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導游詞作文(精選19篇)
關導游詞作文 篇1
蜀漢江油關位于今天平武縣南壩鎮的三國歷史遺跡江油關,原名江油戍,系劉備入川以后,為防備曹操勢力越摩天嶺南下,于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20xx年)建立的軍事要塞。蜀漢后主炎興元年(263年),曹魏征西大將軍鄧艾兵出陰平邪徑,奇襲江油戍,蜀漢守將馬邈不戰而降,魏軍長驅直入,攻陷成都,蜀漢滅亡,江油戍因此而天下聞名。此后歷朝歷代,多在此設關戍守,或稱江油關,或稱涪水關,成為蜀北名關之一。
同時,在南宋理宗寶六年(1258年)以前的1000多年間,這里長期都是縣、郡、州治地,稱為古龍州,是涪江上游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交通和文化中心,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江油關遺址附近,有牛心山、鳳翅山、叮當泉、明月渡等主要景點,以及李白讀書臺、李龍遷祠、玉虛觀、馬邈妻李氏故里碑、吳道子繪真武祖師像碑、宋徽宗書御筆手詔碑等名勝古跡。
牛心山相傳為李唐王朝皇族遠祖李龍遷之墓,當年曾被武則天派人掘斷龍脈,李氏復國后,又多次派人填塞,流傳著許多神奇而浪漫的故事。
關導游詞作文 篇2
提起陽關,人們馬上會想到一首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代大詩人王維的這首杰作,可謂千古絕句,經配曲吟唱,廣為流傳。
一般來陽關之前,并不知陽關和玉門關是什么關系,只是在唐詩中知道了這兩個讓人心馳神往的名字。一是在“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中知道了陽關,另一是在“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知道了玉門關。
陽關、玉門關是絲綢之路上敦煌段的主要軍事重地和途經驛站,通西域,連歐亞。名揚中外,情系古今。在離開兩關以后就進入了茫茫戈壁大漠。
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漢王朝為抵抗匈奴對邊疆的騷擾,經營西域,在河西走廊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時建立了陽關和玉門關。從地圖可以看出,陽關和玉門關都是通往西域的門戶,一個在南,一個在北。出敦煌后必須走兩個關口的其中一個,兩者都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關隘。自西漢以來,許多王朝都把這里作為軍事重地派兵把守,多少將士曾在這里戌守征戰;多少商賈、僧侶、使臣、游客曾在這里驗證出關;又有多少文人騷客面對陽關,感嘆萬千,寫下不朽詩篇。高僧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就是走絲路南道,東入陽關返回長安的。
關導游詞作文 篇3
山海關也稱天下第一關。
笨瓜找了一個導游,那個導游和笨瓜差不多高,笨瓜就開始聽導游姐姐講歷史了。
“山海關是唯一現存的平原長城,長城一共分3種,山地長城、平原長城和水陸長城。山地長城就是像居庸關、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這些都是山地長城。山海關是平原長城,水陸長城就是老龍頭的。”
聽導游姐姐說,山海關一共修繕過3次,第一次是秦始皇時期;第二次是宋代;第三次就是距今最近的時候,明朝了!
笨瓜邊走邊拍,生怕拉下什么重要的景色忘記拍了。
“過前面的門,就到了甕城和鎮東樓了。不知道聽沒聽說過,中國有個成語叫甕中捉鱉,就是這個故事,才有了現在的甕城。”笨瓜覺得十分有趣,忙問導游姐姐其中緣由。
“甕城高度約是2米左右,周長是37米,前面有一個方城,古代把方剛稱作甕,所以又叫甕城。剛剛我們進來的叫羅城口,如果士兵守不住城,就將敵人帶進甕城大門,把鎮東門和甕城大門緊閉,士兵在上面用石塊攻擊他們,使敵人毫無反擊之力。所以甕中捉鱉就是這樣來的。”
走了一段路,笨瓜已經到了一座大門門前。
“這座門叫鎮東門。穿過鎮東門,就可以看到鎮東樓了,上面有一個匾額‘天下第一關’!北抗弦宦飞,看到了許多自己沒見過的東西,像大門上的門栓等等。
“這就是鎮東樓了,我們可以看出鎮東樓感覺是歪了一樣,主要是因為地勢原因!煜碌谝魂P’這五個字我們看的十分的不平衡,‘天’字最大,‘樓’字最小,主要是為了配合樓的地勢!
導游姐姐還告訴笨瓜關于‘天下第一關’的五個字的一段有趣的故事。傳說當時書法家怎么也寫不好‘一’字,特別郁悶。有一天,他去酒館喝酒,看見小二用摸布擦桌子,隨意擦出了‘一’字。于是,書法家就記下來了!
笨瓜走上了鎮東樓,上面有很多奇怪紅色的窗戶,窗戶上面還有一個半大不大的黑眼睛,據說可以防飛鳥。
“鎮東樓里就有原版的書法家寫的匾額,我們可以進去看一看!弊哌M去一看,真的有,而且還有一些地圖,“從圖上可以看到老龍頭、嘉峪關、居庸關,還有很多地方。后面就是我們前面所受的甕城。我們可以去看一下!
關導游詞作文 篇4
尊敬的各位游客,我們將要游覽的是萬里長城的第一個關口---山海關,這號稱天下第一關的山海關是震撼全世界的古代建筑物,被列為世界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在游覽的時候,請大家保護環境。
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天下第一關廣場,抬頭遠眺,一座雄關展現在眼前,那就是天下第一關的城樓了。天下第一關城樓也叫箭樓,樓高13.7米,分上下兩層,上層為木質的隔扇窗,這些窗戶,平時緊閉,戰時開啟射箭用;下層四面都是紅漆木質大門。最引人注目的當然是“天下第一關”匾額了,這塊匾長1.5米,為明代著名書法家蕭顯所書,字為楷體,筆力蒼勁渾厚,與城樓風格渾然一體,堪稱古今巨作。相傳最后一筆不是一起寫上去的,而是書者將蘸滿墨汁的筆,拋向空中點上去的。還有一個小秘密,掛在城外面的匾是后人仿寫,原匾在城樓里呢!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古城商業街。在古城里,品嘗地方風味小吃,會使你游興大增,并領略山海關的風土人情。讓我走進一家土特產店,嘗一嘗特色打糕,來,這位游客,品嘗一下吧!
好,咱們大家一起照張照片做個留念吧!“--茄--子”“OK”希望我的本次導游服務給您帶來快樂!
