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實習報告(精選7篇)
廬山實習報告 篇1
1、實習時間:20xx年8月1日至20xx年8月8日
2、實習內容:廬山地貌狀況;廬山構造地貌類型;廬山谷地地貌類型;廬山河流襲奪情況。
3、實習路線:8月4日:牯嶺——漢口峽——大校場——蘆林盆地;地貌實習。8月5日上午:牯嶺——西谷——錦繡谷——仙人洞——黃龍潭;地貌實習。8月6日:大月山——五老峰;地貌實習。8月7日:三疊泉;地貌實習。
一、地貌概況:
廬山是由北東——南西向斷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斷塊山,平面形態呈腎形,中部寬而向東北和西南逐漸收窄,長20多公里,最寬10多公里,最高峰為漢陽峰,高1474米。山體內的褶皺。斷層和單斜構造地貌都很明顯。此外,還有尚在爭論中的第四紀山岳冰川地貌。六十多年前,地質學家李四光經過反復考察和研究,認定廬山第四紀時發生多次冰川,并命名為:鄱陽冰期、鄱陽—大姑間冰期、大姑冰期、大姑—廬山間冰期、廬山冰期,為中國第四紀冰川地質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構造地貌類型:
由構造(褶皺和斷層)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五列,由南向北,高度逐漸降低,山脊之間為谷地,主要有四列。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東——南西走向。
(一)、褶皺構造地貌分述如下:
1、8月6日:大月山——五老峰,進行地貌實習。五老峰單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斷層陷落于山南。
2、青蓮寺——七里沖向斜谷:位于大月山與五老峰之間,發育在三疊泉向斜構造之上。
3、大月山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構造控制,走向北東——南西,主要由石英砂巖組成。
4、8月4日:牯嶺——漢口峽——大校場——蘆林盆地,進行地貌實習。大校場(谷地名稱)及西谷次成谷:前者在大月山與女兒城之間,后者位于虎背嶺與牯嶺之間,成因是牯嶺向斜兩翼的軟弱巖層受外力的強烈侵蝕,破壞而成,地貌特別低下,故成為谷地。
5、女兒城(山名)及牯嶺次成山:位于蓮谷——東谷的兩側,是牯嶺向斜的兩翼,由于巖石堅硬未被侵蝕而成為低矮的山嶺。故稱為次成山,山嶺的`相對高度不大。
6、東谷:(又稱中谷)——蓮谷向斜谷:受牯嶺向斜控制,位于女兒城北側。兩谷地本來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受剪刀峽斷層的錯動影響,故使蓮谷向東北傾斜。
7、虎背嶺單面山:它是虎背嶺倒轉背斜北翼斷陷后殘留的南翼,成為單斜層及單面山。
。ǘ鄬訕嬙熘饕孛踩缦拢
6、東谷:(又稱中谷)——蓮谷向斜谷:受牯嶺向斜控制,位于女兒城北側。兩谷地本來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受剪刀峽斷層的錯動影響,故使蓮谷向東北傾斜。
7、虎背嶺單面山:它是虎背嶺倒轉背斜北翼斷陷后殘留的南翼,成為單斜層及單面山。
。ǘ、斷層構造主要地貌如下:
1、虎背嶺斷層崖地貌:它是因虎背嶺北側的蓮花洞大斷層把虎背嶺錯開,使其北翼斷落而成,該斷層崖在石門澗和蓮花洞一帶高達1000米,向東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斷層崖呈階梯狀,如好漢坡一帶呈二級階梯。
2、五老峰斷層崖地貌:因廬山壟正斷層切過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它在秀峰、海會一帶崖高達1000米,向東北方遞降,斷層崖亦分2~3級,斷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蝕,形成許多埡口,所謂五老峰就是五大埡口之間的山峰。
三、谷地地貌類型:
。ㄒ唬、成因:發源于廬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軟弱巖層和地質構造發育,其流向主要是北東——南西,其次是橫切構造的而較新發育的河流。它們流向大都與上述流向垂直。
。ǘ、形態:河谷的形態十分特殊,這就是上游為寬谷,下游為峽谷,兩者之間出現裂點和瀑布。
1、寬谷:多發育在軟弱巖層之上,與地質構造相適應,且與巖層走向一致,谷寬而淺,谷地內覆蓋著第四紀堆積物。
2、峽谷:表示第四紀地殼上升,河流強烈下切而成。峽谷谷坡陡峭或階梯狀,縱比降大,多裂點和瀑布,表示幼年期河谷特征。
(三)、寬谷和峽谷的比較
1、寬谷是早期發育的老河谷,發育時間較長,它是在地殼穩定、地勢低矮的條件下形成,說明寬谷形成之時的當日廬山,高度比現在低矮得多。說明寬谷生成之后,廬山曾經發生強烈上升。
2、峽谷是年輕河谷。是在地殼強烈上升和河流復活下切而成的,說明寬谷生成之后,廬山曾經發生強烈上升。
3、從寬谷的高度和峽谷的下切深度表明,廬山上升量由中部向東北部遞減。
4、廬山之北的平原地帶,由于地殼下沉,河流下切成為沉溺河谷,有的河段被長江的河漫灘或自然堤隔開而成為湖泊,如九江附近的八里湖、甘棠湖、白水湖等。
5、廬山河流帶出的物質出山后,在出口外圍堆積成扇形地,這些古扇形地受切割后,成為階地狀,約有3級。
三、河流襲奪
1、8月5日上午:牯嶺——西谷——錦繡谷——仙人洞——黃龍潭;地貌實習。錦秀谷襲奪河:西谷原來由虎背嶺南側向南西流入石門澗,但在天橋附近被向北西流的錦秀谷襲奪,證據:
、、花徑風口:風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內堆積物又與西谷相似,保持著棕紅色——棕黃色砂礫層及棕紅色紋紅土風化殼。
、、天橋襲奪灣及裂點:在裂點(天橋)以上為寬谷(西谷),以下為峽谷(錦秀谷)。襲奪時代為晚更新世之后,理由是裂點上溯不遠,西谷內由晚更新統棕黃色堆積物所覆蓋的谷底未受明顯的破壞。
2、8月7日:三疊泉;地貌實習。三疊泉襲奪河:原來的青蓮寺河向北東流,在三疊泉附近被向南流的河流溯源侵蝕,襲奪了青蓮寺谷,河流成直角拐彎,河流襲奪后,裂點向青蓮寺谷上溯2公里之遠,河流下切深度達150——300多米,可見襲奪時間應早于錦秀谷。
3、8月4日:牯嶺——漢口峽——大校場——蘆林盆地,地貌實習。東谷支流襲奪河:該小河切穿插女兒城山嶺,襲奪了大校場河上游,使大校場河上游原來向南西流入蘆林盆地的,現向北西流入東谷,造成漢口峽。
河流襲奪原因分析:廬山上升之前,山體內的河流已發育為成熟的老河谷階段,即河流循軟弱巖層發育和沿巖層走向(作北東向或南西向)流動。當山體上升后,新出現的北西向或南東向河流溯源侵蝕,由于它的流程短和縱比降大,故襲奪了北東——南西流向的河流。
廬山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外險內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種地貌。主峰——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廬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間散布岡嶺26座,壑谷20條,巖洞16個,怪石22處。水流在河谷發育裂點,形成許多急流與瀑布,瀑布22處,溪澗18條,湖潭14處。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廬山奇特瑰麗的山水景觀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旅游觀賞價值。
[三]、結束語:
——廬山的自然美景,孕育滋養了廬山豐富的歷史文化,二者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充分體現了廬山作為天下名山的獨特的魅力。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對廬山的世界性價值給予的評價:“廬山的歷史遺跡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匯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與中華民族精神與文化生活緊密相聯的文化景觀!”
