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精選范文 > 靈巖寺的導游詞(精選19篇)

靈巖寺的導游詞

發布時間:2022-08-08

靈巖寺的導游詞(精選19篇)

靈巖寺的導游詞 篇1

  大家好,歡迎大家光臨名剎古寺靈巖寺!今天我給諸位朋友做導游,我將盡我所能回答你們提出的問題,希望大家載興而來,滿意而歸。

  靈巖寺所處的這座秀麗的山巒,名叫靈巖山,是東岳泰山十二支脈之一。海拔687.3米,靈巖寺位于一山(泰山)、一水(泉城的泉水)、一圣人(曲阜)的山東黃金旅游線之間,(距泰山主峰約為10公里,距濟南40余公里)以其優美的自然景觀和燦爛珠古代文化,吸引無數海內外游人,自古就是聞名的旅游勝地,具有“海內四大名剎之首”(浙江天臺國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蘇南京棲霞寺)的盛名。靈巖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xx年榮獲國家首批4A級景區稱號。大家請看靈巖山與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對了,他的頂既不是圓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靈巖主峰為獅山,因為在遠處望去猶如一頭雄獅蹲伏在那里,所以稱為獅山,山的最高處有一巨大巖石,四壁如削,成為方形,所以最早時人們稱之為方山,北魏時《水經注》中稱之為玉符山,也是因為這塊巨石的形狀方方正正,像古代將軍的印璽〔古稱將軍印為玉符〕因而得名)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曾說“泰山之北最幽處,游泰山不游靈巖不成其游也。”的贊語,從寺院至山巔有殿閣36處,亭閣18座,文物眾多,古跡薈萃,北如蹲獅的方山,東如駱駝的朗公山,南如臥象的竹山。現在就讓我們去感受一下靈巖寺的風韻吧。

  我們現在來到山門〔金剛殿〕,金剛是金中最剛之意,比喻牢固、銳利、能摧毀一切的意思。金剛力士,是專門持金剛杵(古印度的一種兵器)守護佛法的天神。這個殿的風格屬明清建筑,塑有“哼哈二將”,專為把守大門守護佛法和寺院的安全。

  走過“聚善”小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二山門”,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內塑有護法四天王,(在印度佛教中,傳說在須彌山腰有一個山叫犍陀羅山,山有四峰,各有一王居住,各護一天下,四天王所居之天稱作四天王。中國內地佛教寺院中一般均有四天王塑像,他們各是:東方持國天王,其塑像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長天王,身為青色,持寶劍;西方廣目天王,身為紅色,手繞纏一龍;北方多聞天王,身為綠色,右手持傘,左手持銀鼠。他們各有一個從者,順次是乾闥婆,鳩 荼、龍、夜叉,還各有91子輔佐四王守護十方,據稱四天王各有八大名將,代為管理所屬各處山河,森林及其他地方的小神)建筑風格為單檐硬山頂,房梁五架,兩邊以穿插坊連成整體。柱頭上有一斗三升斗拱,其柱礎為復蓮式,系宋代遺物。殿內存有唐,宋,金,元,明,清歷代碑刻十七塊。記載了靈巖的歷史沿革及影響。另有鐘樓、鼓樓等附屬建筑(東邊為鐘樓,西邊為鼓樓,因為“晨鐘暮鼓”之說)。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大雄寶殿〕,原名為獻殿,是佛教寺院中的正殿,建于宋嘉佑年間(公元1102-1120xx年),是寺僧誦經禮佛的地方,明代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0xx年),魯藩捐塑三大士像于其內后,更名為大雄寶殿。建筑風格前后是不一樣的,前為外廊式卷棚頂,后為硬山頂。造型精巧玲瓏顯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現在殿堂是清朝中葉建造。清乾隆20xx年(公元1757年)愛新覺羅·弘歷皇帝來靈巖時,曾為此殿題“卓賜名蘭”額及“奇松爾日猶回向,詭石何心忽點頭”楹聯。殿內的石柱及柱礎,還是宋代的遺物。上額的彩畫也很形象生動,逼真,充滿生活氣息。殿前一平臺,是供高僧講經之用,

  〔摩頂松〕,位于大雄寶殿后西側有一株千年古柏,叫摩頂松,關于這個名字的來歷取于傳說故事。相傳唐僧去西域取經時,臨行前曾來靈巖寺,手摩松樹說道:“我要西去求佛,教汝枝長,歸時東向,使吾門弟子知之!”數年后,西指的樹枝果然忽向東指。寺僧見了說:我們師傅回來了摩頂松就是這個故事而得名的。有人可能要問,柏、松不同,為什么這株柏樹要稱松呢,因為“柏”與“悲”諧音,過去有人忌諱“悲”字故將柏改為松。后來有人在這棵樹的旁邊又栽上柿子樹,取“百(柏)事(柿)如意”之意。

  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宏偉壯觀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靈巖寺中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主體建筑。(建筑風格為單檐殿頂,面闊七間,進深四間,給人的感覺是非常宏偉壯觀的)。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創建的,宋代擴修,(唐宋時為寺中主殿,成為大雄寶殿),現在殿宇為明代的建筑,雖然自創建以歷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現在仍保存著唐宋的建筑風格。進到殿中,中置長方形須彌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間為吡戶遮那佛(藤胎),東為藥師佛(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西為阿彌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大家也許都看到西殿上有數以千計高30厘米的銅鑄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的。

  現在我們再來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羅漢泥塑,每尊羅漢身高101-120厘米,(據佛學文獻記載,為眾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沒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羅漢,千羅為花崗巖),而靈羅為藤木所制,顯得非常栩栩如氣。他擺脫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個塑像都以現實人物為基礎,神情狀貌非常生動,喜怒哀樂俱形于色,動態變化各有特征,堪稱海內無雙。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個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個個口目傳情,沒有一個相同的。羅漢身上用的是朱砂江,黃丹,雄黃,石綠,大青,天藍,茄皮紫等礦物質顏料。因此雖然年代已久,但顏色還是那么逼真。(這些羅漢的塑造年代,史料記載不詳),根據資料分析,羅漢系宋代塑造無疑,距今約有900余年。這些羅漢對我們現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學有非常高的價值,是中國泥塑遺存的藝術瑰寶之一。清末學者梁啟超來此游覽,把它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現代著名美術大師劉海粟觀后稱之為“靈巖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這正是對我國古代藝術才能的高度評價。現在梁眼和劉海粟所書之碑立于千佛殿前兩側。

  在千佛殿后面有一閣名〔御書閣〕,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專門為存放皇帝賜御書而建造的,現存建筑為明代遺物。原藏有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炅、真宗趙恒、仁宗趙禎等御書。金貞佑年間(公元1213-1220xx年)曾曹兵燹,珍藏御書盡毀,唯閣幸存。御書閣門楣的墻壁縫隙間長出一棵青檀,古枝縱橫,盤根錯節,狀若云朵,稱云檀或銀檀,(另外一株形似蛟龍,又稱龍檀,兩樹已有千年的高齡,為稀有樹種之一),視為一大勝景,這樣古怪的青檀在北方還是很少見的。青檀樹根下面是明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xx年)寺僧仁欽重刊篆書的“御書閣”匾額。順御書閣而下,千佛殿迄東,便是卓錫泉、雙鶴泉、白鶴泉,因為三泉相隔很近,故稱“五步三泉”。

  出了千佛殿可以看到東山峰有一怪石,狀如一個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禪杖,而后面的柏樹,活脫脫就是一對弟子,這塊怪石就叫〔朗公石〕。據《靈巖志》中記載:靈巖古稱方山,東晉時期高僧朗公于永和七年(公元351年)常到方山講經說法,講得猛獸歸服,亂石點頭,“靈巖”由此而得名。依山路攀登至此向東南眺望,可以清楚地看到五岳獨尊泰山。

  好,現在我們往西走,面前的這座塔為靈巖寺的最高建筑,〔辟支塔〕,是靈巖寺的重要標志。為什么叫辟支塔呢?辟支一詞為佛教用語,是梵語“辟支迦佛陀”簡稱為“辟支佛”,顧名思義辟支塔也就是佛塔。辟支塔建于唐天寶十二年(公元743年),宋淳儀五年(公元994年)重建,于嘉佑二年建成,歷時63年,距今900多年的歷史。該塔高54米,為八角九級十二檐的樓閣式磚塔。塔基刻有陰曹地府,酷刑場面的浮雕。塔身為青磚砌筑。東西南北四面設門。塔檐自下至上逐層遞減,一至四層為重檐,五至九層為單檐,收分得體,門窗古樸,顯得古香古色,莊嚴肅穆。塔頂是鐵制塔剎。有復缽,相輪,園光,仰月,寶珠組成。另外還有八根鐵鏈分別由救濟塔檐的八尊金剛拽引加固如果大家登上九級塔檐,可以盡覽靈巖風光。

  好的辟支塔參觀到這里,我們接著向西走,我們來到了靈巖寺的另一重要景點〔“墓塔林”〕,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靈巖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塊,其數量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國第二,它與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屬于磚塔,靈巖寺屬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異。有的高達數十尺,有的才尺許,底部都是帶有浮雕。

  〔惠崇塔〕是靈巖寺中最早的建筑,建于唐天寶年間(公元742-756年),塔高5.3米、為全石建筑,堪與坐落在濟南市歷城區柳埠鎮的四門塔相媲美。是唐代靈巖寺創建間慧崇的墓塔,(惠崇是靈巖寺貞觀年間的和尚,生前在靈巖勤于佛事,對靈巖寺做出了極大貢獻,它活了100多歲。)是重檐單層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寬3.74米,上面雕有獅頭,飛天,武士等圖案。南面辟半圓拱門,內為方形室。東西門均為飾門,是半掩式假門,雕有樂伎,舞伎等圖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藝術風格。塔頂以露盤,仰蓮,寶珠組成塔剎,這座塔是研究我國古代繪畫,雕刻藝術的珍貴字資料。在這些塔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和尚邵元于至正元年為靈巖寺等39代住持息庵禪師撰寫的《息庵禪師道行碑記》碑文。碑高1.63米,寬0.74米。郭沫若來此觀看后題詩道:“息庵碑是邵元文,求法來唐不讓仁,原作典型千萬代,相師相學倍相親”。可見息庵塔和邵氏題文是中日古代友好交往的佐證。

  〔積翠證盟殿〕亦稱證盟功德、方山證盟殿,是靈巖十二景之一,(十二景:漢柏、摩松頂、朗公石、可公床、一線天、對松橋、五步三泉、鏡池春曉、方山積翠、明孔晴雪)它依平面呈橢圓形,跨進殿門,正中雕有高約五米的釋迦佛像,東西兩壁各有一菩薩一尊,都是唐代造像。內有很多唐宋題記,明朝時龕外僧修方形石室,墻壁粉刷成朱紅色,故亦稱紅門。

  我們就游覽到這里,最后,衷心請大家對我的講解提出寶貴意見,熱情歡迎諸位朋友下次來。謝謝大家!

