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夜躁爽日日躁狠狠躁视频,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丫鬟露出双乳让老爷玩弄,第一次3q大战的经过和结果

首頁 > 精選范文 > 白塔導游詞(通用19篇)

白塔導游詞

發(fā)布時間:2022-08-09

白塔導游詞(通用19篇)

白塔導游詞 篇1

  曼飛龍佛塔在景洪縣大勐龍一個叫作曼飛龍寨子的后面的山頂上,距自治州首府允景洪70公里,距大勐龍3公里,是西雙版納著名的佛塔群,有人把它叫作“筍塔”,這是形容群塔像春筍一樣拔地而起。還有人因其潔白,喚作“白塔”。

  從曼飛龍寨邊跨過小河,便是200余級石階,左邊是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右邊是蔥蔥郁郁的橡膠樹林,塔群建在山頂,共9座,塔基呈多瓣形的梅花狀,周長 42.6米。其中主塔高16.29米,四周環(huán)抱著8個小塔,分布8角,每座小塔高9.1米,塔身為多層葫蘆形。一座母塔,8座子塔,乍看起來很像是一叢剛勁挺拔的大竹,又像是拔地而起的粗壯竹筍,雄偉壯觀。每座小塔塔座里都有一個佛龕,佛龕里有一尊佛雕和一個佛像,佛龕上還有泥塑的鳳凰,凌空飛翔,門口是兩條泥塑的大龍。8個金色小塔頂上,每座掛有一具銅佛標,母塔尖上還有銅質(zhì)的“天笛”,山風吹來發(fā)現(xiàn)叮叮當當?shù)捻懧暋K细鞣N各樣的彩繪、雕塑、秀麗優(yōu)美。

  據(jù)說,這組佛塔最初建于傣歷565年(1220xx年),距今已是778年。它的設(shè)計、建造、典禮等資料,貝葉經(jīng)上都有記載。近幾年,政府撥款將群塔修飾一新。每年潑水節(jié)期間,曼飛龍寨子的傣族群眾,還要在塔前舉行歡慶儀式,男女老少都圍塔跳“依拉賀”,追逐潑水,歡度傣歷新年。

  這組群塔是由3個印度籍佛教徒設(shè)計、大勐龍頭人古巴南批等人主持建造的,近代曾兩次進行修復,現(xiàn)在已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佛塔正南向龕下的原生巖石上,有一人裸足印,被傳為釋迦牟尼腳跡。當?shù)胤鸾虃髡f釋迦牟尼來到大勐龍那一年,孔雀飛滿了壩子,當時正在籌建這組群塔,但卻不知建在哪里好,釋迦牟尼知道后,就用他的左腳在大青石上一踩,那里就留下了一個深深的腳印,人們就在他的腳印邊建了這群塔。

  在腳印前還有眼泉井,傳說釋迦牟尼講經(jīng)時,天氣很熱,講得口干舌燥,打發(fā)7個小伙子下山到寨子里挑水,一下把33口井都挑干了,釋迦牟尼就大顯佛法,用他的禪仗在地上戳了一個3尺深的洞,這個洞就成了井泉,徐徐淌出水來,至今那里還有一眼泉水井。因此,過去東南亞一帶佛教信徒們,來到曼飛龍群塔,總要向著那個填不滿的腳印里丟上幾個銀幣,每人還要帶一葫蘆泉水回去呢。其實,釋迦牟尼生活的時代,早于建塔前1 000余年,他也未曾到過云南。這個傳說,只是佛教徒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增加塔的神秘性而創(chuàng)造出的神話。

白塔導游詞 篇2

  瀘州白塔又名報恩塔,位于瀘州中心城區(qū)報恩塔文化廣場,與瀘州老窖池相距500米,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塔坐西向東,磚石結(jié)構(gòu),雙檐七級樓閣式,通高33.20米。塔頂有覆盆,塔剎為銅鑄寶頂,塔身呈八邊形,107級踏道經(jīng)塔心盤旋至頂,塔內(nèi)90龕深浮雕石刻造像,人物線條流暢,栩栩如生。該塔矗立城中,在過去數(shù)十里便可遙見,塔頂以水晶念珠一串、金碗四枚填以七珍八寶其內(nèi),頂之四葉以鐵索擊真頂,每值旭日東升即放霞彩,光芒萬丈,蓋珠光矣,古代瀘州八景中謂之"白塔朝霞"。

  民國《瀘縣志》載:“瀘州安撫使馮楫,幼年喪父離母,及長,官居于瀘。旦日,在乞食群丐中尋得老母,遂建塔以報母恩,故名報恩塔。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以來,報恩塔已經(jīng)歷8次保養(yǎng)維修。

  現(xiàn)四周已撤遷不宜建筑,亮出塔身,在塔基周圍劃出8.1畝永久建設(shè)控制地帶,于1999年建成21000平方米的報恩塔文化廣場,成為瀘州新的城市景觀。如今晚上很多人在白塔廣場看噴泉。

白塔導游詞 篇3

  北海公園(beihaipark)位于__市中心區(qū),城內(nèi)景山西側(cè),在故宮的西北面,屬于中國古代皇家園林。這里原是遼、金、元建離宮,明、清辟為帝王御苑,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綜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園林之一,1925年開放為公園。是中國保留下來的最悠久最完整的皇家園林。

  北海公園以神話中的“一池三仙山”,構(gòu)思布局,形式獨特,富有濃厚的幻想意境色彩。對啦,關(guān)于“一池三山”還有個故事呢!戰(zhàn)國時代傳說,渤海東面有"蓬菜"、"瀛洲"、"方丈"3座仙山,山上住有神仙,藏有長生不老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派方士徐福等帶童男女數(shù)千人,渡海找3座"仙山",尋長生不老藥,未果;便在蘭池宮建百里長池,筑土為蓬菜山,刻石為鯨,長200丈。到了漢朝,漢武帝重蹈覆轍,仍未找到仙山,于是降旨在建章宮后挖一個大水池,取名"太液池"。將挖出的泥土的池中堆了3座山,象征蓬菜、瀛洲、方丈3座仙山。此后歷代皇帝都在宮殿附近建"一池三山"。北海園林依這個傳統(tǒng)而建的,瓊島如"蓬菜",團城為"瀛洲",中海犀山臺似"方丈"。

