活動中的積極和消極成分并合理取舍,理智對待。
(二)要加大引導和監管力度
1、宣傳、幫助、教育村民正確區分迷信與宗教信仰的界限。各級干部要以身作則,起到帶頭示范作用。駐村干部要勤下鄉并帶動村委會成員及各組隊長,組成幫教小組。小組成員要深入田間地頭以發生在村民身邊的實際例子結合宣講資料對村民進行無神論教育;進行科普知識及法律知識的教育。幫助村民充分認識并正確區分迷信與宗教信仰的界限。
2、制定相關辦法,做好規范引導。根據我國現有的相關法律、法規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在宣傳、教育、幫助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規定、辦法,對村民參與民間信仰活動的方式、范圍等進行規范、引導。駐村干部、村委會成員要帶頭學習,有針對性地向村民進行講解。
3、堅決取締以民間信仰活動為幌子的迷信活動。
當前農村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政治情況較復雜,一些別有用心的人以民間信仰活動作掩護,幕后從事迷信活動以牟取錢財,擾亂農村社會秩序。鎮政府、村委會、文化站等有關部門將攜手開展專項整治清理行動,鎮派出所將針對實際情況向各村下派駐村警務人員。對屢教不改的迷信從業人員要按相關法律及地方政府有關規定予以處罰,構成犯罪的,要承擔刑事責任。
三、結語
農村信仰活動參與人員較多,涉及面較廣,如果疏于管理和引導,容易導致民間信仰中的消極因素向迷信轉變。積極發掘宗教信仰作為一種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價值,剔除其中的消極和迷信成分。我們會尊重農民正當、合理、合法、健康的宗教信仰,對宗教信仰中的積極成分要加強管理、加強引導、正確引導、有序引導、規范引導;對于利用宗教信仰從事迷信活動的人員要堅決予以整治、抵制、打擊、取締。在全社會大力提倡構建和諧新農村的時代,各級政府要創造條件更好地利用民間信仰活動中的積極、健康因素,更加有效地發揮民間信仰的社會作用、文化作用,認同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更好地服務。
信仰調查報告 篇5
面對著高節奏的學習工作,面對著暗色彩的鋼筋水泥,面對著無休止的事與愿違。我們是否已經被工作學習剝奪了自我,我們是否已經被鋼筋水泥堆砌住了自由,我們是否已經在事與愿違中,遺失了自己的夢想。借由這次寒假,放下工作,逃離城市,回歸自然,回歸自我,在八百里南太行中,重拾我們遺失的夢想。
行程近兩百多公里,其中徒步進行的有一百多公里,沿途翻山越嶺,過河穿洞,苦樂相隨,大家齊心協力,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完成了這次徒步活動,也收獲了更多的寶貴經驗。就這次活動而言,屬于團隊活動,但就本次調查內容而言,系我個人收集而成。針對歷史系的專業特點,我主要把精力花在了沿途民俗(主要是廟宇文化),民情(包括村民生活現狀、謀生手段及村莊未來情況的調查)的收集整理之上。當然,也有對于徒步經驗的積累。調查結果如下:
(一)、民間信仰(廟宇文化)調查
徒步過程中,一路所見最多的信仰神是山神,畢竟在大山里,人們與山為鄰,靠山為生。對于山的敬畏自然最大。其次道教的廟宇較多,黃圍山景區的主體建筑就是以道教神侶為主的廟堂。這是在山西境內所見。
左邊這個圖片是從雙底村到武家灣的路上見到的一個廟宇兼紀念館的建筑。前半部分是供奉關公的殿堂,后半部分則是紀念徐昆的,正如門楣所提孤石藏真。每年正月初一和四月十五附近村民都會來這邊祈福燒香,祭祀關公。
河南境內見到的則是以佛教為主,也許是離古代統治中心近的緣故吧。在東場村有幸見到一座皇家御建的洛迦寺。現存三佛殿一間,石碑兩通,偏殿損毀嚴重。殿內供奉有佛教過去未來現在佛,殿前有明代兩通大石碑,一塊是明大德年間的,另一塊是明嘉靖年間的,碑文模糊,邊上縣長落款還是清晰的。都是當時的輝縣縣長重修廟宇的碑文。碑身保存較好,下邊駝碑的石龜無頭。碑帽脫落在地。
