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導游詞(精選15篇)
三坊七巷導游詞 篇1
福州這座具有22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坐落著這片遐邇聞名的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它占地約40公頃,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分別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和南后街,因此自古就被稱為“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起于晉,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格局至今基本保留完整,是中國都市僅存的'一塊“里坊制度活化石”坊巷內保存有200余座古建筑,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九處,省、市級文保單位和歷史保護建筑數量眾多,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筑博物館”。
三坊七巷因地靈而人杰,這里一直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則徐、沈葆楨、嚴復、陳寶琛、林覺民、林旭、冰心、林紓等大量對當時社會乃至中國近現代進程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皆出自于此,使得這塊熱土充滿了特殊的人文價值和不散的靈性及才情,成為福州的驕傲。
三坊七巷導游詞 篇2
福州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區。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占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余人。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保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跡,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筑。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墻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致,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筑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館。
三坊七巷導游詞 篇3
福州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系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三坊均位于南后街之西側,隔街與東側之“七巷”相通、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間(1119―1125年)陸蘊、陸藻兄弟居于此地,兩兄弟才華橫送,名重一時。陸蘊官任福州知州,陸藻官任泉州知州,兩人回鄉時命此坊為“棣錦坊”。南宋淳熙年間,王樣任江東提刑,退休后也居于此地,將棣錦改名為衣錦,以示衣錦返鄉之意。
文儒坊,舊名山陰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鄭穆居于此,改為文儒坊。因為坊里除了鄭穆之外,還先后住有九門提督、寶島總兵甘國寶,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清光緒皇帝老師陳寶琛之父陳承裘,《福建通志》主編陳衍等儒林名士,故稱儒林坊名符其實。
光祿坊,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以光祿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師孟,常到坊里的法禪寺游覽,見池畔有一塊大巖石,便登石吟詩,故被稱為“光祿吟臺”,而此坊也改名為光祿坊。程師孟題吟的“光祿吟臺”四個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于南后街之東側,由北向南分別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導游詞 篇4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來到三坊七巷景區參觀游覽,我是講解員首先為大家簡要介紹一下三坊七巷景區的總體概況。
三坊七巷景區位于千年古城福州市中心,占地面積約40公頃。三坊七巷最早形成是在西晉308年,建筑格局形成于唐天復元年代(901年),繁榮于明清時期,至今已有1700年的歷史。以南后街為中軸,向西伸出了三個坊(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向東伸出七條巷(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排列整齊,縱向有序,形成“魚骨狀”傳統街巷格局,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稱為“三坊七巷”。歷經千余年來,仍完整保留著唐宋遺留下來的坊巷格局,這在全國范圍內都極為罕見,被譽為“里坊制度活化石”;現存較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200多座159處,包括國家級9處,省市級19處,歷史保護古建筑131處,文保單位眾多,集中程度堪稱全國唯一,被我國建筑學界譽為“明清建筑博物館”;不僅如此,三坊七巷還是歷代名人聚居地,在這不足40公頃的土地上曾先后走出歷代名人達400多位,尤其是曾涌現出了林則徐、嚴復、林覺民、冰心、林徽因、沈葆楨、陳寶琛等一大批對中國近代史進程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也因此而獲得了“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現代史”的美譽;今天就讓我們一同來領略三坊七巷歷史神韻和閩都文化的精髓。
大家所看到的這是一座居住著近現代兩位名人的故居,一位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林覺民;另一位就是著名的女作家謝冰心。林覺民是辛亥廣州起義杰出代表人物,林覺民遇難后,臨時知縣的岳父陳元凱連夜托人到福州告知此事,全家為避禍搬到光祿坊的早題巷。后來,謝冰心的祖父謝鑾恩買下了這棟舊居。
說到林覺民我們不能不提到他的《與妻書》。這一如詩如畫的名篇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不僅表達了夫妻間深深的歉疚和殷殷的情意,而且表達了“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謀永福”的革命精神和偉大情懷,激勵了千千萬萬的熱血青年。具有極為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三坊七巷的主入口牌坊。福州三坊七巷不僅僅是三條“坊”和七條“巷”,還有一條聞名遐邇的南后街。在南后街中我們可以看到福州的三寶,福州的脫胎漆器,牛角梳和油紙傘,還有福州著名的壽山石和軟木畫,各色各樣的福州小吃。
各位團友!走過了楊橋路,我們首先來到左邊的這條巷就是七巷之一的郎官巷。為什么這叫郎官巷呢?北宋有個叫劉濤的人,他是郎官,他的子孫皆為郎官,所以叫此巷為郎官巷。接下來請大家參觀嚴復晚年的居所———嚴復故居。嚴復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和教育家,是中國近代“向西方尋找真理”的先進人物的杰出代表。嚴復還擔任過北京大學、上海復旦公學校長等職。嚴復譯述《天演論》。