靈巖寺的導游詞 篇2

  山東,中國古老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這片偉大的土地不僅有名山大川、碧波萬頃,而且在漫長的文明歷史發展過程中孕育了非常燦爛的文明。山東的名勝古跡、山水風光舉不勝舉。

  各位朋友:

  歡迎大家來到環境清幽的佛門圣地靈巖寺來游覽。

  靈巖寺所處的這座秀麗的山巒,名叫靈巖山,是泰山的十二支脈之一。海拔687.3米,大家請看靈巖山與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對了,他的頂既不是圓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靈巖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海內四大名剎之首”(天臺國青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棲霞寺)的盛名。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曾說“靈巖是泰山背最幽絕處,游泰山而不至靈巖,不成游也。”現在就讓我們去感受一下靈巖寺的風韻吧。

  我們現在來到山門金剛殿,殿內塑有“哼哈二將”,專為把手大門守護寺院的安全,走過“聚美”小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二門山”,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內望有四大天王,建筑風格為單檐硬山頂,殿內有唐、宋、金、元、明、清碑碣十七塊。記載了靈驗的歷史沿革及影響。(東邊為鐘樓,西邊為鼓樓,因為“晨鐘暮鼓”之說)。

  朋友們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大雄寶殿,原為宋代的獻殿,明清重修。建筑風格前后是不一樣的,前為外廊式卷棚頂,后為硬山頂。造型精巧玲瓏顯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現在殿內的石柱及柱礎,還是宋代的遺物。上額的彩畫邊很生動逼真,充滿生活氣息。

  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宏偉壯觀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靈巖寺中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主體建筑。(建筑風格為單檐殿頂,面闊七間,進深四間,給人的感覺是非常宏偉壯觀的)。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創建的,宋代擴修,(唐宋時為寺中主殿,成為大雄寶殿),現在殿宇為明代的建筑,雖然自創建以歷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現在仍保存著唐宋的建筑風格。進到殿中,中置長方形須彌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間為吡戶遮那佛(藤胎),東為藥師佛(明成十三年)西為阿彌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大家也許都看到西殿上有許多高30厘米的銅鑄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的。

  現在我們再來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羅漢泥塑,(據佛學文獻記載,為眾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沒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羅漢,千佛山羅漢為花崗巖),而靈巖寺羅漢為藤木所制,顯得非常栩栩如生。他擺脫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個塑像都以現實人物為基礎,神情狀貌非常生動,喜怒哀樂俱形于色,動態變化各有特征,堪稱海內無雙。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個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個個口目傳情,沒有一個相同的。羅漢身上用的是朱砂紅、黃丹、雄黃、石綠、大青、天藍、茄皮紫等礦物質顏料。因此雖然年代已久,但顏色還是那么逼真。(這些羅漢的塑造年代,史料記載不詳),根據資料分析,可能是宋代塑造的。這些羅漢對我們現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學有非常高的價值,是中國泥塑遺存的藝術瑰寶之一。清末學者梁啟超為“靈巖泥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這正是對我國古代藝術才能的高度評價。

  (御書閣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專門為存放皇帝賜御書而建造的,現存建筑為明代遺物。)

  (除了千佛殿,您可以看到東山峰有一怪石,狀如一個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禪杖,而后面的柏樹,活脫脫就是一對弟子,這塊怪石就叫朗公石《神僧傳》中記載,東晉時期高僧來此山說法,講的“猛獸歸伏,亂石點頭”,朗公說“此山,靈邊,為我凈也;它時涅磐當埋于此”)

  好的,辟支塔參觀到這里。我們接著向西走,我們來到了靈巖寺的另一重要景點“墓塔林”,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靈巖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塊,其數量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國第二,它與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屬于磚塔,靈巖寺屬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異。有的高達數十尺,有的才尺許,底部都是帶有浮雕。在這些塔中,最早的就是這幢慧崇塔了,是唐代靈巖寺創建間慧崇的墓塔,(惠崇是靈巖寺貞觀年間的和尚,生前在靈巖勤于佛事,對靈巖寺做出了極大貢獻,它活了100多歲。)是重檐單層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寬3.74米,上面雕有獅頭、飛天、武士等圖案。南面辟半圓拱門,內為方形室。東西門均為飾門,是半掩式假門,雕有樂伎、舞伎等圖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藝術風格。塔頂以露盤、仰蓮、寶珠組成塔剎,這座塔是研究我國古代繪畫、雕刻藝術的珍貴字資料。

  《息庵禪師道行碑記》,日本和尚邵元為靈住持息庵禪師撰寫的。和翠證盟殿亦稱證盟功德,方山證盟殿,平面呈橢圓形,跨進殿門,正中雕有高約五米的釋迦佛像,東西兩壁各有菩薩一尊,都是唐代造像。內有很多唐宋提。明朝時,外僧修方形石室,增門朱紅色,故亦稱紅門。

靈巖寺的導游詞 篇3

  各位團友,大家好!今天我將帶領大家游覽靈巖寺。它地處長清縣萬德鎮東北七公里的靈巖山,位于泰山北麓主峰四十里處,是泰山的十二支脈之一。現在我們的游覽車已進入了靈巖山,這里群山環抱,峰巒清幽,松柏蒼翠,泉水清冽,風景十分秀麗。明代詩壇領袖王世貞曾贊美這里是“泰山背最清幽處”。靈巖山原名方山、玉符山。

  因山的主峰頂部高大雄偉,方方正正,很像將軍印而得名。至于靈巖這個名字的由來,則與朗公的故事有關。朗公是東晉高僧,山東地區的佛教領袖,他常騎一頭毛驢四處宣揚佛法,人們只要聽到他的驢叫,即“從者如流”。傳說朗公來方山說法時,聽眾達千人之多,不僅人聽得入迷,而且“猛獸歸伏,亂石點頭”。聽眾把這一異狀告訴朗公,朗公說:“此山靈也,不足怪!”于是方山改名為靈巖山,靈巖寺也由山得名。至今寺東面的朗公山上還有一塊高約十丈的奇石,遠看像一位老僧拄杖而行,后面的幾十棵松樹,像弟子隨侍于后。據說,這石頭就是朗公的化身。

  靈巖寺的始建人叫法定,傳說他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來此開辟山場,引泉建寺。那時的寺建在今天靈巖寺的北面,名叫神寶寺,隋代已有名氣。唐太宗貞觀年間(640年前后),在惠崇的主持下遷到此處,成為我國佛教神宗的據點,與浙江天臺國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蘇南京棲霞寺合稱為天下寺院“四絕”,而靈巖寺更被稱為四大名剎之首。唐高宗與武則天去泰山封禪時,就曾在此住宿,清乾隆皇帝也在這里建過行宮。相傳,靈巖寺鼎盛時期殿閣有四十余處,禪房五百多間,僧侶八百余人。禪宗提倡飲茶,從此飲茶盛行,是北方人開始以茶為飲料的原因之一。

  靈巖寺有證可考的歷史是自唐代惠崇開始,直至清代,而以宋代最為鼎盛。靈巖寺風光優美,殿宇崢嶸,布局宏偉,其中有極負盛名的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等,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自古就是游覽勝地,前人有“登泰山不至靈巖不成游”之說。

  現在大家看到的石坊是靈巖寺的第一道山門,建于清乾隆26年(1762年)。上面的“靈巖勝境”四個字就是乾隆皇帝御筆所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寺院廣場上的“大靈巖寺碑”是由元人文書訥題寫的。

靈巖寺的導游詞 篇4

  石坊南面這座山叫明孔山,山上峭壁上有一個天然的車輪大小,南北相通的圓形洞孔,光線透過,不論晴天、陰天都像一輪明月高懸天上,人稱“明孔洞”,也是傳說中法定禪師的面壁處。

  這是在靈巖寺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最負盛名的主體建筑——千佛殿。始建于唐朝貞觀年間,當時叫大雄寶殿。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明代嘉靖年間重建的。大殿是木結構建筑,闊七間,深四間,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單檐廡殿頂,檐角向上伸出,像振翅欲飛的大鳥。殿前的多棱石柱,古樸莊嚴,雕琢精美,是唐代原物,也是現存不多的文物精品。

  殿內四周墻壁上原有數以千計的,高約30厘米的木制小型佛像,故稱千佛殿。佛像表現的是分身釋迦牟尼集會講法的熱烈場面。但現在保存下來的不足半數。殿中央供奉著三尊大佛像,藤胎髹漆,塑于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年-1067年),東邊的是藥師佛,銅鑄,造于明憲宗成化13年(1477年),西邊是釋迦牟尼佛,也是銅鑄,造于明世宗嘉靖23年(1543年)。

  殿內最引人注目,為歷代稱道的是兩邊神座上的40尊宋代彩色泥塑的羅漢坐像。像高大約在101—120厘米左右。羅漢身上妝鑾均用天然礦物質顏料涂飾,故而永不褪色。人物形態、氣質刻畫細致傳神,表情動作無一雷同。或怒上心頭,或喜上眉梢,或托腮沉思,或慷慨激昂,個性鮮明,栩栩如生。連衣服上的皺褶,手臂上的青筋都分明可見。衣著打扮與人物性格十分貼切和諧,顯示了精湛的雕刻藝術。從泥塑的貼近現實的藝術風格上看,基本上是宋代作品。近代學者梁啟超稱它是“海內第一名塑”。當代藝術大師劉海粟于1983年11月23日參觀后題寫了“靈巖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的碑文。它是我國泥塑遺存的藝術珍品,是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也是研究我國佛教史的珍貴資料。