在我們面前的這方城池叫做瑞蓮閣公園,初建于民-國2019年(1925年),是由邑人、臨榆縣參事會參事孫國鈞字蔭橋為首倡議集資興辦。“瑞蓮閣”的匾額,由當時的知縣常炳彝所題,F在的瑞蓮閣公園是1999年3月,經政府集資,根據《臨榆縣志》的記載而重新修復的。修復后的瑞蓮閣公園,形成了以遼海咽喉橋為界,南湖、北湖4個水域。建成了垂柳軒、醉荷軒、曲院風荷、游船碼頭等4個亭謝。
天下第一關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也就是1381年距今已經有620年歷史了明初建關時,這里是朝鮮等國入貢和商旅往來的重要通道,平時城門大開供車馬人流通行,戰時緊閉固若金湯,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現在展現我們面前的,就是天下第一關城樓了,天下第一關城樓也叫鎮東樓,俗稱箭樓。樓高13.7米,分上下兩層,地層西面為對開的紅漆木質大門,上層為木制的隔扇門窗,其余的北東南三面為共開設68孔箭窗,這些箭窗平時關閉,戰時開啟,是戰時射箭之用。它是坐東面西,其建筑形式采用了我國傳統的磚木結構,天下第一關的建筑形式采用了九脊歇山式重檐頂,這種建筑形式的等級較高,是僅次與皇宮和廟宇的建筑格式,F在大家看,在天下第一關城樓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我想大家都會說就是這塊天下第一關巨匾了,天下第一關匾長5.8米,寬1.55米,其中的一個一字就長1.09米,繁寫的關字右邊的一豎就長1.45米。您看著一字雖有一筆卻不顯單薄,關字右邊的一豎筆畫雖多卻不顯臃腫,五個大字安放合理,與這座建筑渾然一體。
大家仔細看這塊匾,有一大特點,有的朋友已經看出來了,此匾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書年月,不留姓名,這塊匾為何人所寫呢?眾說紛紜,有人說是明朝宰相嚴嵩,有人說是余一元,譚從簡,有人說是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而根據當地的林榆縣志記載:天下第一關匾傳為邑人肖顯所書,這里的邑人就是指山海關當地人,這就為肖顯的寫匾提供了真實性和可靠性。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塊匾并不是肖顯所題寫的原匾,而是民-國九年由山海關人楊寶清所篆刻的。原匾呢則為了防止風化掛在城樓內。一會我們就去等城樓,看原匾!好,現在給大家五分鐘照相時間,五分鐘后到我這集合,我們一起登城。……大家看,在各個屋檐的羌機脊上,有許多形態各異的小獸,分別是騎鳳仙人為前導接著是:天馬、海馬、獅子和吼。當地的老百姓還給他們起了一些賦有傳奇色彩的名字。第一個是走投無路,接著是跟盯絆倒,第三個是東張西望,第四個是幫虎吃食,第五個是坐地分贓。傳說,走投無路的是古代的皇帝,大好的江山讓他搞的支離破碎,高高的脊頭代表皇帝的寶座,他站在上面,前走無路,后退不能,真是左右為難;跟盯拌倒的是緊隨皇帝的大臣,皇帝雖已無路可走,但臣子不忘舊情,雖倒也伴;東張西望是東瞧瞧西望望,見機行事;幫虎吃食一看到這種情況也緊隨其后,阿諛奉承;坐地分贓在石獸之末,干什么都沒有它的分,急的夠嗆,這真是各懷心腹事盡在不言中。倒霉的皇帝都走投無路,何況這些大臣呢。大家抬頭可以看到這群顯赫一時、高高在上的人物只好站在脊頭,飽受風吹雨淋,酷暑嚴寒,讓游人注目了。這些異獸都是古代傳說中的瑞獸,他們不但有消災。
關導游詞作文 篇5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來河南省會鄭州市參觀游覽。我叫劉齊,是鄭州天下旅行社的導游,這位是我們的司機鄒師傅。大家在鄭州旅游期間,將由我和鄒師傅為大家提供服務。愿您在鄭州度過一段美好而難忘的時光。
鄭州是河南省會,河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處中華腹地、九州之中,她北臨滔滔黃河,西依巍巍嵩山,東、西接廣天邊際的黃淮平原,素有“雄峰中樞,空域險要”之稱。鄭州古屬豫州。公元前1027年周五王滅殷后,將其北管叔鮮封于此地,成為管國。秦滅六國后這里設縣屬三川郡。東漢時為管城。隋文帝開皇三年稱鄭州,這是鄭州稱號的開始。清代,鄭州升為直隸州。1923年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人大罷工革命運動后,被稱為“二七”名城。1948年10月22日鄭州解放后,設置鄭州市。1954年河南省會由開封遷至鄭州,鄭州成為省會城市。
全市轄區5區和郊區1區(上街區)、5市、1縣,總面積7446.2平方公里,總人口約580萬,其中市區城市面積約130平方公里,市區人口約190萬。
鄭州交通便利,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京廣、隴海鐵路在此交匯,鄭州北站是亞洲最大、最現代的貨運編組站;107和310國道在此交匯:由鄭州通往全省各地的高速公路網正在形成、現在游客走高速可直達北京。1997年新建成通航的鄭州新鄭國際機場,是中國第21個國際機場和十大機場之一。鄭州商貿發達,素有商城之稱,早在1992年,這里就爆發了轟動全國的“商戰”,今天的商戰更是好戲連臺。鄭州地上地下資源豐富,農副產品繁多,工農業發達,是國務院批準的歷史文化名城。
鄭州環境優美,綠樹成蔭,素有綠城美譽。特別是近年來,鄭州加大拉城市建設的力度,城市品位不斷提高。鄭州新建拉濱河公園,紫荊廣場等大型綠地和廣場。鄭州旅游資源豐富,有嵩山風景名勝區,那里有以少林工夫名揚天下的少林寺;有鄭州黃河游覽區,是領略母親河神韻的好去處;有新鄭軒轅帝故里,是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好地方,還有大河村遺址,鄭韓故城,鞏義宋陵,打虎亭漢墓、石窟寺、杜甫故里等名勝古跡。鄭州旅游配套設施完善,各種星級飯店、各菜系餐廳、各種娛樂設施等等一應具全,夜生活也豐富多彩。
您旅游期間,將會得到周全高檔的服務、感受到中原人民的熱情、淳樸,更會了解到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歡迎大家到鄭州旅游觀光。
洛陽介紹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歡迎光臨古都洛陽,F在向各位介紹一下洛陽市的概況。
洛陽市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中游南岸,伊洛盆地北緣,因居古代城區洛水之陽而得名。它東扼虎牢,西據崤函,北依邙山,南對伊闕,東南面向嵩、洛、伊、廛、澗四條河流蜿其間,自古就有河山控戴,形勝甲天下,且居天下之中的美譽。
如此險固的地理形勢和優越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歷代帝王的理想的建都之所。根據歷年的考古發掘和大量翔實的歷史文獻驗證先后曾經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等十三個朝代在此立國,時間長達1500多年。此外,又有8個朝代將其作為陪都。所以,洛陽是七大古都中建都年代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天下名都。由于洛陽長期作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通中心,所以所多歷史上的重大事件都發生在這里,有許多重要人物活動都在這里。因此大歷史學家司馬光說: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這就是說洛陽是中國歷史的縮影,如果你想了解5000年的中國,那你必須來看洛陽。
即使在今天經過歷史的沖刷,洛陽依然有著豐富的文化遺存、名勝古跡。數量之多這里就無法歷數了,我們將在隨后的游覽過程中為大家一一講解。
洛陽不僅是聞名中外的歷史文化名城,而且是舉足輕重的現代化工業城市和重要的科研基地,其工業與科技實力和外貿出口在河南省首屈一指。有第一拖拉機場,軸承廠等一批全國知名的大型企業和研究所;洛陽還有豐富的煤炭、鉬、黃金、鋁土等礦產資源和森林資源;有四通八達的公路、鐵路、航空交通網絡、航空口岸及海關;還有全國規模較大的綜合性市場----關林商貿城;有享譽中外的歷史名酒杜康酒、唐三彩和洛陽水席;有甲天下的國色牡丹。每年四月的牡丹花會,曾吸引無數中外朋前來一睹盛況,大飽眼福。真可謂:花如海,人如潮,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如今,洛陽正借助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的強勁東風,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實施東引西進戰略,加快發展步伐---撤銷郊區,調整區劃,拉大城市框架;配合創建國家優秀旅游城市和文明城市,大搞基礎建設和內外部環境整治;提出大旅游發展戰略,對龍門石窟、白馬寺、關林廟三大景點的周邊環境進行治理;做出為龍門石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負重加壓,背水一戰的果斷決策,經過不懈努力,獲得圓滿在功;建設洛浦公園,營造優美環境,再現當年洛浦秋風勝景......