  從南門進入北海公園,自然先到團城。

  團城原是太液池中的一個小島,金代為大寧宮一部分,元代稱圓坻,亦稱瀛州。至元元年(1264年)在其上建儀天殿。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重修,改名承光殿。島四周砌圓形城墻,城高4.6米,面積約4500平方米,周長276米。清康熙八年(1669年)乘光殿毀于地震,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建。乾隆十一年(1746年)擴建,成此規(guī)模。

  承光殿為全城臺中心,殿內(nèi)陳設(shè)有白玉佛。殿南側(cè)有玉甕亭,亭中有元代遺物玉甕--“瀆山大玉海”。瀆山大玉海制作于至元二年(1265年)。口呈橢圓形,通高70公分,周長493公分,重約3500公斤,周身浮雕海龍、海馬、海豬、海犀等出沒于波濤之中,栩栩如生。元世祖忽必烈曾將玉甕放置瓊?cè)A島廣寒殿中,傳說曾用以盛酒大宴群臣。明代廣寒殿倒塌,玉甕失落民間。清乾隆十年(1745年)發(fā)現(xiàn)后,乾隆皇帝“令以千金易之,置承光殿中”,乾隆十四年(1749年)建玉甕亭,將玉甕陳設(shè)于亭中配以漢白玉雕花石座,命翰林四十人,各賦詩一首,刻于亭柱之上。玉甕厚重古樸,氣勢雄渾。為元代難得的玉雕精品。

  殿北側(cè)有敬躋堂,三座建筑構(gòu)成整個城臺的中軸線。在這條中軸線的兩側(cè)對稱地排列著幾組建筑。東側(cè)由南至北依次為:昭景門樓、東廡殿、古籟堂等;西側(cè)由南至北依次為:衍祥門樓、西廡殿、余清齋等。

  此外,亭廊假山雜置其間:余清齋西有回廊與其西側(cè)的沁香亭相連通;敬躋堂東西各有假山,山上各置一亭,東為朵云亭,西為鏡瀾亭。綜觀整座城臺,在黃瓦紅墻、規(guī)整對稱的古建筑之間,穿插植種著數(shù)十棵已有幾百年歷史的蒼松勁柏,遮蔭蔽日,虬枝各異。襯托得整座城臺既莊得幽靜,又自然大方。

  走上永安橋,看見石獅子,不覺想起“永安寺的獅子“頭朝里””,其實永安寺門前的獅子是守護堆云牌樓的獅子,由于守護堆云牌樓的獅子離永安寺的山門很近,所以就將堆云牌樓的獅子誤認為是永安寺的獅子了。

  瓊?cè)A島簡稱瓊島,因島上建有白塔,故又俗稱"白塔山"。島高32.米,周長913米。瓊?cè)A,意指華麗的美玉,以此命名,表示該島是用美玉建成的仙境寶島。另據(jù)神話傳說,瓊?cè)A是瓊樹之花(華即花),生長在蓬萊仙島上,人吃了可長生不老,此亦表示該島是仿瑤池仙境建筑的。清初,曾在山頂設(shè)置信炮臺,由八旗軍駐守,居高臨下了望全城,一旦有警,便可立即發(fā)出信號。

  清初順治八年(1651年),“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陰贊皇猷,請立塔寺,壽國佑民”,得到皇帝的恩準,于是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這種象征神權(quán)的建筑物--白塔和永安寺,設(shè)置于瓊島的重要位置上,具有主宰全園的氣勢,以體現(xiàn)“君權(quán)神授”的封建思想,此是帝王宮苑的一大特色。

  進永安寺,首先便是天王殿,殿內(nèi)有四大天王:懷抱琵琶的是東方持國天王,他可以增長人的善根;手拿寶劍的是南方增長天王,他可以保護佛法不受侵犯;手持寶傘的這位是北方的多聞天王,他可以保護人們的財富;手持小蛇的是西方的廣目天王,他可

  以以其凈眼觀察世界。由于這四位天王手中所持法器不同,中國百姓習慣上稱他們?yōu)椤帮L,調(diào),雨,順”。預示著國家的五谷豐登,永安太平。

  北海白塔塔高35.9米,上圓下方,富有變化,為須彌山座式,塔頂設(shè)有寶蓋、寶頂,并裝飾有日、月及火焰花紋,以表示“佛法”象日、月那樣光芒四射,永照大地。塔身正面有一盾形小龕,內(nèi)塑紅底黃字的藏文圖案,含“吉祥如意”之意。此龕俗稱“眼光門”,又叫“時輪金剛門”。1679年該塔被地震所毀,次年重建。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塔頂被損。在修復時,發(fā)現(xiàn)塔內(nèi)主心木中藏有一個二寸見方的金漆盒子,盒蓋繪有太極圖,盒內(nèi)藏有兩“舍利”,證明此塔是一座舍利塔。該塔矗立于瓊島頂峰,綠蔭擁簇,巍峨壯美,引人矚目。

  瓊島的東北坡古木參天,這里便是"燕京八景"之一的"瓊島春蔭"。沿著乾隆帝御題的"瓊島春蔭碑"旁的小路前行,可直通迂回曲折的"見春亭"和"看畫廊",眼前的景色猶如一幅天然山水畫,美不勝收。廊外有湖石堆砌的幽洞石室,變幻無窮。

  沿湖邊北面的山麓下,有原為帝后們垂釣、泛舟后休息、進膳的漪瀾堂,現(xiàn)已開設(shè)仿膳飯莊。漪瀾堂向東有"濠濮間"和"畫舫齋"兩組建筑,布置精巧,環(huán)境幽靜,構(gòu)成園中之園。清代的帝后、大臣們常在濠濮間宴飲。畫舫齋系清代皇家行宮之一,也是皇帝約集著名畫家作畫之所。

