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后的心得體會(精選10篇)
勞動后的心得體會 篇1
軍訓意味著什么呢答案有很多種。有的人說意味著地獄生活的來臨,有人說意味著自由的銷聲匿跡,還有人說......對于我來說,軍訓就是我一生的前奏。
軍訓中的喜怒哀樂,不就是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嗎僅僅的.5天時間就讓我感受到生活的艱辛,軍訓中的每一個動作都好比是人生中的一道坎,過去了會海闊天空,過不去就只有一邊流淚,一邊懊悔的份。
我的軍訓生活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我也有過中途放棄的念頭,也有過逃避訓練的想法,可是我并沒有讓這些想法變為現實,因為有我的朋友在鼓勵我,說他們不想家我是決不信的,但是他們還能堅持下去,堅持到底。人生中需要知己,但更需要去跟朋友做比照,激發自己的斗志,給自己信心,教官曾經對我說過:別人能做到的事,我也一樣能做,而且要比他做的更好。
“面子是別人給的,臉是自己丟的〞這是營長說過的話。每個人都愛面子,只有自己做的更好,才會得到別人的信任,贊美。只有過了一個個坎坷,才能見到自己的美麗彩虹。
我會斗志昂揚的面對將來人生中的任何一個挫折,因為我堅信:我是最強的!!!
勞動后的心得體會 篇2
勞動創造了美,勞動是艱苦的,是勤勞者的擁有。
家里已經很長時間沒有打掃了,到處都是灰塵。今天,我們全家人出動大掃除。媽媽打掃廚房、客廳、衛生間,我和姐姐打掃臥室和陽臺,爸爸洗衣服。
唉,臥室是木地板,用著舒服,可擦著受罪呀!我先將抹布放在水盆中,結果用力過猛,水噴我一臉,還灑了一地。我拿兩個抹布,一個濕的,一個干的,先用濕的擦一塊,再用干的擦一塊,可是擦完后臟東西還在地上,媽媽告訴我:“先用濕布擦一遍把臟東西粘走,最后再用干抹布擦一遍。”我只好前功盡棄,從頭開始。姐姐提醒我:“要橫擦就一直橫擦,要豎擦就一直豎擦!”我按著木地板的位置擦,一塊一塊擦,由于我的方位隨時變化,我時不時就要來一個“乾坤大挪移”。
第一遍擦完了,該用干抹布擦。我想到一個辦法,把抹布鋪平,一腳踩一邊,像螃蟹橫走似的用腳擦,這樣還不用彎腰。我開始實行我的偉大計劃,剛開始還算順利,可后來挪動的時候,右腳踩住了左邊的抹布,左腳挪動時,腳下沒抹布,讓我摔了趔趄,真是險!我的臥室完成了,媽媽說:“地角錢擦了嗎?”“沒有”我說。我急忙跑回臥室擦地角線,我怎么這么粗心,竟把這個小地方忘了!
我和姐姐完工了,媽媽還在賣力的干。我和姐姐各打掃一個衛生間,我同意了,媽媽說:“馬桶也要擦!”我真后悔,可是答應的事不能反悔,我先把洗面臺擦了擦,整了整,就剩刷馬桶了。我拿起刷子,捏住鼻子,“蹭蹭蹭”的刷著,一些臟東西掉了,還有一些污垢還死皮賴臉的不走,我罷工,可想想,是自己使用,我閉上眼把我全部的力氣用上擦,馬桶干凈了,我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我們一家人足足干了一上午,把家打掃的一塵不染,通過這次勞動,我嘗到,勞動不僅是艱苦的,也有幸福的味道,成就的喜悅,勞動是有滋有味的。
勞動后的心得體會 篇3
勞動的滋味
今天,媽媽叫我拖地板,我一點兒都不想拖。可是,媽媽偏要我拖,沒辦法,我只好硬著頭皮拿起了拖把。
過了一會兒,我拖完一間房間,累的氣喘吁吁,滿頭大汗,汗水直往下流!我對媽媽說:“媽媽,現在可以休息一下了嗎?”媽媽說:“嗯,不錯,干得好!既然你那么棒,就順便拖一下書房吧!”我嘴里嘟囔著:勞動,原來那么辛苦啊!
但是“付出總有回報”!拖完后,看著干干凈凈的地板,我心里像吃了蜜糖一樣甜,我美美地想:看,我拖的地板多干凈啊!媽媽一定會表揚我的!于是,樂悠悠地走到媽媽身邊,撒嬌似的說:“媽媽,我拖完地板了,有沒有獎勵啊?”媽媽摸著我的頭,語重心長地笑著說:“你呀,真不懂事。媽媽每天拖地板,怎么沒見你給媽媽獎勵啊?”我低著頭,心里想:勞動是那么的辛苦,但得到的回報卻是甘甜的!每個人都應該多勞動,這樣才不會“長不大”,不是嗎?今天我拖了地板體會到了酸甜苦辣中“苦和甜”的滋味!這才體會到了“勞動的滋味”!
