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概況導游詞(精選5篇)
武漢概況導游詞 篇1
我的家鄉在 武漢,我生在 武漢,長在 武漢,與武漢有 著未解之緣。
武漢市全國 中部最大的工業化城市,空運 水路和陸路交通都很發達,享有 “九省通衢”的美稱。長江 漢水在 武漢交匯,把武漢分成漢口漢陽和武昌“三鎮”,兩江上架起了 十幾座橋梁,把三鎮連為一體,市內交通非常地方便,因此又有 “江城 僑城”的美名。
武漢的工廠很多,總共有 幾千家工廠。大的有 武鋼 武船 武重 武鍋,這些工廠在 全國都很有 名。武漢有 幾十所大專院校,最出名的有 武大 華工 華師華農和武漢理工大學。武漢的科學技術也很發達,東湖光谷的科技水平文明與世界。武漢的商業貿易很繁榮,江漢路步行商業街和漢正街商物交易市場等都是國內的名牌市場。
經過創建文明城市的活動,武漢更加美麗了 ,我生長在 這樣美麗的城市里,內心感到無比榮幸和驕傲。武漢市美麗的,她一年四季都很美麗。
春天 武漢這個花園城市的花草樹木都長得分外茂密。天天早上就有 許多 中老年人在 江灘,公園里晨練 跑步 揮劍。
夏天 是一個炎熱的季節,習慣了 “大火爐”的武漢人喜愛坐在 大樹的陰涼下扇扇子,這樣,也很舒適,而且還可以“親近大自然”呢!
秋天 是一個豐收的季節,喜慶豐收的場面取走了 所謂“秋天凄涼”的舊思維。天天早上和晚上都有 許多人在 廣場上跳舞唱歌,這些群眾性的活動,是武漢呈現出了 時代青春的活力。
冬天 大雪覆蓋了 整個武漢,萬幢高樓披上白色的大衣,像雪 中的秦嶺 天上,壯觀極了 。
鮮花是園丁培育出來的,美麗的武漢是全體勞動人民經過幾十年的辛勤勞動建設起來的。武漢的今天是美麗的,武漢的明天會更美麗。
我在 武漢愉快地生活,茁壯地成長!
武漢概況導游詞 篇2
武漢市是湖北省省會和湖北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華中地區最大城市和內外貿商埠,也是中國內陸最大的交通樞紐,工業、教育、科研的重要基地之一。
武漢市是華中地區的重鎮,面積8467平方公里,人口700多萬,坐落于江漢平原。長江、漢水在此交匯,在地理上將武漢劃分為長江以南的武昌及長江以北的漢口和漢陽。河流湖泊縱橫交錯,故武漢又稱“江城”。先民楚人創造的燦爛的楚文化深深地影響著這個地方的人們,使武漢人的性格表現得熱情而剛烈,浪漫而奔放。
武昌之名始于東漢末三國初,孫權為了與劉備奪荊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從建業(今南京)遷至鄂縣,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漢陽一名的來歷與漢水密切相關,古語“水北為陽,山南為陽”,古時漢陽在漢水之北,龜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稱陽,故名漢陽;漢口在三鎮中歷史最短,而發展最快,漢口原叫江夏,因發源于陜西的漢水是當時交通便利的水道,陜西商人乘船沿漢水而下至江夏做生意,開始把江夏改稱漢口,即漢水的出口。
武漢歷史悠久,根據離城區5公里的黃陂灄口楊家灣發現的商代盤龍城遺址的考古結論,早在3500年前,此處已進入人類文明社會。武漢先秦時屬楚國地,秦屬南郡,漢屬荊州江夏郡,三國時隔江分為江夏、漢陽兩縣。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設夏口廳。1926年漢口、武昌兩縣改市,1927年,國民政府由廣州遷來后,三鎮統建武漢市。