朋友們,洛陽市委、市政府這些舉措,將隨著時間的推移,以其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日益明顯的表現出來。這是一個良好開端。相信不久的將來,洛陽定會以嶄新的姿態讓世人刮目相看,洛陽的明天會更加輝煌!
我的介紹完了,預祝朋友們今后幾天的洛陽之旅愉快!
關導游詞作文 篇6
去年寒假,我們一家人回到家鄉,一起游覽了雄偉壯觀的雁門關。
首先,我們走進雁門關風景區的大門,眼前是一條蜿蜒向上的石板路,路的兩旁是風格各異的小作坊,房子后面有一排高大聳立的松樹。我慢下腳步,邊走邊看,忽然,一只小松鼠叼著一個松果竄過來,仿佛在和前來游覽的人們打招呼呢!
踏著斑駁的石板路,經過地利門,便來到了甕城。這里是有名的點將臺,正中央掛著三個盾牌,兩旁放著飽經風霜的古戰車。我不由地想到了愛國將領楊業及楊家將士們曾在這里大顯身手,為國立功。
告別了點將臺,我們便向雁門關城樓進發。當到達了城樓腳下,我抬頭仰望著這座歷經千年風雨的城樓,它是用磚石砌筑成的,只見雕梁顏色脫落,飛檐上長滿了雜草,在陽光的照耀下略顯古舊。我迫不及待地跑到城樓上,媽媽告訴我,雁門關是萬里長城的重要關口。我站在城樓上,放眼望去,連綿不斷的山峰,左右兩邊的城墻像一條巨龍,橫臥在山頭。真不愧是“中華第一關”。
看到雁門關氣勢恢弘的景象,不禁讓人想起這樣的詩句:“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痹秆汩T精神源遠流長。
關導游詞作文 篇7
八大關是因8條道路以長城重要關隘而命名,位于市南區中部匯泉角的海濱。這八條道路是韶關路、寧武關路、紫荊關路、武勝關路、嘉峪關路、函谷關路、正陽關路、臨淮關路、居庸關路、山海關路,實為“十關”路,因有“兩關”不出名,所以被稱為八大關。
八大關地勢優越,占地面積近1000畝,是著名的別墅區。區內200余棟建筑多能看到海景,各自獨立、風格各異,互不相連、四周皆為花園,被人稱為“萬國建筑博物館”。解放后,人民政府對八大關進行了全國的規劃與修繕,已開辟為重要的療養區和風景游覽區。1992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將八大關建筑群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島市民和游客將其評選為“青島十大景觀”之一。
位于匯泉角景區北部,西臨匯泉灣,南接太平灣,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最初因有八條以關隘命名的路。故稱“八大關”。后又新增了兩條,實際上現在有十條以關隘命名的路,分別是:韶關路,嘉峪關路,山海關路,武勝關路,涵谷關路,正陽關路,臨淮關路,寧武關路,紫荊關路,居庸關路。 八大關別墅區的特點之一是有眾多的各國風格建筑,故有“萬國建筑博覽會”之稱。這里集中了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美式,丹麥式,希臘式,西班牙式,瑞士式,日本式等20多個國家的建筑風格。園區內還有大大小小18處游園,是情侶談情說愛,舉行婚禮的絕好去處。
韶關路,櫻花美到極致。粉的白的紅的,一樹接一樹,樹樹繁花。這是一條橫在兩條大街之間的毫不起眼的小路,歐式洋房坐落在花樹之后,旖旎的大門古典高貴。這種美是一種繁華的姿態,是寧靜的珠玉金銀。有幾對新人在路邊拍婚紗照,穿白色紗裙的美麗新娘,依著他人家的大門,面露笑容地拍照。
風格多樣的建筑使這里成為電影外景的最佳選擇,如《家務清官》、《苗苗》、《13號魔窟》等40多部電影和20多部電視劇都在此拍攝,現在的很多歌星的MTV外景也選在這里,比如葉倩文、林子祥的《選擇》、《重逢》就是在八大關拍的外景。
關導游詞作文 篇8
站在關樓上遠眺七十二峰,共東向38峰,西向36峰,可欣賞“群峰齒盡黑,萬礫色皆紅”的美景了。
我們腳下的游山道是1985年由縣風景局修建,全長6公里,鋪石階7000余級,寬1-1.5米,我們將沿石階而上,坡陡路險,請大家小心,注意安全。
劍門關有一位不可不說的歷史人物--姜維。我們右側頭頂就是他當年駐軍的姜維城。姜維,字伯約(公元202年-公元264年),甘肅天水人,羌族,是魏天水中郎將,于公元228年歸漢,孔明說“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涼州上士也”。(他和孔明成為蜀漢歷史上上兩段佳話:孔明27歲時一《隆中對》定蜀漢,六出祁山恢復漢室;姜維27歲歸漢,九伐中原。成為孔明之后蜀國又一忠臣良將,公元263年由于漢中陽平關、文縣陰平橋頭失守,姜維會合張翼、廖化退保劍閣(今劍門關)十月派田章助守江油關。以不足3萬人馬抵鐘會、鄧艾、諸葛緒18萬大軍。姜維首仗用5000人馬殺得魏兵大敗,后退十余里下寨。后因田章疏于警戒,被鄧艾設計偷渡陰平,自摩天嶺裹氈而下,破江油關、綿竹關直抵成都。劉禪聽信讒言,不戰而降,形成了“成都后主已亡國,此地姜維尚守城”。姜維聞成都有失,分兵回救,兵至梓州(今三臺),太仆蔣顯已持后主詔書令姜維投降。帳下將士聞之,無不眥牙裂目,氣憤填膺,拔刀斫石,哭聲震野,拒絕投降,誓與劍門關共存亡。有一員將士化作一巨石站在關口,千百年來守著劍門關(今石胄)。公元264年蜀漢滅亡。鐘會欲據蜀問計姜維,姜維示意殺北來諸將,不幸事泄軍亂,北來諸將欲成都殺鐘會、姜維于亂軍之中,享年62歲。后人有一付對聯作了中肯的評價:生活讓強敵西來,嘆!表繕譙周乞降后主,錦官城到處烽煙,吁冠深矣,可奈何?縱有劍門一木洵難支大廈:死好見先皇地下,悲。計誅鄧艾、志偃武鄉,孤忠臣應昭河岳,唯斯勝者,必多負,緣茲斗膽千秋遺恨在陰平。另一付對聯是這樣寫的:“雄關高閣壯英風,捧出丹心披開大膽:剩水殘山余落日,虛懷遠志空寄當歸!睔v代墨客騷人對姜維盛贊有加。
關導游詞作文 篇9
位于匯泉角景區北部,西臨匯泉灣,南接太平灣,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最初因有八條以關隘命名的路。故稱“八大關”。后又新增了兩條,實際上現在有十條以關隘命名的路,分別是:韶關路,嘉峪關路,山海關路,武勝關路,涵谷關路,正陽關路,臨淮關路,寧武關路,紫荊關路,居庸關路。 八大關別墅區的特點之一是有眾多的各國風格建筑,故有“萬國建筑博覽會”之稱。這里集中了俄式,英式,法式,德式,美式,丹麥式,希臘式,西班牙式,瑞士式,日本式等20多個國家的建筑風格。園區內還有大大小小18處游園,是情侶談情說愛,舉行婚禮的絕好去處。
韶關路,櫻花美到極致。粉的白的紅的,一樹接一樹,樹樹繁花。這是一條橫在兩條大街之間的毫不起眼的小路,歐式洋房坐落在花樹之后,旖旎的大門古典高貴。這種美是一種繁華的姿態,是寧靜的珠玉金銀。有幾對新人在路邊拍婚紗照,穿白色紗裙的美麗新娘,依著他人家的大門,面露笑容地拍照。
風格多樣的建筑使這里成為電影外景的最佳選擇,如《家務清官》、《苗苗》、《13號魔窟》等40多部電影和20多部電視劇都在此拍攝,現在的很多歌星的MTV外景也選在這里,比如葉倩文、林子祥的《選擇》、《重逢》就是在八大關拍的外景。
關導游詞作文 篇10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來到的是我國著名的旅游療養勝地----八大關,面積70余公頃。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初,青島市政府規劃建設湛山特別區域時,修筑了八條以我國著名關隘命名的道路,命名為“八大關”。后來又增添了兩條,形成了十條以關隘命名的道路為主要街道的景區,但習慣上人稱之為“八大關”。 八大關的特色之一是別墅群建筑風格的多樣化。據統計,景區內的建筑群中代表了俄德英法24個國家的建筑風格,故有“萬國建筑博覽會”的美譽。
八大關街道綠地是吸引游人的景觀之一。景區內每一條路都有一個特殊的樹種為代表,如韶關路中的碧桃,山海關路的法國梧桐,紫荊關路的市樹“雪松”等,形成了四季有特色,路路華不同的景觀特色。