現在我終于品嘗到了勞動的滋味!以后,我一定要多勞動,成為媽媽得力的“小幫手”!
勞動后的心得體會 篇4
自從參加黨培訓,接受黨的教育以來,我系統地了解了黨的歷史、性質奮斗目標、建黨宗旨、組織制度和組織原那么等根本知識,并且通過上次的義務勞動,我對黨的認識水平有了更深一層的提高,更進一步理解了黨的根本路線以及為人民效勞真正含義,在學習、工作、生活等方面有了更加明確的方向和目標,更加堅信共產黨的最終目標——共產主義的社會制度終將實現,下面我將忠誠、老師地向黨匯報此次義務勞動給的心得體會。
對于從小在蜜罐中長大的我們來說;去搞義務勞動肯定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因為向黨看齊了,所以即使再苦再累也是如此的開心!勞動之時總是有黨的偉大力量默默支撐著我,同學個個樂在其中。或許我們真的只有通過參加勞動與活動才能夠從中體會更多,知道他們的不容易。作為自小在農村長大的孩子來說,大局部的同學都會深有感觸,對于城市的孩子可能會有些陌生,畢竟沒有親眼見過或是親自去做過,不會有很深的感觸。去參加勞動和活動對他們而言無疑是一個好的時機,可以讓他們更好的了解勞動人民。雖然只是去擦擦桌子,玻璃,墻壁,掃地等,但是我們做的很開心,大家齊心協力一下子就清掃整個大教室了,還開玩笑說:“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我們還得到了后勤的夸獎,希望我們身臨其境多參加這樣的勞動。如果每次都有這樣的勞動我還是很樂意去做的,學生除了學習之外,參加勞動以及一些活動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常言道:勞動是最榮耀的,但是光說不做又有什么用呢;所以這次活動就是給我們最好的去實踐的.時機了。
這一次勞動讓我真正體會到了為人民效勞的含義。同時它也更進一步的愛上了為人民效勞的感覺,希望當組織在今后的日子里多多開展一些這樣的活動,讓入黨積極分子以及比積極分子更先進的老黨員的美好的精神風貌得以全部展現出來;吸引更多的先進青年參加這個黨!
最好的集體照片告訴我應該永遠的記住這一刻的所作所學;并且應該積極去向世人傳達這樣一種當的精神;
以上是我對此次義務勞動心得體會方面的匯報,為了以后能一如繼往地,再接再厲地做到更好,請黨組織能進一步地考驗我,批評我,幫助我。
勞動后的心得體會 篇5
失敗當然沒有關系
想要將勞動的價值傳遞給孩子,必須從孩子很小開始,讓他/她自己去體驗生活,面對現實,獲得經驗。當然父母的解釋、支持和陪伴是必不可少的。這包括:不知道和失敗都沒關系。告訴孩子,即使是最博學或最成功的人,小時候都和你一樣不知道或不會做很多事情,他們的知識和技能都是逐漸學會的。如果全力以赴地做某件事情,遲早是會成功的。獲得成功是非常快樂的。你會感到自豪,并得到別人的贊許。成功后喜悅能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
孩子只有在懂得以上事實后,才不會在失敗的體驗中感到無能或低人一等,在不會在孩子的埋下心理疾病的隱患,由此變得勇敢、勤奮,并一直保持下去。因為,按照這種方式培養長大的孩子,“勞動的價值”是與“欲望”和“快樂”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這是比說教、打擊、約束更可靠、同時更有利于孩子自我綻放的支撐點。
允許孩子思考
“勞動”并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意識。它實際上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意味著人必須有思考、想象、渴望和行動的能力和長期堅持的毅力。這些事每個人都具有的嗎?顯然不是。有的孩子在受教育的過程中沒有獲得獨立思考和行動的權利。父母替他們思考和作出決定,替他們打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孩子只能被動地接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同時,一手包辦的父母又口口聲聲稱他們“懶惰”,絲毫沒有意識到身陷父母制造的桎梏之中,無從獲得努力的意識,體驗奮斗的快樂,更別說品嘗成功的喜悅了。
不那么情愿的規則
那么如何面對那些人們一點也不想做,卻不得不做的事情呢?因此,我們必須有第三個支柱,即“規則”,它代表著每個人在社會中都必須遵守的義務。孩子應該懂得:不論是誰,都不能為所欲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義務,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義務。每個人的成就大小都是和他/她付出的代價成正比的。很多時候,人們為了以后獲得更多的快樂,必須犧牲掉一些眼前的小快樂。想要把不情愿也要做的規則傳遞給孩子,需要父母長期不懈充當督導者的角色。直到有一天,孩子獲得的經驗使他/她能理解規則和限制存在的.必要性。
