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無效協議(精選3篇)
合同無效協議 篇1
甲方:_______________身份證號:_______________住所: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身份證號:_______________住所:_______________
甲乙雙方一致確認:_______________甲方于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月__________日要求乙方簽訂的《收款確認單》(甲方委托乙方購車,由甲方向乙方支付購車款萬元人民幣)與實際情況不符(無上述事實存在),經雙方確認后無效。本協議自甲乙雙方簽字確認后生效,本協議生效后,原《收款確認單》自動失效。
甲方(簽字):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
乙方(簽字):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
合同無效協議 篇2
甲方:________________身份證號: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身份證號:________________
今有甲方和乙方簽定的車輛買賣協議書無效,不具有法律效力,車牌號為________,________掛,發動機號________________,車架子號為:________________
一、乙方為了向包商銀行貸款,借助甲方的車輛作為經濟來源基礎,向銀行提供證據所用。
二、此車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歸甲方所有,與乙方無關。
三、乙方貸款完畢當日,甲乙雙方之前簽定的車輛買賣協議自動失效。乙方將原件交還給甲方,由甲方自行處理。
四、如在貸款期間乙方車輛買賣協議書丟失,由乙方出據丟失證據說明,以此協議為準。
五、貸款到期后,如乙方無力償還貸款,與此車無關。
六、此協議書說明一份,甲方持一份,甲乙雙方簽字后生效。
甲方(簽字):________________
乙方(簽字):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
合同無效協議 篇3
全部無效
根據《勞動法》第十八條的規定,無效勞動合同的表現形式為:
(1)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勞動合同。
(2)采取欺詐、威脅等手段訂立的勞動合同。如果訂立勞動合同時,當事人一方故意隱瞞真實情況或有意制造假象欺騙對方,致使另一方上當受騙,造成與實際情況不符的認識和判斷,從而同意訂立的勞動合同,則屬于采取欺詐手段訂立的合同。威脅手段,指當事人一方用可能實現的危害對方人身或財產安全的行為相要挾,迫使對方違背意愿而與其訂立勞動合同。無論是采取欺詐手段還是威脅手段,所訂立的勞動合同都違背了勞動合同訂立的原則;它的后果是侵犯了一方當事人的權益,因而這種勞動合同不具有法律效力。
部分無效
部分無效勞動合同是指,其部分條款無效的合同。根據《勞動法》第十八條的規定:“確認勞動合同部分無效,如果不影響其余部分的效力,,其余部分仍然有效。”
另外,根據《勞動法》第十八條的規定,勞動合同的無效,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確認。也就是說,勞動合同的無效不能由合同雙方當事人決定。
民事責任
用人單位有過錯的
勞動部于1995年5月制定了《違反?勞動法?有關勞動合同規定的賠償辦法》,該《辦法》規定由于用人單位的原因訂立無效的勞動合同,或訂立部分無效勞動合同,對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按下列規定賠償勞動者損失:(一)造成勞動者工資收入損失的,按勞動者本人應得工資收入支付給勞動者,并加付應得工資收入 25%的賠償費用;
(二)造成勞動者勞動保護待遇損失的,應按國家規定補足勞動者的保護津貼和用品;
(三)造成勞動者工傷、醫療保險待遇損失的,除按國家規定為勞動者提供工傷、醫療待遇外,還應支付勞動者相當于醫療費用25%的賠償費用;
(四)造成女職工和未成年工身體健康損害的',除按國家規定提供治療期間的醫療待遇外,還應支持相當于其醫療費用25%的賠償費用;
(五)勞動合同約定的其他賠償費用。對于上述規定中有關勞動者工資收入損失的賠償,鑒于勞動合同法第八十四條有相關規定,應按勞動合同法的規定予以執行。
勞動者有過錯的
對于因勞動者的過錯而導致勞動合同無效,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勞動者應當按照《民法通則》所確立的實際損失原則,承擔賠償責任,賠償因其過錯而對用人單位的生產、經營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這里要指出的是,在對勞動者追究民事賠償責任時,要貫徹以下原則:一是賠償與教育相結合的原則。在責令有過錯的勞動者賠償經濟損失的同時,要注重對其進行思想教育。承辦案件的勞動行政部門、勞動仲裁機構和人民法院對有過錯的勞動者要進行勞動法律法規的宣傳,做耐心的思想教育工作,使其真正認識到行為的危害性,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勞動者守法的自覺性,而且能增強勞動者賠償經濟損失的主動性。二是合理賠償原則。所謂合理賠償,是指在查請案件事實,確認用人單位確實因為勞動者的違法行為而實際存在經濟損失的前提下,根據勞動者的過錯程度、情節輕重、責任大小、認錯態度好壞、實際承受能力等綜合認定勞動者實際應承擔的賠償費用,以確保問題得到切實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