徜徉在八大關幽靜美麗的街道上'仿佛置身于異國他鄉,別有一番情趣。走在八大關的道路上,你可能覺得有些地方特別眼熟,好像在哪里見過。請不要懷疑自己的眼睛,雖然你可能沒有來過青島,但這些景色你確實見過。許多電影、電視劇都選擇八大關作為外景拍攝地。新中國成立前后40多部影片和20余部電視劇在這里拍攝;前蘇聯、德國、日本等國拍攝的影片也曾在這里取過景。因此,八大關又有“天然攝影棚”之稱。
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八大關小禮堂”,它是八大關賓館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始建于1959年,是一幢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廳堂建筑。這一幢建筑的工程代號為“505工程”,計劃建成國際會議中心。1962年,因為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原因,僅建成了地上,地下各一層的建筑,從而形成了這一獨具特色的建筑外貌。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山海關路十七號,它是一座日本式建筑,1940年由在青島的日本人所建,樓內設有四個房間,其中一個日式套間的墻壁上鑲掛著一塊櫻花木,據日本人考證,該櫻花木有上千年的樹齡,十分罕見。院內的花園,面積雖不大,卻配置有假山、水池,竹影 婆娑,綠樹成蔭,十分雅致。因為在中國十大元帥中有6位元帥 (徐向前、羅榮桓、彭德懷、 、賀龍、葉劍英)曾在這棟樓 里居住過,所以這座樓又被稱為“元帥樓”。 山海關路15號
這是八大關風景區內唯一的一座白色別墅,建于l980年,是由青島市建筑設計院的黃中興同志設計的。這座建筑外部線條簡潔樸實,內部裝修古樸典雅,樓內木制雕刻古香古色。此樓最大特點是實用性較強,樓側的斜坡是專供乘坐輪椅者使用的。這兒的兩套總統套房,房間高大、布局合理、設施考究、華貴舒適。面海的房問,皆為落地式窗戶,窗外有寬敞的平臺,站在平臺上可直觀海景。這座樓原先是打算為葉劍英同志來青島而專門建造的,葉帥沒有來住過就去世了。 、李鵬、谷牧、賽福鼎等都曾在此下榻或療養過,此外,這里還接待過朝鮮、老撾等國家的領導人。
山海關路9號(青島 )
這里接待的賓客大都是外國的國家元首和政府領導人,因此有“青島 "之稱。這是一幢美國式建筑。樓的主體共有4層,是當時八大關別墅群中體積較大的一幢。它以不等高、不對稱的造型體現出了現代派的建筑藝術,
這座樓綠色墻面,紅瓦蓋頂,采用大型窗框結構,大部分墻體被窗戶占據,而且均鑲貼大塊玻璃,窗欞很少,給人以簡潔、明快的感覺。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八大觀最有代表性的一幢建筑——公主樓。它是一座典型的丹麥建筑,始建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整個建筑造型別致,風格獨特。
關于公主樓的來歷,還有一段美麗的故事。據說在,有一位丹麥王國的王子乘坐“菲歐尼亞”號豪華郵輪來到青島游覽觀光。他被八大觀美麗的海濱風光所吸引。丹麥王子遂委托首任丹麥領事在八大觀海濱購置土地,按照安徒生童話中的意境設計了這座丹麥古典式建筑,準備將其作為禮物送給丹麥公主。
雖然丹麥公主最終沒有來青島,但“公主樓”的名字卻不脛而走,廣為傳播。
接下來我們看到的是居庸關路14號,它是一座美國式民居建筑。它曾被電視劇《宋慶齡和她的姊妹們》選作拍攝地,拍攝的內容是宋氏姐妹年輕時居住在美國的生活片段。電視劇撥播出后,人們便順水推舟將它稱為“宋氏花園”。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山海關路9號北門,1993年修建的一座新樓,按照五星級賓館的標準裝修,是接待最高政治性任務的重要場所。所以被俗稱為“國賓館”。新樓落成后,新一代黨和 、朱熔基、萬里等都在此下榻。
院內前邊那棟別墅是山海關路9號。它是一幢美國式建筑。這座別墅原為美國駐青島領事館所有,始建于太平洋戰爭以前,后被日軍沒收。日本投降后,該樓為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司令柯克上將的住宅,其室內家具全部從美國運來。當時美國支持 打內戰,因而柯克在青島倍受 軍政當局的恭敬和吹捧?驴嘶貒螅@里又成為美國海軍西太平洋艦隊司令白吉爾上將的宅邸,直到1949年5月,青島解放前夕,白吉爾率美國海軍撤出青島。 、周恩來等都曾在此下榻。
各位團友現在我們開到的是俄羅斯式建筑,樓內采用大量有花紋的石頭嵌貼,被人們稱為“花石樓”。 在這些別墅群中,花石樓名氣最大,爭議也最大。這是一座歐洲古堡式建筑,融合了西方多種建筑藝術風格,既有希臘式和羅馬式風格,又有哥特式的風格特色。主樓由一個圓形和一個多角形石砌小樓組合而成。多角形的小樓有4層,第四層外又有樓梯與觀海臺相通。在兩座小樓后部,還有多間不規則的房屋。因為這座樓多用滑石裝飾,“滑"與“花"又諧音,所以稱“花石樓”;ㄊ瘶峭ピ壕G化配置精巧別致,屬歐洲田園式風格,有鵝卵石鋪砌的小路,草坪、花壇、常綠樹木自然結合,很有特色。該樓建于1931年,為一流亡中國的俄羅斯貴族(白俄)所建,主人的名字叫“淶比池”。由于建筑造型別致,環境幽雅,深為世人所注目。
青島解放后,花石樓歸青島人民政府交際處管理,成為接待中外貴賓的場所。黨和 董必武、陳毅均曾在花石樓下榻。陳毅元帥在青島所作《出游青島》的長詩,就是他第一次來青島療養住在花石樓創作的。
好了,現在給大家十五分鐘時間自由活動,大家可以拍照留念,十五分鐘后上車集合出發到下個景點。
關導游詞作文 篇11
如果朝天明月峽的險還不能令你驚嘆的話,那么劍門關“劍門天下險,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絕”一定會讓你折服。劍門關居于大劍山中斷處,兩旁斷崖峭壁,直入云霄,峰巒倚天似劍;絕崖斷離,兩壁相對,其狀似門,故稱“ 劍門”。享有“劍門天下險”之譽,俗稱“天下第一關”巍峨劍門,扼入蜀的咽喉,由于它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 地。相傳戰國時期,秦惠王欲吞蜀,苦于無路進蜀,謊稱贈五金牛、五美女給蜀王,蜀王信以為真,派身邊五丁力士,劈山開道,入秦迎 美女,運金牛,才開通了這條蜀道,稱為“金牛道”,又稱劍門蜀道。三國時期,蜀丞相諸葛亮率軍伐魏,路經大劍山,見群峰雄偉,山勢 險峻,便令軍士鑿山巖,架飛梁,搭棧道。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曾在此屯糧、駐軍、練兵;又在大劍山斷崖之間的峽谷隘口砌石 為門,修筑關門,派兵把守。當年魏軍鎮西將軍鐘會率領10萬精兵進取漢中,直逼劍門關欲奪取蜀國,蜀軍大將姜維領3 萬兵馬退守劍門 關,抵擋鐘會10萬大軍于劍門關外。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劍門關集雄、險、幽、秀、奇于一體,它除山雄關險之外,還以 峽谷的幽深、翠云廊
的秀麗、巖石的怪異、山洞的奇特而聞名。這些勝跡和傳說,給 秀麗的自然風景增添了風采和稚趣,更讓游人流連忘返。在劍門關游覽,能充分領略唐朝大詩人李白《蜀道難》的詩句中所描寫的:“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神韻。現在大家所來到的就是翠云廊了。翠云廊是古蜀道的一段,而且是以險著稱的劍門蜀道的一段,是由近萬株行道古柏組成的綠色長廊。號稱"三百長程十萬樹",最大的須7-8人合圍,小的也要3-4人方可抱攏。翠云廊---當之無愧的蜀道明珠!這個由近萬株行道古柏組成的綠色長廊,民間又叫“皇柏”,也稱為張飛柏,傳說是當年三國名將張飛駐守蜀國閬中時號召人民所植。但據史料及民間傳說,古柏是歷代開成的群體,其栽植時間,上起秦漢,下至明朝中葉,歷時20__余年。隨著古蜀道的開拓和驛道整修,路旁留有自然生長的樹木,也有大量的人工栽植的行道樹,逐漸形成數百里的林蔭大道。