心理解讀:這三點對于將“勞動價值觀”傳遞給孩子是至關重要的,一旦形成了“勞動價值觀”,孩子將不會把工作和努力視為一種必須忍受的束縛,而是一種把握自己生活、不斷更新的可能性。
孩子必須學會的為人處事
故意讓孩子單獨出面
凡是讓孩子單獨上陣的機會都可鍛煉孩子的膽量,使他們敢于在任何時候表現自己的才華,與別人相處不羞澀。比如到小朋友或鄰居家去串門,到親戚家去做客,讓孩子獨自去,這都是鍛煉孩子交際能力的機會。孩子出遠門不讓大人陪送,安排孩子去送封信、打個電話,讓孩子獨自在家迎接并招待客人。特別讓孩子代替父母去串門拜訪,看望一個病人,去給某個長輩過生日,故意讓孩子代表家長去送一份禮物,去給家長開點藥,去為家庭購買物品等等。串門做客,需要寒暄和問候,也需要交談和有關禮物的收送。與家長一道去,孩子是附屬,充當“配角”的角色,不用應付,也沒有壓力,因為此刻交際的主角是家長。如果讓孩子自己去,孩子成了主角,與對方的一切接觸都得由自己來應酬,促使其考慮如何交際;如果家里來了客人,有時不妨讓孩子去接待,特別是與孩子年齡相仿的客人或朋友,作為家長千萬不要包辦代替。總之,讓孩子見見世面,讓他們既可嘗到經過自己努力后的甘甜,也讓他們遭受點挫折之苦,提高孩子的心理調節能力。
鼓勵孩子多交朋友
可以帶領孩子或單獨安排孩子去親戚、朋友或鄰居家串門、做客。使孩子盡量多結識一些朋友,包括異性小朋友與成人及老人等忘年朋友。讓孩子在廣泛交往與結交眾多形形色色的朋友中學到更多知識,增加主動結交的膽量,使孩子的性格變得更為開朗、活潑、大方、合群,并逐步養成文明禮貌、謙虛與尊重朋友的良好品德。
促使孩子多參加活動。可以帶領孩子或單獨安排孩子去旅游、探險、參加夏令營等,爭取讓孩子多參觀展覽、觀看演出、參加游戲競答、競猜、演講或上臺表演節目等活動,從中讓孩子接觸到盡可能多的陌生人,在觀察世界時鍛煉交際能力,開闊眼界,豐富自己的生活經驗。
培養孩子的說話能力
口語是社會生活的入場券,交際能力的核心是說話能力,因為交際的最直接形式是說,不會說,或者說不好,怎么與人交際?會說,說得巧,答得妙,其交際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就大。家長可經常出一些模棱兩可的辯論題與孩子進行辯論;也可以故意提出一些不正確或片面的觀點,讓孩子據理反駁;對孩子平時話語中的差錯,家長得做必要的糾正,及時幫助孩子提高認識。平時,如果有可能的話,應鼓勵孩子參加演講比賽,鼓勵孩子上課或開會時積極發言。
多給孩子鍛煉機會
旅游是一種開放性的活動,交際也是開放性的,兩者是相通的。利用節假日與孩子一起走出家門,到大自然中去,到感覺一新的地方去,讓孩子感受新的環境。在旅游中,假如家長有意識地帶孩子去買車票、聯系住宿、購買游園門票,那么,孩子就可以直接接觸到一些新的對象,了解新的交際內容。通過與陌生人打交道,這樣可以增強孩子的交往能力,提高孩子在新環境的應變心理素質。旅游結束了,孩子的見識廣了,與人的談資多了,還能給以后的交際增加不少的話題。
如今的家長的庭教育可謂是費盡心思,他們知道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發展對于家庭的重要。只是當下教育理念和方向的缺失,孩子一路學習成長中過多的還是沉迷在應試教育中——讀死書死讀書,似乎只要成績好日后就有出路,而對于孩子成長中所需要培養具備的各種能力卻視而不見,關心關注少之甚少。如今大多是獨生子女,外加課業負擔過重,孩子間難有空閑時間在一起交流玩耍,很多孩子不懂得相處交朋友,交際能力很是缺乏。在這個高速發展開放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對于每個人日后的發展關系極大,所以在培養好孩子提升他們各種能力中,交際能力的培養是不可小視。相信這篇文章會使家長們有所受益,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培養樹立起孩子的交際能力。
每個家庭里的都需要寬容
有一個14歲的男孩,在放學的路上,看到書亭里有一本喜歡了很久的書,可是自己身上沒有帶那么多的錢,于是就大著膽子把書藏進了懷里,誰知被剛轉身的老板發現了。
這個男孩被瘋狂的老板拽進了派出所,幾名警察輪流審問他。男孩嚇得眼淚鼻涕一起流了下來。民警打電話通知了孩子的父親。很快,他的父親就趕到了。男孩低著頭,默默等待父親的責罵。“我想,這一定是個誤會。”父親淡淡地開口了,“因為我非常了解我的兒子,他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他一定十分喜歡這本書,同時又沒帶足錢,才這樣的。你們看這樣行不行,我出三倍的錢買下這本書,這事就算結束了。”然后,父親掏出了錢包。男孩驚呆了。他看著父親,父親也看著他,眼里沒有責備,有的只是愛憐。
