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導游詞800字(精選15篇)
青城山導游詞800字 篇1
各位朋友:
青城山自古素有“青城全國幽”的美譽,分前山和后山兩部門,前山是青城山風光勝景區的主體,玄門文化、文物事業多齊集這里,這里也是一樣平常旅客口中的“青城山”;后山以天然風物取勝,是度假休閑的好行止。
嬉戲青城山,一樣平常來說半天足矣,無需住宿。山間四處有售賣飲食的店肆。假如時刻豐裕,提議住宿一夜,便于第二天早起看日出,山間天師洞和上清宮皆有道觀提供食宿。
青城山山門外的建福宮建于唐代,最大的看點是宮內懸掛的一副394字的長春聯。沿著山門進入后,經滴翠亭、自然閣,到怡樂窩就分成兩條線路:一條是左邊的步道,可步行上山;右邊則是去往月城湖,乘坐渡船到對岸乘坐索道,可直達上清宮,與步道會集。提議步行上山,然后乘坐索道下山,可領會游山的愛好。
沿著步道步行上山,經引勝亭、山蔭亭等處,抵達天師洞。天師洞分三清殿、三皇殿和黃帝祠三重大殿。三清殿前懸掛的'“丹臺碧洞”匾額是清朝康熙天子親筆手書。黃帝祠左側有一洞窟,聽說是昔時張道陵修煉之處。
天師洞上行至訪寧橋,路又分為兩支,左邊通往祖師殿,右邊去往向陽洞。祖師殿供奉真武大帝和張三豐,但嬉戲竣事要原路返回訪寧橋,你也可以擦過祖師殿,直接去往向陽洞。向陽洞是一個自然洞窟,聽說昔時蔣介石曾在此遁跡。繼承上行就達到上清宮了。
上清宮是青城山里位置最高的道觀,宮內有老君殿、三清殿、文武殿和道德經堂,香火興隆,大大都游人至此城市燒香祈福。宮門口有觀日亭,得當撫玩日出。
出上清宮繼承前行,可以達到青城第一峰(彭祖峰)頂,山頂建有老君閣,閣中供奉的老君造像是以昔時徐悲鴻遺作《紫氣東來》為原型而繪制。嬉戲竣事,原路下山,從上清宮前行不遠即達索道上站。
青城山導游詞800字 篇2
各位朋友:
黃帝祠在正殿“三清殿”后,我們從上清宮下來,是從后向前看,所以先看天師殿,再進黃帝祠,最后再游三清殿。黃帝祠是供奉的軒轅黃帝。殿宇重檐回廊,古樸靜雅,橫額上有國民黨的元老、大書法家于石任手書的“古黃帝祠”四個金字,祠前的“軒轅黃帝洞碑”刻的是馮玉樣將軍1943年撰題的頌詞:“軒轅黃帝,偉大民祖,戰功烈烈,仁愛各族。制禮作樂,能文能武,垂教子孫,流芳千古。”這位中華民族的始祖,受人崇敬,尊之為神。青城山因有黃帝到丈人山,訪寧封修習“龍蹺飛行”之術的傳說故事,所以早在隋朝年間山上就立洞祭祀了。
三清殿
現在我們游覽三清殿。三清殿是天師洞景區最宏偉和最值得欣賞的道教宮觀建筑。
大殿為重檐歇山頂樓閣式建筑,建于1923年,近年又進行過維修。殿前通廊以九級石階接托,前檐以六根大石圓柱支撐,石柱又分別立于高1.2米、精雕奇獸圖案的石礎上面,顯得莊嚴而又十分氣派。殿堂橫列五大開間,共580平方米,前后檐柱和經柱共有4.4米高的整石圓雕大柱28根,石柱上端撐弓、彎門全系鏤空花刻,有飛禽走獸,人物花草,色調素雅,與建筑配合和諧協調。樓上是“無極殿”,樓正中有八角形樓井,用于采光通風,還可卸去游人壓抑之感,正中懸有康熙御書“丹臺碧洞”匾額。殿內供奉道教至高無上的三位尊神:居于玉清化境(在清微天)的元始天尊,象征洪元世紀;居于上清化境(在禹余天)的靈寶天尊,象征混元世紀;居于太清仙境(在大赤天)的道德天尊,象征太初世紀。這位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三位天尊合稱“三清”,所以這里叫“三清殿”。
殿前的石欄上,刻有許多人像,光頭露背,翻騰撲躍,嬉鬧戲耍,頭光上沒有戒疤,天靈蓋下凹未平,有的還有“毛根兒”,穿開擋褲,若嬰孩形象,是為“赤子”。按《道德經》說:“常德不離,得力歸于嬰兒”,教人要保持純潔、善良的赤子之心,認為修道的人要回返到童心不泯的境界。石雕中還設計了一些樂器,那海螺遇到山風,會發出悅耳的聲音,叫“天籟”。這組石雕就天簌嬰靈圖,反映了道教的哲理和審美情趣。
殿前還有一株古銀杏,高約30米,樹冠直徑36米,傳為張天師手植。
下山
走出古常道觀的`山門,天師洞景區的游覽告一段落,請大家再看一下這宮觀的位置,當初的選址人是何等的高明!