在焦作市區的影視城里,藏著一座建于隋唐時期的勝佛寺。我們去時廟前的一棵大樹上落滿了喜鵲,叫聲特別響亮動聽。也許真的是洞天福地吧。小小的一進院落中,四大菩薩的殿堂一應俱全,香火應該蠻好的。畢竟這里經常會來不少明星大腕的。不過寺廟門口的那一座座撲到的新石碑,讓我看了很不舒服。不過庭院里還是讓我感到了歷史的氣息停留。也是兩塊明代的碑,完整的立在殿前。還有三塊民國時期的碑文。碑文都是重修紀事,但是從碑文的字體書法來看,明朝古碑更加注重筆體端莊,民國時的則在散漫中透漏出些許飄逸與自由。可惜那時手機相機都已沒電,更是接近黃昏,所以沒能留下一張照片,以示大家。
在徒步的過程中,我們沒有見到一座基督教堂或是聽說有基督信徒,大山深處,依舊保持著古樸與醇厚。
(二)關于大山深處群眾的生活狀況調查與實際體驗
對于這樣一個被群山包圍的世界,我們能夠想到的也許是貧困,勤勞,憨厚,安寧,保守,甚至會是愚昧。可是,當你走進他們的生活世界時,一切都會重新定位的。因為在這里,有你在別處得不來的感動與體會。
我們住宿過的村莊有西石門村,雙底村,武家灣村。途經的村莊有東石門村,橫水村,南洼村,西溝村,東場村。其中給我映像最深的村莊是西石門村和東場村。在這兩個村莊里我有機會接觸到了他們的真正生活。
在西石門村,最大的體會就是吃水難,取暖難。我們去了二十個人,一下子讓這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的小村,緊張的不得了。在小韓家吃的飯,他母親從下午三點就開始做上了,一直做到五點多。當我們吃著香噴噴的米飯時,幾天來的疲憊與不安立刻消失的無影無蹤。這樣的款待背后,需要有多少桶井水與木材支撐啊。每次提水都得到村邊的那口小井用扁擔擔。村民們經常會上山砍柴,這在我們的記憶里是從來沒有過的。在這樣的世界里,或者說是在山西這樣的煤炭大省的南端,居然煤炭是作為奢侈品來看待的。我們晚上住宿的那家叔叔家,生火做飯都是用的木炭,那天晚上我們也是在木炭火的溫暖下,入睡的。
遇到東場村,那是我和音樂系的張博同學一起去探路的事了。在西溝村,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是迷了路的。組織上分配我倆前去探路,在村民的指引下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叫東寨的村莊,在那里會有一條小路把我們送到焦輝路上,然后到達我們的目的地--焦作市。我倆以超出大隊伍十幾公里的速度,提前兩個小時到達東場村。也是這樣,我有幸遇見了我忘記姓名的可愛可敬的大叔,也遇見了那座皇家御建的洛加寺。也是在這里,我從另一個角度了解了村莊的歷史與現狀。
據大叔講,他們一家現在七口人,兩個兒子外出打工,有老伴,兩個兒媳和一個孫女在家。家里每年收入三四萬塊,當然這是除去兩個兒子在外打工賺的錢的。這樣一個偏遠的山村,能有這么好的收入,的確有些誘人啊。談到大叔家的經濟來源,主要的不是那十幾畝地的收成,而是家里養殖的中華第一蜂。這樣就把我一路上看到的蜂箱有了合理的解釋。大叔說,這方圓好多的村莊都養這種蜂,收益不錯,已經形成養殖規模了。在大叔家院子里,我看到兩支新做的蜂箱,大叔說是要擴大養殖規模。突然覺得,大山里,并沒有那么荒涼,沒有富不起的村莊,只有沒致富的手段。大叔為我講述了村子的歷史,洛迦寺的故事,當然也有他們的家事。當我們要合影的時候,他們一家都羞澀了,尤其是大娘,臉都紅了。那一刻,說不出的感受。突然覺得生命和生活本來就是一起的。
當然還有很多生活信息,比如在我們一路沿行的那條大河上,前幾年建起一座發電站,可是發電站與陵川縣供電局有了矛盾,電便沒有地方去賣了。于是當地村民得到了實惠。發電站把電以三毛一度的價錢賣給村民,村民們現在用電越來越多,生活感覺也比以前方便多了。
在大雙村,當地衛生所的大夫和我們講,以前大雙村是整個陵川縣最為富饒的地界,水量很大,吃水灌溉什么都不愁,后來為了支援縣城用水,在村子上游建了蓄水站,河里的水量大不如從前了。當然,這也應證了我們能在那么空曠的鵝卵石灘上休整隊伍。
信仰調查報告 篇6