出了派出所,父親停下了腳步。他捧起孩子那張滿含羞愧與感動的臉,一字一句地說:“兒子,人這一輩子或多或少都會犯錯誤。聽著,忘記它!不要讓它在你心里留下陰影,好好學習和生活,只要以后不再犯這樣的錯誤,你依然是一個讓父母驕傲的孩子!”說完,他鄭重地將這本書放到孩子手中。這種慈愛的溝通技巧下男孩控制不住地放聲大哭,父親慈愛地將他摟進了懷里。
寬容是一種美德,是一種修養。尤其是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懂得寬容有缺點的孩子,善用寬容教育孩子,多關心青少年心理,這更顯出家長的一種智慧。孔子的學生子貢曾問孔子:“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可以作為終身奉行的原則呢?”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所謂“恕”,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寬容。人生在世,處世要寬容,做人更要寬容。除了寬容,家長還要具備以下幾點修養:擁有感恩的心,具備人格魅力,注重為人處事,有社會責任感。
親子教育:孩子愛哭怎么辦?
怎樣培養孩子面對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家長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這是一種思維,從小就需要培養好。
問題:
我的女兒五歲,從小就愛哭,遇到困難不懂求助,只會哭和發脾氣,曾和幼兒園老師溝通告訴孩子哭不能解決問題,但沒有起到明顯效果,孩子膽子小,不敢表達自己,是不是孩子也缺乏自信,我該如何引導?請專家指導,謝謝!
回復:
家長你好,孩子遇事愛哭,不會自己解決問題,這與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有關,而如果自主能力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又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自信心,沒有自信的孩子遇到問題,自然會容易陷入無助。所以這兩方面是息息相關的,也是孩子身上常見的問題,但如果養育環境與方法有所改善,相信孩子在這兩個方面也都會漸入佳境。
首先我想問問,在孩子遇到挫折哭和發脾氣時,家長是怎樣回應的?老師說“哭不能解決問題”之后有沒有告訴孩子怎樣才能解決問題?
年幼的孩子能力尚弱,很容易遇到挫折,會因為積木倒了,拼圖亂了,衣服扣子扣不上就陷入天塌了一般的痛苦中,這種因為失敗帶來的痛苦一點不比成人輕。這時孩子害怕再失敗,很容易選擇放棄。家長如果因為不忍孩子傷心,哄她,轉移她的注意力或者幫忙代勞,那么孩子在回避了痛苦的同時也失去了學習如何面對挫折,迎難而上,轉敗為勝的寶貴機會。
如果我們在孩子遇到困難哭泣時,不急于插手,只是回應她的情緒“你做的很努力,沒成功一定很難過吧”允許她用哭泣來宣泄痛苦,默默陪伴,讓她與自己的情緒呆一會,這同時也鍛煉了她對負面情緒的耐受力(如果持續過久,可以以擁抱或做些孩子感興趣的事來安撫)等孩子平靜以后,鼓勵她再做嘗試。一旦成功,她就有了在失敗后通過自己努力獲得成功的經驗,她對失敗的應對就會越來越自信,面對失敗愿意再嘗試的次數也會越來越多。
另外,當孩子自己在努力嘗試做一件事時,如果沒有主動要求幫忙,家長應給予耐心等待,不要急于替她解決問題,即使是她能力做不到的,也可以先幫助她完成一半,讓她自己再做一半。成功之后,家長要積極肯定孩子的進步,欣賞她的努力。
針對孩子不自信的程度,除了在平時生活中孩子自己的事要求她自己完成之外,還可以創造一些讓她成功的機會,比如上街買東西,請別人幫忙,問人借東西之類的人際互動情景,家長可以事先在家幫助孩子演練這些情景,鼓勵她勇敢去嘗試,一旦有進步,要積極鼓勵肯定,也可以適當的給予獎勵。平時還可以多突出孩子的優點,減少責備,讓孩子多接觸自己擅長的事。
以上這些引導方法都需要家長擁有足夠的耐心,克服代勞的沖動,能夠心平氣和的等待以及對孩子始終保有信心,做起來困難與否,也與家長的人格特質有關,你可以觀察一下自己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內心是什么感受,如果更多是急迫和焦慮,那么再追溯一下這些感受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孩子的種種會引起你這樣強烈的情緒?跟自己有關嗎?也可以借助心理咨詢師的幫助做更深入的自我探索。
其實,孩子是大人最真實的一面鏡子,做個輕松愉快的家長,一個樂觀積極的榜樣,是我們能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
如何讓孩子覺得懲罰其實是為他好?
