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結題發言稿(精選3篇)
課題結題發言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來自xx市xx區中心xx小學,我叫宋,我的小課題選題是《小學生數學作業常見錯例分析與研究》;課題立項號:kt-sx300;課題組成員:趙;課題負責人:宋。
在各位專家的精心指導和區教研室領導及校方的關懷支持下,我們xx小學課題組已經圓滿完成了一年多的教育科研任務,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今天,我很榮幸站在這講臺上,感到自豪、感到快樂,在這里對各位專家的精心指導表示衷心的感謝,對各級領導和同仁的關心和支持表示熱烈的歡迎。現在我從研究特色、研究亮點、研究構想、研究過程、及成果推廣五個方面用PPT課件展示以下我的小課題。
一、研究特色
小課題研究具有“短、平、快、活”的特點,短即周期短,平即平實,快即收效快,活即靈活。本小課題的研究致力于解決小學生數學作業常出現的問題,我們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學生數學作業、家庭作業、期末測驗中常出現錯誤,面對種種錯題,我們更多采取“錯題—更正”這個單一方式循環著,針對此現象,我決定以研究者的角色,變“錯題—更正”這個單一方式為將錯題按不同的錯誤類型進行歸納,分①遺憾之錯;②似是而非之錯;③無為之錯三類。找出錯誤原因,然后對癥下藥。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分析,指導教師最后將這些錯題單元歸類,提煉出“錯題集、反思卡、錯題課件”等不同的糾錯方式。如舉辦了錯題生輝研討會和“勵志研教學”的數學壁報。“讓錯誤成為美麗”的課件視頻已在優酷網上發表。從而提高我校數學學科的教學質量。
二、研究亮點
亮點1:制作數學錯題反思卡,將錯點變亮點。
同學之間相互交換“錯題精華本”,收集錯題點,制作錯題反思卡,互相借鑒,激發活力,點石成金,讓錯題“誤用變妙用”讓人驚喜連連。下面是一張王一夢同學的五年級數學錯題反思卡
亮點2:制作“錯題集”的方法倍受廣大師生和家長的青睞。
首先“錯題集”是自身錯誤的匯總,有助于知識的查漏補缺;有助于學生抓知識盲點,尋找問題突破口;有助于教師提高教學質量;有助于家長
對孩子的有效輔導。
亮點3:“召開錯題生輝研討會”;大學區和優酷網上推廣《讓錯誤成為美麗》的教學課件;課題組舉辦勵志研教學壁報。
教師將學生計算失誤、審題不嚴、方法不當、概念不清的易錯題目進行分類解析,制成《讓錯誤成為美麗》的教學課件,在優酷網上推廣,收效顯著。
三、研究構想
針對該課題我們首先確定以下構想:
1、成立課題小組
2、選擇四五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
3、遵循:了解現狀----設計方案---個體實踐---反思交流---形成成果---成果研討---區級推廣的研究思路。
4、分前期準備階段(.5至6月)、實施階段(.9至.12月)、總結推廣階段(.5至6月)三個階段完成
5、五種研究方法:觀察法、資料收集法、行動研究法個案研究法和經驗總結法。
四、研究過程
本課題研究的過程性資料主要包括:★教研論文★案例分析★教學設計;★調查問卷;★教學反思等。一個優秀的小課題必須要有豐富的、真實的、準確的過程性資料作為支撐。
五、成果推廣
課題組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我們不能滿足于現狀。以此為起點,繼續進行“錯題生輝”研討,舉辦“勵志研教學”壁報,在大學區推廣“錯題集”、“錯題反思卡”、“讓錯誤成為美麗”的課件,將優秀的論文、案例集、調研報告等在國家教育網上推廣,在教中學,在學中研,在錯誤中尋求美麗的閃光點,攜手共進,為成為科研型、探究性、創新型教師努力—努力—再努力吧!
我的匯報完畢,若有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專家指導。
謝謝!