  西北面有個建在水上的小院,稱"小玲瓏",與曲廊相連接。由此折向東北院的"主柯庭"前,可觀賞一株800多年的古槐。再往北有座方形的"蠶壇",系清代后妃們祭祀蠶神之處,也是北京九壇之一。

  從蠶壇西行,不遠就到靜心齋,面積4700平方米,原為乾隆帝書苑,稱乾隆小花園。后來辟作皇子的書齋。靜心齋往西是天王殿。正殿系楠木建筑,這里是翻譯和印刷大藏經(jīng)的地方。后面的琉璃閣為發(fā)券式無梁殿結(jié)構(gòu),壁上嵌滿琉璃佛像,光彩奪目。天王殿西側(cè),有座用424塊七色琉璃磚砌成的九龍壁。建于清乾陵二十一年(1756年)。長25.86米,高6.65米,厚1.42米,為三座著名的九龍壁中最精美的一座。中國有三座著名的九龍壁:規(guī)模最大、歷史最久的一座,在山西省__市內(nèi),建于明代洪武末年;最有特色的一座,即此北海的九龍壁;第三座,在故宮的寧壽門前。后兩座均是清代乾隆年間所建。沿九龍壁南行,有座"鐵影壁",長3.56米,高1.89米,顏色與質(zhì)地如同鐵鑄,雙面雕到云紋與怪獸,為元代浮雕藝術(shù)珍品。

  沿九龍壁南行,有座"鐵影壁",長3.56米,高1.89米,顏色與質(zhì)地如同鐵鑄,雙面雕到云紋與怪獸,為元代浮雕藝術(shù)珍品。鐵影壁北面,有三進院落。主建筑曾是乾隆帝禮佛前后的更衣處和游憩的別館。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為保護王羲之的,增建了一個院落,名"快雪堂"。西面沿湖有五座亭子,建于清順治八年(1651年)。

  五亭主次分明,飛金走彩,遠望如同五龍浮動,故稱"五龍亭"。這里為清代帝后們賞月、釣魚、觀看焰火的游樂之處。亭的西隅,有一大片建筑群,總稱"小西天"。其中"萬佛樓"與"極樂世界"是主體建筑,這是乾隆帝特地為生母孝圣皇太后祝壽祈福而建造的.

白塔導游詞 篇4

  朋友,你了解威遠嗎?威遠的勝景可多呢!有坐落在桃花山的——羅世文紀念館,有在離威遠15千里以外的——靜寧寺,還有那矗立在白塔山上的——白塔。

  這天,我們穿過東大橋,走過河東街。登上了白塔山,來到了白塔面前。

  白塔全身雪白,有六個面,共五層。每層上面都有栩栩如生的浮雕。

  有的是在盤旋的飛龍、飛鳥。有的是濃眉大眼的活神仙。走進白塔一看,有一個粗大的圓柱立在白塔中心。圓柱周圍是螺旋形的樓梯。又窄又陡。走在前面的一不小心可能踢到后面的人的額頭呢!白塔原名敷文塔。立在威遠城東。明代嘉靖20xx年它就來到人間。1820xx年被人們重建。1983年名為縣級保護單位。20xx年建業(yè)集團、白塔集團,縣政府再次復修。站在白搭山下,我不禁想起一個傳說: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婆城(威遠)有一家姓余的人,他們十分富裕。余家公子在朝廷當官。多么幸福的一家啊!可他們的心如蛇蝎。他們總以勢壓人。百姓們敢怒不敢言!不知過了多少天,一位老者經(jīng)過這里,百姓們向他訴說了一切。老者聽了他們遭遇,下定決心要幫助這些可憐的百姓。老者四處存錢。建起了白塔、下橋。并告訴人們:橋是彎弓塔是箭,箭箭射中余家院。老者說完就走了。不久,余家公子被罷官。余家也一天天衰敗下去。

  我站在塔上環(huán)顧四方,西方是美麗的婆城,是高樓大廈的海洋。28層電梯公寓,他如一個高的的巨人,俯視著美麗的婆城。東方是連綿起伏的群山。站在這里,不由得感嘆,不由得自豪。白塔是人們心中和平的象征。

白塔導游詞 篇5

  揚州的白塔高27.5米,下面是束腰須彌塔座,八面四角,每面三龕,龕內(nèi)雕刻著十二生肖像。和北海白塔的厚重穩(wěn)健不同,揚州白塔比例勻稱,玉立亭亭,和身邊的五亭橋相映成趣。著名建筑家陳從周在《園林談叢》中曾將北海塔和揚州的搭進行對比,說:“然比例秀勻,玉立亭亭,晴云臨水,有別于北海塔的厚重工穩(wěn)。”可見北方之景到了南方也隨鄉(xiāng)入俗,雄壯之氣銳減,窈窕氣質(zhì)倍增了。相傳在1784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坐船游覽揚州瘦西湖。

  從水上看到五亭橋一帶的景色,不由遺憾的說:“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不然這而看起來和北海的瓊島春陰就像極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財大氣粗的揚州鹽商當即花了十萬兩銀子跟太監(jiān)買來了北海白塔的圖樣,當晚連夜用白色的鹽包堆成了一座白塔。這就是在揚州流傳至今的“一夜造塔”的故事。

  最佳旅游季節(jié)揚州市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向溫帶季風氣候的過渡區(qū)。其氣候主要特點是:盛行風向隨季節(jié)有明顯的變化。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風,以東北風和西北風居多;夏季多為從海洋吹來的濕熱的東南到東風,以東南風居多;春季多東南風;秋季多東北風。揚州冬季偏長,4個多月;夏季次之,約3個月;春秋季較短,各為2個多月。

白塔導游詞 篇6

  揚州白塔在薊縣城西南隅,獨樂寺正南300米,舊稱漁陽郡塔。建于遼統(tǒng)和年間,遼清寧四年(1058)重建,在明嘉靖、隆慶、萬歷和清乾隆年間重修。明嘉靖十二年(1533)在塔前修建觀音寺,塔身白色,所以亦稱觀音寺白塔。塔平面呈八角形,由高大的束腰須彌座、八角重檐亭式塔身、碩大的率堵波和頂部的十三天相輪組成。通高306米,磚石結(jié)構(gòu)。塔基下部砌花崗巖石條,上部的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nèi)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