現在大家看到的是黃巷,歷史上出現了衣冠南渡,八姓入閩,其中較大的一支黃氏家族入閩后,聚居于此,開始有了黃巷的地名。該巷以小黃樓著稱。
我們來到三坊中的第一坊——衣錦坊。衣錦坊最早的名字叫“通潮巷”,是三坊七巷中最靠近福州西湖的。據說,當年西湖的湖水與巷子里的溝渠相通。衣錦坊的水榭戲臺20xx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最憶市橋燈火靜,巷南巷北讀書聲”,讓我們再一次感悟到故鄉“三坊七巷”古老厚重的文化對我們的培養和熏陶。
各位團友,“三坊七巷”的講解就到這里。我們集合的時間是×時×分,各位朋友可以在附近自由活動、照相,我們準時在這里集中上車,謝謝大家。
三坊七巷導游詞 篇5
大家好,我是大家的導游,小顧,首先,小顧代表福州人民歡迎大家的到來。今天,小顧將要帶大家游覽福州明清時期古建筑瑰寶----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占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保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跡,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筑。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墻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致,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筑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館。
“三坊七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標志,被譽為明清古建筑博物館。近代詩人陳衍詩云:“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這大約就是“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七巷的民風民俗也是福州民風民俗的代表,許多節俗活動中心常集中在三坊七巷,它包括民間信仰、歲時節慶活動、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難得渡,等妹撐船來接郎。問郎長,問郎短,問郎幾時返?”這是唐朝觀察使常袞作的一首民謠。它曾給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幾代百姓帶來多少童年的回憶。直到現在,特別是老一輩人聽到這首瑯瑯上口的民謠仍激動不已。
好了,我們的三坊七巷之旅就要結束了,接下來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一個小時,大家可以走走看看,有什么問題也歡迎大家過來問我,小顧一定知無不言!
三坊七巷導游詞 篇6
福州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系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三坊均位于南后街之西側,隔街與東側之“七巷”相通.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間(1119—1120xx年)陸蘊、陸藻兄弟居于此地,兩兄弟才華橫送,名重一時。陸蘊官任福州知州,陸藻官任泉州知州,兩人回鄉時命此坊為“棣錦坊”。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王益樣任江東提刑,退休后也居于此地,將棣錦改名為衣錦,以示衣錦返鄉之意。
文儒坊,舊名山陰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鄭穆居于此,改為文儒坊。因為坊里除了鄭穆之外,還先后住有九門提督、中國臺灣總兵甘國寶,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清光緒皇帝老師陳寶琛之父陳承裘,《福建通志》主編陳衍等儒林名士,故稱儒林坊名符其實。
光祿坊,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以光祿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師孟,常到坊里的法禪寺游覽,見池畔有一塊大巖石,便登石吟詩,故被稱為“光祿吟臺”,而此坊也改名為光祿坊。程師孟題吟的“光祿吟臺”四個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于南后街之東側,由北向南分別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導游詞 篇7
福州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這些坊巷中最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區。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占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余人。
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保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跡,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筑。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墻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致,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筑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館。
三坊七巷導游詞 篇8
習慣上講,我們都先說三坊后講七巷,其實,從建筑位置來分析應該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唐代的先民們先是沿著城市的軸線――南街,建起了一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后,再隔一條南后街,向西發展,建起一組坊巷,成為以南后街為中心軸線的"非"字形結構的街區。經過千百年的風雨變遷,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時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性建筑。
從建筑空間的處理來看,三坊七巷在中軸線上的主廳堂,比北方的廳堂明顯高、大、寬,與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錯落,活潑而又極富變化的空間格局。廳堂一般是開敞式的,與天井融為一體。特別要指出的是,為了使廳堂顯得高大、寬敞、開放,一般在廊軒的處理上著力,承檐的檁木,或再加一根協助承檐的檁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而長的優質硬木材,并用減柱造的辦法,使的廳堂前無任何障礙,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極少見到。例如宮巷林聰彝故居之轎廳以及祠廟的戲臺,均是如此處理。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結構上與眾不同之外,在圍墻、雕飾、門面上都很有特色。
三坊七巷導游詞 篇9