課題結題發言稿 篇2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
20xx年我們學區共申報20項市級小課題,20項課題全部獲得立項,20個課題組進行一年的研究,經過專家的網上評審同意我們20項課題結題,并推薦四項課題為優秀課題。今天我們匯聚一起,召開學區課題結題會,這既是總結回顧一年來課題實驗的歷程與經驗、收獲和感受的一次會議,是一次學習交流會;同時又是促進學區、學校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一次契機,是一次論壇會晤。我們20個課題組從學區校本教研和全面發展中一路走來,相信是背著旅途的行囊而來,也定會帶著一路收獲的風光而來!
今天的活動程序是這樣安排的:首先由四項被推薦位優秀課題負責人做報告,第二項20項課題資料展示,會后參觀課題資料。
第一項四項被推薦位優秀課題負責人做報告,首先由阿房路一校秦新秦老師就《小學課外足球活動運控球技術訓練的有效方法研究》這項課題的亮點進行陳述。大家歡迎!
下面請阿房路一校何希燕老師就《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銜接方法的研究》這項課題研究的亮點進行陳述。大家歡迎!
下面請阿房路一校何輝盈老師就《小學低年級寫字教學方法研究》這項課題研究的亮點進行陳述。大家歡迎!
下面請阿房路一校郭玉紅老師就《小學中段年級自主閱讀能力培養的研究》這項課題研究的亮點進行陳述。大家歡迎!
剛才,四位課題負責人做了條理清晰的陳述,從課題的提出,到研究方案的制定、研究的現實意義,到課題的具體實施,并對課題研究的亮點進行了展示,可以看出大家都做了扎實有效的研究工作,并通過一系列活動的實施最終開花結果。
第二項20位課題負責人展示課題研究檔案資料,……課題研究檔案資料記載我們的研究歷程,呈現著我們的研究成果,是后人借助學習的資料,會后我們老師可以參觀學習,由負責人講解。也可以登陸20項課題研究博客。
課題結題發言稿 篇3
尊敬的課題組專家、教研中心的領導們: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代表第五小學《小學語文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創新學習方式的研究》課題組中的子課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自主實踐創新學習方式的研究》做一下總結匯報,懇請各位專家給予知道。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聽了會忘記,看了能記住,做了才理解。”這話非常深刻地揭示兒童的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在倡導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今天,我們迫切需要讓學生在“做”中求發展,在“做”中求創新。新頒布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就十分明確地將“實踐與綜合應用”作為與“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相并列的學習領域。
在實施課題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喜歡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現實生活了,能主動參與到實踐活動中。通過實踐活動,學生們都真切地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深刻地體驗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增強了他們自主設計實踐活動、應用數學的意識。學生紛紛表示,現在的數學“有意思多了”,比以前“好學多了”
二、學生在自主參與中體驗。
在學習活動中,孩子們或許會相信你告訴他的,但他更愿意相信自己看到的、經歷的事,這就是一種“體驗”。體驗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學生真心感悟、親身體驗到的東西,才能最終沉淀到他的內心深處,成為一種素質,一種能力,
伴其一生,受用一生。而數學實踐活動的最大特點就是讓學生自主參與,親身經歷,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學習,在學習中感悟,在嘗試探究、解決問題的實踐中感受數學的價值,發展實踐能力。