  相傳在 1784 年,乾隆皇帝第六次坐船游覽揚州瘦西湖。從水上看到五亭橋一帶的景色,不由遺憾的說:“只可惜少了一座白塔,不然這而看起來和北海的瓊島春陰就像極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財大氣粗的揚州鹽商當即花了十萬兩銀子跟太監(jiān)買來了北海白塔的圖樣,當晚連夜用白色的鹽包堆成了一座白塔。這就是在揚州流傳至今的“一夜造塔”的故事。

  揚州的白塔高 27.5 米 ,下面是束腰須彌塔座,八面四角,每面三龕,龕內(nèi)雕刻著十二生肖像。和北海白塔的厚重穩(wěn)健不同,揚州白塔比例勻稱,玉立亭亭。和身邊的五亭橋相映成趣。

白塔導游詞 篇7

  瀘州白塔又名報恩塔,位于瀘州中心城區(qū)報恩塔文化廣場,與瀘州老窖池相距500米,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白塔又叫報恩塔,塔高32.30米,呈八方形,每邊長4米,七層、雙檐,座西向東而立,造型古樸優(yōu)美,結(jié)構(gòu)協(xié)調(diào)自然,塔外檐下磚砌斗拱,飾有瑞獸、琴書等涂雕,塔內(nèi)共有八十二龕三百六十余尊石刻造像,分別為佛教、民間中的傳說故事,雕塑精密細膩,頗其南宋秀麗工致風格,外面全部呈白色,故此又名為“瀘州白塔”。

  此“報恩塔”始建于南宋。相傳,當時的瀘州安撫使馮楫在自己的壽宴之日,有幸識得了流散多年的瞎母,馮楫當即焚香禱告,跪舔母目,終始母眼重明,馮楫遂建此塔以感恩。千百年來“報恩塔”的故事在瀘州流傳極廣,并深情贊美了知恩、感恩、報恩這一中華民族之傳統(tǒng)美德,也深深影響了瀘州人的道德情操。明弘治年、清光緒四年及1983--1985年維修過,至今保存完好。

  該塔矗立城中,在過去數(shù)十里便可遙見,塔頂以水晶念珠一串、金碗四枚填以七珍八寶其內(nèi),頂之四葉以鐵索擊真頂,每值旭日東升即放霞彩,光芒萬丈,蓋珠光矣,古代《瀘州八景》中謂之“白塔朝霞”。

  千百年來“報恩塔”的故事在瀘州流傳極廣,并深情贊美了知恩、感恩、報恩這一中華民族之傳統(tǒng)美德,也深深影響了瀘州人的道德情操。知恩,顧名思義,就是要知道恩情。知遇之恩、養(yǎng)育之恩、授藝之恩、教師之恩……,可謂恩情融入人世甚廣啊……;感恩其本意是要信徒感謝主(上帝)的善良與寬容,感謝兄弟姐們的幫助與支持。牛津字典將其定義為“樂于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xiàn)出來回饋他人”。我們中國人自己將其表達更加生動——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報恩也就是用實際行動和其他各種方式予以回報。

白塔導游詞 篇8

  瀘州白塔位於瀘市的商業(yè)中心:東鄰成都人民商場(瀘州分部),西鄰重慶百貨(瀘州分部)和久盛百貨,再往西不足500米就是國窖窖池,南邊不遠處就是長江,北有匯通和摩爾商業(yè)大廈。白塔周圍還有燈光噴泉、十二肖相雕塑、奇樹異花應有盡有,是休閑納旅的好去處!但我寫白塔決不會僅僅為此。

  白塔又叫報恩塔,報什么恩?報母親養(yǎng)育之恩。瀘縣縣誌載“瀘州安撫史馮輯,幼年喪父,離母及長,官居于瀘。誕日,在乞食群丐中尋得老母,遂建塔以報母恩,故名報恩塔”。意思是說瀘州歷史上有一個當官的叫馮輯,他很小的時候就死了父親,成人后離開母親和哥哥到瀘州當安撫史。一日,在一群要飯吃的人中找到了老母親,所以建塔以報母恩!這太儉簡單了,一個當官的如果搜集了大量民脂民膏,然后為自己的老母修塔這有什么教育意義呢!要是那樣,現(xiàn)在各地不是有不少一夜暴富的大富翁花幾十萬、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在修祖墳嗎!難道這些人也值得學習嗎?非也。日前我聽到了一個關(guān)于白塔的民間傳說,與上述記載稍有不同,我感到卻有教育意義,現(xiàn)概述如下:

  宋朝有學子叫馮輯,很小的時候就死了父親,他還有一個比自己大三歲的哥哥,兄弟倆靠母親一人養(yǎng)育成人。馮輯自小克苦讀書,而其兄只愛勞動不愛讀書。也好,這樣母親也多了個幫手,為小馮輯學習創(chuàng)造了一定條件。小馮輯由于學習努力,不足二十歲就考取了功名,并被派遣到瀘州當安撫史。在宋朝安撫史不只管軍隊,還兼任地方長官。由于馮輯勤政,將瀘州治理的津津有條,人民安居樂業(yè),因此深受瀘州人民的愛戴。一年馮輯原籍岀現(xiàn)傳染病,哥哥病死,母親離家出走,沿路乞討來到瀘州。一日馮輯撫慰難民,在難民中看到了母親。但老母已雙眼失明,認不岀跪在面前的是自己的親生兒。馮輯痛哭失聲,自言自語地說:兒子不孝,讓母親受苦了。馮輯想用眼淚和舌液醫(yī)治老母的眼疾,他這一舉動感動了當時的瀘州名醫(yī),名醫(yī)將馮母接到自己家中,不久使馮母復明。復明后的母親,對馮輯要求更加嚴格,馮輯更加勤政,將瀘州治理的更好。在馮母去世后,當時瀘州鄉(xiāng)紳百姓想集資為馮母建塔,但馮輯不準。到馮輯去世后,瀘州人民才修建了報恩塔,報答馮母養(yǎng)育了好兒子,使瀘州人民過了一段平安富裕的好日子。