廬山實習報告 篇2
廬山實習報告
學院:建筑與城鄉規劃學院
姓名:唐佩
學號:
日期:
20xx- - 10- - 22
前言
廬山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我國的國家級地質公園。它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其險內秀,風景優美,是典型的地壘式斷塊山,山體平面形態呈腎形,由西南向東北方傾斜延伸,中部寬而向東北和西南漸收窄,長0 20多公里,最寬0 10多公里,主峰為大漢陽峰,海拔1473.8m約,高出四周平原約1440m,屬于中山類型。內部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峽谷、斷層等多種地貌,且其位于亞熱帶地區,山地氣候顯著,因而土壤和植被的垂直分帶具有明顯的特點,并且有很多名家大作曾留駐于此,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條件,因而是一個很值得學生探索發現自然的地方. .
一、實習目的及意義
1.通過本次實習,掌握地質羅盤的實際操作和應用的方法
2.加強教學與實際的結合,使學生認識普通的地貌,巖石類型以及地質的演變過程
3.熟悉廬山上面生長的植物,認識一些珍貴樹種,以及植物的地域分布規律,及所生成的土壤及土壤的變化
4.了解廬山地區的宗教文化以及人文環境
二、實習時間及地點
1 20xx年年0 10月月4 14日——1 20xx年年0 10月月7 17日
廬山國家地質公園
三、實習安排及路線
時間
地點
0 10月月4 14日
。ǖ谝惶欤
廬山會議舊址
美廬
含鄱口
犁頭尖
植物園
0 10月月5 15日
。ǖ诙欤
廬山抗戰英雄紀念碑
諾那塔院
小天池
望江亭
如琴湖
天橋
仙人洞
大天池
龍首崖
石門澗
0 10月月6 16日
(第三天)
三疊泉
五老峰
廬山松
待晴亭
0 10月月7 17日
。ǖ谒奶欤
黃龍寺
黃龍潭
烏龍潭
蘆林湖
廬山博物館
四、實習詳細內容
1.廬山概況
廬山,位于我國江西省北部,xx5 ° 52 ′E E — xx6 ° 08 ′E E,19 ° 26 ′N N — 29 ° 41 ′N N,面積約2 302平方公里,與長江和鄱陽湖相望,主要山峰有9 99座,最高峰為大漢陽峰,海拔高度為1473.8m 。廬山的地貌特征發育較為明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評判廬山為第四紀冰川的遺跡,并于7 1947年發表《冰期之廬山》,總體的講述廬山的形成,使廬山的地質歷史成為眾多學者研究第四紀的典型地區。以伸展運動為主體,伴隨廬山出現的斷塊山構造和變質核雜巖構造[1],組成廬山地學景觀的一大特征。廬山溝梁相間,且溝谷相對開闊,山脊陡峭如刃,其可以為冰川地貌的研究提供真實的證據。山谷有大量碎石沉積,且石塊大小有明顯不同,也可以說明此地區有流水的搬運作用。
廬山山體四周多陡崖、瀑布,從總體上來看,廬山屬斷塊山構造、冰蝕地
貌和流水地貌綜合的結果。廬山地處亞熱帶,雨量充沛,氣候宜人,由于地形原因,雖然位于我國的長江熱爐一帶,但廬山卻是熱浪中的一處清涼之地,因而很適宜作為避暑之所,我們所見有解放軍療養院,南療養院,美廬,毛澤東舊居,朱德舊居都建立在此處,山水相依,文人佚事多于此,因而使廬山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旅游觀賞價值。
2.廬山地貌
廬山地貌總體可以分為構造地貌、冰川地貌、流水地貌。
a a、構造地貌
廬山為地壘式斷塊山,據廬山博物館介紹,廬山地區在幾百萬年前為淺海環境,或經火山爆發隆起,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大規模的陸殼重熔型花崗巖侵入,廬山地區在這種水平與垂直力的作用下,廬山呈現不斷上升的狀態,從而形成今日之廬山。
與其他名山大川相比較,廬山不算很高,但是由于它位于長江和鄱陽湖旁邊,由于周邊地勢平坦,因而將其襯托的海拔較高,站在廬山上給人一種登高望遠的感覺。
廬山多背斜、向斜、斷層和單面山
含鄱口為廬山看日出最妙之處,山高谷闊,站在此處可以遠眺鄱陽湖,日出于湖,并且可以遠眺廬山主峰—五老峰,五老峰原是連在
一起的五座山,遠看像五位老人靜坐沉思,因而得名。而經人指點,仔細一看又像領袖仰面的神態,甚是逼真。
而五老峰在地貌形態上屬于單面山:它是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斷層陷落于山南,平均高8 1358米。
廬山山系褶皺發育也很完整,我們站在含鄱口可以清晰地看到巖層的基本走向。
在走錦繡谷沿路的地方,也可以隨處可見大的斷層,以及斷塊山,整個山系像是被神斧整齊的劈開一樣,還有去三疊泉的沿路可以看到很開闊的山谷,山谷的對面是大片的斷塊山系。
圖中是實際拍攝到的鐵壁峰順層剪切帶,根據介紹我們可以知道,,這種現象是鐵壁峰巖層在下滑過程中,形成密集的剪切破裂面,巖層因受到剪切旋轉而形成桿狀構造。使人驚嘆天工造物的神奇。
在錦繡谷需途徑一個“仙人洞” ”,毛澤東的“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就是描述的這處景點。
仙人洞相傳是呂洞賓得道成仙的地方,洞寬約約4 4米、深2 12米。洞內巖層層面平緩,據導游介紹,“仙人洞”形狀像右手手掌倒扣下來,五個手指都很明顯。
它的形成原因可能是:廬山大多為長石、石英類巖石,石英質地堅硬,不易風化,因而被保留下來,形成這樣的景觀。
而長石類容易受風化或是流水侵蝕,所以就不復存在了,這可從洞穴上面的泉水下滲可以推測到。
這是第四紀冰川遺跡— “冰桌”。碑石記錄,“冰桌”為震旦紀長
石石英砂巖構成的長條狀桌形獨立巨石,石身滑潤,上下巨石沉積放埋極不協調,為冰川漂礫,老師介紹說,這個“飛來石”,據說其形成有不同的說法:
①冰川學說,認為此石為冰川漂礫,因為西谷是U U型谷,而這么大的石塊也只有冰川才能搬動,而周邊地勢平坦,不可能有這樣的產物,所以才有此推測,冰川的外力作用使得上面的巨石旋轉,形成桌面。
、谕饬ψ饔茫驗檠匚鞴葍砂抖际歉呱,地勢較高,受外力作用,石塊從高山跌落,剛好掉到此處,而上部的石塊也是跌落而形成的“冰桌”。
、哿魉饔茫@是一條河谷,而巨石巨石明顯的層理構造,經過了多少萬年的沉積,使得巖石在重壓之下逐漸形成,而上部巨石也因為外部原因而旋轉。
其中的間隙,是后來形成的礫石填充物,而哪種說法是正確的呢,還需我們繼續探索。
b.冰川地貌
廬山是第四紀冰川遺跡,因而其大多地貌,,被一些專家學者定義為冰川作用的結果。
犁頭尖都第四紀的典型地貌,在冰川刃脊處有大量的巨石,其與周邊的巖層走向都不相同,且其巖石外部都是有棱有角,因為在高山山脊處易形成冰川,冰川受重力作用,向下滑
落,形成中部錯亂的巖石排列。
這是蘆林冰磧泥礫剖面,是40 —0 20萬年前冰川消融的堆磧物,冰川漂礫與碎石混雜一起,其中埋藏的冰川條痕石、熨斗石,均是研究冰川成因的有力證據。主要物質為長石石英砂巖,石英堅硬,因而被保留下來,而長石經過外力風化,流水侵蝕,逐漸變質,成為碎沫。而兩邊未被流水侵蝕的地方,其內部的巖石應該是一些大的巖性相同的碎石。