別打著愛的名義,逞大人一時私欲
這其中的區別看似微妙,其實非常重要。大家現在都知道推行不打不罵的“愛的教育”,但更重要的是,父母必須要讓孩子感受到管教的背后是“愛”,而非冷漠、孤立、報復,或是以‘愛’為由,但出發點實為逞大人一己之私欲的“假愛”。
小孩是弱勢的。大人有時候單方面發泄一時的情緒,或是以管教為表、實質是拿孩子來出氣,甚或大人自己心態不平衡而用言語或體罰折磨孩子……這些都是沒有愛的管教,很容易就讓孩子感到委屈、不平、不滿、憤怒。忍氣吞聲長大的孩子,親子關系嚴重受傷,在這樣的狀況下,逆子弒親也就不足為奇。
可是,在處罰孩子時,要怎么樣讓孩子知道,你是愛他、為他好?這一點其實并不容易。尤其,孩子在被責罵時,往往會誤以為你的愛有條件:要乖乖聽話、考一百分、按照媽媽的要求去做、好好練琴、寫功課……媽媽才會愛我,否則就會不愛我、罵我。在這個狀態下,孩子并不能體會你的責罵,其實是一種愛。
讓孩子意識到“爸媽為我好”是個技術活
上上星期日,我去臺中演講,孩子們的爸爸周末帶他們去新竹露營。演講結束,我匆匆趕到新竹跟他們會合。我很開心見到兩天不見的孩子們,于是在車上興致勃勃地轉頭問坐在后座的女兒:“好玩嗎?你們這次有去玩滑水道嗎?”但是女兒卻低頭看著她的腳,完全沒有理我。她不動如山,眼也不抬、嘴也不張。
后座一片靜默。我連續問了三次,都得到一樣的結果。空氣似乎凝結,連坐在旁邊的朋友小孩,都尷尬地盯著我和女兒,一副準備“看你們什么時候會吵起來”的表情。所有人都不明白,女兒為什么故意不回答我善意的詢問?然而,她仍然低頭看著她的腳、不理不睬。
我被澆了一頭冷水,心里當然十分不悅,于是我回頭坐好,無奈地聳聳肩說:“好吧!既然你不想理會我的關心跟問候,那就算了。媽媽不會再問了。不過我要告訴你,裝作沒聽到這種行為,十分不禮貌,讓人感覺很不舒服。”
女兒聽到我語氣不悅,才不情愿地抬起頭來:“我剛剛在看我腳上的傷口,沒聽到你說話嘛!”
我本來已經不太高興,一聽這句話更是火冒三丈!這明明是一個爛借口,因為剛剛車上再安靜不過,依照我三次說話的音量,除非是個聾子,否則絕對不可能“沒聽見”。
于是,我勉強壓抑心頭怒氣:“好吧!算你沒聽見好了。但是等一下你如果跟我講話我沒回答,也是因為我‘不小心沒聽見’哦!”
女兒聽出我話中有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意味明顯,知道我接下來可能會整個晚上都不理她,于是當場大哭起來:“好啦!對不起啦!下次你跟我講話時,我不會不理你了!”
被教訓后,女兒“強行索吻”求證我還愛她
我正準備要曉以大義時,剛好車子已到目的地,于是我便先下車。女兒立刻靠過來,伸手握住我:“媽媽!牽我!”
其實我心里還是有點不高興,不過我一向秉持的處罰原則就是,孩子已主動道歉認錯,我便要立刻“既往不咎”,不要讓自己的情緒破壞接下來的氣氛。于是,我牽著她往餐廳走去。不料,就在這時,女兒竟又一把眼淚、一把鼻涕的拉住我,一邊哭一邊說:“你‘牽’我!我要你‘牽’我!”
我覺得莫名其妙,一邊走一邊回答:“有啊!我已經‘牽’你了啊!”