白塔導游詞 篇9

  白塔在薊縣城西南隅,獨樂寺正南300米。20xx年,十一假期期間,獨樂寺白塔寺聯(lián)票價格是40元。

  舊稱漁陽郡塔,明嘉靖十二年(1533)在塔前修建觀音寺,塔身白色,亦稱觀音寺白塔。遼清寧四年(1058)建,明嘉靖、隆慶、萬歷和清乾隆年間重修。

  塔平面八角形,通高30.6米。塔基下部砌花崗石條,上部筑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nèi)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

  塔身南面設(shè)門,內(nèi)置佛龕;東、西、北三面設(shè)磚雕假門;四個側(cè)面凸雕碑形,上書佛教偈語。八個轉(zhuǎn)角處作重層小塔。塔身上出三層磚檐,檐角系銅鐸。檐上置塔座承覆缽形圓肚、十三天和銅剎。素有"金峰平掛西天月,玉柱直擎北塞云"之譽。

  此塔下部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缽式,是中國遼塔造型奇特之一例。 1976年大地震,塔身震損,通體酥裂,1983年大修加固。

  景點簡介: 在薊縣城西南隅,獨樂寺正南300米。舊稱漁陽郡塔,明嘉靖十二年(1533)在塔前修建觀音寺,塔身白色,亦稱觀音寺白塔。遼清寧四年(1058)建,明嘉靖、隆慶、萬歷和清乾隆年間重修。塔平面八角形,通高30.6米。塔基下部砌花崗石條,上部筑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nèi)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塔身南面設(shè)門,內(nèi)置佛龕;東、西、北三面設(shè)磚雕假門;四個側(cè)面凸雕碑形,上書佛教偈語。八個轉(zhuǎn)角處作重層小塔。塔身上出三層磚檐,檐角系銅鐸。檐上置塔座承覆缽形圓肚、十三天和銅剎。素有"金峰平掛西天月,玉柱直擎北塞云"之譽。此塔下部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缽式,是中國遼塔造型奇特之一例。 1976年大地震,塔身震損,通體酥裂,1983年大修加固。

  景點簡介: 獨樂寺坐落于薊縣西關(guān)口北面,始建于唐代,重建于遼代,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歷史。據(jù)說安祿 山叛唐,就是在此處誓師,他喜獨樂,故以“獨樂”二字名寺。 山門的門楣上,懸掛著一塊醒目的的牌匾,上書“獨樂寺”,這三個大字頗有來歷----出自明朝嚴嵩之手。 觀音閣高23米, 木質(zhì),集我國木結(jié)構(gòu)建筑之大成,是國內(nèi)現(xiàn)存最早的木結(jié)構(gòu)樓閣。 觀音閣看似只有兩層,實際是一座3層式古老的木結(jié)構(gòu)建筑物----在上下層之間還夾著一個用腰檐和平坐欄桿圍繞著建成的暗層。閣內(nèi)有一座高達16.27米的觀音菩薩像,是遼代泥塑藝術(shù)珍品,又是國內(nèi)最大的觀音塑像。

  形體高大的觀音像,矗立在閣內(nèi)中央的須彌座上,向上穿過二、三層平臺,直入頂層覆斗形的八角藻井之中。觀音像慈目低垂,面露微笑,親近如在人間。為顯示觀音法力高強,塑造者在觀音頭頂上又塑出10個小觀音,所以又有“十一面觀音”之稱。 獨樂寺自創(chuàng)建以來一直是宗教活動中心。1961年獨樂寺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獨樂寺已和白塔寺、魯班廟、鼓樓一起成為薊縣古城內(nèi)的著名旅游景點。

  景點簡介: 大悲院位于天津市河北區(qū)天緯路,是天津市保存完好,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八方佛寺院。由西院和東院兩部分組成,西院又叫舊廟,始建于清順治年間,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擴建,由文物殿和方丈院等組成,東院又叫新廟,建于1940年,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地藏殿、配殿、耳房和回廊組成,是寺院的主體。殿內(nèi)藏有銅制釋迦牟尼佛像,還塑有大悲菩薩、倒坐觀音、彌勒佛、天王像、羅漢像等。 位于院中央的大雄寶殿內(nèi)曾珍藏著魏晉南北朝至明清各代銅、木、石刻造像數(shù)百尊,工藝和藝術(shù)水平很高。殿內(nèi)還曾供奉過唐僧玄奘法師的靈骨,1956年轉(zhuǎn)贈印度那蘭陀寺。

  院內(nèi)朱門綠瓦,佛壇高筑,松柏參天,莊嚴靜穆,是全國重點佛教寺廟之一。 大悲院是因為供奉大悲觀音(又叫千手觀音)而得名,廟內(nèi)原有柏木雕千手觀音像,毀于"十年動亂"之中。現(xiàn)在大悲院后殿里一尊高3.6米,寬4 米的千手觀音金身像,神態(tài)莊嚴、姿容動人,是天津美術(shù)學院王家斌和其助手用了兩年的時間,于1984年精心設(shè)計、雕塑而成的。 新的塑像融傳統(tǒng)佛教藝術(shù)與現(xiàn)代造型藝術(shù)于一體。

  在設(shè)計和雕塑過程中,吸取了河北省正定縣興隆寺、山西平遙縣雙林寺觀音像的特點,表現(xiàn)觀音菩薩"救苦救難"的形象,注重了面部表情的慈樣、親切、莊嚴、溫柔、美而不媚等特點。在手的塑造上,改變了清代塑像從背后展出手臂的做法,采取了從肩和腋下伸展手臂的方法,而使其符合現(xiàn)代美學的透視法,從身體上塑出那么多的手,每只手都有不同的姿勢,拿著各種不同的法器,既要有組織,又不能呆板;既要美觀,又不能雜亂無章。佛像左右兩邊手臂排成扇狀,每組成一雙手,其動態(tài)都有變化,都有聯(lián)系,仿佛是一個慢鏡頭,有動態(tài)美,又富有音樂。