老師說,若是刨開外部土壤,便可以清晰地看到土壤里面含有大量的由冰川下滑所攜帶的碎石。
在青蓮澗U U型谷與九疊谷交匯處有一個高達0 120米的階地,因為九疊谷也曾是一個冰川U U型谷,這個階地有三期冰川階地疊加而成,后經過流水侵蝕加大了階地高度,所以形成廬山最壯觀的三疊泉。而在流水的向源侵蝕下,瀑布的高度會越來越高。而水量也分為豐水期和枯水期,因此形成的瀑布也會有不同的壯觀的景象。這一現象在廬山國家地質公園屬于普遍現象,例如石門澗,錦繡谷,天橋都是由于冰川侵蝕而形成的,河谷地區堆積大量的石塊,長年累月,石塊雖已被郁郁蔥蔥的樹叢所代替,但是冰川遺跡仍可以清晰地在我們眼前呈現。
c.流水地貌
廬山位于亞熱帶地區,因而雨量充沛,降水以及河流對于地區的侵蝕不容忽視,終年因流水的侵蝕、溶蝕,對于早期形成的構造地貌有著推波助瀾的作用。
烏龍潭是一個小型瀑布,河流上游近距離內較為開闊平坦,而不遠處就有高山聳立,河內的巖石大多平滑,可以推測其已有很長時間,流水在這里經過,而黃龍潭的形成也是如此,沿黃龍潭的階石路直走,沿途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河流流經的痕跡,河內流水的痕跡很明顯,是豐水期的流水痕跡,可以知道烏龍潭和黃龍潭水流大多最后都匯集于此條河中。
在石門澗,已建起一座懸索大橋,站在上面可以看到深達數十米的深谷,而上游的流水也日日不斷,夜夜不停。河流的向源侵蝕,使得寬谷和窄谷之間會出現裂點,小的河流也有此現象,它是受巖性和構造的影響,與地殼上升無關。
2 2、植被、土壤
廬山的亞熱帶氣候,以及山地的垂直遞變性使得廬山的植被和土壤都呈現規律性的變化。我們在植物園看到很多樹種,有的見過,而有的也是第一次見到,廬山大多在海拔0 1000米以上,因而植物也與平原不同,,其中大多數為松柏科和杜鵑花科植物為主。
在黃龍寺前有三棵寶樹,一棵0 1600年的銀杏和兩棵0 600年的柳杉,我酷愛銀杏,
因為它被稱為植物中的活化石,且葉子小而精致,甚是可愛。柳杉雖只有0 600年,卻長得比銀杏樹干還要粗,可見柳杉是一種比較容易成活,而且成長速度極快。在我們自山下上山的途中就可以觀察到植被的變化,海拔較低處以毛竹為主,且有向上蔓延之勢,而且在我們住的附近也可以看到毛竹。而愈往上杉柏樹木較多,其樹干筆直挺立,大片的生長,而其生長的地面上幾乎沒有任何其他植物生長,由此可以看出,這類樹種是一種強勢樹種,陽光透過叢林,給人一種靜謐的感覺。而沿路的土壤由于植被覆蓋,我們并沒有看到很多,但是由于土壤和植被具有指示作用,并且與當地氣候,成土條件等密切相關,所以在一些土壤裸露的地方,我們可以看見土壤的明顯分層,并且土壤的顏色也有明顯的變化。說明一個地區的土質會隨時間、環境的變化而改變。
在山中行走時,我們也發現了,沿路杉柏的樹根盤根錯節的顯露出地表,而在路的邊沿,土壤卻看起來比較松散,這說明,廬山地區的降水較多,而高大的喬木,灌木不適合作為保持水土的植被,因此工作人員應該尋找一些矮小的叢木來進行水土保持。
五、文化圣地
廬山的外險內秀,吸引著大量游客前來觀光旅游,從神話故事到名家大作無不體現這這座名山的秀麗與內涵。
“匡廬奇秀甲天下”是多少游覽過得人的真實體會,呂洞賓選擇
在此修行,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钡臓漫,李白《望廬山瀑布》 ——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钡暮肋~,蘇軾《題西林壁》 ——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钡恼芾恚珴蓶|的“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更是引來的多少人的頂禮膜拜。
廬山是古代戰事決戰的地方,天橋據說是明太祖朱元璋與陳友諒短兵相交之地,而小天池也是朱元璋駐扎此地飲馬的地方。一個名山必定有傳說流傳,這樣才會襯托出山的靈氣。
廬山也是近代中國最厲害的兩個政治家決戰的地方,蔣介石和毛澤東,他們都是我國的有功之臣,只是時代造就了不同的思想和膽識,最終毛澤東戰勝了蔣介石,贏得了這座名山,也贏得了全國人民的敬仰。
廬山保留了很多抗戰時期的建筑,例如“美廬”,“廬山會議會址”,“抗戰英雄紀念碑”,他們是見證人,見證著那個時代的烽煙戰火,雖歷經磨難,但屹立不倒。
而廬山也被成為“宗教圣地”,在我們行走的過程中,很容易就能看到一些宗教建筑。“一山藏六教,走遍天下找不到”,由此就明白了,廬山在宗教名山的地位。
在這座云霧繚繞的靈山中,有基督教、佛教、道教、天主教、釋教,有洞、有神、有仙,也有神話、有故事、有傳說、有詩、
每天晨鐘暮鼓,誦經禮佛,祈禱拜謁也不失為一種恬靜的生活。而在廬山最著名的寺院是西林寺、東林寺、大林寺,而一山的文化又
怎少得了書院呢,廬山的白鹿洞書院享有“海內第一書院”之譽。
在廬山的五老峰上有一個待晴亭,在它旁邊有一個碑文記下了它的建造原因,是說美國的一位學者和朋友曾一起游覽廬山,而中途遇到下雨,這邊沒有躲雨的地方,致使他的朋友感染風寒而死,為了避免此類事情再次發生,所以他就出資建了這個“待晴亭”,以紀念他的朋友?吹竭@個我覺得,這個世界有什么景色能比得上朋友之間的感情,這個亭子不僅是一個躲雨的亭子,更是對朋友的思念之亭,之前我覺得廬山風景秀美,看了這個故事我覺得廬山更美了。景美,情更美。
因此廬山的文化內涵沒有那一座山能與之媲美,美在心中,而不彰顯。
六、實習總結
廬山是世界文化名山,國家地質公園,具有其自身的獨特性,而廬山的地質地貌,水文氣候,植被土壤成為我們認識廬山最好的名片。廬山在地質時期的演變比我國大多數山脈更加漫長,更加復雜,而植被和土壤則更加清楚的記錄著近時期內的環境變化,對于廬山更進一步的認識,還需我們繼續追尋。
收獲:通過本次廬山實習,我對廬山的地質地貌,氣象水文,植被土壤有了新的更全面的認識,之前在課本上所講述的東西,很難讓人有個清晰的概念,而在實際中所認識到和感覺的景象卻給人另一番感悟。登山之高,才能眺目之所及。
而且對于野外實習本身,我們親身體會,走叢林,爬臺階,這更是一次體能的鍛煉。只是在我們實習
期間,由于居住條件和路程原因,只是我們覺得身心都比較疲憊,并且由于之前的準備不是很充分,因而行程比較匆忙,所以在老師講授的過程中,有很多問題我們也不是弄得明白,但是總歸,野外實習是一次了解自然最難得的機會,因此我們會將這次野外實習作為一次美麗的回憶,并寫下此拙文來記錄下來。
廬山實習報告 篇3
1、實習時間:
20xx年11月9日至20xx年11月11日
2、實習目的:
1、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系
2、認識土壤的地理分布規律及其野外觀測技
3、認識植被的地理分布規律和常見植物的識別
4、認識常見地質現象和巖石、礦物的野外的識
5、認識常見地貌類型,掌握其特征和形成的原因
3、實習路線:11月9日牿嶺—飛來石—如琴湖—錦繡谷—天橋—仙人洞—龍首崖
11月10日牯嶺—女兒城—含鄱口—三逸鄉冰窖—五老峰—廬山植物園
11月11日牯嶺——大月山水庫——剪刀峽——好漢坡
一、廬山概況:
廬山,位于中國江西省北部,東經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緯29度26分——29度41分,面積302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面積500平方公里。北瀕一瀉千里的長江,南襟煙波浩渺的鄱陽湖,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險峻與秀麗剛柔相濟,素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廬山地處中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域,面江臨湖,山高谷深,具有鮮明的山地氣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霧日191天,年平均相對濕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溫度16、9攝氏度,夏季極端最高溫度32攝氏度。良好的氣候和優美的自然環境,使廬山成為世界著名的避暑勝地。
廬山長約25公里,寬約20公里,最高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牯嶺街1167米,高出四周平原約1440米,屬中山類型,。廬山的地形成因是斷裂隙起的斷塊山,周圍斷層頗多,特別是東南部和西北部,呈東北—西南走向的斷層規模較大,由于這種斷層塊構造而形成的山體,故多奇峰峻嶺,懸崖峭壁,千姿百態,山地的周圍則滿布著斷崖峭壁,峙谷幽深。
廬山有獨特的第四紀冰川遺跡,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種地貌類型,有地質公園之稱。廬山也是中國古代教育基地和宗教中心。1996年12月江西廬山風景名勝區作為自然文化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廬山是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全國風景名勝區、世界遺產地——我國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景觀、我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是世界級名山。風景區總面積302平方公里,山體面積282平方公里,由于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及亞熱帶山地氣候特征,土壤和植被垂直分帶明顯等特征,也就成為了一個各高校都首選的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地點。
二、廬山地質概況
。ㄒ唬⿵]山的形成
廬山的形成經歷了復雜而又漫長的過程,山體也由時代不同的巖石組成。它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山系。但是在上升之前它曾經也經歷過了沉降的過程。
大約在10—23億年前,即前震旦紀——二疊紀時,本區處于淺海至濱海環境,并發生緩慢的沉降,沉積物厚達5000米,沉積巖層有長石石英砂巖、石英砂巖、沙礫巖、礫巖、石灰巖、頁巖和凝灰巖等。當然在總的沉降過程中,也有幾次的上升,過程如下:前震旦紀——呂梁運動上升為陸地,——后下沉——晚奧陶世上升——后下沉——志留紀末至泥盆紀早期上升(加里東運動)——泥盆紀中期至二疊紀下沉。
中生代燕山運動時,從上二疊紀至白堊紀廬山發生斷裂上升而成為陸地——晚白堊紀廬山周圍斷裂下沉接受沉積,沉積物厚達數百米——第三紀歷史地區微弱上升——第四紀直到現在強烈上升,并使廬山成為斷塊山,山體受到剝蝕,但是廬山周圍相對下沉,而且產生鄱陽湖。廬山斷裂上升量最大是在山體的中南部,向東北方是西南方遞減,所以廬山的高度也同樣中南部喂最高。
。ǘ⿵]山的地層
本區地層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廬山主要由震旦紀及前震旦紀地層組成,山體中部出露最寬向東北部和西部收斂,以九奇峰,仰天坪一節為界,廬山地層分為南、北兩部。南部主要由出露前震旦紀雙橋山群,廬山最高峰漢陽峰為前震旦紀噴出交流紋巖組成,因受風化,故呈圓渾狀,北部出露震旦系統南沱組。
。ㄈ⿵]山巖石的類型和特征
廬山的巖石主要有兩種類型:沉積巖和變質巖。
1、沉積巖:沉積巖主要有長石石英砂巖、石英砂巖、沙礫巖、礫巖、石灰巖、頁巖和凝灰巖。其中,礫巖最為常見。在環湖路的蘆林冰磧泥剖面中,礫巖居多,大小混雜,但磨圓度均較好。其構造有層理構造和層面構造,主要受河流和風力作用影響而形成。
2、變質巖:廬山的變質巖主要由沉積巖經過區域變質作用形成大理巖、石英巖、板巖、片巖、片麻巖、角閃巖等,片巖居多。其結構有等粒變晶結構、斑狀變晶結構、鱗片變晶結構等,構造多為板狀構造、千枚狀構造、片狀構造、塊狀構造,特點是呈塊型或片型,片巖層理分明。
三、廬山地貌概況
廬山是由北東——南西走向斷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斷塊山,平面呈腎型,中部寬向東北是西南逐漸收窄。山體內的褶皺、斷層、個單斜構造地貌都很明顯,此外,還有尚在爭論中的第四紀山岳冰川地貌。
(一)構造地貌
廬山主要是在中生代燕山期形成,組成廬山的地層由沉積到剝蝕。廬山的構造、巖性和新構造運動對山體及次一級地貌的形成起著控制作用。主要構造為東北——西南方向即褶曲的延伸方向,受來自西北——東南的擠壓力。完成后,內力作用見效,外力作用增強,從燕山運動到新構造運動,主要受外力作用,既破壞又建設。廬山大致從九奇峰——仰天坪一線為界,分為南北兩段。九奇峰一帶發育一系列逆掩斷層,同時又受巖性影響,在地貌上出現奇峰林立,谷嶺相對的現象。
由構造(褶皺和斷層)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5列,由南向北,高度逐漸降低,山脊之間為谷地,主要有4列,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東——南西走向。
1、褶皺構造地貌分述如下:
(1)五老峰單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斷層陷落于山南,平均高1358米。
(2)大月山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構造控制,走向北東——南西,主要由石英巖組成。高1453米。
。3)虎背嶺單面山:它是虎背嶺倒轉背斜背翼斷餡厚殘留的南翼,成為單斜層及單面山。
。4)東谷(又稱中谷):蓮谷向斜谷,受牯嶺向斜所控制,位于女兒城北側,兩谷地本來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為受剪刀峽斷層的錯東的錯東影響,故使蓮谷向東北傾斜,而東谷向西南傾斜。
。5)王家坡向斜西北為大馬頸背斜:大馬頸向西南延伸為虎背嶺背斜;⒈硯X背斜與東谷向斜之間發育了與大校廠相應的西谷次成谷和牯牛嶺次成山。1、冰蝕地貌