沒想到,女兒仍邊哭邊跺腳、停在路邊口齒不清地喊:“不是,我要你‘牽’我!”
我簡直是一頭霧水。這時,旁邊的朋友小孩見狀便幫忙解釋:“安安阿姨,桐桐是要你‘親’她、不是‘牽’她啦!」
我低頭一看,果然看到女兒一臉的眼淚鼻涕,卻眼神堅定地把頭仰得高高的,等著要我“親”她。我被突如其來的“索吻“給弄傻了!看她那委屈、倔強又一臉堅持我親她的表情,實在很好笑。于是,我雖然心里仍然有點生氣,但還是順從她意的彎下腰、在她那濕漉漉的圓臉上用力親了一下。
關注孩子受罰后的“幼稚反擊”
事后,女兒滿臉眼淚、卻仍然‘倔強索吻’的這件事,一直停留在我腦里。
直到那天錄完節目,我才恍然大悟,女兒當時的索吻,便是一個典型的“被責罵時,依然要確定媽媽還是愛我”的證明。她想要知道,我在盛怒之下,是否依然愛她?因此,她用“媽媽愿不愿意親我”這個辦法驗證。
在她小小的心里,一定是這樣想的:如果媽媽親了我,那么表示媽媽雖然生氣,但仍然愛我。若是媽媽不肯親我,那么她一定是因為我做了不好的事,所以不愛我了!想當然爾,這樣的拒絕對孩子來說,是很大的打擊:她小小的腦袋可能會因此而覺得,媽媽的愛,是有條件的!
女兒性子憨直,是個有話直說的小孩,雖然她已經九歲,仍然會用這樣有點“幼稚”的方式驗證媽媽的愛。有些孩子不若她直接、憨厚,可能會用其他較為轉折的方式去驗證。這時,媽媽的態度就很重要了!你是否接收到孩子想要確認你的愛的訊息、然后做出愛的保證?讓你的責罰后面,充滿著他感覺得到的愛?
給孩子一條清晰的界線
回想我的童年,在接受父母嚴厲管教的同時,我也接受到他們付出的愛。媽媽雖然兇,但是很喜歡跟我聊天、開玩笑,爸爸雖然對我的功課要求嚴厲,但他經常帶我出游、每天睡前讀故事給我聽。在受到嚴厲要求的同時,我仍然擁有雙親很多的愛。因此,我知道,父母是愛我的。
還記得一次我做作業不認真,爸爸氣得拿小竹條鞭了下地板,不小心甩到了我的耳后,當時還出了血呢。結果當天夜里,爸爸一連起來好幾次,看看我睡覺時有沒有壓到耳朵的傷口。雖然我裝睡不理他,但是我心中卻已經接收爸爸的歉意。
我想,讓孩子感受到“愛”,這的確是管教上很重要的一點。孩子不能夠只有嚴厲的管教,而沒有溫暖的懷抱。孩子需要雙親清楚豎立的界線,也需要雙親柔軟貼心的體諒。愛與管教,必須是并行的。這樣的孩子,才能體會什么是“愛的管教”呀!
親子教育:孩子為什么總要別人幫忙
在育兒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很多令我們頭疼的問題。在這些問題的背后,我們首先要看的是否是我們的教育出現了問題,是否是我們自己給孩子樹立了一個不好的榜樣。
Q:“老師你好,我家寶寶做什么都要其他人幫忙,不給幫忙就說不會。做什么事都不讓說,一說就撒潑,該如何是好?”
A:一般來說,總是要別人幫忙,不幫就說不會的原因一般會有以下幾個:
1、包辦過多,剝奪了孩子自我成長能力的鍛煉,所以,孩子遇到困難時沒有辦法自己解決,就需要尋求幫助。
2、大人要求比較多,或者大人比較急躁,老是說:“寶寶,不對,不是那樣做的,是這樣的,你看媽媽來做”或者老是催促:“寶寶,快點,你怎么這么笨啊,這個都不會”........打消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索性就不做了,不敢做了,怕做錯了,還是大人幫忙做比較保險。不用被批評。
如果以上2種都不是,那么說明孩子只是階段性的需要,孩子可能上了中班,遇到一些新的困難和挑戰,心理上覺得不是很安全,需要請大人幫助的方式來尋求支持,如果是這樣的話,盡量滿足孩子,孩子需要什么幫助就給他什么幫助,即使是上廁所陪,也盡量滿足他,因為孩子在用行動告訴家長,我需要被關注,我需要大人的支持,他用行動的支持來表達大人對自己心理的支持!