  千佛殿東西兩側老干龍鐘的漢柏下是蘇軾的詩碑,字跡龍飛鳳舞,為寶剎增色不少。其實,蘇軾并未來到過靈巖寺,這首詩是他在徐州登云龍山時而作。

靈巖寺的導游詞 篇5

  各位團友,大家好!今天我將帶領大家游覽靈巖寺。它地處長清縣萬德鎮東北七公里的靈巖山,位于泰山北麓主峰四十里處,是泰山的十二支脈之一。現在我們的游覽車已進入了靈巖山,這里群山環抱,峰巒清幽,松柏蒼翠,泉水清冽,風景十分秀麗。明代詩壇領袖王世貞曾贊美這里是“泰山背最清幽處”。靈巖山原名方山、玉符山。

  因山的主峰頂部高大雄偉,方方正正,很像將軍印而得名。至于靈巖這個名字的由來,則與朗公的故事有關。朗公是東晉高僧,山東地區的佛教領袖,他常騎一頭毛驢四處宣揚佛法,人們只要聽到他的驢叫,即“從者如流”。傳說朗公來方山說法時,聽眾達千人之多,不僅人聽得入迷,而且“猛獸歸伏,亂石點頭”。聽眾把這一異狀告訴朗公,朗公說:“此山靈也,不足怪!”于是方山改名為靈巖山,靈巖寺也由山得名。至今寺東面的朗公山上還有一塊高約十丈的奇石,遠看像一位老僧拄杖而行,后面的幾十棵松樹,像弟子隨侍于后。據說,這石頭就是朗公的化身。

  靈巖寺的始建人叫法定,傳說他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來此開辟山場,引泉建寺。那時的寺建在今天靈巖寺的北面,名叫神寶寺,隋代已有名氣。唐太宗貞觀年間(640年前后),在惠崇的主持下遷到此處,成為我國佛教神宗的據點,與浙江天臺國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蘇南京棲霞寺合稱為天下寺院“四絕”,而靈巖寺更被稱為四大名剎之首。唐高宗與武則天去泰山封禪時,就曾在此住宿,清乾隆皇帝也在這里建過行宮。相傳,靈巖寺鼎盛時期殿閣有四十余處,禪房五百多間,僧侶八百余人。禪宗提倡飲茶,從此飲茶盛行,是北方人開始以茶為飲料的原因之一。

  靈巖寺有證可考的歷史是自唐代惠崇開始,直至清代,而以宋代最為鼎盛。靈巖寺風光優美,殿宇崢嶸,布局宏偉,其中有極負盛名的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等,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自古就是游覽勝地,前人有“登泰山不至靈巖不成游”之說。

  現在大家看到的石坊是靈巖寺的第一道山門,建于清乾隆26年(1762年)。上面的“靈巖勝境”四個字就是乾隆皇帝御筆所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寺院廣場上的“大靈巖寺碑”是由元人文書訥題寫的。

  石坊南面這座山叫明孔山,山上峭壁上有一個天然的車輪大小,南北相通的圓形洞孔,光線透過,不論晴天、陰天都像一輪明月高懸天上,人稱“明孔洞”,也是傳說中法定禪師的面壁處。

  這是在靈巖寺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最負盛名的主體建筑——千佛殿。始建于唐朝貞觀年間,當時叫大雄寶殿。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明代嘉靖年間重建的。大殿是木結構建筑,闊七間,深四間,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單檐廡殿頂,檐角向上伸出,像振翅欲飛的大鳥。殿前的多棱石柱,古樸莊嚴,,雕琢精美,是唐代原物,也是現存不多的文物精品。

  殿內四周墻壁上原有數以千計的,高約30厘米的木制小型佛像,故稱千佛殿。佛像表現的是分身釋迦牟尼集會講法的熱烈場面。但現在保存下來的不足半數。殿中央供奉著三尊大佛像,藤胎髹漆,塑于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年-1067年),東邊的是藥師佛,銅鑄,造于明憲宗成化13年(1477年),西邊是釋迦牟尼佛,也是銅鑄,造于明世宗嘉靖23年(1543年)。

  殿內最引人注目,為歷代稱道的是兩邊神座上的40尊宋代彩色泥塑的羅漢坐像。像高大約在101—120厘米左右。羅漢身上妝鑾均用天然礦物質顏料涂飾,故而永不褪色。人物形態、氣質刻畫細致傳神,表情動作無一雷同。或怒上心頭,或喜上眉梢,或托腮沉思,或慷慨激昂,個性鮮明,栩栩如生。連衣服上的皺褶,手臂上的青筋都分明可見。衣著打扮與人物性格十分貼切和諧,顯示了精湛的雕刻藝術。從泥塑的貼近現實的藝術風格上看,基本上是宋代作品。近代學者梁啟超稱它是“海內第一名塑”。當代藝術大師劉海粟于1983年11月23日參觀后題寫了“靈巖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的碑文。它是我國泥塑遺存的藝術珍品,是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也是研究我國佛教史的珍貴資料。

  千佛殿東西兩側老干龍鐘的漢柏下是蘇軾的詩碑,字跡龍飛鳳舞,為寶剎增色不少。其實,蘇軾并未來到過靈巖寺,這首詩是他在徐州登云龍山時而作。

靈巖寺的導游詞 篇6

  各位朋友、各位來賓,大家好,歡迎大家光臨名剎古寺靈巖寺!今天我給諸位朋友做導游,我將盡我所能回答你們提出的問題,希望大家載興而來,滿意而歸。

  靈巖寺所處的這座秀麗的山巒,名叫靈巖山,是東岳泰山十二支脈之一。海拔687.3米,靈巖寺位于一山(泰山)、一水(泉城的泉水)、一圣人(曲阜)的山東黃金旅游線之間,(距泰山主峰約為10公里,距濟南40余公里)以其優美的自然景觀和燦爛珠古代文化,吸引無數海內外游人,自古就是聞名的旅游勝地,具有“海內四大名剎之首”(浙江天臺國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蘇南京棲霞寺)的盛名。靈巖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xx年榮獲國家首批4A級景區稱號。

  大家請看靈巖山與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對了,他的頂既不是圓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靈巖主峰為獅山,因為在遠處望去猶如一頭雄獅蹲伏在那里,所以稱為獅山,山的最高處有一巨大巖石,四壁如削,成為方形,所以最早時人們稱之為方山,北魏時《水經注》中稱之為玉符山,也是因為這塊巨石的形狀方方正正,像古代將軍的印璽〔古稱將軍印為玉符〕因而得名)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曾說“泰山之北最幽處,游泰山不游靈巖不成其游也。”的贊語,從寺院至山巔有殿閣36處,亭閣18座,文物眾多,古跡薈萃,北如蹲獅的方山,東如駱駝的朗公山,南如臥象的竹山。現在就讓我們去感受一下靈巖寺的風韻吧。

靈巖寺的導游詞 篇7

  靈巖寺旅游區位于濟南市長清縣萬德鎮境內,距104國道8公里,北依濟南,南靠泰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佛教圣地,總面積約50萬平方公里,以其悠久的宗教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內涵馳名于世,素有“游泰山不游靈巖,不成游也”之說。

  靈巖寺初建于東晉,興于北魏,盛于唐宋,列全國四大古剎之首。靈巖寺峰巒奇秀,風光旖旎,以風景幽深、泉石秀麗著稱于世。寺周群山環抱,深奧幽邃。寺內外摩頂松、千歲檀、朗公石、“鏡泄春曉”、“方山積翠”、“明孔晴雪”等勝景別具情趣。寺內古木蒼翠,怪石林立,殿宇崢嶸。靈洞曲澗、青峰翠巒環繞著古剎精舍,構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著名勝境有千佛殿、墓塔林、辟支塔、大雄寶殿等幾十處。

  其中最為引人入勝的是千佛殿內40尊宋代彩色泥塑羅漢,歷來為觀者和專家們贊譽不絕,梁啟超稱其為“海內第一名塑”;藝術大師劉海粟有“靈巖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此外,不少名勝古跡大都流傳著美麗動人的傳說,如辟支塔基裝飾的浮雕“地獄中的蓮花”、“最后的半庵摩勒罘”,反映的是阿育王的政治生活。

  駐足靈巖勝景,你會看到,這里群山環抱、巖幽壁峭;柏檀疊秀、泉甘茶香;古跡薈萃、佛音裊繞。這里不僅有高聳入云的辟支塔,傳說奇特的鐵袈裟;亦有隋唐時期的般舟殿,宋代的彩色泥塑羅漢像;更有“鏡池春曉”、“方山積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觀。故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有“靈巖是泰山背最幽絕處,游泰山不至靈巖不成游也”之說。

  近年來,靈巖寺的文物保護、旅游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己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每年都有百萬計的國內外游客來靈巖或觀光游覽、尋古訪幽;或登山健體、體察自然;或避暑消夏、商務會談。

靈巖寺的導游詞 篇8

  星期三晚上,我老爸說明天因為工作要去趟濟南,是要去找一位劉大爺,并且說可以帶我去玩玩。我一聽正合我意,二話不說就同意了。

  星期四早上,草草的吃完了早飯后,便踏上了去濟南的旅途。路上還以為能睡上一覺,結果還沒犯困呢,就先到了。

  我們通過與劉大爺的電話得知他在濟南的“兩岸咖啡廳”,在那里吃飯加談事,最后到了三點多才談完。老爸辦完事情以后,我們先去找旅館,因為只準備住一晚上,所以我們打算住個稍好一點的——錦江之星,一晚上七百多,但卻是兩個人的錢。

  旅館安排好后,我們就打算去逛逛了,但我們在路過大明湖時停住了腳步,直接進去了,之間大明湖好為壯觀,岸邊落有針葉無數,水面清澈而不見底,波光粼粼;再往里走,忽見一雄偉樓臺,走近,見匾上三大字——超然樓。因為進去需門票,所以我只露頭看了一眼,卻只一眼,許久不忘,因有一壁畫,高約三層樓(整棟建筑高約五層樓),精美細膩,金光閃閃,故許久不忘。再走便有游船,買票后我們上了船,這才見識了大明湖的巨大;上岸來,大雨傾盆,我們只得奔回車上。

  第二天一大清早,我們又來了趵突泉。進去沒兩步,先遇一泉,我們踏著過去后,涌泉水洗了洗臉,頓時精神百倍,往前走,大小泉無數,有井型,也有池型,不管怎樣,其中泉水皆可飲用。此地建筑與泉水交相輝映,所以有些古建筑也可進入。在出了一棟建筑后,見前方人山人海,將以巨大的方形東西圍住,圍得里三層外三層。我便好奇,擠過去一看,是一個大方水池,中間有三股泉水涌出,再向斜對面一望,見有一石塊,上寫三個大字——趵突泉,我立刻呆了,水深一米五,清澈見底,清澈的讓人認為是一米不到的水深,而且泉水能從一米五的水下涌出,說明這泉水涌出的力量大的驚人啊!在水面上看見的水的躍起確實在太壯觀了,而且巧的是三股泉水并成一排,一起涌,實在神奇呀!