關導游詞作文 篇12
趙武靈王曾進行軍事改革,胡服騎射,大敗林胡、樓煩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門、代郡。后來,李牧奉命常駐雁門,防備匈奴。為免除匈奴對趙國邊民的襲擾,使匈奴數歲無所得,而趙軍則兵強馬壯,愿為一戰!按笃菩倥嗳f騎。”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趙。后人稱李牧為“奇才”,并在雁門關建“靖邊寺”,紀念其戍邊保民的戰功。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派遣大將蒙恬率兵三十萬,從雁門出塞,“北擊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區),把匈奴趕到陰山以北,并且修筑了萬里長城。
漢高祖劉邦時期,匈奴圍韓王信,韓王信投降,匈奴引兵南逾勾注,直驅晉陽(太原)。
漢武帝繼位后,面對匈奴不斷猖狂的南犯,著手反擊。元光五年(前130),漢武帝下詔發卒整修雁門關。漢朝名將衛青、霍去病、李廣等都曾馳騁在雁門古塞內外,多次大敗匈奴,立下汗馬功勞!霸潮蹖④姟崩顝V在做代郡、雁門、云中太守時,先后與匈奴交戰數十次,被匈奴稱為“飛將軍”。
漢元帝時,王昭君就是從雁門關出塞和親的。從此以后,這一帶出現了“遙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雁門關之稱,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于雁門山,于制高點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短茣さ乩碇尽访枋鲞@里“東西山巖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陘關,亦曰雁門關!
北宋初期,雁門關一帶是宋遼(契丹人)激烈爭奪的戰場。愛國將領楊業(又稱楊繼業)及其他楊家將士都曾在這里大顯身手,為國立功。
在宋太平興國四年(979),楊業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以后,曾多次以少勝多,大敗遼兵,當時人們譽楊業為“楊無敵”。
雍熙三年(986),在雁門附近的戰斗中,楊業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沒,在朔州的陳家谷他自己身負重傷為遼兵所執,寧死不屈,終至絕食為國。
后經五代十國、宋、遼、金、元約四百余載。
元朝設千戶所,關城被毀。
明代吉安侯陸享于洪武七年(1374)自監民工筑新關于舊關東北十里處的要道。南距代城縣四十余里,北鄰廣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勢更為險要。
明清以后,關城雖屢有重建。但隨著中國民族統一國家疆域的逐步形成,內長城作為“內邊”的作用已經失去,所屬的雁門雄關也隨之荒廢。關城僅在東門、西門、小北門三個門洞和靖邊寺前的一對石獅,一副石旗桿,明鐫李牧碑石一塊,以及寺后的數株青松。
關導游詞作文 篇13
李隆基詩作的歷史,天寶15年(公元756年)正月中原大地爆發了“安史之亂”1月18日洛陽陷落,7月10日潼關失守,大將哥舒翰被俘,震動長安,7月14日72歲高齡的唐玄宗出延秋門西逃,避亂四川,15日楊貴妃兵諫被縊,楊國忠被擊殺,玄宗一直愁悵滿懷,于8月11日達到劍門,當地官員給他獻上一碗酸菜豆花飯,吃后胃口大開,精神大振,看劍門關關山雄險,景色秀麗,安下心來細思平定安史之亂良策,于是下了7道勤王詔書,封太子李亨為天下兵馬大元帥。12日李亨即位于靈武(寧夏武夷縣)。
現在我們眼看見的劍門又一奇觀--石筍。它高60米左右,底寬27米左右,前后左右四面臨空,而又穩若泰山。相傳為韓湘子做笛子所遺留的一截竹子所化。相傳石筍上蓋了一座小廟,廟旁有一棵大樹。據說是魯班用去梯蓋上去的,它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那事清雍正年間,各地反清復明的浪潮尚未停息。劍門關設把總,派五十兵卒駐扎,并有權直接向軍機處或總理衙門呈遞奏折,不需經過州、府、藩臺轉呈。(古稱作為專湊事)一天晚上,石筍峰上大樹和小廟突然著火,火勢通天透明,數里外熱氣襲人。守關頭目驚慌失措,飛奔劍門鎮(相距關口約一里許)向把總報告“石筍起火”,由于當地方言“筍”和“省”同音,把總誤“石筍”聽為“十省”立即寫了“十省起火”的加急奏折派快馬飛報朝庭。一面整頓軍馬到關口設防,趕到關口一看,見是石筍起火,猛然一驚,跌下馬背。趕緊書寫“石筍起火”的奏折派心腹快馬呈報真實情況。孰料“十省起火”的軍報,象離弦的箭一樣,早一步呈報了皇上,雍正一看是“天下未亂蜀先亂”,御覽到“十省起火”時,心中大急,天下共有十七省,已有十省起火。正在千鈞一發之際,“火燒石筍”文書又到。雍正轉憂為喜,但此番折騰,使他大傷腦筋,大罵軍機處把軍報當兒戲。當即降諭:把總撤職,士卒鞭撻。石筍被火燒后,廟塌樹焦,但被燒焦的大樹幾百年來并不朽濫,枝桿直刺藍天。
關導游詞作文 篇14
山海關,也指山海關區,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為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匯聚了中國古長城之精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東端起點,有"天下第一關"、"邊郡之咽喉,京師之保障"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山海關城,周長約4公里,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門,多種防御建筑。
景區占地0.1平方公里,包括"天下第一關"箭樓、靖邊樓、牧營樓、臨閭樓、瑞蓮閣公園、甕城、一關廣場以及1350延長米的明代平原長城等景觀。因景區涵蓋山海關標志性建筑--"天下第一關箭樓"而得名,是迄今為止保存最完整的長城軍事防御體系。 "天下第一關箭樓",又稱"鎮東樓",是山海關城的東門。據《臨榆縣志》記載,明清之際曾多次維修,解放后又多次修繕。城樓建筑面積198平方米。其建筑為歇山單檐頂,四角飾以形態各異的脊獸,北、東、南三面共有68孔箭窗。在箭樓之上,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天下第一關"巨匾,樓內外一共三塊匾,一樓內懸掛的為原匾。
1961年3月4日萬里長城-山海關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看過"
關導游詞作文 篇15
各位游客:
嘉峪關關城在嘉峪關市區西南6公里處,位于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地勢最高的嘉峪山上,城關兩翼的城墻橫穿沙漠戈壁,向北8公里連黑山懸壁長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是明代萬里長城西端主宰,自古為河西第一隘口。