。1)、冰斗:大坳冰斗等。
。2)、冰川谷:大校場等。
。3)、羊背石:如琴湖旁的羊背石。
。4)、冰窖:東谷等。
2、冰磧地貌
。1)、終磧壟:如花寺內。
(2)、側磧:如裁縫嶺側磧。
(3)、漂礫:如西谷的“飛來石”。
四、氣候概況
廬山地處我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域,氣候狀況受到大范圍氣候狀況的制約,具有鮮明的季風氣候。以牯嶺為參照系,年平均氣溫為11、5℃,比同緯度平原地區年平均氣溫低5~6℃,與北京年平均氣溫11、6℃幾乎相等,這相當于牯嶺緯度向北推移10°。盛夏時,長江中下游河谷和鄱陽湖盆地一片熱浪,而廬山雖處于這片夏熱中心,卻與"長江火爐"形成鮮明對照。牯嶺7月份平均氣溫為22、6℃,比山下九江、星子低7℃,這與自由大氣氣溫垂直遞減(0、6℃/100米)基本相符合,在相同天氣狀況下,夏日午后最熱的時刻,牯嶺氣溫比九江低10℃,比星子低7、8℃。牯嶺極端只有32℃,故而有"清涼世界"的美譽。有趣的是,牯嶺的英譯文Kuling便是從英語Cooling(清涼)一詞演變而來的。廬山是一座中山,與周圍平原地區相比較,卻具有山地氣候特色,表現出夏短冬長,春遲秋早的四季特色。牯嶺的四季,同山下九江、星子相比,夏季短85天,7月進初夏,季節開始落后一個半月,"走走過場"便悄然而去了;冬季早早"叩響山門",提前一個月來臨,延后一個月遲遲不愿結束,冬季幾乎比山下長兩個月;春季姍姍來遲,三月桃花四月開,明媚的春光常常伴隨著云霧,使春光神"半抱琵琶半掩面";天高云淡的秋季,云霧偏少,顯現廬山真面目的機會增多,和九江,星子相比,秋季的來去都提前一個月左右,而秋季的長短差別不明顯。冬日的廬山,仿佛是聳立在江湖間的一座瓊島。牯嶺1月份多年平均氣溫為—0、1℃,極端最低氣溫,也曾在水銀柱—16、8℃的刻度上停留過。
五、植被概況
廬山由于山地自然條件的復雜性,許多植物比平原更有條件保存下來。為保存古老類型,如鵝掌楸、擦木、大血藤、紫樹等和引進新的植物種類,提供了有利條件。早在本世紀之初,中國植物學奠基人之一的胡先嘯教授,便對廬山的植物社會進行過調查;秦仁昌、陳封懷等教授也相繼作過研究。他們三人于1934年在廬山建立了中國第一座正規的、供研究的植物園——廬山植物園。從國內外相繼引種3千余種植物,總數達到3000余種。
廬山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域,東部常綠闊葉林亞區域,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植被上顯示出由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向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過渡特征。廬山植物有兩大特色:一是杜鵑花種類繁多,植物園已建成擁有300余種杜鵑花的國際友誼杜鵑園;二是裸子植物豐富,植物園擁有裸子植物260余種,被稱為松、杉、檜、柏的活標本園,為中國之冠。
廬山植物區系中,中國特有成分,目前已知的主要有:青錢柳、大血藤、八角蓮、鵝掌楸、血水草、牛鼻栓、杜仲、喜樹、香果樹、長年蘭等。其它殘遺種,裸子植物中有銀杏、金錢松、柳杉、三尖杉、粗榧等;被子植物中尚有連香樹、楓香、玉蘭、糙葉樹等。從以上概述,可以看出廬山植物區系成分豐富、起源古老和南北植物區系成分交匯過渡特征。
廬山植被的分布規律
廬山在自然植被上,其水平地帶是常綠闊葉林,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熱狀況的垂直分異,深刻地制約著植被的垂直分布,由山麓到山頂的分布規律是:常綠闊葉林——常綠及落葉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根據廬山植被垂直分布的特點,可以分為三個垂直帶)
廬山實習報告 篇4
實習目的:調查廬山的自然地理概況,主要是地貌、土壤和植被的概況。
實習時間: xx年8月1日至xx年8月8日
實習地點:江西省廬山
實習內容:廬山的自然地理概況。
[一]、概況:
廬山地處中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域,面江臨湖,山高谷深,具有鮮明的山地氣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霧日191天,年平均相對濕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溫度16.9攝氏度,夏季極端最高溫度32攝氏度。良好的氣候和優美的自然環境,使廬山成為世界著名的避暑勝地。
[二]、分述:
實習時間:xx年8月1日至xx年8月8日
實習內容:調查廬山主要植被類型及組成、結構動態和分布規律。
實習路線:8月2日下午:廬山牯嶺街大月山簡易公路植物園含鄱口。沿途認識植物。8月3日上午:廬山會址回龍路1000米處。下午:黃龍寺、三寶樹簡易公路。土壤植物綜合實習。8月8日:乘車下山,經秀峰觀察常綠闊葉林。
一、植物概況:
廬山植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6.6%。高等植物近3000種,在鐘靈清秀的廬山,更有集廬山植物景觀之大成的璀璨的山中明珠廬山植物園。
1、8月2日下午:廬山牯嶺街大月山簡易公路植物園,沿途認識植物。其中,廬山牯嶺街10種植物的科名、屬名:①、黃山松:松科、直條型。②、扁柏:柏科。③、馬掛木:木蘭科。④、化香樹:胡桃科,落葉闊葉樹。⑤、金錢松:松科。⑥、小葉柏了樹:安息香科、落葉闊葉樹。⑦、燈臺樹:回照科,落葉闊葉樹。⑧、大花金雞菊:菊科。⑨、胡桐樹:胡桐科。⑩、紅豆杉、柳杉和冷杉:三尖杉科。其次,廬山植物園10種植物科名、產地和用途:①、白花杜鵑:杜鵑花科,原產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用途:觀賞。②、杉木:杉科,原產河南、安徽、廣東、廣西。用途:材用。③、金縷梅:金縷梅科,原產廣西、湖北、江西。用途:觀賞。④、山茶:山茶科,原產云南。用途:觀賞及藥用。⑤、平枝荀子:薔薇科,原產陜西、四川、云南。用途:觀賞。⑥、南方鐵杉:松科,原產安徽、浙江、福建、湖南。用途:材用及觀賞。⑦、青桿:松科,原產河北、山西、陜西。用途:材用及觀賞。⑧、厚皮香:茶科。⑨、日本木槭:原產日本,用于觀賞。⑩、么錦杜鵑:杜鵑科,原產云南、貴州、江西。用途:觀賞、花作為藥用。
二、廬山群落類型:
廬山在自然植被上,由于它地處中亞熱帶,海拔1400多米,屬于我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域,離海700公里左右,在植被分布上,其水平地帶是常綠闊葉林,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熱狀況的垂直分異,深刻地制約著植被的垂直分布,導致植物群落類型多種多樣。從大的方面來分,主要分為兩部分:針葉林和闊葉林。
(一)、針葉林:
對于針葉林,我們所抽取的樣方有兩個點,一個是日照松林黃山松群落。另一個是8月3日上午在回龍路1000米處的扁柏林線狀植被。
1、黃山松群落:分布在牯嶺,屬于落葉闊葉林的一個群落。黃山松,又名中國臺灣松,它屬于陰性樹種,耐低溫,能在貧瘠的土壤中生長。一般分布在海拔800或850米以上至山頂的地段,在海拔1250米以上成為最主要的植被類型。我們所看到的絕大多數都是人工再種的,它屬于松科,裸子植物。黃山松與廣東的馬尾松有明顯的不同之處。黃山松枝條平直生長,主莖與枝條成直角,而馬尾松成銳角。馬尾松的葉子兩伸為一出,較長、細。而黃山松的葉子也是兩伸為一出,但較短、粗。
、佟⒘帜居涗洷恚航ㄈ悍N:黃山松:樹齡20年的有8株,50年的有4株,10年的有3株。平均高度為14米,胸徑50厘米,枝下高10米。樹冠幅度3米,生活型為果型。生活強度強。 ③、灌木樣方:2米×2米。第一層:細齒葉柃(覆蓋度為20%,高度為1.5-2.0米,生活型為高位芽,生活強度強,物候期為營養期)第二層:中華臘瓣花:(高度1.5米,2株,覆蓋度為20%,生活型為高位芽,生活強度強,物候期為營養期)第三層:滿山紅:(高度0.7~1.0米,1株,覆蓋度為5%,生活型為高位芽,生活強度強,物候期為營養期)第四層:野薔薇:(高度0.4米~1.2米,11株,覆蓋度為10%,生活型為高位芽,生活強度強,物候期為營養期)第五層:中華石楠:(覆蓋度為5%,高度為0.4米,生活型為高位芽,生活強度強,物候期為營養期)第六層:苧麻:(高度0.3米,7株,覆蓋度為5%,生活型為高位芽,生活強度強,物候期為營養期)。
廬山實習報告 篇5
實習目的:
調查廬山的自然地理概況,主要是地貌、土壤和植被的概況。
實習時間:
20xx年8月1日至20xx年8月8日
實習地點:
江西省廬山
實習內容:
廬山的自然地理概況。
實習生:
[一]、概況:
廬山,位于中國江西省北部,東經115度52分到116度零8分,北緯29度26分到29度41分,面積302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地帶面積500平方公里。北瀕一瀉千里的長江,南襟煙波浩渺的鄱陽湖,大江、大湖、大山渾然一體,險峻與秀麗剛柔相濟,素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
廬山地處中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域,面江臨湖,山高谷深,具有鮮明的山地氣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霧日191天,年平均相對濕度78%,每年7月到9月平均溫度16.9攝氏度,夏季極端最高溫度32攝氏度。良好的氣候和優美的自然環境,使廬山成為世界著名的避暑勝地。
[二]、分述:
廬山植物實習報告
實習時間:20xx年8月1日至20xx年8月8日
實習內容:調查廬山主要植被類型及組成、結構動態和分布規律。
實習路線:8月2日下午:廬山牯嶺街到大月山簡易公路到植物園到含鄱口。沿途認識植物。8月3日上午:廬山會址到回龍路1000米處。下午:黃龍寺、三寶樹簡易公路。土壤植物綜合實習。8月8日:乘車下山,經秀峰觀察常綠闊葉林。
一、植物概況:
廬山植物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76.6%。高等植物近3000種,在鐘靈清秀的廬山,更有集廬山植物景觀之大成的璀璨的“山中明珠”到廬山植物園。
1、8月2日下午:廬山牯嶺街到大月山簡易公路到植物園,沿途認識植物。其中,廬山牯嶺街10種植物的科名、屬名:①、黃山松:松科、直條型。②、扁柏:柏科。③、馬掛木:木蘭科。④、化香樹:胡桃科,落葉闊葉樹。⑤、金錢松:松科。⑥、小葉柏了樹:安息香科、落葉闊葉樹。⑦、燈臺樹:回照科,落葉闊葉樹。⑧、大花金雞菊:菊科。⑨、胡桐樹:胡桐科。⑩、紅豆杉、柳杉和冷杉:三尖杉科。其次,廬山植物園10種植物科名、產地和用途:①、白花杜鵑:杜鵑花科,原產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用途:觀賞。②、杉木:杉科,原產河南、安徽、廣東、廣西。用途:材用。③、金縷梅:金縷梅科,原產廣西、湖北、江西。用途:觀賞。④、山茶:山茶科,原產云南。用途:觀賞及藥用。⑤、平枝荀子:薔薇科,原產陜西、四川、云南。用途:觀賞。⑥、南方鐵杉:松科,原產安徽、浙江、福建、湖南。用途:材用及觀賞。⑦、青桿:松科,原產河北、山西、陜西。用途:材用及觀賞。⑧、厚皮香:茶科。⑨、日本木槭:原產日本,用于觀賞。⑩、么錦杜鵑:杜鵑科,原產云南、貴州、江西。用途:觀賞、花作為藥用。
二、廬山群落類型:
廬山在自然植被上,由于它地處中亞熱帶,海拔1400多米,屬于我國亞熱帶東部季風區域,離海700公里左右,在植被分布上,其水平地帶是常綠闊葉林,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熱狀況的垂直分異,深刻地制約著植被的垂直分布,導致植物群落類型多種多樣。從大的方面來分,主要分為兩部分:針葉林和闊葉林。
廬山實習報告 篇6
1、實習時間:20xx年8月1日至20xx年8月8日
2、實習內容:廬山地貌狀況;廬山構造地貌類型;廬山谷地地貌類型;廬山河流襲奪情況。
3、實習路線:8月4日:牯嶺——漢口峽——大校場——蘆林盆地;地貌實習。8月5日上午:牯嶺——西谷——錦繡谷——仙人洞——黃龍潭;地貌實習。8月6日:大月山——五老峰;地貌實習。8月7日:三疊泉;地貌實習。
一、地貌概況:
廬山是由北東——南西向斷裂作用上升而成的斷塊山,平面形態呈腎形,中部寬而向東北和西南逐漸收窄,長20多公里,最寬10多公里,最高峰為漢陽峰,高1474米。山體內的褶皺。斷層和單斜構造地貌都很明顯。此外,還有尚在爭論中的第四紀山岳冰川地貌。六十多年前,地質學家李四光經過反復考察和研究,認定廬山第四紀時發生多次冰川,并命名為:鄱陽冰期、鄱陽—大姑間冰期、大姑冰期、大姑—廬山間冰期、廬山冰期,為中國第四紀冰川地質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構造地貌類型:
由構造(褶皺和斷層)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五列,由南向北,高度逐漸降低,山脊之間為谷地,主要有四列。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東——南西走向。
。ㄒ唬、褶皺構造地貌分述如下:
1、8月6日:大月山——五老峰,進行地貌實習。五老峰單面山:它由五老峰背斜的北翼所成,其南翼因斷層陷落于山南。
2、青蓮寺——七里沖向斜谷:位于大月山與五老峰之間,發育在三疊泉向斜構造之上。
3、大月山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山受大月山背斜構造控制,走向北東——南西,主要由石英砂巖組成。
4、8月4日:牯嶺——漢口峽——大校場——蘆林盆地,進行地貌實習。大校場(谷地名稱)及西谷次成谷:前者在大月山與女兒城之間,后者位于虎背嶺與牯嶺之間,成因是牯嶺向斜兩翼的軟弱巖層受外力的強烈侵蝕,破壞而成,地貌特別低下,故成為谷地。