  這次旅行,讓我對泉城的歷史悠久與宏偉壯觀有了新的認識啊!

靈巖寺的導游詞 篇9

  各位團友,大家好!今天我將帶領大家游覽靈巖寺。它地處長清縣萬德鎮東北七公里的靈巖山,位于泰山北麓主峰四十里處,是泰山的十二支脈之一。現在我們的游覽車已進入了靈巖山,這里群山環抱,峰巒清幽,松柏蒼翠,泉水清冽,風景十分秀麗。明代詩壇領袖王世貞曾贊美這里是“泰山背最清幽處”。靈巖山原名方山、玉符山。

  因山的主峰頂部高大雄偉,方方正正,很像將軍印而得名。至于靈巖這個名字的由來,則與朗公的故事有關。朗公是東晉高僧,山東地區的佛教領袖,他常騎一頭毛驢四處宣揚佛法,人們只要聽到他的驢叫,即“從者如流”。傳說朗公來方山說法時,聽眾達千人之多,不僅人聽得入迷,而且“猛獸歸伏,亂石點頭”。聽眾把這一異狀告訴朗公,朗公說:“此山靈也,不足怪!”于是方山改名為靈巖山,靈巖寺也由山得名。至今寺東面的朗公山上還有一塊高約十丈的奇石,遠看像一位老僧拄杖而行,后面的幾十棵松樹,像弟子隨侍于后。據說,這石頭就是朗公的化身。

  靈巖寺的始建人叫法定,傳說他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xx年)來此開辟山場,引泉建寺。那時的寺建在今天靈巖寺的北面,名叫神寶寺,隋代已有名氣。唐太宗貞觀年間(640年前后),在惠崇的主持下遷到此處,成為我國佛教神宗的據點,與浙江天臺國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蘇南京棲霞寺合稱為天下寺院“四絕”,而靈巖寺更被稱為四大名剎之首。唐高宗與武則天去泰山封禪時,就曾在此住宿,清乾隆皇帝也在這里建過行宮。相傳,靈巖寺鼎盛時期殿閣有四十余處,禪房五百多間,僧侶八百余人。禪宗提倡飲茶,從此飲茶盛行,是北方人開始以茶為飲料的原因之一。

  靈巖寺有證可考的歷史是自唐代惠崇開始,直至清代,而以宋代最為鼎盛。靈巖寺風光優美,殿宇崢嶸,布局宏偉,其中有極負盛名的千佛殿、辟支塔、墓塔林等,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自古就是游覽勝地,前人有“登泰山不至靈巖不成游”之說。

  現在大家看到的石坊是靈巖寺的第一道山門,建于清乾隆20xx年(1762年)。上面的“靈巖勝境”四個字就是乾隆皇帝御筆所書,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寺院廣場上的“大靈巖寺碑”是由元人文書訥題寫的。

  石坊南面這座山叫明孔山,山上峭壁上有一個天然的車輪大小,南北相通的圓形洞孔,光線透過,不論晴天、陰天都像一輪明月高懸天上,人稱“明孔洞”,也是傳說中法定禪師的面壁處。

  這是在靈巖寺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最負盛名的主體建筑——千佛殿。始建于唐朝貞觀年間,當時叫大雄寶殿。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明代嘉靖年間重建的。大殿是木結構建筑,闊七間,深四間,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單檐廡殿頂,檐角向上伸出,像振翅欲飛的大鳥。殿前的多棱石柱,古樸莊嚴,雕琢精美,是唐代原物,也是現存不多的文物精品。

  殿內四周墻壁上原有數以千計的,高約30厘米的木制小型佛像,故稱千佛殿。佛像表現的是分身釋迦牟尼集會講法的熱烈場面。但現在保存下來的不足半數。殿中央供奉著三尊大佛像,藤胎髹漆,塑于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年-1067年),東邊的是藥師佛,銅鑄,造于明憲宗成化20xx年(1477年),西邊是釋迦牟尼佛,也是銅鑄,造于明世宗嘉靖20xx年(1543年)。

  殿內最引人注目,為歷代稱道的是兩邊神座上的40尊宋代彩色泥塑的羅漢坐像。像高大約在101—120厘米左右。羅漢身上妝鑾均用天然礦物質顏料涂飾,故而永不褪色。人物形態、氣質刻畫細致傳神,表情動作無一雷同。或怒上心頭,或喜上眉梢,或托腮沉思,或慷慨激昂,個性鮮明,栩栩如生。連衣服上的皺褶,手臂上的青筋都分明可見。衣著打扮與人物性格十分貼切和諧,顯示了精湛的雕刻藝術。從泥塑的貼近現實的藝術風格上看,基本上是宋代作品。近代學者梁啟超稱它是“海內第一名塑”。當代藝術大師劉海粟于1983年11月23日參觀后題寫了“靈巖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的碑文。它是我國泥塑遺存的藝術珍品,是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也是研究我國佛教史的珍貴資料。

  千佛殿東西兩側老干龍鐘的漢柏下是蘇軾的詩碑,字跡龍飛鳳舞,為寶剎增色不少。其實,蘇軾并未來到過靈巖寺,這首詩是他在徐州登云龍山時而作。

靈巖寺的導游詞 篇10

  各位朋友:

  大家好!熱誠歡迎大家來靈巖寺游覽,今天我將陪伴大家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希望靈巖寺的優美風光和深厚佛教文化能給您留下終生難忘的記憶,希望我的解說能幫助您更好地認識靈巖,解讀靈巖,體驗靈巖的“靈驗”,帶一份靈巖勝水靈山的靈氣和快樂回家,與您的家人和同事們共享。

  靈巖寺蘊含了豐富的自然和文化積淀,素有“靈巖奇異出塵寰,壓盡江南萬重山”的美譽,加之與泰山一脈相承,不但歷代文人墨客趨之若鶩,就是歷代皇帝去泰山封禪也喜歡駐蹕此地。公園665年,唐高宗和武則天到泰山封禪曾在這里逗留十天之久。也許是兩口兒住得舒心,玩得開心,又深感靈巖護佑大唐盛世的靈驗之氣,回京后便降旨免除當時的齊州也就是現在的濟南一年半的賦稅。而大家所熟悉的乾隆皇帝,曾經八次駐蹕靈巖寺,留下一百多篇詩文。另外,自宋神宗熙寧三年至明代,靈巖寺的住持一律由皇帝欽定,可見其地位之高,名聲之大。唐朝名相李吉甫把靈巖寺與浙江天臺國清寺、南京棲霞寺和湖北江陵玉泉寺并稱“域內四絕”,靈巖寺位列其首。所以,靈巖寺不但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風景名勝區,而且也同泰山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特別是靈巖與靈驗諧音,人們在靈巖寺許下美好心愿,相信不久就會靈驗,很快變為現實。因此,來靈巖寺不但欣賞了優美的景色,而且也會因靈巖靈驗的寄托,助推您幸福的人生和光明的前程。 (萬德,靈巖廣場)

  各位朋友,在我們前行的右方,有座四壁陡峭,險峻難攀的山,由于它的山頂突起,酷似一只傲然高唱的胸雞,所以從前便

  取名叫做雞鳴山。傳說,雞鳴山上有只神雞,不但能報時辰,且知陰晴、曉禍福,還能勸人改惡從善。元朝時期,這一帶有一伙強盜,常常到雞鳴山下集結,之后便入戶搶劫偷盜,鬧的遠近村莊人心惶惶,夜不安寐。一天晚上,這伙強盜在山下剛剛商定行動計劃,準備出發,就聽到了雞叫聲。他們以為天就要亮了,便匆匆忙忙的作鳥獸散。回到賊窩,見天上星斗仍在上半夜,就又回到雞鳴山下,商討繼續作案的計劃。誰知剛欲動身,又聽到此起彼伏的雞鳴聲,只得又作鳥獸散。待他們行至半路,仰觀天上星斗剛剛移至半夜時分,就第三次返回山下,商議新的作案計劃。但是,經過這三次的往返折騰,東方真的破曉,山下村莊的大公雞們已經齊聲高唱了。強盜們驚得目瞪口呆,以為這是神仙顯靈,警告他們不要做壞事,于是他們商定,從此金盆洗手,改邪歸正,不再干那雞盜狗偷,傷天害理的勾當。從此,雞鳴山周圍百里之內,出現了夜不閉戶,雞犬不驚的安寧局面。雞鳴山從此得名,不但是靈巖寺的門戶,還被列為靈巖寺外八景之首。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正式進入靈巖寺這個禮佛向善、福緣靈驗之地了。

  靈巖山青水秀,人杰地靈,更有許多巧奪天工之處,我們行進方向的右邊,大約兩公里處的那座山叫做明孔山。明是光明的明,孔是洞孔的孔,顧名思義,那就是因為該山的崖峭壁上有個透明山洞而得名。大家可以仔細觀看,那鑲嵌在懸崖峭壁上的透明山洞,遠遠望去,山陰暗淡處那大如磨盤的耀眼光亮恰似明鏡高懸,皓月當空,令人嘆為觀止。正如許多奇景奇觀一樣,它也有一個美妙神奇的傳說。朗公和尚創建的靈巖寺因為遭到北魏太武帝的滅法之劫而毀為灰燼,法定大師重建靈巖寺時,由一條青龍為他引路,兩只老虎為他馱經,但當他將近靈巖時卻遇到一座插翅難過的絕壁高山。法定大師便雙手合十,面壁肅立,默念經文,不飲食長達三九二十七天,終于打動了菩薩心。菩薩令太陽

  神射穿巖石,絕壁高山頓時透出紅光數里。法定大師尋光而進,穿越明孔洞,到達現在的靈巖寺址,開始了他的復興大業,明孔洞也變永世不滅的留存在人間。現在的穿越題材影視劇充斥銀幕、熒屏,我們面前的明孔山明孔洞應該算是穿越劇的鼻祖了。有機會的話,大家可以實地穿越一下明孔洞,過把穿越癮。

  (黃茅崗)