古常道觀位處白云溪和海棠峰之間山坪上,海拔高1000米,后有第三混元頂聳立如屏,左接青龍崗,右攜黑虎塘,三面環山,前方白云谷視野開闊,可望千崖迤邐,萬樹凝煙,身居深山目及天際,一派神仙都會的境界。而且天師洞的宮觀建筑把山門、三清殿和黃帝殿作為核心,布置在中軸線上,大小十多個天井和曲折環繞的外廊,隨地形高低錯落,把殿宇樓閣聯成一片,廊柱上楹聯詩刻,天井中古木奇花,充滿詩情畫意,與周圍的山景相襯,分外幽雅。十分符合道教的融于自然的思想。
各位朋友,現在順路下山。我們今天看到的青城山比它以往的任何時候更青幽、更美麗,到此旅游的中外游客也比任何時期更多。這是因為,解放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后,青城山的自然面貌和宮觀亭閣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充分保護,1999年,都江堰——青城山景區正式申報自然文化雙遺產,政府又投入大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使青城山煥發了青春,更加靚麗。
大家就要離開青城山了,如果有的朋友想帶土特產回去饋贈親朋好友,我介紹四樣青城山有名的特產:白果燉雞、洞天乳酒、青城貢茶、洞天泡菜。
青城山導游詞800字 篇3
各位游客:
大家好!
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屬于道教名山。建福宮,始建于唐代,規模頗大。天然圖畫坊,是清光緒年間建造的一座閣。天師洞,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現存殿宇建于清末,規模宏偉,雕刻精細,并有不少珍貴文物和古樹。
青城山位于中國西部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15公里處。因為山上樹木茂盛,四季常青,故歷來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
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重要發祥地。全山的道教宮觀以天師洞為核心,包括建福宮、上清宮、祖師殿、圓明宮、老君閣、玉清宮、朝陽洞等10余座。建福宮建于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現存建筑為清代光緒年間(公元1888年)重建。現有大殿三重,分別奉祀道教名人和諸神,殿內柱上的394字的對聯,被贊為“青城一絕”。天然圖畫坊位于龍居山牌坊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閣,建于清光緒(公元1875~1909年)年間。這里風景優美,游人到此仿佛置身畫中,故將其稱為“天然圖畫”。
這些建筑充分體現了道家追求自然的思想,一般采用按中軸線對稱展開的傳統手法,并依據地形地貌,巧妙地構建各種建筑。建筑裝飾上也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長壽和升仙的思想。對于深入研究中國古代的道教哲學思想,有著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青城山因其的秀麗的自然風光和眾多道教建筑而成為天下名山,自古就是游覽勝地和隱居修練之處,文人墨客們留下了的珍貴“墨寶”,為這座名山增添了豐富的.人文景觀。特別是為數眾多的楹聯,不但贊美了青城山的美麗,還頌揚了道教思想、道教經典,表達出對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由衷的敬意,以及對國家興衰、民生榮辱的關注。
本次對于青城山的導游就到此結束。
謝謝大家!
青城山導游詞800字 篇4
各位朋友:
我是來自德陽華山路旅游公司的實習導游,我叫阿慈,大家可以叫我小羅,也可以叫我“羅導”。這次的旅程由我為大家提供服務和擔當講解員,希望通過我,可以為大家帶來一段歡樂的旅程。在這次的旅程中如有照顧不周到的地方,還請大家理解并繼續支持我的工作。謝謝大家!
首先,我對今天的旅程事項做個大概介紹。
我們早上八點從文廟廣場出發,途經成德高速、成都繞城高速、成灌高速、都江堰、青城山,全程大約100公里,120分鐘左右到達青城山。
大家在汽車行進的過程中要注意安全,系好安全帶,發揚尊老愛幼的傳統,照顧好身邊的老人和小孩,不要在車上大聲喧嘩,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車上備有礦泉水和暈車等常規藥物,有需要時請和我聯系。
下面,我來簡單介紹一下我們的目的地—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距都江堰市區16公里,東距成都市區68公里,處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處。主峰老君閣海拔1260米。青城山歷史悠久,是中國道教發祥地之一,是全國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級,曲徑通幽,以幽潔取勝,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青城山,有很多的故事和傳奇,以及物產、人文特色,我就不在這里一一做詳細的介紹,當我們到達目的地時,身臨其境,讓我們共同去發現,挖掘它的文化、故事和傳奇。現在,我們稍作休息,保持體力,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向青城山進發。祝大家旅途愉快!謝謝!