關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從初建到筑成一座完整的關隘,經歷了168年(1372-1539年)的時間,是明代長城沿線九鎮所轄千余個關隘中最雄險的一座,至今保存完好。1961年3月,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地勢險要,建筑雄偉而得有“天下雄關”、“連陲鎖陰”之稱。嘉峪關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成重疊并守之勢,壁壘森嚴,與長城連為一體,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軍事防御體系,F在關城以內城為主,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黃土夯筑而成,西側以磚包墻,雄偉堅固。內城開東西兩門,東為“光化門”,意為紫氣東升,光華普照;西為“柔遠門”,意為以懷柔而致遠,安定西陲。門臺上建有三層歇山頂式建筑。東西門各有一甕城圍護,西門外有一羅城,與外城南北墻相連,有“嘉峪關”門通往關外,上建嘉峪關樓。嘉峪關內城墻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十四座,關城內建有游擊將軍府、井亭、文昌閣,東門外建有關帝廟、牌樓、戲樓等。整個建筑布局精巧,氣勢雄渾,與遠隔萬里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遙相呼應。
在嘉峪關流傳一個歌頌古代工匠的傳說。說是明朝修嘉峪關時,主管官員給工程主管人出難題,要求他預算用材必須準確無誤。在工匠們的幫助下,工程主管人進行了精確的計算。結果工程竣工時,所備的磚瓦木石恰恰用完,只剩下一塊城磚,稱為“最后一塊磚”,F在這塊磚仍放在會極門(西甕城門)門樓檐臺上,旅游者慕名都要來看一看這“最后一塊磚”,引起對古代工匠們的聰明、智慧的敬佩之情。
嘉峪關自建造以來,屢有戰事。明正德年間的1515-1520年,吐魯番滿速爾兵數犯河西。當時嘉峪關只是座孤城,以致滿速爾兵兩破關城,并屢掠附近請部民眾牛羊。直到1539年嘉峪關建成為一座完整的軍事防御工程后,關城鎖陰邊睡,又有明墻暗壁相合,才真正成為固若金湯的天下第一關。
今天,嘉峪關經過修葺,仍可見當年雄險的邊關氣勢,登關樓遠眺,長城似游龍浮動于浩翰沙海,若斷若續,忽隱忽現。天晴之日,或海市蜃樓,或塞上風光,奇特景色,盡收眼底。
關導游詞作文 篇16
各位游客朋友,歡迎大家來函谷關古文化旅游區參觀游覽。函谷關位于河南省西大門靈寶市境內,轄區面積16.5平方千米,距三門峽市約75千米,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函谷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中國歷史上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因關在峽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函谷關曾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函谷關還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道家學派開山巨著《道德經》的靈谷圣地,即道家文化的發祥地;也是河南文化和秦晉文化的交會地;更是紫氣東來、雞鳴函關等歷史故事與傳說的發軔地。在漫漫歷史長河中,這里以名人(老子)、名著(《道德經》)、名關(函谷關)留芳青史,聲播海內外。函谷關景區現有主要景點:太初宮、道圣宮、道家養生園、藏經樓、瞻紫樓、雞鳴臺、碑林、蠟像館、博物館、關樓、函關古道等20余處,是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
各位游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位于函谷關東城門右側太初宮。傳說,尹喜迎候老子到函谷關,行以師禮,懇求老子為其著書,老子便在此寫下了《道德經》五千言。太初宮為殿宇式古典建筑。殿脊和山墻檐邊上塑有麒麟、獅、虎、雞、狗等珍禽異獸,神形兼備,F存太初宮主殿建于唐以前,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廟院現存石碑兩座,上面都記載著老子騎青牛過函谷關的故事。
各位游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位于園區南端的道家養生文化園。養生園標志建筑是藥膳坊,與景區大門及游客服務中心相呼應,建筑風格為仿漢代古建。藥膳坊以為游人提供具有道家養生文化特色的餐飲茶藝為主,旨在傳達見素抱樸、淡泊自然的道家養生理念,形成函谷關景區獨具特色的餐飲文化,體現了重道貴生、以德養生、珍愛生命、健康生活的道家養生文化。在養生園東面有一處飛流瀑,高6米,寬81米,取意于《道德經》第81章。瀑布周邊遍植綠樹花草,有木棧道連通上下。潺潺流水曲繞而來,至崖邊跌宕直瀉,水簾懸掛,光耀生輝,聲響如雷,成為一道引人注目的景觀。置身綠樹花草間觀賞瀑布,會由衷感受到大自然的無私博大,喚起心靈的感應和舒展。飛流瀑與園林相互映襯,詮釋了貼近自然、和諧相處這一養生文化內容。各位請看,這是“歸真園”,旨在體現返璞歸真、悟道修德,以德養生的主題思想。為表現這一旨義,園區工作人員從老子《道德經》中選錄了一批警句格言,將分別鐫刻于園區的石、柱、壁、路等處,人們人園后視野所及,隨處可見這些警句格言。函谷關景區結合道家養生的,對道家養生文化園的布局進行了認真策劃和精心安排,可以說,此園便是一所修德養生的主題文化公園。
各位游客朋友,函谷古道長15千米,是這一帶唯一的東西通道。古書上說函谷關道“車不分軌,馬不并鞍”,“一泥丸而東封函谷”。20xx年,村內一位農民在田間勞動時,曾挖掘出一具古代人遺骨,發現其身上中箭十多處。經文物部門鑒定,死者身上的箭簇為戰國時期制品,可見當時戰爭情景。
各位游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尹喜故宅遺址,相傳為尹喜的寓所。尹喜,春秋時代人,素識天象,曾為函谷關關令。傳說他曾在此接待老子。唐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陳王府參軍田同秀(桃林縣人)為獻媚皇上,進言玄宗皇帝說天降靈符于函谷尹喜故室,玄宗即遣人去挖掘,果然掘得“靈符”,玄宗大喜,以為是老子對他的恩賜,遂將年號“開元”改為“天寶”。
各位游客朋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雞鳴臺,又叫田文臺,成語“雞鳴狗盜”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重建的雞鳴臺傳說就是當年田文食客學雞叫的髙埠。各位請看,這是望氣臺,又叫瞻紫樓,傳說是函谷關關令尹喜登高望遠,觀察天象之地。“紫氣東來”這一成語源出于此。唐代大詩人杜甫《秋興》詩中有“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之句。后人為紀念他,便將尹喜登高望遠的土山起名為望氣臺。唐時在上面修建了10米多高的瞻紫樓。此樓民國年間毀于兵火。
各位游客朋友,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函谷碑林,修建于1988年秋。碑林南北長100米,東西寬40米,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有石碑62通。其中不但有從靈寶各地搜集來的古碑,如宋代的法制碑、唐代的地震碑、楊貴妃之兄楊仲嗣的墓志碑、明代吏部尚書許天官夫人的墓志碑等,而且也有近現代書法名家書寫名人吟詠函谷關詩文的新碑,如清代康有為給當時的靈寶縣長寫的條幅石碑,李向陽原型的筆文碑等。