  靈巖寺水秀山青,幽絕雅靜,引歷朝歷代無數文人墨客來此尋好詩覓佳句。咱們眼前的這座小山崗叫做黃茅崗,崗側的這座小亭子叫做黃茅亭。別看這座小亭子不入眼,他可是當年寺僧們迎接官員的地方,所以又叫接官亭。無論黃茅崗還是黃茅亭,之所以名聲顯赫是因為蘇東坡大學士于元豐八年八月二十日,因奉命下齊州祭祀泰山,過靈巖時酒后醉臥黃茅崗并賦詩一首。那首詩豪放不羈,頗顯有蘇大學士的典型的文風,詩云:“醉中走上黃茅崗,滿崗亂石如群羊。崗頭醉倒石作床,仰觀白云天茫茫,歌聲落谷秋風長。路人舉手東南望,指手大笑使君狂”。如今,這首詩鐫刻在千佛殿西側墻壁上,過一會大家一看便知。不僅東坡先生的詩意狂放醉游人,那豪放如游龍的筆法更令酷愛書法藝術的游人陶醉。所以,游人每每至此,必于黃茅亭中坐,更要在片麻石上躺,那“崗頭醉倒石作床,仰觀白云天茫茫”的瀟灑與放浪便于不知不覺中浸潤到肌膚與骨髓中去了,如果哪位游客朋友有興致的話,不妨去巖石上躺一躺,找回一些東坡先生狂放不羈的豪放情懷。

  (靈巖寺山門外)

  靈巖山最早的名字叫方山,也就是我們面前這座山。方山峰巔雄偉高大,四面陡如刀削,方方正正,形狀很像古代帝王的傳國玉璽。所以,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又稱它為玉符山。而“靈巖”的來歷則與靈巖寺的創始人朗公和尚有關。據傳說,朗公和

  尚創建之初,在山前講經說法,聽眾達一千多人,不但聽眾為他的精彩說法所打動,就連山上的巖石也為之點頭,大家據此說他經文講的精彩生動,他卻十分謙虛,說是那是因為此山有靈氣,于是,方山之名就逐漸被靈巖所代替,也就有了“靈巖靈驗”的佳話。所以就有了山門外的這通“大靈巖寺”碑。我們通過這個山門,便可進入聞名遐邇的大靈巖院內。但是,進山門之前我還要給各位游客朋友,特別是年輕的游客朋友介紹一景,那就是大靈巖寺碑(轉 載 于:w :靈巖導游詞)南邊的“鴛鴦檀”。

  所謂“鴛鴦檀”就是兩株胸圍分別為1.84米和2.2米的青檀樹。據有關資料介紹,我國有青檀樹皮造紙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用這種原料造出的紙細致綿潤,光潔如玉,紋理純凈,墨韻清晰,色澤耐久,吸水力強,揉搓無損,不蛀不腐,經久不變,享有“壽千年”之美譽,故又名“千年檀”。這兩棵千年檀,根部交織在一起,枝葉相吻相伴,雖樹心鏤空、依然輕篤意深,所以人們便喜歡叫他們做“鴛鴦檀”。成為情侶們連心定情的留影寶地。凡在此留有合影的夫妻,無不親密纏綿似鴛鴦,忠貞不渝如青檀。

  廣場正中這塊大靈巖寺碑,是元代文書納題寫,往前走為乾隆皇帝的御碑壁,內容是對靈巖寺景色的贊美。靈巖寺不僅景色秀美而且文物眾多,因為眾多文物的存在,靈巖寺獲得了很多的頭銜,1982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自然文化雙遺產;20xx年被確定為全國首批4A級景區。

  寺內現存北朝以來的寺院建筑遺址,宋代辟支塔、墓塔林、40尊宋代彩塑羅漢等著名景觀,現在我們可以逐一參觀。

  首先我們來到靈巖寺的山門——金剛殿,始建于元代,現為清代遺物,里面有護法金剛(1985年重塑),俗稱“哼哈二將”,塑在山門里,守護佛法寺院的安全。

  (進山門)

  我們腳下的這座小橋叫聚善橋,毫無疑問,凡踏上這座小橋的朋友必定是同心向善之人。橋下的這條無水小溪叫虎溪。據說,開挖此溪并建此聚善橋是仿效廬山慧遠僧人送客不過橋的故事。再加上靈巖寺是散布式庭院,與中國大多數寺院的中軸線式庭院建筑不同,僧人送客過此橋、此溪,便猶如將客人送出山門了。可見佛門中人也是十分講究客套禮數的。

  與聚善橋近在咫尺的這座古建筑就是靈巖寺的二山門——天王殿。這座殿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天王殿始建于金末元初,現存建筑為明代遺存,因殿內素有護法四大天王而得名。殿東側持寶劍者為增夫天王,持琵琶者為持國天王;殿西側,持傘者為多聞天王,手臂繞龍者為廣目天王。據說,四大天王手中所持法器蘊含“風、調、雨、順”之意,表達著農耕社會中人們的祝愿與期盼。歷史上傳說,大旱之年,地方官吏都會到靈巖寺祈雨,心到神知,非常靈驗。

  鐘鼓樓在寺院里是不可或缺的,靈巖寺也不例外。天王殿東側為鐘樓。是宋朝政和四年(1120xx年)至金夏統元年(1141年)間,由妙空和尚營建。后來不斷重建翻修,現存古樓為明代建筑。鐘是佛教法器,凡住持上堂、道法、說教都要撞鐘,所以,鐘聲又應該是寺院的號令。靈巖寺鐘樓上懸掛的銅鐘為明正統六年(公元1441年)用五千斤黃銅鑄造而成。鐘鳴時,山巒鏗鏘作應,繚繞蕩漾,讓人神清氣壯,聽來蕩氣回腸。鼓也是佛門法器,凡住持上堂、小參、普說、入室都要擊鼓。

靈巖寺的導游詞 篇11

  各位朋友:

  歡迎大家來到環境清幽的佛門圣地靈巖寺來游覽。

  靈巖寺所處的這座秀麗的山巒,名叫靈巖山,是泰山的十二支脈之一。海拔687.3米,大家請看靈巖山與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對了,他的頂既不是圓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靈巖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海內四大名剎之首”(天臺國青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棲霞寺)的盛名。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曾說“靈巖是泰山背最幽絕處,游泰山而不至靈巖,不成游也。”現在就讓我們去感受一下靈巖寺的風韻吧。

  我們現在來到山門金剛殿,殿內塑有“哼哈二將”,專為把手大門守護寺院的安全,走過“聚美”小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二門山”,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內望有四大天王,建筑風格為單檐硬山頂,殿內有唐、宋、金、元、明、清碑碣十七塊。記載了靈驗的歷史沿革及影響。(東邊為鐘樓,西邊為鼓樓,因為“晨鐘暮鼓”之說)。

  朋友們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大雄寶殿,原為宋代的獻殿,明清重修。建筑風格前后是不一樣的,前為外廊式卷棚頂,后為硬山頂。造型精巧玲瓏顯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現在殿內的石柱及柱礎,還是宋代的遺物。上額的彩畫邊很生動逼真,充滿生活氣息。

  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宏偉壯觀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靈巖寺中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主體建筑。(建筑風格為單檐殿頂,面闊七間,進深四間,給人的感覺是非常宏偉壯觀的)。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創建的,宋代擴修,(唐宋時為寺中主殿,成為大雄寶殿),現在殿宇為明代的建筑,雖然自創建以歷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現在仍保存著唐宋的建筑風格。進到殿中,中置長方形須彌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間為吡戶遮那佛(藤胎),東為藥師佛(明成十三年)西為阿彌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大家也許都看到西殿上有許多高30厘米的銅鑄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的。

  現在我們再來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羅漢泥塑,(據佛學文獻記載,為眾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沒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羅漢,千佛山羅漢為花崗巖),而靈巖寺羅漢為藤木所制,顯得非常栩栩如生。他擺脫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個塑像都以現實人物為基礎,神情狀貌非常生動,喜怒哀樂俱形于色,動態變化各有特征,堪稱海內無雙。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個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個個口目傳情,沒有一個相同的。羅漢身上用的是朱砂紅、黃丹、雄黃、石綠、大青、天藍、茄皮紫等礦物質顏料。因此雖然年代已久,但顏色還是那么逼真。(這些羅漢的塑造年代,史料記載不詳),根據資料分析,可能是宋代塑造的。這些羅漢對我們現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學有非常高的價值,是中國泥塑遺存的藝術瑰寶之一。清末學者梁啟超為“靈巖泥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這正是對我國古代藝術才能的高度評價。

  (御書閣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專門為存放皇帝賜御書而建造的,現存建筑為明代遺物。)

  (除了千佛殿,您可以看到東山峰有一怪石,狀如一個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禪杖,而后面的柏樹,活脫脫就是一對弟子,這塊怪石就叫朗公石《神僧傳》中記載,東晉時期高僧來此山說法,講的“猛獸歸伏,亂石點頭”,朗公說“此山,靈邊,為我凈也;它時涅磐當埋于此”)

  好的,辟支塔參觀到這里。我們接著向西走,我們來到了靈巖寺的另一重要景點“墓塔林”,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靈巖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塊,其數量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國第二,它與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屬于磚塔,靈巖寺屬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異。有的高達數十尺,有的才尺許,底部都是帶有浮雕。在這些塔中,最早的就是這幢慧崇塔了,是唐代靈巖寺創建間慧崇的墓塔,(惠崇是靈巖寺貞觀年間的和尚,生前在靈巖勤于佛事,對靈巖寺做出了極大貢獻,它活了100多歲。)是重檐單層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寬3.74米,上面雕有獅頭、飛天、武士等圖案。南面辟半圓拱門,內為方形室。東西門均為飾門,是半掩式假門,雕有樂伎、舞伎等圖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藝術風格。塔頂以露盤、仰蓮、寶珠組成塔剎,這座塔是研究我國古代繪畫、雕刻藝術的珍貴字資料。

  《息庵禪師道行碑記》,日本和尚邵元為靈住持息庵禪師撰寫的。和翠證盟殿亦稱證盟功德,方山證盟殿,平面呈橢圓形,跨進殿門,正中雕有高約五米的釋迦佛像,東西兩壁各有菩薩一尊,都是唐代造像。內有很多唐宋提。明朝時,外僧修方形石室,增門朱紅色,故亦稱紅門。

靈巖寺的導游詞 篇12

  各位朋友、各位來賓:

  大家好,歡迎大家光臨名剎古寺靈巖寺!今天我給諸位朋友做導游,我將盡我所能回答你們提出的問題,希望大家載興而來,滿意而歸。

  靈巖寺所處的這座秀麗的山巒,名叫靈巖山,是東岳泰山十二支脈之一。海拔687.3米,靈巖寺位于一山(泰山)、一水(泉城的泉水)、一圣人(曲阜)的山東黃金旅游線之間,(距泰山主峰約為10公里,距濟南40余公里)以其優美的自然景觀和燦爛珠古代文化,吸引無數海內外游人,自古就是聞名的旅游勝地,具有“海內四大名剎之首”(浙江天臺國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江蘇南京棲霞寺)的盛名。靈巖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xx年榮獲國家首批4A級景區稱號。

  大家請看靈巖山與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對了,他的頂既不是圓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靈巖主峰為獅山,因為在遠處望去猶如一頭雄獅蹲伏在那里,所以稱為獅山,山的最高處有一巨大巖石,四壁如削,成為方形,所以最早時人們稱之為方山,北魏時《水經注》中稱之為玉符山,也是因為這塊巨石的形狀方方正正,像古代將軍的印璽〔古稱將軍印為玉符〕因而得名)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曾說“泰山之北最幽處,游泰山不游靈巖不成其游也。”的贊語,從寺院至山巔有殿閣36處,亭閣18座,文物眾多,古跡薈萃,北如蹲獅的方山,東如駱駝的朗公山,南如臥象的竹山。現在就讓我們去感受一下靈巖寺的風韻吧。

靈巖寺的導游詞 篇13

  靈巖寺所處的這座秀麗的山巒,名叫靈巖山,使泰山的十二支脈之一。海拔687.3米,大家請看靈巖山與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對了,他的頂既不是園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靈巖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海內四大名剎之首”(天臺國青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棲霞寺)的盛名。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曾說“靈巖是泰山背最幽絕處,游泰山而不至靈巖,不成游也。”現在就讓我們去感受一下靈巖寺的風韻吧。

  我們現在來到山門金剛殿,殿內塑有“哼哈二將”,專為把手大門守護寺院的安全,走過“聚美”小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二門山”,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內望有四大天王,建筑風格為單檐硬山頂,殿內有唐,宋,金,元,明,清碑碣十七塊。記載了靈驗的歷史沿革及影響。(東邊為鐘樓,西邊為鼓樓,因為“晨鐘暮鼓”之說)。

  朋友們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大雄寶殿,原為宋代的獻殿,明清重修。建筑風格前后是不一樣的,前為外廊式卷棚頂,后為硬山頂。造型精巧玲瓏顯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現在殿內的石柱及柱礎,還是宋代的遺物。上額的彩畫邊很生動逼真,充滿生活氣息。

  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宏偉壯觀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靈巖寺中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主體建筑。(建筑風格為單檐殿頂,面闊七間,進深四間,給人的感覺是非常宏偉壯觀的)。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創建的,宋代擴修,(唐宋時為寺中主殿,成為大雄寶殿),現在殿宇為明代的建筑,雖然自創建以歷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現在仍保存著唐宋的建筑風格。進到殿中,中置長方形須彌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間為吡戶遮那佛(藤胎),東為藥師佛(明成十三年)西為阿彌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大家也許都看到西殿上有許多高30厘米的銅鑄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的。

  現在我們再來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羅漢泥塑,(據佛學文獻記載,為眾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沒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羅漢,千羅為花崗巖),而靈羅為藤木所制,顯得非常栩栩如氣。他擺脫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個塑像都以現實人物為基礎,神情狀貌非常生動,喜怒哀樂俱形于色,動態變化各有特征,堪稱海內無雙。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個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個個口目傳情,沒有一個相同的。羅漢身上用的是朱砂江,黃丹,雄黃,石綠,大青,天藍,茄皮紫等礦物質顏料。因此雖然年代已久,但顏色還是那么逼真。(這些羅漢的塑造年代,史料記載不詳),根據資料分析,可能是宋代塑造的。這些羅漢對我們現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學有非常高的價值,是中國泥塑遺存的藝術瑰寶之一。清末學者梁啟超為“靈巖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

靈巖寺的導游詞 篇14

  各位朋友:

  歡迎大家來到環境清幽的佛門圣地靈巖寺來游覽。

  靈巖寺所處的這座秀麗的山巒,名叫靈巖山,是泰山的十二支脈之一。海拔687.3米,大家請看靈巖山與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對了,他的頂既不是圓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靈巖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海內四大名剎之首”(天臺國青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棲霞寺)的盛名。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曾說“靈巖是泰山背最幽絕處,游泰山而不至靈巖,不成游也。”現在就讓我們去感受一下靈巖寺的風韻吧。

  我們現在來到山門金剛殿,殿內塑有“哼哈二將”,專為把手大門守護寺院的安全,走過“聚美”小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二門山”,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內望有四大天王,建筑風格為單檐硬山頂,殿內有唐、宋、金、元、明、清碑碣十七塊。記載了靈驗的歷史沿革及影響。(東邊為鐘樓,西邊為鼓樓,因為“晨鐘暮鼓”之說)。

  朋友們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大雄寶殿,原為宋代的獻殿,明清重修。建筑風格前后是不一樣的,前為外廊式卷棚頂,后為硬山頂。造型精巧玲瓏顯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現在殿內的石柱及柱礎,還是宋代的遺物。上額的彩畫邊很生動逼真,充滿生活氣息。

  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宏偉壯觀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靈巖寺中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主體建筑。(建筑風格為單檐殿頂,面闊七間,進深四間,給人的感覺是非常宏偉壯觀的)。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創建的,宋代擴修,(唐宋時為寺中主殿,成為大雄寶殿),現在殿宇為明代的建筑,雖然自創建以歷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現在仍保存著唐宋的建筑風格。進到殿中,中置長方形須彌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間為吡戶遮那佛(藤胎),東為藥師佛(明成十三年)西為阿彌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大家也許都看到西殿上有許多高30厘米的銅鑄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的。

  現在我們再來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羅漢泥塑,(據佛學文獻記載,為眾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沒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羅漢,千佛山羅漢為花崗巖),而靈巖寺羅漢為藤木所制,顯得非常栩栩如生。他擺脫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個塑像都以現實人物為基礎,神情狀貌非常生動,喜怒哀樂俱形于色,動態變化各有特征,堪稱海內無雙。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個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個個口目傳情,沒有一個相同的。羅漢身上用的是朱砂紅、黃丹、雄黃、石綠、大青、天藍、茄皮紫等礦物質顏料。因此雖然年代已久,但顏色還是那么逼真。(這些羅漢的塑造年代,史料記載不詳),根據資料分析,可能是宋代塑造的。這些羅漢對我們現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學有非常高的價值,是中國泥塑遺存的藝術瑰寶之一。清末學者梁啟超為“靈巖泥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這正是對我國古代藝術才能的高度評價。

  (御書閣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專門為存放皇帝賜御書而建造的,現存建筑為明代遺物。)

  (除了千佛殿,您可以看到東山峰有一怪石,狀如一個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禪杖,而后面的柏樹,活脫脫就是一對弟子,這塊怪石就叫朗公石《神僧傳》中記載,東晉時期高僧來此山說法,講的“猛獸歸伏,亂石點頭”,朗公說“此山,靈邊,為我凈也;它時涅磐當埋于此”)

  好的,辟支塔參觀到這里。我們接著向西走,我們來到了靈巖寺的另一重要景點“墓塔林”,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靈巖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塊,其數量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國第二,它與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屬于磚塔,靈巖寺屬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異。有的高達數十尺,有的才尺許,底部都是帶有浮雕。在這些塔中,最早的就是這幢慧崇塔了,是唐代靈巖寺創建間慧崇的墓塔,(惠崇是靈巖寺貞觀年間的和尚,生前在靈巖勤于佛事,對靈巖寺做出了極大貢獻,它活了100多歲。)是重檐單層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寬3.74米,上面雕有獅頭、飛天、武士等圖案。南面辟半圓拱門,內為方形室。東西門均為飾門,是半掩式假門,雕有樂伎、舞伎等圖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藝術風格。塔頂以露盤、仰蓮、寶珠組成塔剎,這座塔是研究我國古代繪畫、雕刻藝術的珍貴字資料。

  《息庵禪師道行碑記》,日本和尚邵元為靈住持息庵禪師撰寫的。和翠證盟殿亦稱證盟功德,方山證盟殿,平面呈橢圓形,跨進殿門,正中雕有高約五米的釋迦佛像,東西兩壁各有菩薩一尊,都是唐代造像。內有很多唐宋提。明朝時,外僧修方形石室,增門朱紅色,故亦稱紅門。

靈巖寺的導游詞 篇15

  靈巖寺所處的這座秀麗的山巒,名叫靈巖山,使泰山的十二支脈之一。海拔687.3米,大家請看靈巖山與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對了,他的頂既不是園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靈巖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海內四大名剎之首”(天臺國青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棲霞寺)的盛名。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曾說“靈巖是泰山背最幽絕處,游泰山而不至靈巖,不成游也。”現在就讓我們去感受一下靈巖寺的風韻吧。

  我們現在來到山門金剛殿,殿內塑有“哼哈二將”,專為把手大門守護寺院的安全,走過“聚美”小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二門山”,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內望有四大天王,建筑風格為單檐硬山頂,殿內有唐,宋,金,元,明,清碑碣十七塊。記載了靈驗的歷史沿革及影響。(東邊為鐘樓,西邊為鼓樓,因為“晨鐘暮鼓”之說)。

  朋友們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大雄寶殿,原為宋代的獻殿,明清重修。建筑風格前后是不一樣的,前為外廊式卷棚頂,后為硬山頂。造型精巧玲瓏顯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現在殿內的石柱及柱礎,還是宋代的遺物。上額的彩畫邊很生動逼真,充滿生活氣息。

  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宏偉壯觀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靈巖寺中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主體建筑。(建筑風格為單檐殿頂,面闊七間,進深四間,給人的感覺是非常宏偉壯觀的)。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創建的,宋代擴修,(唐宋時為寺中主殿,成為大雄寶殿),現在殿宇為明代的建筑,雖然自創建以歷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現在仍保存著唐宋的建筑風格。進到殿中,中置長方形須彌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間為吡戶遮那佛(藤胎),東為藥師佛(明成十三年)西為阿彌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大家也許都看到西殿上有許多高30厘米的銅鑄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的。