白塔導游詞 篇10

  白塔在薊縣城西南隅,獨樂寺正南300米。20--年,十一假期期間,獨樂寺白塔寺聯(lián)票價格是40元。

  舊稱漁陽郡塔,明嘉靖十二年(1533)在塔前修建觀音寺,塔身白色,亦稱觀音寺白塔。遼清寧四年(1058)建,明嘉靖、隆慶、萬歷和清乾隆年間重修。

  塔平面八角形,通高30.6米。塔基下部砌花崗石條,上部筑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nèi)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

  塔身南面設(shè)門,內(nèi)置佛龕;東、西、北三面設(shè)磚雕假門;四個側(cè)面凸雕碑形,上書佛教偈語。八個轉(zhuǎn)角處作重層小塔。塔身上出三層磚檐,檐角系銅鐸。檐上置塔座承覆缽形圓肚、十三天和銅剎。素有"金峰平掛西天月,玉柱直擎北塞云"之譽。

  此塔下部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缽式,是中國遼塔造型奇特之一例。 1976年大地震,塔身震損,通體酥裂,1983年大修加固。

  景點簡介: 在薊縣城西南隅,獨樂寺正南300米。舊稱漁陽郡塔,明嘉靖十二年(1533)在塔前修建觀音寺,塔身白色,亦稱觀音寺白塔。遼清寧四年(1058)建,明嘉靖、隆慶、萬歷和清乾隆年間重修。塔平面八角形,通高30.6米。塔基下部砌花崗石條,上部筑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nèi)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塔身南面設(shè)門,內(nèi)置佛龕;東、西、北三面設(shè)磚雕假門;四個側(cè)面凸雕碑形,上書佛教偈語。八個轉(zhuǎn)角處作重層小塔。塔身上出三層磚檐,檐角系銅鐸。檐上置塔座承覆缽形圓肚、十三天和銅剎。素有"金峰平掛西天月,玉柱直擎北塞云"之譽。此塔下部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缽式,是中國遼塔造型奇特之一例。 1976年大地震,塔身震損,通體酥裂,1983年大修加固。

  景點簡介: 獨樂寺坐落于薊縣西關(guān)口北面,始建于唐代,重建于遼代,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歷史。據(jù)說安祿 山叛唐,就是在此處誓師,他喜獨樂,故以“獨樂”二字名寺。 山門的門楣上,懸掛著一塊醒目的的牌匾,上書“獨樂寺”,這三個大字頗有來歷----出自明朝嚴嵩之手。 觀音閣高23米, 木質(zhì),集我國木結(jié)構(gòu)建筑之大成,是國內(nèi)現(xiàn)存最早的木結(jié)構(gòu)樓閣。 觀音閣看似只有兩層,實際是一座3層式古老的木結(jié)構(gòu)建筑物----在上下層之間還夾著一個用腰檐和平坐欄桿圍繞著建成的暗層。閣內(nèi)有一座高達16.27米的觀音菩薩像,是遼代泥塑藝術(shù)珍品,又是國內(nèi)最大的觀音塑像。

  形體高大的觀音像,矗立在閣內(nèi)中央的須彌座上,向上穿過二、三層平臺,直入頂層覆斗形的八角藻井之中。觀音像慈目低垂,面露微笑,親近如在人間。為顯示觀音法力高強,塑造者在觀音頭頂上又塑出10個小觀音,所以又有“十一面觀音”之稱。 獨樂寺自創(chuàng)建以來一直是宗教活動中心。1961年獨樂寺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獨樂寺已和白塔寺、魯班廟、鼓樓一起成為薊縣古城內(nèi)的著名旅游景點。

  景點簡介: 大悲院位于天津市河北區(qū)天緯路,是天津市保存完好,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八方佛寺院。由西院和東院兩部分組成,西院又叫舊廟,始建于清順治年間,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擴建,由文物殿和方丈院等組成,東院又叫新廟,建于1940年,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地藏殿、配殿、耳房和回廊組成,是寺院的主體。殿內(nèi)藏有銅制釋迦牟尼佛像,還塑有大悲菩薩、倒坐觀音、彌勒佛、天王像、羅漢像等。 位于院中央的大雄寶殿內(nèi)曾珍藏著魏晉南北朝至明清各代銅、木、石刻造像數(shù)百尊,工藝和藝術(shù)水平很高。殿內(nèi)還曾供奉過唐僧玄奘法師的靈骨,1956年轉(zhuǎn)贈印度那蘭陀寺。

  院內(nèi)朱門綠瓦,佛壇高筑,松柏參天,莊嚴靜穆,是全國重點佛教寺廟之一。 大悲院是因為供奉大悲觀音(又叫千手觀音)而得名,廟內(nèi)原有柏木雕千手觀音像,毀于"十年動亂"之中。現(xiàn)在大悲院后殿里一尊高3.6米,寬4 米的千手觀音金身像,神態(tài)莊嚴、姿容動人,是天津美術(shù)學院王家斌和其助手用了兩年的時間,于1984年精心設(shè)計、雕塑而成的。 新的塑像融傳統(tǒng)佛教藝術(shù)與現(xiàn)代造型藝術(shù)于一體。

  在設(shè)計和雕塑過程中,吸取了河北省正定縣興隆寺、山西平遙縣雙林寺觀音像的特點,表現(xiàn)觀音菩薩"救苦救難"的形象,注重了面部表情的慈樣、親切、莊嚴、溫柔、美而不媚等特點。在手的塑造上,改變了清代塑像從背后展出手臂的做法,采取了從肩和腋下伸展手臂的方法,而使其符合現(xiàn)代美學的透視法,從身體上塑出那么多的手,每只手都有不同的姿勢,拿著各種不同的法器,既要有組織,又不能呆板;既要美觀,又不能雜亂無章。佛像左右兩邊手臂排成扇狀,每組成一雙手,其動態(tài)都有變化,都有聯(lián)系,仿佛是一個慢鏡頭,有動態(tài)美,又富有音樂。

白塔導游詞 篇11

  天津白塔在薊縣城西南隅,獨樂寺正南300米。舊稱漁陽郡塔,明嘉靖十二年(1533)在塔前修建觀音寺,塔身白色,亦稱觀音寺白塔。遼清寧四年(1058)建,明嘉靖、隆慶、萬歷和清乾隆年間重修。