福州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系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三坊均位于南后街之西側,隔街與東側之“七巷”相通.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間(1119—1125年)陸蘊、陸藻兄弟居于此地,兩兄弟才華橫送,名重一時。陸蘊官任福州知州,陸藻官任泉州知州,兩人回鄉時命此坊為“棣錦坊”。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王益樣任江東提刑,退休后也居于此地,將棣錦改名為衣錦,以示衣錦返鄉之意。
文儒坊,舊名山陰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鄭穆居于此,改為文儒坊。因為坊里除了鄭穆之外,還先后住有九門提督、中國臺灣總兵甘國寶,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清光緒皇帝老師陳寶琛之父陳承裘,《福建通志》主編陳衍等儒林名士,故稱儒林坊名符其實。
光祿坊,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以光祿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師孟,常到坊里的法禪寺游覽,見池畔有一塊大巖石,便登石吟詩,故被稱為“光祿吟臺”,而此坊也改名為光祿坊。程師孟題吟的“光祿吟臺”四個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于南后街之東側,由北向南分別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導游詞 篇10
親愛的各位團友,大家好!我是春秋旅行社的導游小陳。今天我要帶大家游覽的是福州明清時期古建筑瑰寶——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向西三條稱“坊”,向東七條稱“巷”,自北而南依次為: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總占地面積38。35公頃。由于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保存的坊巷數實際上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跡,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筑。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墻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致,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
今天我們主要游覽的是現存的二坊五巷中的衣錦坊和郎官巷,請大家隨我來。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因為這個地方是水網地區,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這個坊巷的溝渠里去。坊內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后衣錦還鄉而改坊名。坊中16號為清嘉慶進士鄭鵬程居宅,其中的水榭戲臺最具特色,這是一個木構單層平臺,四柱單開間,下建清水池塘,中隔天井,正面為閣樓。于此觀看戲劇演出,水清、風清、音清,具有聲學原理和美學價值。接下來小陳要帶大家去郎官巷。郎官巷因宋劉濤居此,子孫數世皆為郎官,故名。宋代詩人陳烈、清代名人嚴復的故居也坐落巷內。郎官巷西頭巷口立有牌坊,坊柱上有副對聯:“譯著輝煌,今日猶傳嚴復宅;門庭鼎盛,后人遠溯劉濤居。”
除了我剛講解的坊巷以外,還有在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后街的是塔巷,因聚居過黃姓人家而得名的黃巷。以巷中有紫極宮得名的宮巷等,都是很不錯的景點,小陳就不一一介紹了,現在小陳把時間留給大家,各位朋友可以在附近自由活動、祝親們玩的開心。我們十點三十分在坊巷的東大門集合,謝謝大家!
三坊七巷導游詞 篇11
各位游客:
福州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系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三坊均位于南后街之西側,隔街與東側之“七巷”相通.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間(1119—1120xx年)陸蘊、陸藻兄弟居于此地,兩兄弟才華橫送,名重一時。陸蘊官任福州知州,陸藻官任泉州知州,兩人回鄉時命此坊為“棣錦坊”。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王益樣任江東提刑,退休后也居于此地,將棣錦改名為衣錦,以示衣錦返鄉之意。
文儒坊,舊名山陰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鄭穆居于此,改為文儒坊。因為坊里除了鄭穆之外,還先后住有九門提督、中國臺灣總兵甘國寶,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清光緒皇帝老師陳寶琛之父陳承裘,《福建通志》主編陳衍等儒林名士,故稱儒林坊名符其實。
光祿坊,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以光祿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師孟,常到坊里的法禪寺游覽,見池畔有一塊大巖石,便登石吟詩,故被稱為“光祿吟臺”,而此坊也改名為光祿坊。程師孟題吟的“光祿吟臺”四個篆字石刻今尚存。
“三坊七巷”中的七巷均位于南后街之東側,由北向南分別為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
三坊七巷導游詞 篇12
三坊七巷地處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占地約40公頃,現居民3678戶,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兩旁從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條坊巷的簡稱。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塔巷、黃巷、安民巷、宮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改建為馬路,現在保存的實際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居民區內,仍然保留著豐富的文物古跡,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時代的建筑。在這居民區內,坊巷縱橫,石板鋪地;白墻青瓦,結構嚴謹;房屋精致,匠藝奇巧,集中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閩江文化的薈萃之所,被建筑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館。
“三坊七巷”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標志,被譽為明清古建筑博物館。近代詩人陳衍詩云:“誰知五柳孤松客,卻住三坊七巷間。”這大約就是“三坊七巷”的由來。
三坊七巷的民風民俗也是福州民風民俗的代表,許多節俗活動中心常集中在三坊七巷,它包括民間信仰、歲時節慶活動、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難得渡,等妹撐船來接郎。問郎長,問郎短,問郎幾時返?”這是唐朝觀察使常袞作的一首民謠。它曾給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幾代百姓帶來多少童年的回憶。直到現在,特別是老一輩人聽到這首瑯瑯上口的民謠仍激動不已。
好了,我們的三坊七巷之旅就要結束了,接下來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一個小時,大家可以走走看看,有什么問題也歡迎大家過來問我,小顧一定知無不言!