5、女兒城(山名)及牯嶺次成山:位于蓮谷——東谷的兩側,是牯嶺向斜的`兩翼,由于巖石堅硬未被侵蝕而成為低矮的山嶺。故稱為次成山,山嶺的相對高度不大。
6、東谷:(又稱中谷)——蓮谷向斜谷:受牯嶺向斜控制,位于女兒城北側。兩谷地本來向同一方向延伸,但因受剪刀峽斷層的錯動影響,故使蓮谷向東北傾斜。
7、虎背嶺單面山:它是虎背嶺倒轉背斜北翼斷陷后殘留的南翼,成為單斜層及單面山。
。ǘ、斷層構造主要地貌如下:
1、虎背嶺斷層崖地貌:它是因虎背嶺北側的蓮花洞大斷層把虎背嶺錯開,使其北翼斷落而成,該斷層崖在石門澗和蓮花洞一帶高達1000米,向東北方和西南方降低,斷層崖呈階梯狀,如好漢坡一帶呈二級階梯。
2、五老峰斷層崖地貌:因廬山壟正斷層切過五老峰背斜南翼而成,它在秀峰、海會一帶崖高達1000米,向東北方遞降,斷層崖亦分2~3級,斷崖受流水下切和溯源侵蝕,形成許多埡口,所謂五老峰就是五大埡口之間的山峰。
三、谷地地貌類型:
(一)、成因:發源于廬山的河流,主要是循軟弱巖層和地質構造發育,其流向主要是北東——南西,其次是橫切構造的而較新發育的河流。它們流向大都與上述流向垂直。
。ǘ、形態:河谷的形態十分特殊,這就是上游為寬谷,下游為峽谷,兩者之間出現裂點和瀑布。
1、寬谷:多發育在軟弱巖層之上,與地質構造相適應,且與巖層走向一致,谷寬而淺,谷地內覆蓋著第四紀堆積物。
2、峽谷:表示第四紀地殼上升,河流強烈下切而成。峽谷谷坡陡峭或階梯狀,縱比降大,多裂點和瀑布,表示幼年期河谷特征。
。ㄈ捁群蛵{谷的比較
1、寬谷是早期發育的老河谷,發育時間較長,它是在地殼穩定、地勢低矮的條件下形成,說明寬谷形成之時的當日廬山,高度比現在低矮得多。說明寬谷生成之后,廬山曾經發生強烈上升。
2、峽谷是年輕河谷。是在地殼強烈上升和河流復活下切而成的,說明寬谷生成之后,廬山曾經發生強烈上升。
3、從寬谷的高度和峽谷的下切深度表明,廬山上升量由中部向東北部遞減。
4、廬山之北的平原地帶,由于地殼下沉,河流下切成為沉溺河谷,有的河段被長江的河漫灘或自然堤隔開而成為湖泊,如九江附近的八里湖、甘棠湖、白水湖等。
5、廬山河流帶出的物質出山后,在出口外圍堆積成扇形地,這些古扇形地受切割后,成為階地狀,約有3級。三、河流襲奪
1、8月5日上午:牯嶺——西谷——錦繡谷——仙人洞——黃龍潭;地貌實習。錦秀谷襲奪河:西谷原來由虎背嶺南側向南西流入石門澗,但在天橋附近被向北西流的錦秀谷襲奪,證據:
、、花徑風口:風口段河谷是西谷自然延伸部分,谷內堆積物又與西谷相似,保持著棕紅色——棕黃色砂礫層及棕紅色網紋紅土風化殼。
、、天橋襲奪灣及裂點:在裂點(天橋)以上為寬谷(西谷),以下為峽谷(錦秀谷)。
襲奪時代為晚更新世之后,理由是裂點上溯不遠,西谷內由晚更新統棕黃色堆積物所覆蓋的谷底未受明顯的破壞。
2、8月7日:三疊泉;地貌實習。三疊泉襲奪河:原來的青蓮寺河向北東流,在三疊泉附近被向南流的河流溯源侵蝕,襲奪了青蓮寺谷,河流成直角拐彎,河流襲奪后,裂點向青蓮寺谷上溯2公里之遠,河流下切深度達150——300多米,可見襲奪時間應早于錦秀谷。
3、8月4日:牯嶺——漢口峽——大校場——蘆林盆地,地貌實習。東谷支流襲奪河:該小河切穿插女兒城山嶺,襲奪了大校場河上游,使大校場河上游原來向南西流入蘆林盆地的,現向北西流入東谷,造成漢口峽。
河流襲奪原因分析:廬山上升之前,山體內的河流已發育為成熟的老河谷階段,即河流循軟弱巖層發育和沿巖層走向(作北東向或南西向)流動。當山體上升后,新出現的北西向或南東向河流溯源侵蝕,由于它的流程短和縱比降大,故襲奪了北東——南西流向的河流。
廬山是一座地壘式斷塊山,外險內秀。具有河流、湖泊、坡地、山峰等多種地貌。主峰——大漢陽峰,海拔1474米;廬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間散布岡嶺26座,壑谷20條,巖洞16個,怪石22處。水流在河谷發育裂點,形成許多急流與瀑布,瀑布22處,溪澗18條,湖潭14處。著名的三疊泉瀑布,落差達155米。廬山奇特瑰麗的山水景觀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旅游觀賞價值。
[三]、結束語:
——廬山的自然美景,孕育滋養了廬山豐富的歷史文化,二者交相輝映,相得益彰,充分體現了廬山作為天下名山的獨特的魅力。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對廬山的世界性價值給予的評價:“廬山的歷史遺跡以其獨特的方式,融匯在具有突出價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極高的美學價值、與中華民族精神與文化生活緊密相聯的文化景觀!”
廬山實習報告 篇7
1、實習時間:20xx年8月1日至20xx年8月8日
2、實習內容:廬山土壤地帶性分布;廬山非地帶性土壤;廬山土壤的分布規律。
3、實習路線:8月2日下午:廬山牯嶺街——大月山簡易公路——植物園——含鄱口。8月3日上午:廬山會址——回龍路1000米處。下午:黃龍寺、三寶樹簡易公路。土壤植物綜合實習。
一、土壤形成的自然條件
第四紀以來的新構造運動,使廬山沿著斷裂上升為目前相對高度達1000~1400米的山地,為土壤垂直地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廬山在氣候上處于中亞熱帶的北緣,這決定了本區植被土壤垂直帶譜的性質;地貌和水文條件對土壤的形成和發育也起著一定的作用,影響到局部地區土壤發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帶性的土壤。
二、主要土壤類型
(一)垂直地帶性土壤
1、紅壤:
廣泛分布于海拔4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帶,植被為常綠闊葉林,馬尾松以及灌叢草本。成土母質主要為花崗巖、片麻巖、石英砂巖等殘積和殘積坡積物。從紅壤的顆粒組成來看,各層次間質地相當均勻,說明成土過程當中有紅壤化的性質。
2、黃壤:
黃壤分布于山麓地形比較低平的部位,或發育在粘重而排水不良的母質上,山地黃壤分布在900或800米以下的地帶,局部地區可達1000米左右。二者母質大都為花崗巖、砂巖、混合巖及第四紀風積物。
3、山地黃棕壤:
分布于海拔800(900)~1200米地帶的各種母質上,植被為常綠、落葉混交林,或灌木、草本,現以三寶樹簡易公路500米,海拔980米和三寶樹簡易公路100米,海拔930米這兩處的土壤剖面為例。
野外土壤調查記錄表3
日期:20xx年8月3日(陰、雨、晴)調查人:張雅蕓
土坑編號:00-3土坑類型:對照剖面
土坑地點:三寶樹簡易公路100米海拔930米地形部位:山麓
土壤名稱:山地黃棕壤地下水位:低
母質:沖積物+砂巖指示動植物:毛竹子、灌叢、草木
排灌情況:良好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圖:
土壤利用狀況:絕對自然保護區
土壤剖面圖Ao枯枝落葉層Ah有機質層發生層剖面深度(厘米)采樣深度(厘米)顏色質地結構干濕度松緊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體侵入體PH值