  白塔平面八角形,通高30.6米。塔基下部砌花崗石條,上部筑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nèi)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

  白塔身南面設(shè)門,內(nèi)置佛龕;東、西、北三面設(shè)磚雕假門;四個側(cè)面凸雕碑形,上書佛教偈語。八個轉(zhuǎn)角處作重層小塔。塔身上出三層磚檐,檐角系銅鐸。檐上置塔座承覆缽形圓肚、十三天和銅剎。素有“金峰平掛西天月,玉柱直擎北塞云”之譽。

  此塔下部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缽式,是中國遼塔造型奇特之一例。

  白塔保留著印度的塔形,將覆缽式、密檐式、亭閣式的建塔風格完美結(jié)合。塔中還有許多價值很高的文物,如遼國的水晶龜形盒、琥珀小方塔等。

白塔導游詞 篇12

  在薊縣城西南隅,獨樂寺正南300米,舊稱漁陽郡塔。建于遼統(tǒng)和年間,遼清寧四年(1058)重建,在明嘉靖、隆慶、萬歷和清乾隆年間重修。明嘉靖十二年(1533)在塔前修建觀音寺,塔身白色,所以亦稱觀音寺白塔。

  塔平面呈八角形,由高大的束腰須彌座、八角重檐亭式塔身、碩大的率堵波和頂部的十三天相輪組成。通高30.6米,磚石結(jié)構(gòu)。塔基下部砌花崗巖石條,上部的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nèi)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塔身南面設(shè)門,內(nèi)置佛龕;東、西、北三面設(shè)磚雕假門;四個側(cè)面凸雕碑形,上書佛教偈語。

  八個轉(zhuǎn)角處作重層小塔。塔身上出三層磚檐,檐角系銅鐸。檐上置塔座承覆缽形圓肚、十三天相輪。此塔下部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缽式,是中國遼塔造型奇特之一例。素有“金峰平掛西天月,玉柱什擎北塞云”之譽。

  上層室內(nèi)曾藏有遼清寧四年舍利石函一具和珍貴文物百余件。

白塔導游詞 篇13

  天津白塔在薊縣城西南隅,獨樂寺正南300米。舊稱漁陽郡塔,明嘉靖十二年(1533)在塔前修建觀音寺,塔身白色,亦稱觀音寺白塔。遼清寧四年(1058)建,明嘉靖、隆慶、萬歷和清乾隆年間重修。

  白塔平面八角形,通高30.6米。塔基下部砌花崗石條,上部筑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nèi)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

  白塔身南面設(shè)門,內(nèi)置佛龕;東、西、北三面設(shè)磚雕假門;四個側(cè)面凸雕碑形,上書佛教偈語。八個轉(zhuǎn)角處作重層小塔。塔身上出三層磚檐,檐角系銅鐸。檐上置塔座承覆缽形圓肚、十三天和銅剎。素有“金峰平掛西天月,玉柱直擎北塞云”之譽。

  此塔下部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缽式,是中國遼塔造型奇特之一例。

  白塔保留著印度的塔形,將覆缽式、密檐式、亭閣式的建塔風格完美結(jié)合。塔中還有許多價值很高的文物,如遼國的水晶龜形盒、琥珀小方塔等。

白塔導游詞 篇14

  曼飛龍佛塔也叫筍塔,白塔,位于景洪市大勐龍鄉(xiāng)曼飛龍寨子后面的山頂上,距離景洪市70公里,距離大勐龍鎮(zhèn)3公里。 塔群由大小九塔組成,潔白的塔身,白塔是因其潔白而享名,金色的塔尖,宛如玉筍破土而出,因此又有筍塔之稱。

  塔為磚石結(jié)構(gòu),建于傣歷五六年(1020xx年),傣語“塔糯莊龍”,意為大頭筍塔,系小乘佛教建筑。主塔居中,通高16.29米,塔盤直徑 8.6米,8個小塔分列八角,通高9.1米,座下設(shè)有佛龕,內(nèi)供佛像。

  距白塔南3.5公里處還建有一座金塔(又稱黑塔,布朗塔),可從大勐龍鎮(zhèn)步行500米即到。 每年潑水節(jié)期間,曼飛龍寨子的傣族群眾相聚在塔前,追逐潑水,歡度傣歷新年。

白塔導游詞 篇15

  ​揚州白塔在薊縣城西南隅,獨樂寺正南300米,舊稱漁陽郡塔。建于遼統(tǒng)和年間,遼清寧四年(1058)重建,在明嘉靖、隆慶、萬歷和清乾隆年間重修。明嘉靖十二年(1533)在塔前修建觀音寺,塔身白色,所以亦稱觀音寺白塔。塔平面呈八角形,由高大的束腰須彌座、八角重檐亭式塔身、碩大的率堵波和頂部的十三天相輪組成。通高306米,磚石結(jié)構(gòu)。塔基下部砌花崗巖石條,上部的仿木磚雕須彌座,其壺門內(nèi)浮雕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

  塔身南面設(shè)門,內(nèi)置佛龕;東、西、北三面設(shè)磚雕假門;四個側(cè)面凸雕碑形,上書佛教偈語。八個轉(zhuǎn)角處作重層小塔。塔身上出三層磚檐,檐角系銅鐸。檐上置塔座承覆缽形圓肚、十三天相輪。此塔下部為密檐塔型,上部砌作覆缽式,是中國遼塔造型奇特之一例。素有“金峰平掛西天月,玉柱什擎北塞云”之譽。上層室內(nèi)曾藏有遼清寧四年舍利石函一具和珍貴文物百余件。

  揚州至今還流傳著“一夜造白塔”的故事。該故事出于《清朝野史大觀》。一天,乾隆在瘦西湖中游覽,船到五亭橋畔,忽然對揚州陪同官員說:“這里多象京城北海的瓊島春陰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皇帝開軒一看,只見五亭橋旁一座白塔巍然聳立,以為是從天而降,身旁的太監(jiān)連忙跪奏道:“是鹽商大賈,為彌補圣上游西湖之憾,連夜趕制而成的”。據(jù)說,是八大鹽商之一的江春用萬金賄賂乾隆左右,請畫成圖,然后一夜之音用鹽包為基礎(chǔ),以紙扎為表面推成的。盡管只可遠視,不可近攀,但乾隆不無感慨地說:“人道揚州鹽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虛傳”。