關導游詞作文 篇17
各位游客:
歡迎諸位來河北旅游,祝各位在山海關度過一段輕松愜意的時光。
在我們面前的這方城池叫做瑞蓮閣公園,初建于民國14年(1925年),是由邑人、臨榆縣參事會參事孫國鈞字蔭橋為首倡議集資興辦。“瑞蓮閣”的匾額,由當時的知縣常炳彝所題,F在的瑞蓮閣公園是1999年3月,經政府集資,根據《臨榆縣志》的記載而重新修復的。修復后的瑞蓮閣公園,形成了以遼海咽喉橋為界,南湖、北湖4個水域。建成了垂柳軒、醉荷軒、曲院風荷、游船碼頭等4個亭謝。
天下第一關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也就是1381年距今已經有620年歷史了明初建關時,這里是朝鮮等國入貢和商旅往來的`重要通道,平時城門大開供車馬人流通行,戰時緊閉固若金湯,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現在展現我們面前的,就是天下第一關城樓了,天下第一關城樓也叫鎮東樓,俗稱箭樓。樓高13.7米,分上下兩層,地層西面為對開的紅漆木質大門,上層為木制的隔扇門窗,其余的北東南三面為共開設68孔箭窗,這些箭窗平時關閉,戰時開啟,是戰時射箭之用。它是坐東面西,其建筑形式采用了我國傳統的磚木結構,天下第一關的建筑形式采用了九脊歇山式重檐頂,這種建筑形式的等級較高,是僅次與皇宮和廟宇的建筑格式,F在大家看,在天下第一關城樓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我想大家都會說就是這塊天下第一關巨匾了,天下第一關匾長5.8米,寬1.55米,其中的一個一字就長1.09米,繁寫的關字右邊的一豎就長1.45米。您看著一字雖有一筆卻不顯單薄,關字右邊的一豎筆畫雖多卻不顯臃腫,五個大字安放合理,與這座建筑渾然一體。
大家仔細看這塊匾,有一大特點,有的朋友已經看出來了,此匾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書年月,不留姓名,這塊匾為何人所寫呢?眾說紛紜,有人說是明朝宰相嚴嵩,有人說是余一元,譚從簡,有人說是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而根據當地的林榆縣志記載:天下第一關匾傳為邑人肖顯所書,這里的邑人就是指山海關當地人,這就為肖顯的寫匾提供了真實性和可靠性。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塊匾并不是肖顯所題寫的原匾,而是民國九年由山海關人楊寶清所篆刻的。原匾呢則為了防止風化掛在城樓內。一會我們就去等城樓,看原匾!好,現在給大家五分鐘照相時間,五分鐘后到我這集合,我們一起登城。
大家看,在各個屋檐的羌機脊上,有許多形態各異的小獸,分別是騎鳳仙人為前導接著是:天馬、海馬、獅子和吼。當地的老百姓還給他們起了一些賦有傳奇色彩的名字。第一個是走投無路,接著是跟盯絆倒,第三個是東張西望,第四個是幫虎吃食,第五個是坐地分贓。傳說,走投無路的是古代的皇帝,大好的江山讓他搞的支離破碎,高高的脊頭代表皇帝的寶座,他站在上面,前走無路,后退不能,真是左右為難;跟盯拌倒的是緊隨皇帝的大臣,皇帝雖已無路可走,但臣子不忘舊情,雖倒也伴;東張西望是東瞧瞧西望望,見機行事;幫虎吃食一看到這種情況也緊隨其后,阿諛奉承;坐地分贓在石獸之末,干什么都沒有它的分,急的夠嗆,這真是各懷心腹事盡在不言中。倒霉的皇帝都走投無路,何況這些大臣呢。大家抬頭可以看到這群顯赫一時、高高在上的人物只好站在脊頭,飽受風吹雨淋,酷暑嚴寒,讓游人注目了。這些異獸都是古代傳說中的瑞獸,他們不但有消災解禍的作用還是吉祥的象征。但這種小獸也是有等級之分的皇宮和廟宇之上的小獸的數量是9到12個的,而衛所的等級比較低,是不允許超過六個的。
山海關
我們腳下走過的這條寬廣的坡道原叫做馬道,是古代守城士兵騎馬上陣和巡視關內外的重要通道。沿著馬道緩緩而行,我們仿佛也走進了時空隧道,回到了六百多年前的明代。大家都知道明王朝是推翻了蒙古貴族所統治的元朝建立的,所以在明王朝的殘余勢力退居漠北以后一直與明王朝處于對立沖突之中。正是在這個巨大的歷史背景條件下,明朝的開創者朱元璋便下令自軍師達于郡縣皆立衛所。并于洪武十四年正月派大將軍徐達正式修建長城和關口,同年的十二月修建了山海關設立軍事建制山海衛,山海衛是明代329衛之一,隸屬后軍都督府的北平都司管轄。從山海關建觀關設衛那天起,這里就以科學的選址布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軍事建筑而名列萬里長城的重關之首,從而有了萬里長城第一關之美稱。現在我們看到的呢,叫做箭窗,剛才我給大家介紹過了,它是作為戰時射箭之用。是紅底白環黑靶心,鮮艷醒目,F在誰能告訴我為什么要設計成紅底白環黑靶心的形式呢?……好了現在由我來告訴大家:在當時天下第一關城樓剛建成后,它的屋檐和羌脊上總是會停著許多飛鳥而這些箭窗平時關閉,戰士開啟的。所以開啟時飛鳥就會撲楞楞的亂飛,就會影響軍情。所以當時的科學家就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就是把箭窗設計成紅底白環黑靶心的樣子。您看這像不像一只只眼睛,它們就像一只只眼睛看著飛鳥,使飛鳥不敢靠前。所以說明朝時的古人還是很聰明的嘛!
現在我們面前的彩畫叫做旋子彩畫,它是屬于中國古典彩畫的范疇之內的,它的等級也比較高,是僅次于皇宮和廟宇所使用的彩畫的。中國的古典彩畫分為三種,第一種,也是等級最高的叫做和璽彩畫,主要是用于皇宮和廟宇的主殿建筑格式,第二種就是我們面前的旋子彩畫,還有一種呢?叫做蘇式彩畫,它是采用花鳥魚蟲作為基底的。
好現在隨我一起來看原匾,大家小心腳下門檻,大家要注意啊,遇見門檻要邁過,象征走過人生的坎坎坷坷。
現在我們看見的就是肖顯所題寫的原匾,據說肖顯寫匾的時候,剛寫完的時候發現下字下面少寫了一個點,只寫成了一個T字,這時候皇帝派來的欽差已經過了石河了,這時大家都慌了起來。就在這時只見肖顯拿了一塊抹布,飽蘸墨汁用力的擲向那塊匾,結果呢?大家都看到了,就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塊匾。好了看完這塊匾,請大家和我看以一下我們面前的山海關復原圖。它描繪了山海關古代建筑的全貌。山海關境內長城南起老龍頭,東到九門口,全長26公里,在這段長城上共分布十座關隘,從南到北依次是:南?陉P、南水關、山海關、北水關、旱門關、角山關、三道關、濫水關、寺兒峪關、九門口關(一片石關),短短26公里長城之上就分著十大關隘,說明山海關的地理位置和軍事戰略意義都是非常重要的,故有:“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之稱。山海關城基本呈方型,它的最大特點是東西的城墻一身兼二職,既是萬里長城的一部分,又是關城的東面城墻。山海關城有四個城門,東為鎮東門,南為望洋門,西為迎恩門,北為威遠門,四個城門規模相當,現在惟有東門即天下第一關城樓保存最完整,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
大家請回頭往東看,眼前的這個城圈叫甕城,原來四個城門之外均有甕城,現在只有眼前的甕城保存完好。甕城的規模不大,但是有很重要的作用。1是對關城起保護作用。登臨其上可環視四野,士卒晝夜注視城外的動態,有警立即傳報,敵人入侵靠近,又可三面御敵與墻外,即使敵人進入甕城,也可將關門設為二道防線。,以四城為堡壘制敵于翁中。2是從建筑上看,城外甕城回護,形成重城回守之勢,堅固、雄偉,充分表現了長城防御工程的特色。
甕城外圍是羅城,羅是羅列的意思,即城外套城。羅城的前方是威遠城,是山海關的前哨衛城。就在此處三百五十年前曾發生過關系改朝換代。
好,游客朋友們,山海關就為大家講解到這兒,謝謝各位的支持!