AoAhB1B2B3Bc0-77-4141-7070-9191-140>1405YR4/25YR5/47。5YR5/67。5YR6/85。5YR5/8暗灰棕紫棕淡棕暗黃橙淡棕紅中粘中重粘中粘輕粘中重粘團粒塊狀塊狀塊狀棱柱狀潤潤潮潤潮潤潮潮松緊緊緊很緊很多多少無無多多少無無無無5。15。45。15。15。4;
野外土壤調查記錄表4
日期:20xx年8月3日(陰、雨、晴)調查人:張雅蕓
土坑編號:00-4土坑類型:對照剖面
土坑地點:三寶樹簡易公路500米海拔980米地形部位:山麓
土壤名稱:山地黃棕壤地下水位:低
母質:坡積物指示動植物:純柳杉林
排灌情況:良好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圖:
土壤利用狀況:絕對自然保護區
土壤剖面圖Ao1Ao2AhABB1B2B3發生層剖面深度(厘米)采樣深度(厘米)顏色質地結構干濕度松緊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體侵入體PH值
Ao1Ao2AhABB1B2B30-33-77-2323-3838-5353-71>717。5YR4/47。5YR3/47。5YR5/610YR5/82。5YR6/6暗棕棕淡棕黃棕淡黃棕較粘較中粘較中粘中粘重粘團粒小團塊小團塊小團塊團塊濕潮潮潮潮潮濕松松松松緊多多多多多很多多多多多無無5。45。55。65。75。8
由表3和表4可知,山地黃棕壤全剖面呈較強的酸性反應。有機質全氮量含量較高。這說明,山地黃棕壤,隨氣候的冷濕,生物小循環的速度減緩,水解性酸隨深度的增加而減少,代換性酸明顯降低,代換量不高,吸收性復合體不飽和度達80%以上。土壤酸度以活性鋁為主。
4、山地棕壤
分布于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地,植被為落葉闊葉林,由于森林植被遭受破壞,目前大都成為灌叢草類,母質主要為砂巖,板巖的坡積物,局部地區以風積物為主,F以大月山去五老峰小路旁的土壤剖面為例。
野外土壤調查記錄表5
日期:20xx年8月6日(陰、雨、晴)調查人:張雅蕓
土坑編號:00-5土坑類型:主要剖面
土坑地點:大月山去五老峰小路旁50米,海拔200米處地形部位:山麓
土壤名稱:山地棕壤地下水位:低
母質:坡積物指示動植物:黃山松、灌木、草本
排灌情況:良好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圖:
土壤利用狀況:絕對自然保護區
土壤剖面圖AoAhB1B2發生層剖面深度(厘米)采樣深度(厘米)顏色質地結構干濕度松緊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體侵入體PH值
AoAhB1B20-77-2828-68>687。5YR2/27。5YR5/610YR5/8黑棕淡棕黃棕中粘中重粘重粘(有石礫)團粒小團塊團塊潮潮濕濕松緊緊多少少很多少很少無無5。55。35。3
由表5可知,山地棕壤的特點是:有機質含量較高;粘粒下移現象不甚明顯;由于山地降水較多,物質有一定的淋溶,土壤呈微酸性反應,土壤代換量不高,吸收復合體不飽合;代換性酸比前述土壤均低;吸收性鈣的含量遠比前述土壤為多。
。ǘ⒎堑貛酝寥
1、山地草甸土
這類土壤分布于山地比較平緩地段,植被為茂密的山地草甸群落。在生長季節中,土溫并不過低,草本植物生長高大而旺盛,不論地表或地下,都積累了大量的有機質,因此,土壤形成的生草過程旺盛,但由于暖濕的生長季節不長,土壤經常保持濕潤,有機質分解緩慢,較深的土層,積聚了大量的有機質,形成暗黑色或灰色的腐殖質層,F以大月山水庫下游海拔1100米處的土壤剖面為例。
野外土壤調查記錄表6
日期:20xx年8月6日(陰、雨、晴)調查人:張雅蕓
土坑編號:00-6土坑類型:主要剖面
土坑地點:大月山去五老峰小路旁50米,海拔200米處地形部位:水庫下游
土壤名稱:山地草甸土地下水位:高
母質:坡積物指示動植物:灌木、莎草、箭竹
排灌情況:周期性滯水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圖:
土壤利用狀況:絕對自然保護區
土壤剖面圖AoAhAh1J發生層剖面深度(厘米)采樣深度(厘米)顏色質地結構干濕度松緊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體侵入體PH值
AoAhAh1J0-66-2929-61>617。5YR4/47。5YR2/210YR5/2棕黑棕灰黃棕輕粘中重粘中重粘團粒小團塊塊狀-棱柱狀潮潮濕濕很松稍松緊很多多中少很多多少無無銹斑無無無5。25。65。5
由表6可知,山地草甸土的粉砂粒和粘粒含量均較高,特別是表層,隨深度增加,粘粒下降,這可能由于表中礦物粘化過程相當快,但小于1微米的粘粒含量,除表屋外,均較其它土壤偏低。
2、山地沼澤土
該土類分布于地勢平坦、低洼,容易積水之處,其有機質含量較高,粉砂粒含量也較高,粘粒也有一定的含量,心土常年或一年中有一段時期積水,土壤有機質分解程度較強,呈酸性反應;水解性酸較高,且隨深度的增加而減少。
3、古紅土
古紅土在我們8月2號實習的那個點上有出現,它分布在海拔1088米處,植被為針闊混交林和灌木草叢。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廬山地殼運動抬升的結果。第三世紀來,廬山氣候濕熱,風化殼粘粒含量高,較粘重,擋水效果明顯,水只能從土壤裂隙、植物根系流動,形成還原環境,氧化鐵還原,三價鐵還原為二價鐵,二價鐵溶解性強,二價鐵流去,顏色變淡,初步的網紋層為白色。另外,在1000多米還有網紋層,說明這是廬山在抬升過程當中形成的。
野外土壤調查記錄表I
日期:20xx年8月2日(陰、雨、晴)調查人:張雅蕓
土坑編號:00-I土坑類型:主要剖面
土坑地點:大月山簡易公路去植物園小路50米海拔1088米處。地形部位:山麓
土壤名稱:棕壤+埋藏古紅土地下水位:低
母質:坡積物+古紅土指示動植物:松木、灌木、草本
排灌情況:良好土壤剖面所在地示意圖:
土壤利用狀況:絕對自然保護區
土壤剖面圖AhABBB1B2發生層剖面深度(厘米)采樣深度(厘米)顏色質地結構干濕度松緊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體侵入體PH值
AhABBB1B25-2525-4343-7878-95>955YR5/25YR4/65YR5/85YR6/82。5YR5/8灰棕紅棕淡紅棕暗黃橙淡棕紅輕粘中粘中重粘中重粘重粘團粒小團塊團塊塊狀大塊狀潤潤潮潮濕潮潤潮潤很松稍松稍松很緊很緊多多中少少很多多中中少無無無5。25。55。35。55。4
由表I可知古紅土的典型特征是有網紋層。
三、土壤的垂直分布規律
廬山在“中國土壤區劃”中,屬于中國紅壤及黃壤帶中的華中山地紅壤、山地黃壤和山地棕色森林地區。400米以下山麓及山麓以外的丘陵和沉積階地為紅壤和黃壤分布區域;400--1200米之間山坡地帶,為黃壤和棕壤的分布區域;在1000米以上的山地,為山地棕壤和亞高山草甸土分布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