青城山導游詞800字 篇5
女士們先生們:
我們現在要去參觀青城山。青城山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是著名的道教名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部,古稱“天蒼山”,又名“張任山”。在成都以東68公里,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蕭勞峰的主峰海拔1600米。在四川名山中,與劍門之危、峨眉之秀、夔門之英雄齊名,有“青城乃天下美景”之譽。青城山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名山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__年,它與都江堰一起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青城山受20__年汶川地震影響較大。青城山在歷史上有許多名字,包括“文山山”、“古天山”、獨山山、張任山、赤城山、青城府和天國山。青城山被譽為“世界第五名山”。
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部,成都市以東68公里。蕭勞峰的主峰海拔1260米。青城山被起伏的山峰和青翠的樹木環繞,享受著“青城山是世界上最安靜的地方”的美景。青城山歷史悠久,是中國道教的發祥地之一,中國道教十大洞窟之五。
青城山分為前山和后山。千山是青城山風景區的主體部分,面積約15平方公里,風景優美,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景點有苻堅宮、自然風光、石天洞、朝陽洞、祖師廟、上清宮等。后山總面積100平方公里,水美、林幽、山雄偉,高不可攀,直上云霄。冬天冷,夏天極其涼爽,這是一個奇跡。主要景點有金碧天倉、圣母院洞、山泉霧池、白云群洞、天橋奇觀等。
自古以來,人們就用“你”字來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綠意盎然,空寂無人,群山、山谷、寺廟都隱藏在郁郁蔥蔥的綠樹之中。道觀亭采用天然材料制成,沒有假雕和裝飾,與山林和巖泉融為一體,體現了藝術大師崇尚的'簡約自然的風格。青城山有三大自然奇觀:日出、云海、神燈。其中,神燈(又稱神燈)尤為奇特。上清宮是觀賞圣光的最佳場所。每年夏天雨后陽光明媚的時候,夜幕降臨之后,上清宮附近的圣燈閣里,山上都有亮點,忽明忽暗,忽明忽暗,一次三五盞,有時上百盞,山谷像星星一樣閃閃發光。傳說青城山的神仙們用燈籠來慶祝張天師,燈籠被稱為圣光。其實這只是一個山中磷氧化燃燒的自然場景。青城山的隱居生活受到了歷代學者的高度贊揚。唐代“詩圣”杜甫來到青城山,寫道:“客居青城山,不吐青城山。為了張任山的愛情,丹梯離你很近。
1940年左右,當代國畫大師張大千住在青城山上清宮。他尋找秘密,潑墨澄清色彩,創作了成千上萬的作品。他還封了一張郵票,自稱“青城客”。20世紀60年代,張大千在遠離海洋的巴西圣保羅畫了一幅巨大的青城山,供自己和家人躺著游泳。晚年對自己說“望山歸故鄉綠”,“現在能畫卻不能歸”,對家鄉青城仙山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在中國,這個天堂非常美麗。
青城山導游詞800字 篇6
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是來自德陽華山路旅游公司的實習導游,我叫羅彬慈,大家可以叫我小羅,也可以叫我“羅導”。這次的旅程由我為大家提供服務和擔當講解員,希望通過我,可以為大家帶來一段歡樂的旅程。在這次的旅程中如有照顧不周到的地方,還請大家理解并繼續支持我的工作。謝謝大家!
首先,我對今天的旅程事項做個大概介紹。
我們早上八點從文廟廣場出發,途經成德高速、成都繞城高速、成灌高速、都江堰、青城山,全程大約100公里,120分鐘左右到達青城山。
大家在汽車行進的過程中要注意安全,系好安全帶,發揚尊老愛幼的傳統,照顧好身邊的老人和小孩,不要在車上大聲喧嘩,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車上備有礦泉水和暈車等常規藥物,有需要時請和我聯系。
下面,我來簡單介紹一下我們的目的地—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距都江堰市區16公里,東距成都市區68公里,處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處。主峰老君閣海拔1260米。青城山歷史悠久,是中國道教發祥地之一,是全國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級,曲徑通幽,以幽潔取勝,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齊名。青城山,有很多的故事和傳奇,以及物產、人文特色,我就不在這里一一做詳細的介紹,當我們到達目的地時,身臨其境,讓我們共同去發現,挖掘它的文化、故事和傳奇。現在,我們稍作休息,保持體力,以飽滿的精神狀態向青城山進發。祝大家旅途愉快!謝謝!
青城山導游詞800字 篇7
女士們、先生們: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的西南部。坐公共汽車到那里大約需要20分鐘。我想利用路上的時間向你介紹一下青城山的概況。
青城山的名字有兩種取法:一種是說青城山有36座陰陽峰呈環狀排列,峰巒險峻,綠樹籠籠,宛如一座綠色的城市,以其形狀命名,叫青城山;第二種說法是青城山,原名青城山,之所以叫青城山,是因為古代神話說“杜青、魏紫為天帝所居”,這里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后來,東漢道教的創始人張玲·張天師創建了以青城山為基礎的石天路。道教主張“清虛自持”、“返樸歸真”之說,與青城仙都之意一致,山名不變。唐朝初年,佛教發展迅速,青城山上發生了佛道領土之爭。訴訟被提交給皇帝,唐玄宗親自寫了一封信,決定“道觀應該得到尊重,寺廟應該站在山外”。道教贏了。但信中卻把青城山的清字寫成了“綠而無水”。道教不僅借助皇帝的個人判斷收回了領土,還改名青城山。
這個故事不是傳說,山上保存的唐碑圣旨全文也在,足以作證。
道教文化