這種階段性的情況也不會一直都有,滿足幾個月后,孩子心理得到支持和安全的力量,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如果是第1、2種情況,家長需要做的就是不包辦,多鼓勵,少催促,少在孩子面前逞能,多在孩子面前示弱。
勞動后的心得體會 篇6
勞動是什么?很多人并不能真正了解,他們都認為勞動是苦的,是累的。其實這只是“勞動”一詞的障眼法,勞動是甜的是快樂的,只是親身才能體會。
勞動的樂趣無窮無盡,比如說你勞動為人做出了貢獻,心情就像春天開放的花兒一樣燦爛。當你用勞動做好一件事受到了別人的贊賞。心里一定比蜜還甜。這時你就能體會到勞動的樂趣。
勞動像一塊甜甜的豆沙糕,讓你體會到樂趣。
勞動像一個苦果,讓你感受到疲勞。
有喜有憂,有苦有甜,真是百般滋味在心頭。
勞動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假如說地球創造了人類,那么勞動將是人類創造新地球的最好武器。
中華延綿五千年,有許多是教我們要勞動:勞動創造了一切。勤勞的人再窮,也會有富裕的一天。懶惰的人再富,也會有貧窮的一天。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字樣,應該永遠牢記我們心中。勞動是體現一個人有修養有道德有文化,有內涵的最明顯的標志。是呀,老舍先生也曾經說過:不勞動連棵花也養不活。這句話真是耐人尋味,,即諷刺了不會勞動的人,又體現了勞動的可貴。有一位商人曾說過:辛勤的勞動是發家最關鍵的本錢。勞動似一把無堅不摧的利劍,只要好好運用就能穿透世上一切堅硬的東西。勞動是最光榮的,不勞動是最可恥的。
勤勞的人被人稱贊,懶惰的人被人唾棄。勤勞幫助了自己,懶惰害苦了自己。我們應該靠辛勤地勞動換老收獲,而不是靠一步登天做著自己的白日夢。
勞動后的心得體會 篇7
今天,媽媽叫我拖地板,我一點兒都不想拖。可是,媽媽偏要我拖,沒辦法,我只好硬著頭皮拿起了拖把。
過了一會兒,我拖完一間房間,累的氣喘吁吁,滿頭大汗,汗水直往下流!我對媽媽說:“媽媽,現在可以休息一下了嗎?”媽媽說:“嗯,不錯,干得好!既然你那么棒,就順便拖一下書房吧!”我嘴里嘟囔著:勞動,原來那么辛苦啊!
但是“付出總有回報”!拖完后,看著干干凈凈的地板,我心里像吃了蜜糖一樣甜,我美美地想:看,我拖的地板多干凈啊!媽媽一定會表揚我的!于是,樂悠悠地走到媽媽身邊,撒嬌似的說:“媽媽,我拖完地板了,有沒有獎勵啊?”媽媽摸著我的頭,語重心長地笑著說:“你呀,真不懂事。媽媽每天拖地板,怎么沒見你給媽媽獎勵啊?”我低著頭,心里想:勞動是那么的辛苦,但得到的回報卻是甘甜的!每個人都應該多勞動,這樣才不會“長不大”,不是嗎?今天我拖了地板體會到了酸甜苦辣中“苦和甜”的滋味!這才體會到了“勞動的滋味”!
現在我終于品嘗到了勞動的滋味!以后,我一定要多勞動,成為媽媽得力的“小幫手”!