  現在我們再來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羅漢泥塑,(據佛學文獻記載,為眾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沒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羅漢,千羅為花崗巖),而靈羅為藤木所制,顯得非常栩栩如氣。他擺脫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個塑像都以現實人物為基礎,神情狀貌非常生動,喜怒哀樂俱形于色,動態變化各有特征,堪稱海內無雙。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個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個個口目傳情,沒有一個相同的。羅漢身上用的是朱砂江,黃丹,雄黃,石綠,大青,天藍,茄皮紫等礦物質顏料。因此雖然年代已久,但顏色還是那么逼真。(這些羅漢的塑造年代,史料記載不詳),根據資料分析,可能是宋代塑造的。這些羅漢對我們現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學有非常高的價值,是中國泥塑遺存的藝術瑰寶之一。清末學者梁啟超為“靈巖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

靈巖寺的導游詞 篇16

  靈巖寺,始建于東晉,距今己有1600多年的歷史。位于山東濟南市西南泰山北麓長清縣萬德鎮靈巖峪方山之陽。自晉代開始即有佛事活動,傳說僧朗曾在此建寺。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滅法,佛事遂廢,至孝明帝正光年間(520~525)再興。正光元年(520)法定禪師來此游方山,愛其泉石,重建寺院,逐漸興旺。此后,唐、宋、元、明各代為寺院盛期。最盛時有僧侶500余人,殿宇50余座,形成規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直至清乾隆十四年(1749),仍有殿宇36座,亭閣18座,無一不顯現出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高超的雕刻技藝。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寺歷史悠久,佛教底蘊豐厚,自唐代起就與浙江國清寺、南京棲霞寺、湖北玉泉寺并稱“海內四大名剎”,并名列其首。靈巖寺,現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首批4A級旅游區。

  駐足靈巖勝景,你會看到,這里群山環抱、巖幽壁峭;柏檀疊秀、泉甘茶香;古跡薈萃、佛音裊繞。這里不僅有高聳入云的辟支塔,傳說奇特的鐵袈裟;亦有隋唐時期的般舟殿,宋代的彩色泥塑羅漢像;更有“鏡池春曉”、“方山積翠”、“明孔晴雪”等自然奇觀。故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有“靈巖是泰山背最幽絕處,游泰山不至靈巖不成游也”之說。。

  靈巖寺,位于泰山西北麓靈巖山腳下。靈巖山是泰山十二支脈之一,主峰海拔668米。靈巖山原名方山,因山頂平坦,四壁如削而得名,又因山形似玉璽,亦稱玉符山。山之陽,是滿月蔥蘢

  山東靈巖寺地方特色

  的靈巖峪,曲折起伏的山巒向東西兩側延伸,靈巖寺就坐落在這翠谷之中[1] 。

  靈巖寺周圍的山嶺,主要由兩大部分構成,下層叫結晶基底,是距今24一26億年的太古代晚期侵入形成的中粗粒片麻狀二長花崗巖;上部稱沉積蓋層,為距今6億年的古生代寒武紀沉積形成的灰巖和頁巖,不整合覆于結晶基底之上,成為山嶺的主體。

  靈巖山一帶的地質構造,除了斷裂構造,還發育有重力滑動構造及其形成的各種褶皺構造,新構造運動也十分普遍而強烈,呈間歇性上升的趨勢。地層巖性、地質構造條件及各種地質作用,構成了靈巖山脈秀、奇、幽、奧四大特點。

  靈巖寺,自然景色壯美,這里石秀、巖峭、洞幽、泉甘、樹奇。有方山、獅山、香山、朗公山、明孔山、珠山、靈山、象山、雞鳴山、黃峴山;有巢鶴巖、朗公巖、拂日巖、仙人巖、雨花巖、快活巖;有麻衣洞、白云洞、觀音洞、黑云洞、涵云洞、朝元洞、老虎洞;有甘露泉、卓錫泉、白鶴泉、袈裟泉、石龜泉、上方泉、華嚴泉、朗公泉、神寶泉、觀彩泉、黃龍泉、臥象泉、擅抱泉;有漢柏、唐槐、宋銀杏、摩頂松、鴛鴦檀、龍鳳檀等古樹名木。

  靈巖寺,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動植物豐富。據統計:鳥類共80種,隸屬14個目,37科;獸類共5個目,9個科,15種;爬行類共4個目,5個科,9種;兩棲類1個目,2個科,4種;昆蟲共8個目,62個科,194種。共有管維束植物506種,隸屬95科313屬。其中野生植物317種,栽培植物189種,。靈巖主景區共有林地面積一萬余畝,分為針葉林、竹林、經濟林三大類。針葉林,主要以側柏構成的森林群;竹林,主要為淡竹;經濟林,包括蘋果、山楂、杏、核桃、柿子、棗、銀杏、香椿等樹種。靈巖景區中藥材資源豐富,共有42科,98種,常見的有枸杞、何首烏等。你若春天到這里來,還可品嘗到眾多的山間野菜。據調查,可食用野菜有15科,35種,常見的有藜、蓬子菜、馬齒莧、薺菜、藿香、薄荷、茵陳蒿、山菊花等。

靈巖寺的導游詞 篇17

  現在我們再來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羅漢泥塑,(據佛學文獻記載,為眾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沒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羅漢,千羅為花崗巖),而靈羅為藤木所制,顯得非常栩栩如氣。他擺脫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個塑像都以現實人物為基礎,神情狀貌非常生動,喜怒哀樂俱形于色,動態變化各有特征,堪稱海內無雙。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個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個個口目傳情,沒有一個相同的。羅漢身上用的是朱砂江,黃丹,雄黃,石綠,大青,天藍,茄皮紫等礦物質顏料。因此雖然年代已久,但顏色還是那么逼真。(這些羅漢的塑造年代,史料記載不詳),根據資料分析,可能是宋代塑造的。這些羅漢對我們現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學有非常高的價值,是中國泥塑遺存的藝術瑰寶之一。清末學者梁啟超為“靈巖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這正是對我國古代藝術才能的高度評價。

  (御書閣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專門為存放皇帝賜御書而建造的,現存建筑為明代遺物。)

  (除了千佛殿,您可以看到東山峰有一怪石,狀如一個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禪杖,而后面的柏樹,活脫脫就是一對弟子,這塊怪石就叫朗公石《神僧傳》中記載,東晉時期高僧來此山說法,講的“猛獸歸伏,亂石點頭”,朗公說“此山,靈邊,為我凈也;它時涅磐當埋于此”)

  好,現在我們往西走,面前的這座塔為靈巖寺的最高建筑,辟支塔,是靈巖寺的重要標志。為什么叫辟支塔呢?辟支一詞為佛教用語,是梵語“避支迦佛陀”簡稱為“避之佛”(避支塔建于唐天寶十二年,宋淳儀五年重建于嘉佑二年建成)歷時63年,距今900多年。該塔高54米,為八角九級十二檐的樓閣式磚塔。塔基刻有陰曹地府,酷刑場面的浮雕。塔身為青磚砌筑。東西南北四面設門。塔檐自下至上逐層遞減,一至四層為重檐,五至九層為單檐,收分得體,門窗古樸,顯得古香古色,莊嚴肅穆。塔頂是鐵制塔剎。有復缽,相輪,園光,仰月,寶珠組成。另外還有八根鐵鏈分別由救濟塔檐的八尊金剛拽引加固如果大家登上九級塔檐,可以盡覽靈巖風光。

  好的辟支塔參觀到這里,我們接著向西走,我們來到了靈巖寺的另一重要景點“墓塔林”,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靈巖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塊,其數量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國第二,它與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屬于磚塔,靈巖寺屬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異。有的高達數十尺,有的才尺許,底部都是帶有浮雕。在這些塔中,最早的就是這幢慧崇塔了,是唐代靈巖寺創建間慧崇的墓塔,(惠崇是靈巖寺貞觀年間的和尚,生前在靈巖勤于佛事,對靈巖寺做出了極大貢獻,它活了100多歲。)是重檐單層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寬3.74米,上面雕有獅頭,飛天,武士等圖案。南面辟半圓拱門,內為方形室。東西門均為飾門,是半掩式假門,雕有樂伎,舞伎等圖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藝術風格。塔頂以露盤,仰蓮,寶珠組成塔剎,這座塔是研究我國古代繪畫,雕刻藝術的珍貴字資料。

靈巖寺的導游詞 篇18

  歡迎大家來到環境清幽的佛門圣地靈巖寺來游覽。

  靈巖寺所處的這座秀麗的山巒,名叫靈巖山,使泰山的十二支脈之一。海拔687.3米,大家請看靈巖山與其他有什么不同呢?唉,對了,他的頂既不是園的也不是尖的而是方的,因此它又叫方山。又像一方官印,因此又叫玉符山。靈巖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海內四大名剎之首”(天臺國青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棲霞寺)的盛名。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曾說“靈巖是泰山背最幽絕處,游泰山而不至靈巖,不成游也。”現在就讓我們去感受一下靈巖寺的風韻吧。

  我們現在來到山門金剛殿,殿內塑有“哼哈二將”,專為把手大門守護寺院的安全,走過“聚美”小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二門山”,他建于明代,又叫天王殿,殿內望有四大天王,建筑風格為單檐硬山頂,殿內有唐,宋,金,元,明,清碑碣十七塊。記載了靈驗的歷史沿革及影響。(東邊為鐘樓,西邊為鼓樓,因為“晨鐘暮鼓”之說)。

  朋友們現在我們就來到了大雄寶殿,原為宋代的獻殿,明清重修。建筑風格前后是不一樣的,前為外廊式卷棚頂,后為硬山頂。造型精巧玲瓏顯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才能。現在殿內的石柱及柱礎,還是宋代的遺物。上額的彩畫邊很生動逼真,充滿生活氣息。

  現在我們面前的這座宏偉壯觀的大殿就是千佛殿,它是靈巖寺中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宏大的主體建筑。(建筑風格為單檐殿頂,面闊七間,進深四間,給人的感覺是非常宏偉壯觀的)。這座大殿是唐代高僧惠崇創建的,宋代擴修,(唐宋時為寺中主殿,成為大雄寶殿),現在殿宇為明代的建筑,雖然自創建以歷代重修,有些已非原物,但現在仍保存著唐宋的建筑風格。進到殿中,中置長方形須彌座座上有三尊大佛,中間為吡戶遮那佛(藤胎),東為藥師佛(明成十三年)西為阿彌陀佛(明嘉靖二十二年),大家也許都看到西殿上有許多高30厘米的銅鑄和木雕小佛,“千佛殿”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的。