如在教學常用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時,我們可以開展這樣的實踐活動:首先告訴學生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平方分米,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1平方分米這么大物體。然后,讓學生制作1平方分米的紙片,并用這紙片去量一量課桌的面和教室的面積有多大。學生躍躍欲試,不一會兒,量出了課桌的面積大概是30平方分米,當他們再用這張紙蹲下身去量教室時,發現這紙太小了,太費事了,就這樣在他們自己的親身體驗中得出了要找一個比平方分米大的面積單位“平方米”,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學習和研究“平方米”的欲望。最后,在地面上畫了一個面積是1平方米正方形,請學生們上來站一站,能站幾個同學,進一步體驗和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整個活動,學生自主參與,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置身于活動的全過程,經歷之、感受之、考察之,不僅要用“腦”去學習,而且要調用各種感官去體驗、感受。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才會因為體驗而真實,因為體驗而美妙,因為體驗而智慧,從而使學生更深層次地體驗到數學活動的價值。
三、學生在回歸生活中享受快樂
陶行知說:“生活即教育”,學習應是兒童自己的生活實踐活動,小學數學教育應真正地回歸到兒童的生活中去,真正去關注兒童關心什么?經歷了什么?對什么感興趣?在生活中發現了什么?也就是用一個整體浸入兒童生活的視野,去充分關注兒童的整個生活的、精神的和科學的世界,將學習與兒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來,讓他們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尋求、發現、探究、認識和掌握數學,享受學習所帶來的樂趣。比如,在學習了圓的認識以后,學生們收集了很多生活中的圓,并通過不同大小的車轱轆計算圓的周長,并且還有學生會問,騎車子還能測量出從學校到家的距離。
四、學生在不斷創造中成長。
葉圣陶先生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創造并不神秘,是人在靈感激活的瞬間產生的思維沖動和奇思異想,創造不是天生就有,只不過被狹窄的生活空間、機械重復的模仿訓練給扼殺了。我們要解放孩子的空間,讓他們接觸大自然,他們的思維會產生出很多創造的火花。牛頓看見蘋果落地,發明了萬有引力定律;瓦特因燒水,發明蒸汽機。可以說,歷史上任何一個偉大的發明,都是發明者在實踐中,因一些無意識的刺激激活了靈感所發生的。因此,我們要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向實踐,參加“用數學”的活動,讓學生到大千世界中尋找數學問題的原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世界中的數學問題和非數學問題。
例如在學生學完了有關圓的面積計算后,我讓學生設計并參加應用性的實踐活動。學生設計出了多種方案,其中較多的是戶外測量和計算面積的。通過測量,同學們有的算出籃球場的面積15×28=420(平方米);有的算出了鉛球投擲圈(圓形)的面積大約是3.14×1×1=3.14(平方米);有的算出了籃球場罰球區(半圓+梯形)的面積3.14×1.8×1.8÷2+(3.6+6)×5.8÷2≈33(平方米);有的算出了籃球場三分線所圍成的圈(近似于半圓)的面積大約是3.14×6.3×6.3÷2≈62(平方米);有的還估算出了學校內三個花壇的總面積大約是36平方米;有的還估算了整個校園的面積大概是600平方米
當各小組交流的氣氛非常熱烈時,有一名學生突然問:“我想估算我們赤峰市的面積,有什么辦法呢?”這一問把大家給難住了,大家都在靜靜地沉思。不久,一只小手舉起來了:“我想,我們可以運用比例尺的知識,看本市的地圖來估算。”“可是,地圖上我們市的形狀是不規則的呀!”剛才提問的同學站起來反駁道。“可以用割補的方法。”“割補的方法很麻煩,也不精確!”同學們在教室里爭論了起來。這時我讓每個同學回去思考這個問題。兩天后有位同學興奮地介紹說:“我們可以用厚紙板剪成本市地圖的形狀,先在硬紙板地圖的中間刻一個長和寬都是10厘米的正方形,用天平稱出它的重量,再把這塊紙板放回原處,稱出整個赤峰市這塊紙板地圖的重量,最后算出整塊紙板重量是10厘米正方形紙板重量的幾倍,就算出整個地圖的面積是了。”真是絕妙!這位同學從算面積想到估面積,再想到“稱面積”,學生在這樣的自主實踐和交流交往中,迸發出了思維的“火花”。
總之,面對數學實踐活動這一新的學習內容和方式,我們應該敞開胸懷,還學生一個自主參與的空間,讓他自己去體驗;還學生一個回歸生活的樂園,讓他自己去生活;還學生一個創造的天地,讓他自己去成長。最后,我想說:不管我們的課題研究到了什么地步,我們都在實踐都在探索,我們不一定成功,但一定會成長!我們將認真總結這輪課題研究的成敗得失,以期今后取得更大的成果。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