關導游詞作文 篇18
“八大關”的建筑造型獨特,匯聚了眾多的各國建筑風格,故有“萬國建 筑博覽會”之稱。
這里集中了俄、英、法、德、美、丹麥、希臘、西班牙、瑞士、日本等20多個國家的各式建筑風格。
西部是線條明快的美國式建筑“東海飯店”;靠近第二海水浴場,是解放后新建的匯泉小禮堂,采用青島特產的花崗巖建造,色彩雅致,造型莊重美觀;再加上一幢幢別具匠心的小別墅,使八大關有了“萬國建筑博覽會”的美譽。
風格多樣的建筑使這里成為電影外景的最佳選擇,如《家務清官》、《苗苗》、《13號魔窟》等40多部電影和20多部電視劇都在此拍攝,很多歌星的MTV外景也選在這里,比如葉倩文、林子祥的《選擇》、《重逢》就是在八大關拍的外景。
面積:70余公頃。八大關是以8條關隘命名的路而得來的,即韶關路、嘉峪關路、函谷關路、正陽關路、臨淮關路、寧武關路、紫荊關路、居庸關路(現已增為十條路,另兩條為武勝關路、山海關路)。各條馬路縱橫交錯,形成一個方圓數里的風景區。
關導游詞作文 篇19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
歡迎大家到“嘉峪關景區”觀光旅游。我是今天的導游,劉琳瑄。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在長城最西端的起點——嘉峪關,一起來領略大漠孤煙塞外風景,也希望大家能在嘉峪關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游客朋友們,嘉峪關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西端險要關聯,也是長城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雄關。關城建于明洪武五年,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總占地約3.35萬平方米。嘉峪關城雄居祁連山和黑山之間,地勢險要,扼守咽喉。關城由外城、內城、甕城、羅城、城壕等部分組成,三重城廓,多道防線,形成重載并守之勢,構成了一個壁壘森嚴的軍事防御工程,也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
傳說在修建嘉峪關時,曾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工匠計算用料十分精確,他說修筑嘉峪關需要九千九百九十九萬塊磚。最后建成時果真只多出一塊磚,大家順著我的手指方向看,那塊多出來的磚就放在我們眼前這座西閣樓樓臺上,被譽為“定城磚”。可見,修筑長城是多么不易呀!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這蒼茫戈壁的落日余暉之中,關城是多么的挺拔雄偉,遠處的群山大漠,又是怎樣一片蕭瑟荒涼的景象啊!
請大家向我的左手方向看,看到那一些斷斷續續的“土墻”和“土堡”了嗎?那就是現存最古老的長城了,它是修建于漢朝的。我們在八達嶺等地方見到用青磚、瓦石加固的長城是后人建造的,而最初的長城就只是用泥土、糯米等材料按一定比例調和形成的土坯,然后內嵌樹枝做為支撐修建的。因為它們全部是用土砌成的,而這里常年處于風蝕地帶,許多土城墻已經倒塌、損毀、殘缺不全了。土長城的殘跡不高,大約只有三至五米,城墻上沒有城垛,可這對以前科技不發達時的人來說,已經是竭盡全力了。
“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雄關”。朋友們,站在這雄偉的關城之上,遠望著關外無邊無垠的大漠戈壁,你們是不是和一樣感受到了當年修筑長城人們的手和心,那么真實、那么高亢、那么震撼……
萬里長城——嘉峪關:“萬里長城——嘉峪關”是1961年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嘉峪關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嘉峪關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也是長城沿線保存最為完好、規模最為壯觀的古代軍事城堡,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美譽。
古老長城的豐姿:登上雄偉的嘉峪關,領略古老長城的豐姿,感受“天下第一雄關”的雄、壯、奇、美。關上,光化樓、柔遠樓、嘉峪關樓,三樓聳峙,雄偉壯觀;關內,游擊府肅穆典雅,陳列栩栩如生,文昌閣、戲臺、關帝廟雕梁畫棟,飛檐凌空,城垣布局精巧合理;關外,瀚海空寂,長風獵獵,千年古道清晰可辨;關下,九眼神泉,碧波蕩漾,景色宜人。極目遠望,西面是廣袤的大漠戈壁,北面是赤日炎炎的黑山,南面是蜿蜒起伏的祁連雪山,東面是優美靚麗的嘉峪關市區。
雄壯非凡:廣闊的關城,橫臥戈壁灘上,兩側城墻與山相連。巍峨朱色的城樓昂然欲飛,襯托著祁連山如玉的雪峰,美麗如畫。登城樓遠望,萬里長城似龍游于戈壁灘瀚海間,天晴之日,或可見海市蜃樓。城下戈壁灘上駱駝隊的渾厚的悠揚的鈴聲,使人想起古代“絲稠之路”上的商隊和旅行者,令人神馳!清代林則徐因禁煙獲罪,被貶新疆,路經嘉峪關,見這關如此雄偉,有詩贊道:“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征人駐馬蹄。飛閣遙連秦樹直,繚垣斜壓隴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蒼茫入望迷。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只見一丸泥!睒O言這關的威嚴和雄偉壯麗。又云:“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敝赋鲞@關真乃“雄關”。
古稱討賴河墩,公元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筑,它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長城就是從這里起步,宛若巨龍,穿戈壁過沙漠,翻山越嶺,蜿蜒東行直達遼東。長城第一墩北距關城公里,墩臺矗立于討賴河邊近56米高的懸崖之上,可謂:“天下第一險墩”。
明代,嘉峪關管轄著“腹里、沿邊、境外墩臺三十九座”。關內墩臺林立,縱橫交織,相互了望,互通情報。長城第一墩,是關南最主要的一座墩臺,擔負著傳遞關南及祁連山諸口軍事信息的任務。設有塢、驛馬、驛駝、食宿、積薪等物,配備有一定數量的守兵。長城第一墩是嘉峪關軍事防務的重要據點,這里曾經伴隨著雄偉壯觀的嘉峪關演繹過許多神奇的故事,詩曰:長城第一墩“清流討賴臨危壁,大嶺祁連斷戰氛。鎧甲冰河聞拆斗,旌旗旭日舞鵬鯤”。
長城第一墩景區自然景致壯觀,極目南眺,山峰終年潔白,襯映著藍色天空,更是清新如畫。景區面積平方公里,包括長城第一墩、觀景平臺、地下谷服務區、討賴河滑索、天險吊橋、“醉臥沙場”雕塑群等游覽區。
懸壁長城是嘉峪關西長城的一部分,公元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筑,此段長城從關城東閘門邊的角墩起向北延伸至黑山山腰,全長公里。山上長城750米,氣勢雄偉,垂若懸臂,有“西部八達嶺”之稱。
懸壁長城景區內長城蜿蜒于黑山之巔,陡峭險峻,委曲回旋。張騫、霍去病、玄奘、馬可·波羅這些或是和平使者,或是開疆拓野的將軍,都曾在這里駐足?惕徲诤谏窖卤谥系墓糯窌皫r畫”是人類文明的印跡,蘊含的是一種永恒的古老與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