  現在我們再來看一下大殿四周的四十尊羅漢泥塑,(據佛學文獻記載,為眾生造福。不知大家又沒有看到千佛山的十八羅漢,千羅為花崗巖),而靈羅為藤木所制,顯得非常栩栩如氣。他擺脫了佛教塑像的固定形式,每個塑像都以現實人物為基礎,神情狀貌非常生動,喜怒哀樂俱形于色,動態變化各有特征,堪稱海內無雙。看,老者手上的青筋;那個憤怒者脖子上的青筋,個個口目傳情,沒有一個相同的。羅漢身上用的是朱砂江,黃丹,雄黃,石綠,大青,天藍,茄皮紫等礦物質顏料。因此雖然年代已久,但顏色還是那么逼真。(這些羅漢的塑造年代,史料記載不詳),根據資料分析,可能是宋代塑造的。這些羅漢對我們現在研究古代雕/塑,佛學有非常高的價值,是中國泥塑遺存的藝術瑰寶之一。清末學者梁啟超為“靈巖泥望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這正是對我國古代藝術才能的高度評價。

  (御書閣是唐代主持慧崇和尚專門為存放皇帝賜御書而建造的,現存建筑為明代遺物。)

  (除了千佛殿,您可以看到東山峰有一怪石,狀如一個老僧,身披袈裟,手柱禪杖,而后面的柏樹,活脫脫就是一對弟子,這塊怪石就叫朗公石《神僧傳》中記載,東晉時期高僧來此山說法,講的“猛獸歸伏,亂石點頭”,朗公說“此山,靈邊,為我凈也;它時涅磐當埋于此”)

  好,現在我們往西走,面前的這座塔為靈巖寺的最高建筑,辟支塔,是靈巖寺的重要標志。為什么叫辟支塔呢?辟支一詞為佛教用語,是梵語“避支迦佛陀”簡稱為“避之佛”(避支塔建于唐天寶十二年,宋淳儀五年重建于嘉佑二年建成)歷時63年,距今900多年。該塔高54米,為八角九級十二檐的樓閣式磚塔。塔基刻有陰曹地府,酷刑場面的浮雕。塔身為青磚砌筑。東西南北四面設門。塔檐自下至上逐層遞減,一至四層為重檐,五至九層為單檐,收分得體,門窗古樸,顯得古香古色,莊嚴肅穆。塔頂是鐵制塔剎。有復缽,相輪,園光,仰月,寶珠組成。另外還有八根鐵鏈分別由救濟塔檐的八尊金剛拽引加固如果大家登上九級塔檐,可以盡覽靈巖風光。

  好的辟支塔參觀到這里,我們接著向西走,我們來到了靈巖寺的另一重要景點“墓塔林”,這里面有唐宋至明代靈巖寺住持僧人的墓塔167座,墓碑81塊,其數量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居全國第二,它與少林寺的塔又不同,少林寺屬于磚塔,靈巖寺屬于石塔,年代不一造型各異。有的高達數十尺,有的才尺許,底部都是帶有浮雕。在這些塔中,最早的就是這幢慧崇塔了,是唐代靈巖寺創建間慧崇的墓塔,(惠崇是靈巖寺貞觀年間的和尚,生前在靈巖勤于佛事,對靈巖寺做出了極大貢獻,它活了100多歲。)是重檐單層方石塔,全部石砌,通高5.30米,寬3.74米,上面雕有獅頭,飛天,武士等圖案。南面辟半圓拱門,內為方形室。東西門均為飾門,是半掩式假門,雕有樂伎,舞伎等圖案,保留六朝,隋代的藝術風格。塔頂以露盤,仰蓮,寶珠組成塔剎,這座塔是研究我國古代繪畫,雕刻藝術的珍貴字資料。

  《息庵禪師道行碑記》,日本和尚邵元為靈住持息庵禪師撰寫的。

  和翠證盟殿亦稱證盟功德,方山證盟殿,平面呈橢圓形,跨進殿門,正中雕有高約五米的釋迦佛像,東西兩壁各有一菩薩一尊,都是唐代造像。內有很多唐宋提.明朝時,外僧修方形石室,增門朱紅色,故亦稱紅門。

靈巖寺的導游詞 篇19

  星期三晚上,我老爸說明天因為工作要去趟濟南,是要去找一位劉大爺,并且說可以帶我去玩玩。我一聽正合我意,二話不說就同意了。

  星期四早上,草草的吃完了早飯后,便踏上了去濟南的旅途。路上還以為能睡上一覺,結果還沒犯困呢,就先到了。

  我們通過與劉大爺的電話得知他在濟南的“兩岸咖啡廳”,在那里吃飯加談事,最后到了三點多才談完。老爸辦完事情以后,我們先去找旅館,因為只準備住一晚上,所以我們打算住個稍好一點的——錦江之星,一晚上七百多,但卻是兩個人的錢。

  旅館安排好后,我們就打算去逛逛了,但我們在路過大明湖時停住了腳步,直接進去了,之間大明湖好為壯觀,岸邊落有針葉無數,水面清澈而不見底,波光粼粼;再往里走,忽見一雄偉樓臺,走近,見匾上三大字——超然樓。因為進去需門票,所以我只露頭看了一眼,卻只一眼,許久不忘,因有一壁畫,高約三層樓(整棟建筑高約五層樓),精美細膩,金光閃閃,故許久不忘。再走便有游船,買票后我們上了船,這才見識了大明湖的巨大;上岸來,大雨傾盆,我們只得奔回車上。

  第二天一大清早,我們又來了趵突泉。進去沒兩步,先遇一泉,我們踏著過去后,涌泉水洗了洗臉,頓時精神百倍,往前走,大小泉無數,有井型,也有池型,不管怎樣,其中泉水皆可飲用。此地建筑與泉水交相輝映,所以有些古建筑也可進入。在出了一棟建筑后,見前方人山人海,將以巨大的方形東西圍住,圍得里三層外三層。我便好奇,擠過去一看,是一個大方水池,中間有三股泉水涌出,再向斜對面一望,見有一石塊,上寫三個大字——趵突泉,我立刻呆了,水深一米五,清澈見底,清澈的讓人認為是一米不到的水深,而且泉水能從一米五的水下涌出,說明這泉水涌出的力量大的驚人啊!在水面上看見的水的躍起確實在太壯觀了,而且巧的是三股泉水并成一排,一起涌,實在神奇呀!

  這次旅行,讓我對泉城的歷史悠久與宏偉壯觀有了新的認識啊!

靈巖寺的導游詞(精選19篇) 相關內容:
  • 技能比賽主持詞(精選19篇)

    尊敬的各位評委,來賓,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下午好!炎炎的夏日點燃了我們年輕的激情,正值青春的我們奮發向上,渴望展現自我,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辦的數學科學學院“千帆揚師海”師范技能大賽就是一個展現數科學子風采的大舞臺。...

  • 結婚證明書怎么寫(通用16篇)

    青島市城鎮職工生育保險計劃生育手術證明信(存根)醫院:茲有我單位 同志(已婚未育、已婚已育),經核準符合計劃生育政策,同意實行(輸精管結扎、輸卵管結扎、人工流產、引產)手術。請接洽。...

  • ktv員工培訓方案(精選15篇)

    一、培訓對象各小學領導及教師、社區教育工作者、從事家長培訓的各機構培訓師、婚姻家庭咨詢指導工作者、家庭服務工作者、有志于小學家庭教育的各界人士、專注于自我成長的廣大幼兒家長等。...

  • 八里溝導游詞(通用16篇)

    八里溝的景色非常秀美,兩岸山峰連綿,山勢奇絕;腳下溪水潺潺,水流湍急處,水花飛濺,如飛珠滾玉一般;平穩處是碧綠澄清,在這一片綠色的山水中顯得分外妖嬈。八里溝給我留下了第一美好的印象。...

  • 死亡證明書怎么開(通用16篇)

    居委會證明茲有我居委會戶籍(常住)居民 ,性別 ,年齡 歲,身份證號碼為 ,戶籍地址 ,現住地址 ,死者家屬自報于 年 月 日因 (死因分類:疾病、年老、其他原因)在 (死亡地點)死亡,家屬對死因無異議,初步判斷死因無可疑,請協助辦理死亡...

  • 西湖的導游詞(精選15篇)

    各位同學:你一定聽說過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名言吧!其實,把杭州比喻成人間天堂,是因為有了西湖,唐朝大詩人白居易離開杭州時還念念不忘西湖,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西湖這么美,當然孕育著許多奇妙動人的傳說。...

  •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調研報告(通用20篇)

    在這個漫長的暑假中,我接受我院學生會的倡議,積極參加學校內外組織的的各種假期社會實踐活動。作為一名未來要邁入社會的學生,深入社會、實踐鍛煉是一門必經的功課。...

  • 堅守演講稿(精選19篇)

    告別象牙塔白衣飄飄的年代,我走上了人生的三尺講臺,__小學便成為我人生里心心相連的四個大字,整潔的校園、熱情的老師、一張張燦爛笑容的臉,讓我這個一年級的班主任新鮮不已,我每天清查學生到校情況,準備學生午餐,組織學生安全回家...

  • 城區幼兒園安全接送協議書(精選10篇)

    幼兒園安全接送協議書尊敬的家長:關愛幼兒的身心健康,保證幼兒的安全,是幼兒園和家長的共同責任,為達到家園一致教育的良好效果,特制訂如下安全接送協議,望家長配合。...

  • 精選范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本溪市| 宁陕县| 荣成市| 平凉市| 海晏县| 南通市| 庐江县| 浦城县| 高雄市| 邯郸县| 高阳县| 崇礼县| 翁牛特旗| 山阴县| 赤城县| 华坪县| 青铜峡市| 遂昌县| 桦川县| 延寿县| 呼和浩特市| 尖扎县| 舒城县| 阿坝| 开远市| 石屏县| 木兰县| 弥渡县| 江永县| 建阳市| 榆中县| 鹤庆县| 榆树市| 江孜县| 登封市| 津南区| 新兴县| 海林市| 陇南市| 灌云县| 五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