三坊七巷導游詞 篇13
習慣上講,我們都先說三坊后講七巷,其實,從建筑位置來分析應該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唐代的先民們先是沿著城市的軸線——南街,建起了一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后,再隔一條南后街,向西發展,建起一組坊巷,成為以南后街為中心軸線的"非"字形結構的街區。經過千百年的風雨變遷,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時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為福州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性建筑。
從建筑空間的處理來看,三坊七巷在中軸線上的主廳堂,比北方的廳堂明顯高、大、寬,與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錯落,活潑而又極富變化的空間格局。廳堂一般是開敞式的,與天井融為一體。特別要指出的是,為了使廳堂顯得高大、寬敞、開放,一般在廊軒的處理上著力,承檐的檁木,或再加一根協助承檐的檁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而長的優質硬木材,并用減柱造的辦法,使的廳堂前無任何障礙,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極少見到。例如宮巷林聰彝故居之轎廳以及祠廟的戲臺,均是如此處理。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三坊七巷除了在布局結構上與眾不同之外,在圍墻、雕飾、門面上都很有特色。
三坊七巷導游詞 篇14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來到了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福州地標意義的“明清建筑博物館”、“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之稱的中華第一街——“三坊七巷”參觀游覽。在20_年6月揭曉的首屆“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區評選”中,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與北京國子監街、平遙南大街、哈爾濱中央大街等共同參選,以最高票獲得文化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街”榮譽稱號。
公元前220_年,福州城初建時,稱“冶城”,統治者是勾踐的后裔無諸。過了兩百多年,西晉時期的福州已經稍有規模了。晉安郡首任太守嚴高嫌城太小,便在今屏山南麓建成一座郡城,稱為“子城”。三坊七巷源于唐末閩王王審知擴建新城。王審知當政時,嫌原有子城太小,在子城外以錢紋磚砌筑起“羅城”,據說這是當時全國唯一的磚城。羅城南面以安泰河為界,城北是政治中心,多為貴族居住;城之南為平民居住區及商業區,也就是在此時,三坊七巷成為羅城西南的重要區域,坊巷格局初步形成。
今天的“三坊七巷”地處福州市中心,東臨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楊橋路,南達吉庇巷、光祿坊,占地約40公頃。“三坊”是:衣錦坊、文儒坊、光祿坊;“七巷”是:楊橋巷、郎官巷、安民巷、黃巷、塔巷、宮巷、吉庇巷,以南后街為中心軸線從北到南排列整齊,縱向有序,形成“棋盤狀”的傳統街巷格局。在城市變遷過程中,吉庇巷、楊橋巷和光祿坊被改建為馬路,因此:我們今天講三坊七巷實際只有二坊五巷。
“三坊七巷”歷經許多年,格局依舊,基本保留著唐宋遺留下來的坊巷格局,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民國建筑計200多座,其中水榭戲臺、嚴復故居、沈葆楨故居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9處,是中國目前在市中心保留的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街區。“三坊七巷”體現了閩越古城的民居特色,體現福州古名居特有的時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建筑結構布局、建筑用材上適應福州潮濕溫熱的氣候特點;院落庭院布局上體現傳統家族倫理觀念;園林精巧雅致,體現親近山水的風雅情趣,被建筑界喻為一座規模龐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館”。
三坊七巷導游詞 篇15
各位游客:
福州至今還保存相當一部分自唐宋以來就已經形成的坊巷,成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標志之一。
“三坊七巷”的“三坊”,系指衣錦坊、文儒坊和光祿坊。三坊均位于南后街之西側,隔街與東側之“七巷”相通.
衣錦坊,舊名通潮巷。宋代宣和年間(1119—1120xx年)陸蘊、陸藻兄弟居于此地,兩兄弟才華橫送,名重一時。陸蘊官任福州知州,陸藻官任泉州知州,兩人回鄉時命此坊為“棣錦坊”。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年),王益樣任江東提刑,退休后也居于此地,將棣錦改名為衣錦,以示衣錦返鄉之意。
文儒坊,舊名山陰巷,初名儒林坊,以宋代祭酒鄭穆居于此,改為文儒坊。因為坊里除了鄭穆之外,還先后住有九門提督、中國臺灣總兵甘國寶,抗倭名將、七省經略張經,清光緒皇帝老師陳寶琛之父陳承裘,《福建通志》主編陳衍等儒林名士,故稱儒林坊名符其實。
光祿坊,北宋熙寧元年(1068年)以光祿大夫身份任福州知州的程師孟,常到坊里的法禪寺游覽,見池畔有一塊大巖石,便登石吟詩,故被稱為“光祿吟臺”,而此坊也改名為光祿坊。程師孟題吟的“光祿吟臺”四個篆字石刻今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