說到道教文化,由于20__多年來道教在青城山的存在和發展,特別是古代高路的主持和管理,青城山作為道教的祖山和外行人眼中的“圣山”得到了充分的保護。可以說,今天青城山的`古建筑、古遺址、歷史傳說、飲食習俗乃至花草樹木都滲透著道家文化的精神。青城山道教的發展有幾個大起大落。東漢(公元143年)漢安二年,邛崍山系何銘山(今大邑縣)和尚張玲來到青城山赤城崖,創立道教。因為張玲被弟子尊為“石天”,所以他所創的道教也被稱為“石天道”。石天道是在張玲及其后代石天道的創造和發展之后,逐漸傳播到全國的。晉隋時期,石天道興起了北石天道和南石天道,并出現了區域性的宗派。青城山屬于石天南路正義派。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來到青城山,將石天道教傳統與上清道教相結合。上清道學聲稱道的實踐可以提升“清氣天”,高于老石天道學的理想“太景清”。杜光庭后來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成為尚書侍郎,光祿大夫。他名叫蔡國公,晚年在青城山生活了近30年。他著書立說,對道教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南宋時,青城山道士李少偉等人創立了衛青學派,以雷法為能,內丹與法術相結合,說“能驅邪、治病、達帝、呼天搶地、善用自然”。元朝封他為“袁磊廣府真人”。當時信眾眾多,青城山再次興盛。明代青城山道教屬于全真道隆派。全真道與原天師正的區別在于,它主張和尚要出家,以和尚的身份住寺廟,不娶妻,不吃肉,從而創造了一套養生靜養的修行方法。道士住在山里,自然更注重寺廟的維護和山林的耕種。明末戰亂不斷,青城山道士逃亡。直到清康熙八年,武當山全真道隆派道士陳清杰來到青城山主持教務,再次改變了局面。后來,在四川官員的幫助下,陳從康熙帝手里得到了《澹臺必東》一書,并封他為“必東真人”。
佛寺的大門
各位嘉賓,我們現在在青城山前。眼前壯麗的古典山門,身后青翠的山林,總讓每一個游客都感受到一種深深的隱逸感,進入這個靜謐世界的渴望油然而生。請不要擔心,我們先去山門旁邊的苻堅宮看看。
張任峰下的苻堅宮建于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原名張任洞,宋代朝廷賜名“惠慶苻堅宮”張人峰得名于寧豐。相傳寧豐是黃帝時代的制陶官。他可以在火焰中行走,隨著煙霧上下移動,控制風和云。寧風幫助黃帝學習了“飛龍高蹺”的技術,打敗了蚩尤,統一了中國。他被黃帝稱為“五岳張任”。宋朝時,周樹青城山公公觀被封九天,楚父決定做一個真正的君子。道教十洞有一個主治神仙,寧峰是青城山的主治神仙。苻堅宮重建于清朝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近年來大規模修復重建。
青城山導游詞800字 篇8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我們現在出發去游覽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乘車前往大約需要20分鐘,我想就利用途中的時間,給諸位介紹一下青城山的概況。
青城山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說青城山有陰陽36峰環狀排列,峰銳崖陡,林木蔥籠,宛如一座綠色的城郭,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種說法是說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點水偏旁,因古代神話說“清都、紫微,天帝所居”,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來,道教創始人東漢的張陵張天師創立天師道以清城山為基地,道教主張“清虛自持”“返樸歸真”的教義,與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無變化。唐初佛教發展很快,清城山上發生了佛道間地盤之爭,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唐玄宗信道,親自下詔書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道家勝利了。可是詔書把清城山的清字寫成了沒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親判的威力收回地盤,也就將清城山改稱青城山了。
這個故事并非傳說,山上保存的唐碑詔書全文具在,足以作證。
道教文化
說到道教文化,由于道教在青城山兩仟多年的存在和發展,特別是歷代高道的主持和經營,青城山一直作為道家的祖山,俗家心目中的“神山”,而得到充分的保護。可以說,今天青城山的古建筑、古遺址、歷史傳說、飲食習俗,乃至林木花草,都滲透著道教文化的精神。青城山道教發展也有幾個起落。遠在東漢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在邛崍山系的鶴鳴山(今大邑縣境)修道的張陵,來到青城山赤城崖創立道教。因張陵被其弟子尊為“天師”,所創道教也叫“天師道”。天師道經過張陵及其子孫歷代天師的創建和發展,逐漸擴及全國,晉隋時期,天師道有北天師道和南天師道的興起和地區教派的產生。青城山所傳屬于南天師道的正一教派。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來青城山,天師道傳統乃與上清道結合。上清道宣稱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舊天師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后來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祿大夫尚書戶部侍郎,封上柱國蔡國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書立說,對道教的發展影響很大。
到南宋時,青城山道士李少微等人創清微派,以行雷法為能事,將內丹術與符咒術相結合,稱“可以驅邪,可以治病,可以達帝,可以嘯命風雷,可以斡旋造化”,元朝封他為“雷淵廣福真人”,一時信徒很多,青城山又再度興旺起來。明代,青城山道教所傳屬于全真道龍門派。全真道與原來的天師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張修道者要出家投師,住庵當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葷腥,創立了一套養身習靜的修練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對宮觀的維護,山林的栽培就更為重視。明朝末年,戰亂不斷,青城山道士逃走,直到清康熙八年,武當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青城山主持教務,又使局面重新改觀。后來陳在四川官員的幫助下,得到康熙皇帝的欽賜御書“丹臺碧洞”,并封他為“碧洞真人”。