古代,從武漢循長江水道行進,可西上巴蜀,東下吳越,向北溯漢水而至豫陜,經洞庭湖南達湘桂,故有“九省通衢”之稱。東漢時期蔡邕便發現其“南援三州,北集京都,上控隴坂,下接江湖”的優越地理條件,認為是“導財運貨,貿遷有無”的理想市場。至宋代,武昌已有“市邑雄富”的美譽,至明末清初,漢口就躋身全國四大名鎮之列。康熙年間,三鎮已成為“楚中第一繁盛處”。歷來,武漢是長江中游最大的物資集散地、商業貿易中心,加之得水獨厚,得中獨厚,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故為華中重鎮。1860年代后,漢口開埠,江海直航;隨后京漢、粵漢鐵路的鋪設,更使武漢四通八達。1949年以來,長江大橋和江漢一橋、二橋及漢水鐵路橋的竣工,以及空中航線的開辟,武漢交通運輸進入新的時代。1990年后,武漢港新客運站、新火車站的投入使用,天河國際機場、長江公路橋和江漢三橋的開通,武漢成為華中第一大交通港站。今天,武漢作為中部最大的水陸交通樞紐,長江水運聯通東西,京廣鐵路縱穿南北,北至北京,南抵廣州,西去重慶,東達上海。東西水運干線和南北鐵路干線使武漢的物資交流范圍擴展到全國各地,成為新時代的華中重鎮。
武漢美稱“江城”,源于唐朝大詩人李白“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千古絕句,這一稱呼也是由于武漢的發展與長江、漢水的關系特別密切,所以沿江九大城市中,唯獨武漢享有“江城”的雅名。
改革開放使武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武漢人引以自豪的千古名樓黃鶴樓,自然風光旖旎的東湖,享有盛譽的歸元禪寺,繼續張開雙臂,喜歡四方佳賓。更有許多好聽、好看、好玩的新景點、新景觀如白鰭豚館、野生動物園、赤壁大戰全景畫館及改造后的具有現代氣息的中山大道商業街都等待著您的投入,恭候著您的光臨。歡迎您來江城,領略都市不同的風光。
參觀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的黃鶴樓,在此可追溯黃鶴樓的歷史,聆聽有關的神話傳說以及歷代文人墨客面對黃鶴樓吟詠的詩篇“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并可登樓觀武漢三鎮全景。隨后來到古琴臺,這里是流傳了兩千多年的“高山流水覓知音”故事的發生地,游人可在此憑吊俞伯牙、鐘子期以琴會知音的動人故事。
武漢概況導游詞 篇3
武漢,湖北省省會,副省級城市,國家區域中心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江橫貫市區,將武漢分為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鼎立的格局。唐朝詩人李白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又稱江城。
武漢位于江漢平原東部,地處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最東端位于新洲區徐古鎮將軍山村,最西端位于蔡甸區侏儒街國光村,最南端位于江夏區湖泗街道均堡村,最北端位于黃陂區蔡店街道李沖村。形似一只自西向東的彩蝶。在中國經濟地理圈內,武漢處于優越的中心位置,被譽為中國經濟地理的“心臟”。
武漢號稱九省通衢,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國家的經濟地理中心;是僅次于北京、上海的中國第三大科教中心,內陸地區的金融、商業、貿易、物流、文化中心,被譽為世界開啟中國內陸市場的“金鑰匙”,經濟發展的“立交橋”,具有承東啟西、接南轉北、吸引四面、輻射八方的區位優勢。
20__年末,武漢全境面積8494.41平方公里,為湖北省面積的4.6%;市域周長977.28公里,7個中心城區面積863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807.54平方公里。擁有公園70個,公園綠地面積6038.48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9.42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7.54%,濕地自然保護區面積2.8萬公頃,森林面積16.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6.80%。