勞動后的心得體會 篇8
“太好啦!”“太好啦!”你聽,同學們都非常高興,你猜,同學們為什么這么高興?原來是一年一度的暑假悄悄地來臨了,我們又要進入假期了。
今天,我早早地其了床,起床后,我發現媽媽正要洗衣服,我想:老師說過假期應該幫助爸爸媽媽干家務。想到這里,我跑道媽媽面前說:“媽媽,我來幫您洗衣服吧!”媽媽笑著說:“正好我要出去,那你幫我洗吧!”。我聽了,愉快地答應了。
我先做準備工作。我先把一個盆子拿了過來,又拿點洗衣粉,再把要洗的衣服拿了過去。
我拿了一件我的衣服開始洗,我先把衣服放在裝滿水的盆子里,又放進了點洗衣粉,我想:這么點洗衣粉一定不夠,要不一邊搓一邊放洗衣粉吧。于是,我一邊搓一邊洗衣服,盆子里堆滿了泡沫,好象小朋友正在吹泡泡。我心不在焉地左看看右看看,過了一會,我一看放了非常多,怎么辦?我只好趕快把衣服擰出來,用清水涮了很多次,總算水清了。我趕快把衣服搭了。我在搭衣服的時候,我發現衣服上有一個油點,我想:該洗還是不該洗,這時候我心理出現了兩個小人,一個說洗,一個說不用洗。我看了看衣服,衣服好象說:“你沒把我洗干凈,你真是個小馬虎。”經過我的思想斗爭,我又把衣服耐心地重新洗了一遍。我看到經過我洗的衣服那么漂亮,我感到非常自豪。
我通過這件事情,懂得了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應把它做認真作仔細。
勞動后的心得體會 篇9
暑假里的一次家務勞動
“太好啦!”“太好啦!”你聽,同學們都非常高興,你猜,同學們為什么這么高興?原來是一年一度的暑假悄悄地來臨了,我們又要進入假期了。
今天,我早早地其了床,起床后,我發現媽媽正要洗衣服,我想:老師說過假期應該幫助爸爸媽媽干家務。想到這里,我跑道媽媽面前說:“媽媽,我來幫您洗衣服吧!”媽媽笑著說:“正好我要出去,那你幫我洗吧!”。我聽了,愉快地答應了。
我先做準備工作。我先把一個盆子拿了過來,又拿點洗衣粉,再把要洗的衣服拿了過去。
我拿了一件我的衣服開始洗,我先把衣服放在裝滿水的盆子里,又放進了點洗衣粉,我想:這么點洗衣粉一定不夠,要不一邊搓一邊放洗衣粉吧。于是,我一邊搓一邊洗衣服,盆子里堆滿了泡沫,好象小朋友正在吹泡泡。我心不在焉地左看看右看看,過了一會,我一看放了非常多,怎么辦?我只好趕快把衣服擰出來,用清水涮了很多次,總算水清了。我趕快把衣服搭了。我在搭衣服的時候,我發現衣服上有一個油點,我想:該洗還是不該洗,這時候我心理出現了兩個小人,一個說洗,一個說不用洗。我看了看衣服,衣服好象說:“你沒把我洗干凈,你真是個小馬虎。”經過我的思想斗爭,我又把衣服耐心地重新洗了一遍。我看到經過我洗的衣服那么漂亮,我感到非常自豪。
我通過這件事情,懂得了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應把它做認真作仔細。
勞動后的心得體會 篇10
一、培養孩子的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
小孩子漸漸地成長,他們開始對家的主人感和責任感都是模糊不清的,要從無意思的狀態上升到有意識的狀態,這就是當下父母親要做的事情。家長們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讓孩子多家參與家務勞動,多讓孩子發表自己的個人意見。家長也應該合理地采用他們所提出的意見。當孩子覺得自己的想法收到大家重視的時候,就會對主人和責任感也開始產生了新的認識,從而認為自己應該為家里最一些事情。
二、公開家務的安排。
每個家庭的家務活可以有序的安排,讓孩子知道每天要做些什么,當然在安排之前可以和孩子進行商量,在落實到細節上,讓孩子知道做家務的分配是母親做的比較多,讓小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會主動替母親做更多的家務,另一方面也能夠讓孩子感受到媽媽的艱辛與付出。
三、對孩子的勞動給予積極反饋。
大多數的小孩都是需要表現的,當家長吩咐小孩子做的事情,在第一時間完成之后,父母也應該給予積極的獎勵與表演,這樣一來能夠讓小孩認為自己的勞動有了更多的收獲,心里邊存在一種成就感和滿足感,以為也會更加積極地做家務。
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勞動精神?以上的所有介紹,都是從家務活為出發點,專家說無論父母采取什么樣的方式方法,都應將自己的要求轉化為孩子的自覺行動,只有小孩子,有了自覺做家務的動力,才會懂得享受勞動的樂趣,對勞動產生樂趣,便不再認為所做的勞動是一件辛苦的事。小孩子培養了良好的習慣,長大之后也會自動維持積極向上的精神,而不是為了其他某個目的才去做的。
四、有關批評孩子的技巧
1、有的家長[微博]批評孩子時嘮嘮叼叼說個不停,卻說不到要點上,盡說一些廢話和孩子反感的話,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于是索性左耳進右耳出。所以批評的話不在多,要言簡意賅,恰到好處。
2、不要給孩子下結論,貼標簽。如不要因孩子做錯了一件事,就給孩子下結論說孩子笨。因為孩子愛睡懶覺就說孩子懶。
3、不要當眾批評孩子。不要在公共場合和孩子的朋友面前批評孩子,要給孩子留面子。批評最好在只有兩個人的時候進行。
4、父母對待孩子犯錯誤的態度要一致,如果父母的看法都不能統一,孩子就更不能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5、不要翻舊帳,不要因為孩子這次的錯誤而把孩子過去的所有錯事重新數落一遍,這樣會讓孩子反感,覺得自己只要犯了錯誤,就永遠無法擺脫,既然擺不脫,改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