山門
各位貴賓,現在已到青城山前,眼前那座古典輝煌的山門和后面青翠入云的山林,總是讓每一個來客感到—股濃濃的幽意,急于走進這清幽世界的心情也油然而生。請不要著急,讓我們先看看山門旁的建福宮。
建福宮,在丈人峰下,始建于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原名丈人洞,宋時朝廷賜名“會慶建福宮。”丈人峰因寧封得名,相傳寧封是黃帝時的制陶官員,能履蹈烈焰,隨煙上下,又能駕御風云,寧封幫助黃帝學會“龍蹺飛行”之術,打敗了蚩尤,統一華夏,被黃帝封為統領五岳的“五岳丈人”。宋時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觀九天丈人、儲福定命真君。道教的十大洞天都有一位主治神仙,寧封便是青城山的主治神仙。今建福宮是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建,近年又進行過大規模的維修和補建。
青城山導游詞800字 篇9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我們現在出發去游覽青城山。青城山為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屬道教名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名“天倉山”,又名“丈人山”。東距成都市68公里,處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處。主峰老霄頂海拔1600米。在四川名山中與劍門之險、峨嵋之秀、夔門之雄齊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譽。青城山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名山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并于20__年同都江堰共同作為一項世界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__年汶川地震中青城山受到比較大的影響。青城山在歷史上名稱很多,曾叫“汶山”、“天谷山”、瀆山、丈人山、赤城山、清城都、天國山等名。青城山被譽為“天下第五名山”。
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東距成都市區68公里。主峰老霄頂海拔1260米。青城山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謄。青城山歷史悠久,是中國道教發祥地之一,是全國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
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風景名勝區的主體部分,約15平方千米,景色優美,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景點有建福宮、天然圖畫、天師洞、朝陽洞、祖師殿、上清宮等;后山總面積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則寒氣逼人、夏天則涼爽無比,蔚為奇觀,主要景點有金壁天倉、圣母洞、山泉霧潭、白云群洞、天橋奇景等。
自古以來,人們以“幽”字來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巒、溪谷、宮觀皆掩映于繁茂蒼翠的林木之中。道觀亭閣取材自然,不假雕飾,與山林巖泉融為一體,體現出道家崇尚樸素自然的風格。堪稱青城山特色的還有日出、云海、圣燈三大自然奇觀。其中圣燈(又稱神燈)尤為奇特。上清宮是觀賞圣燈的最佳觀景處。每逢雨后天晴的夏日,夜幕降臨后,在上清宮附近的圣燈亭內可見山中光亮點點,閃爍飄蕩,少時三、五盞,忽生忽滅,多時成百上千,山谷一時燦若星漢。傳說是"神仙都會"青城山的神仙朝賀張天師時點亮的燈籠,稱為圣燈。實際上,這只是山中磷氧化燃燒的自然景象。青城之幽素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唐代“詩圣”杜甫來到青城山寫下了“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佳句。
1940年前后,當代國畫大師張大千舉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宮。他尋幽探勝,潑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還篆刻圖章一方,自號"青城客"。六十年代,張大千在遠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羅畫巨幅《青城山全圖》,供自己及家人臥游。晚年自云:“看山還故鄉青”,“而今能畫不能歸”,終身對故鄉青城仙山充滿著眷戀之情。在中國,這世外桃源是十分美麗的。
青城山導游詞800字 篇10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都江堰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__。
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東距成都市區68公里。青城山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
青城山鎮鎮境有省道大三公路穿越,入青城山公路在鎮治地與其連接,公路總長29公里,其中水泥路面19公里。有村道6條,總長8.7公里,一般寬為5-6米。1999年,實現村村通電話目標。青城山鎮建立后,鎮境逐步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企業,鎮企業以生產旅游產品為主。至1999年末,有釀造、茶葉加工、制陶及食品與竹木加工等企業24個,其中個體私營7家。主要產品為老媽紅系列酒、老臘肉、青城泡菜、青城山老窖系列、紫砂制品等,年產值7002萬元,營銷收入6750萬元。