武漢概況導游詞 篇4
“黃鶴樓 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這就是我的家鄉――江城武漢。
“一橋架南北,天塹變通途。”主席的詩句使長江大橋被天下所知。氣勢雄偉的長江大橋跨度約為128米,橫跨長江兩岸。打破了 讓人覺得武昌 漢口兩岸不可躍過的想法。隨著這座城市的發展,長江二橋 鸚鵡洲大橋和楊泗港大橋等橋梁一一落成,各有 風姿。假如長江是一位女子,這些橋就是她的珍珠項鏈,給浩浩蕩蕩的長江增添了幾分嫵媚。
“黃鶴一去不 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歷史悠久的黃鶴樓也是咱武漢的一張名片,無數游人都來瞻仰它的風采。說起黃鶴樓的來歷,還有一段小故事呢!據說,黃鶴樓還是一家小酒館時,老板娘叫高辛氏,是個善良大方的人。一天,一位衣衫襤褸的老人來了 ,問:“我沒有帶銀子,可以給我一點兒酒嗎?”高辛氏大方地給了 老人幾杯酒。沒想到,持續幾個月都是這樣。最終有 一天,老人又來了 ,但這次可不是要酒的,他感激地對高辛氏說:“謝謝你對我的照顧。”隨即拿出了 一塊橘子皮,畫了一只黃鶴,告訴高辛氏:“你只要一召喚,它就會給客人們跳舞助興。”從此,高辛氏的酒樓生意興隆,過上了 幸福的生活。她的子子孫孫為了紀念黃鶴和老人,就把樓名改為“黃鶴樓”。黃鶴樓有 五層高,外表古色古香,實際是在 三國時重建的,檐角微微上翹,真是別有一番韻味。登上黃鶴樓,鳥瞰大武漢,整座城的風景盡收眼底,讓人陶醉。再看看那宛如飄帶的長江,我不禁想起一句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浩瀚的長江,流動著武漢人的情懷……
啊,我的家鄉武漢,你是多么的繁華美麗,多么的讓人憧憬!
武漢概況導游詞 篇5
從飛機上往下看,白云上是藍藍的天,看上去好舒服呀。從天上向下看,根本看不見人,那些大樹像橡皮一樣大。
離開了機場,我們就住在黃鶴樓的對面,前面就是 一橋飛架南北的長江大橋。這里環境幽雅進來出去的道路周圍都是樹。從樓上向下看,好想像小鳥張開翅膀飛下去。晚上的時候,就聽見火車從橋上飛速而去。橋下不時有輪船鳴笛而過。
早上起來,參觀黃鶴樓,從前面看到后面,感覺氣勢宏偉。黃鶴樓下還有兩樣東西讓我感興趣,一只烏龜一只鶴。鶴是神仙騎的,崔灝的詩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說的就是這事。烏龜呢,說是和大禹治水有關,我們住宿的地方是龜山,迎面相對的是蛇山。
第二天我們去抗金英雄岳飛亭。在這里我看見了許多古裝衣服,我試穿了一件。我還拿了一把劍,這把劍可不是假的,它很重可以割傷人呢。岳飛亭中有一面石碑,上面刻錄者岳飛的事跡。周圍的花草樹木圍著岳飛的巨型雕像。看岳飛的樣子,好象在說: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這里東湖的名聲早已如雷灌耳。這里有千古詩人屈原的紀念亭,有毛澤東暢游長江時住過的地方,有十二生肖的雕像,有武昌魚水里有很多觀賞魚,我買了魚飼料撒下去,就看見大大小小的魚涌過來,有的還是紅白兩色的魚。再走十幾步就來到一個小小的美麗之地,這里有很多梅花樹,有茂盛的小草,還有潔凈的湖水。正是美麗極了。再走幾步,我們就來到一棵大樹下,樹下放著一張公共長椅,很干凈。說明這里的人很文明,愛護環境。
武漢真美呀!讓人心情舒暢。就連天空看起來也是那么的美。白云黃鶴的故鄉真是名不虛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