伴隨著近年我省社會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國家宗教政策的落實和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涌現,越來越多人尋求從宗教中得到精神的寄托或者從宗教中尋求對生活事業家庭的某些庇護。因而宗教活動場所不斷得到增建和擴建,信教人數不斷增加,宗教的傳播也越來越滲透到普通人的生活。
(一)、信眾年齡和性別結構。
就信教群眾年齡和性別結構來看,信教群眾年輕化趨勢明顯,據一份20xx年的'民間信仰調查問卷顯示,20-25歲的信教人群占58.49%,數量還是非常可觀的。受男女性性格特點的影響,女性更容易接受宗教的理念,服從宗教教規教義,因此,信教群眾中女性比重是高于男性的。
(二)、信眾受教育水平。
信眾以受教育水平較低者為主,但近年出現受高教育水平群體信教人數不斷增加的趨勢。信眾以45歲到70多歲的中老年婦女為主,她們受教育水平很低,不少人誦經認不全字,讀的通卻不曉得意。但總的趨勢是信徒的學歷是越來越高,高中生研究生比較多,博士生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不少高學歷的人專門皈依佛門,潛心佛法。
(三)、信眾信仰動機
一、由于疾病或遭受大變故等,以尋求精神寄托。面對疑難雜癥或沒錢治病,有些人希望通過宗教來解決。有一部分人相信信仰宗教或是信神可以治療疾病,大部分的信教群眾,均是一些中老年人,且身體患有某些疾病。
二、文化水平低,同時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很多老年人希望以自己的虔誠,為子孫后代祈福受到封建迷信的影響。
三、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的影響。很多群眾隨大流,跟風隨俗。
四、信教能獲得一定的精神慰藉。人們精神文化生活單調。有關文化的基礎設施不健全,人們精神文化匱乏,農村尤其嚴重。在物質生活逐漸豐富的基礎上,對比精神文化匱乏更為突出。人們為了尋找精神寄托,信仰宗教。
五、部分人員借助宗教蠱惑人心,宣傳不良思想。
六、人們追求內心的平靜和安寧。
信仰動機的功利性、信仰意志的脆弱性、信仰對象的多元性和對教義理解的模糊性等四個方面是基層群眾宗教信仰基本特點。
從整體上而言,這個群體大多處于社會底層,收入很低,抵御風險能力弱,天災、疾病、意外事故等往往使一個家庭一蹶不振。無論耕作生活,還是市場競爭,或者社會政治層面,他們均處于弱勢地位。現實環境和社會制度給他們帶來了許多無奈,他們缺乏安全感、穩定感、保障感,加上教育程度和社會資源有限,他們沒有能力改變現狀,只好向神、佛和上帝之類尋求安慰,尋找寄托和庇護,希望得到冥冥世界諸神保佑,可以祛病去災,求財得子等。
一般而言,一個人只信仰一個教派。而我國一般的信教徒,大都沒有嚴格的教界之分,多數是既拜佛教的菩薩,又拜道教的神仙,還拜民間俗神和供奉自己的祖先,呈現出一種跨越教派的多元信仰特點。
對教義理解的模糊性導致信教儀式簡單化、隨意性。“無事不登三寶殿,有事就求神拜佛”“心中有佛,佛自在”反映我國農民沒有嚴格或強制式的信教儀式,隨意性強。
宗教傳播人群呈現兩極分化,有真正將宗教信仰作為指導生活的指針,真正滲透到意識形態中,將信仰上升到意識形態的高度,用信仰支配一切思維活動和日常生活。也有信教帶有嚴重的功利性,希望通過信教而得到神的庇護,免除災禍,祈求平安、財運、地位等。相當一部分信教群眾信仰意志具有很強的脆弱性,稍稍遇到阻力或祈求沒有得到滿足便對信仰產生懷疑。
不可否認的是,未來宗教在人民生活中的影響會越來越突出,進而會帶來對整個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沖擊。宗教問題是敏感問題,但只要處理得當就有利于社會的發展。面對宗教的大發展,黨和國家制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對于宗教信仰不鼓勵不支持但也不反對,對于實際的宗教工作中,政府應當積極適應宗教發展的新趨勢,不斷調整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積極引導宗教發展與社會主義建設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