青城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歷史悠久,聞名遐邇。1986年后,又先后自籌和引進資金十數億元,興建了月城湖、月城湖至四望觀的架空索道,開辟了青城后山風景區,建成了王小波、李順起義陳列館,恢復了泰安古鎮,開辟成了水晶溶洞、神仙洞、白云群洞、翠映湖、五龍溝、紅巖等景點,修建了泰安寺至又一村、又一村至白云寺的架空索道,興建了娛樂中心、味江漂流沖浪、旅游小火車等游樂設施,修建了別墅、度假村、賓館、會議中心等旅游服務設施。同時加強和不斷完善景區管理,青城山景區已連續多年被評為省級優秀旅游風景區。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乘車前往大約需要20分鐘,我想就利用途中的時間,給諸位介紹一下青城山的概況。
青城山距離成都市區63公里,因景區青山環列,林木繁茂,終年幽靜清涼,歷來是川西著名的游覽和避暑的勝地。又因這里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東漢以來歷經二千多年,一直是道教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基地,影響廣及全國,所以青城山也是著名的道教名山。說到這里,大家可能已經聽出青城山的基本特點了;那就是離都市最近的、自然景色清幽和道教文化源遠流長的風景名勝地,而且還要加上六個字:保護相當完好。因此,1982年就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1999年青城山與都江堰景區聯名申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來的專家充分肯定。當然,“眼見為實”,一會兒大家親臨其境,就知道我所言非虛了。
青城山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說青城山有陰陽36峰環狀排列,峰銳崖陡,林木蔥籠,宛如一座綠色的城郭,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種說法是說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點水偏旁,因古代神話說“清都、紫微,天帝所居”,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來,道教創始人東漢的張陵張天師創立天師道以清城山為基地,道教主張“清虛自持”“返樸歸真”的教義,與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無變化。
唐初佛教發展很快,清城山上發生了佛道間地盤之爭,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唐玄宗信道,親自下詔書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道家勝利了。可是詔書把清城山的清字寫成了沒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親判的威力收回地盤,也就將清城山改稱青城山了。
1940年前后,當代國畫大師張大千舉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宮。他尋幽探勝,潑墨弄清彩,作品愈千幅,還篆刻圖章一方,自號"青城客"。六十年代,張大千在遠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羅畫巨幅《青城山全圖》,供自己及家人臥游。晚年自云:“看山還故鄉青”,“而今能畫不能歸”,終身對故鄉青城仙山充滿著眷戀之情。在中國,這世外桃源是十分美麗的。
青城山導游詞800字 篇11
青城山距離成都市區68公里,是邛崍山脈的分支,獨特的地理位置、濕潤的氣候使青城山林木茂盛,終年幽靜清涼,歷來是川西著名的游覽和避暑勝地。青城山也 是著名的道教名山,自東漢以來,青城山一直作為道教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基地,影響廣及全國。20xx年11月,它和都江堰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 遺產名錄》。
都江堰位于成都西北都江堰市城西岷江干流上,距離成都市56公里,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留存下來的唯一一項古代無壩引水工程,堪稱我國古代水利工 程的典范。自建成以后,它就受到了歷代統治者的重視,并專設堰官進行維護和管理,通過兩千多年來歷代堰官的不懈努力,它至今仍發揮著巨大的水利功能。
今天 的青城山、都江堰各守一方幽靜的天地,一個是道教文化的發源地,一個是中華文明的代表。一個以幽的境界甲冠天下,一個以水利工程造就天府之國。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成為了人們尋古探幽時響亮的口號。
青城山風景優美,以幽靜著稱。這里飲食美味與眾不同,并有“四絕”之稱,即一絕“洞天貢茶”,茶質優良,汁色清澈,茶香味醇;二絕“白果燒雞”湯汁濃白, 雞肉異常鮮美;三絕“青城泡菜”,脆嫩清鮮,深有回味;四絕“洞天乳酒”,酒味濃而不烈,甜而不膩。前山后山都能吃到。但后山多有山鄉風味菜館,加上醇厚的山鄉民俗,使人留連忘返。
都江堰的美食區域可分為三個,一是城區;二是都江堰及青城山沿線及山區;三是虹口。都江堰城內的夜啤酒廣場一定要去,這里的炒龍蝦,炒田螺及香辣蟹,特色火鍋都極有風味;城里還有尤兔頭,重慶毛肚王火鍋及離堆公園的白果燉雞等 特色餐;都江堰及青城山沿線的農家小餐眾多,最有名的是羅雞肉,還有豆花飯,野生河魚等.青城山的名吃有鶴翔山莊的長生宴,天師洞的道家素宴,青城山農家院子的老臘肉,雪水泡菜及野菜.虹口的冷水三文鱒魚也是成都人追逐的美食,三文鱒刺身,魚頭湯,燒三文魚,烤三文魚完全可以做成一桌席。
白果燉雞:白果燉雞,白果即銀杏果實,李時珍《本草綱目》說其“熟食溫肺益氣,定喘嗽,縮小便,止白濁;生食降痰,消毒殺蟲”。青城山盛產白果,采用 傳統方法以白果燉仔雞,再以豬肘相合加少許食鹽、冰糖即成,汁鮮味美,清香不膩,具有食療價值。 青城老泡菜,又稱青城道家老泡菜,以青城山生長的鮮黃瓜、豇豆、水紅辣椒、蘿卜、仔姜、大蒜等為原料,經嚴格挑選、清洗、晾曬后,放入泉水、精鹽、花椒等 配制而成的特殊汁液中泡制而成。泡菜保存十數年仍色鮮質堅,脆嫩酸甜,是一種開腸胃、增進食欲的佐餐佳品。趙樸初《調寄憶江南》以“青城好,泡菜冠全川, 清脆姜芥夸一絕,芳甘乳酒比雙賢,吾獨取椒盤”贊美青城老泡菜。
道家泡菜:俗稱青城道家老泡菜。以青城山道士生產的鮮黃瓜、豇豆、水紅辣椒、蘿卜、大蒜、白菜、仔姜、良姜等為原料,經嚴格挑選、清 洗、晾曬后,放入用山泉水、精鹽、花椒等配制而成的特殊汁液中,專室、專具存放,專人管理。青城泡菜脆嫩酸甜,保存數年仍色鮮質堅,是一種能解膩、開胃、 增進食欲的佐餐佳品。趙樸初食后賦《調寄憶江南》一首:"青城好,泡菜冠全川。清脆姜芥夸一絕,芳甘乳酒比雙賢。吾獨取椒盤。"
這里氣候溫和,沃野千里,水旱從人,物產豐饒,百業興旺,世稱天府。青城山的特產主要有:青城老泡菜、洞天乳酒、青城茶等。都江堰的特產主要有:青城絲毯、青城雪芽、獼猴桃等。
青城山導游詞800字 篇12
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乘車前往大約需要20分鐘,我想就利用途中的時間,給諸位介紹一下青城山的概況。
青城山距離成都市區63公里,因景區青山環列,林木繁茂,終年幽靜清涼,歷來是川西著名的游覽和避暑的勝地。又因這里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之一,東漢以來歷經二千多年,一直是道教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基地,影響廣及全國,所以青城山也是著名的道教名山。說到這里,大家可能已經聽出青城山的基本特點了;那就是離都市最近的、自然景色清幽和道教文化源遠流長的風景名勝地,而且還要加上六個字:保護相當完好。因此,1982年就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1999年青城山與都江堰景區聯名申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來的專家充分肯定。當然,“眼見為實”,一會兒大家親臨其境,就知道我所言非虛了。
青城山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說青城山有陰陽36峰環狀排列,峰銳崖陡,林木蔥籠,宛如一座綠色的躇,以形得名,叫做青城山;第二種說法是說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點水偏旁,因古代神話說“清都、紫微,天帝所居”,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來,道教創始人東漢的張陵張天師創立天師道以清城山為基地,道教主張“清虛自持”“返樸歸真”的教義,與清城仙都的意思相合,山名就無變化。
唐初佛教發展很快,清城山上發生了佛道間地盤之爭,官司打到皇帝那里,唐玄宗信道,親自下詔書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道家勝利了。可是詔書把清城山的清字寫成了沒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親判的威力收回地盤,也就將清城山改稱青城山了。
青城山為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屬道教名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名“天倉山”,又名“丈人山”。東距成都市68公里,處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處。主峰老霄頂海拔1600米。在四川名山中與劍門之險、峨嵋之秀、夔門之雄齊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譽。青城山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名山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并于20xx年同都江堰共同作為一項世界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xx年汶川地震中青城山受到比較大的影響。青城山在歷史上名稱很多,曾叫“汶山”、“天谷山”、瀆山、丈人山、赤城山、清城都、天國山等名。青城山被譽為“天下第五名山”。
青城山導游詞800字 篇13
游客朋友們下午好,歡迎大家參加陽光旅行社的“青城山一日游”之旅。俗話說相逢即是緣,我很榮幸能成為你們這次旅行的導游,希望在旅途中通過我的熱情服務,生動講解,能讓大家輕松愉快。首先,我將會自我介紹,大家都稱我們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那么,我們炎帝姓什么呢?對了,姓姜。值得驕傲的是我與咱們炎帝同姓,大家可以叫我小姜,我們常說炎黃子孫,炎黃子孫,可別忘了我們炎帝姓姜哦。我的聯系方式為1519xx,請大家記下哦,1519xx。旁邊這位坐在司機座位上的呢理所當然就是我們這次游覽的司機李師傅了,他將會和我一起陪大家來完成這次旅行,李師傅向大家打個招呼吧。為避免大家上錯車,再借用一下你們的手指,記下我們的車牌號川A。
車已啟動,請大家在欣賞風景的同時注意安全,不要把頭手伸出窗外,外面的風景是抓不住滴。(請看窗外,四川應地處四川盆地,冬日整天煙霧繚繞,如睡眼朦朧的少女,而今天,為歡迎大家的到來,她笑開了眼,露出了金燦燦的太陽,真是天公作美,為我們這次的旅行開了個好頭。)我們現在正在通往目的地的路上,期間我將為大家介紹一下我們的行程安排以及目的地的概況。相信大家對我國的四大名著并不陌生,尤其是吳承恩所寫的《西游記》更為大家津津樂道,為我們的生活增色不少,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那總是端坐于天庭之上表情嚴肅的玉皇大帝;白發白須的慈祥老人太上老君:動輒對天界,冥界發號施令的四御神仙,還有那一顆顆靈丹妙藥。。。。。。這故事里出現的人物都是道教人物,大家是否會感到好奇呢?而今天,我們的目的地就是道教圣地,青城山。它位于灌縣西南15公里處,背靠岷山,西臨川西平原,方圓二十里有三十六洞,七十二峰,一百零八處勝景,由于此山諸峰環繞,形如城郭;茂林修竹,終年常綠,故名青城。我們將會在20分鐘后到達,,然后通往我們這次欣賞的主要景點,天師洞。期間,我會為大家講解它的來源,以及里面主要的人物塑像和他們的故事傳說。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我呢或許道行還不深,沒有為大家講解全,如果在坐的游客們有了解的我們可以一起討教,我會虛心學習,再不然我們也可向里面的道士討教討教。看完后,我就會帶大家領略青城四絕:洞天乳酒,洞天貢茶,白果燉雞,道家泡菜。那么,我們就好好休息下,養精蓄銳,再“問道青城山”,最后,為確保大家在旅行途中不會走失,請沒有記下我電話號碼再記一下我的電話號碼,151,祝大家旅途愉快!
青城山導游詞800字 篇14
我叫楊某某,你們可以叫我楊導游,我們將要去的是青城山。常言道:峨眉天下秀,青城處處幽。青城山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城西28公里處,以它特有的幽靜而聞名天下,吸引著無數中外游客。各位游客,我們就要下飛機了,請注意文明環保。
來到青城山山麓,正道從福建開始沿整齊的石階而上,只見天師洞和山蔭亭時隱時現。特別是陽光照耀下的山蔭亭,像朵鮮花在綠草叢中忽隱忽現。
沿著山間小道繼續向上攀登,神奇的天師洞就展現在眼前。道教天師洞金碧輝煌,在那三清殿內供奉著至高無上的主宰者:上清、下清、玉清的泥塑彩像,彩像身材高大、神情肅穆。三清殿后的壁巖洞中,留有張天師的塑像,塑像橫眉豎眼、怒不可遏,一手持劍一手握玉雷印。
從天師洞出來,登上5000多米的青城山頂,各種景物盡收在眼底,引人注目的是銀杏樹,這一棵那一棵,很神氣的站著。舉目望眾山如小丘,的確是“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青城山為中國道教發源地之一,屬道教名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名“天倉山”,又名“丈人山”。東距成都市68公里,處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處。主峰老霄頂海拔1600米。在四川名山中與劍門之險、峨嵋之秀、夔門之雄齊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譽。青城山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名山和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并于20_年同都江堰共同作為一項世界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_年汶川地震中青城山受到比較大的影響。青城山在歷史上名稱很多,曾叫“汶山”、“天谷山”、瀆山、丈人山、赤城山、清城都、天國山等名。青城山被譽為“天下第五名山”。
青城山,世界文化遺產,世界自然遺產,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青城山位于都江堰市西南,東距成都市區68公里。主峰老霄頂海拔1260米。青城山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謄。青城山歷史悠久,是中國道教發祥地之一,是全國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
青城山分前、后山。前山是青城山風景名勝區的主體部分,約15平方千米,景色優美,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景點有建福宮、天然圖畫、天師洞、朝陽洞、祖師殿、上清宮等;后山總面積100平方公里,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則寒氣逼人、夏天則涼爽無比,蔚為奇觀,主要景點有金壁天倉、圣母洞、山泉霧潭、白云群洞、天橋奇景等。
自古以來,人們以“幽”字來概括青城山的特色。青城山空翠四合,峰巒、溪谷、宮觀皆掩映于繁茂蒼翠的林木之中。道觀亭閣取材自然,不假雕飾,與山林巖泉融為一體,體現出道家崇尚樸素自然的風格。堪稱青城山特色的還有日出、云海、圣燈三大自然奇觀。其中圣燈(又稱神燈)尤為奇特。上清宮是觀賞圣燈的最佳觀景處。每逢雨后天晴的夏日,夜幕降臨后,在上清宮附近的圣燈亭內可見山中光亮點點,閃爍飄蕩,少時三、五盞,忽生忽滅,多時成百上千,山谷一時燦若星漢。傳說是"神仙都會"青城山的神仙朝賀張天師時點亮的燈籠,稱為圣燈。實際上,這只是山中磷氧化燃燒的自然景象。青城之幽素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推崇,唐代“詩圣”杜甫來到青城山寫下了“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的佳句。
好了,這愉快的一天就要結束了,我們以后有機會再見了,祝大家玩得愉快。
青城山導游詞800字 篇15
青城山山青水秀,風景優美,文化燦爛、歷史悠久,所以有人形象地說,青城山既是一位美女,更是一位才女。美女的特征是一個字——“幽”,才女的靈魂是一個字一一“道”。先說幽。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它象清麗脫俗的仙女,寫一下這個“幽”字,就是“山”里藏著“絲絲”,意思就是說,青城山里蘊藏著絲絲不斷、連綿不絕的生命力呀。‘
多年來,青城山的平均氣溫一直都是15攝氏度,非常宜人,年平均降雨量是1300毫米,非常濕潤:也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生長,青城山風景區的林木總面積達2350公頃,可以說是植被繁茂,晶類眾多,僅木本植物就達110余科、730余種,既有挺立在廟觀旁的參天大樹,又有豐富多彩的原始森林和壯觀秀麗的大面積人工林,其中的古樹名木有銀杏,它是世界上稀有的最古樹種之一,俗稱白果樹,最著名最神奇的是青城山天師洞銀杏,傳說是張天師手植的,高50多米,徑圍20米,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現在已被四川省林業廳正式封為“天府樹王”,它有很多白果筍密集下垂,極為壯觀,是青城山的鎮山之寶,是中國道教誕生、發展的見證。另外,青城山還有大量的楠木、唐衫、棕樹、珙桐等珍稀樹種,青城山的花卉資源也非常豐富,青城幽蘭馳名中外。青城山的森林植被,都有很高的生態、科研、旅游價值,是大自然遺留給人類的無價之寶。植被豐茂,林木有情,空氣自然也就十分新鮮有靈氣。
此外,青城山也是野生動物的天堂,這里的野生動物有197科50多種。禽鳥約200余種,魚類品種有20余種,野生兩棲動物、爬行動物20多種,屬國家級保護動物的有:大熊貓、金絲猴、還有青城玉鴉、紅嘴相思鳥、杜鵑鳥、娃娃魚等等。
最早用“幽”字形容青城山的,是唐朝詩圣杜甫,他在《丈人山》一詩中寫道: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后陸游贊嘆青城說“坐觀山水氣幽清”,近人吳稚暉更是直接說:“青城在亦雄亦奇亦秀外,而其幽邃曲深,似劍閣、三峽、峨嵋皆無遜色。故以天下幽標明青城特點。”這就是常說的“青城天下幽”的來歷。
青城山與道教的關系,那可真是源遠流長,可以看到道教的整個發展歷史。遠在東漢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在青城山支脈鶴鳴山修道的張陵,來到青城山赤城崖創立道教。據說他“會三界萬神于青城黃帝壇下,立二十四治”,也就是將當時的四川及漢中的部分地區劃分為二十四個教區,分別管理,所謂“治”,
與亂相對,含有管理、有序、安定、文明等內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政教合一的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