  傳說是無稽的,舊塔建于何年,已不可考。因喇嘛塔,原屬藏語系佛教中喇嘛教寺院的塔制,元代以降,漸行全國,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兩淮鹽總江春集資仿北京北海白塔,就舊塔基建造。《揚州畫舫錄》點明,該塔是“仿京師萬歲山塔式”。但型制已大有區(qū)別。北海的白塔是寺廟塔,肚大頭細,高35.9米,下為高大的磚石臺基,塔座為折角式的須彌座。揚塔雖取喇嘛教寺院的塔制,但在瘦西湖僅為點綴,系園林塔,另則揚州的建筑都以柔秀見長,因此取其形式,改換面目。一是降低高度,揚州的白塔僅27.5米;二是外形輪廓線變得秀美,使之身子縮小,其相輪(十三層級)也較北海塔瘦長,這樣揚州的塔形似花瓶了;三是發(fā)揮磚刻特長,塔座全是磚雕的束腰須彌座,座為八角四面,每面三龕,龕內(nèi)磚雕十二生肖像,象征一年十二,一天十二時辰,筑臺五十三級,象征童子拜觀音的五十三參圖,相輪為十三層,象征天的最高處十三天。

  處處有象征,處處有暗示,揚州造園藝術(shù)的手法巧妙揉合于外來景致之中。著名建筑家陳從周在《園林談叢》中曾將北海塔和揚州的搭進行對比,說:“然比例秀勻,玉立亭亭,晴云臨水,有別于北海塔的厚重工穩(wěn)。”

白塔導游詞 篇16

  游客朋友們,您們好,歡迎您到北海公園參觀游覽。

  當您走進這座有著近千年歷史的皇家園林,當您仰望美麗的白塔感受著人間仙境般的秀美,急于要走進園中去享受北海山水的時候,我建議您駐足留步,用您幾分鐘的時間,聽我介紹一下北海公園的總體概況,為您的參觀游覽做一個導游。

  北海公園是我國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之一。這座擁有近千年歷史的園林開發(fā)始于遼會同元年(公元938年),金大定六年至十九年(公元1166-1179年)世宗完顏雍(yōng)又在遼初創(chuàng)的基礎(chǔ)上建成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皇家離宮—太寧宮。太寧宮沿襲中國皇家園林“一池三山”的規(guī)制,即北海和中海是太液池,瓊?cè)A島如”蓬萊”,團城為”瀛(yíng)洲”,中海犀(xī)山臺似”方丈”。并將北宋汴京艮(gèn)岳御園中的太湖石移置于瓊?cè)A島上。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營建大都,將瓊?cè)A島及其所在的湖泊被劃入皇城,賜名萬壽山、太液池。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朝正式遷都北京,萬壽山、太液池成為紫禁城西面的御苑,稱西苑。清朝承襲明代的西苑,乾隆七年至四十四年(公元1742-1779年)對北海進行大規(guī)模的改建,奠定了此后的規(guī)模和格局。

  辛亥革命后,1925年北海辟為公園對外開放。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對北海公園的保護極為重視,撥巨資予以修葺,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海是中國歷史園林的藝術(shù)杰作。全園占地面積69萬平方米(其中水面面積39萬平方米),主要由瓊?cè)A島、東岸、北岸景區(qū)組成。

  走過由漢白玉雕琢的永安橋、穿過堆云牌樓,您就來到了瓊?cè)A島。瓊?cè)A島上樹木蒼郁,殿宇櫛(zhì)比,亭臺樓閣,錯落有致,白塔聳立山巔,成為公園的標志。走進永安寺的山門,拾階而上您可以登上白塔。關(guān)于永安寺的壯麗景觀我將在您到達時詳細介紹。您走下白塔沿島步行,你可以欣賞到又一些美景。西側(cè),那里有著名的“閱古樓”內(nèi)存有三希堂法帖,它是享譽世界上最著名的書法作品集成。西北面被一組沿湖長廊所環(huán)抱,北面山坡上,可見到相傳為秦漢時期的文物“銅仙承露盤”;東側(cè)山腳下是瓊島春陰碑,它是老北京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半月城”亦稱般若香臺,在東坡依山而建;下面是“般若香臺牌樓”,過“陟山橋”折而向北就來到東岸景區(qū)。

  沿湖建有北京目前歷史最悠久的船塢;環(huán)湖的垂柳掩映著東岸的著名景點——濠濮間、畫舫齋。

  濠濮間是一處馬蹄形小山圍成的水潭,在這座人工建造的皇家園林中現(xiàn)出它獨特的野趣。由濠濮間向北就是畫舫齋,著名的古樹——唐槐就在其中,畫舫齋以其寧靜、幽雅的園林意境名揚中外。出畫舫齋西門就可看到清代“先蠶壇”的大門。從先蠶壇北過橋向西而行就到達北岸景區(qū)。

  北岸景區(qū)從東到西布滿景點:東側(cè)有靜心齋——人稱“乾隆小花園”、大西天景點有西天禪林喇嘛廟建筑群,“華藏界”牌樓、“天王殿”、金絲楠木建成的“大慈真如寶殿”、九龍壁等建筑;九龍壁西南是“快雪堂”“鐵影壁”,再往西您就看到了北海五龍亭、闡(chǎn)福寺、小西天等眾多著名景點。

  從小西天極樂世界殿出來向南,可以從北海公園西門出園,也可乘游艇回到瓊?cè)A島由南門出園。

  北海園林博采眾長,有北方園林的宏闊氣勢和江南私家園林婉約多姿的風韻,并蓄帝王宮苑的富麗堂皇及宗教寺院的莊嚴肅穆,氣象萬千而又渾然一體,是中國園林藝術(shù)的瑰寶。您每到一個景點游覽,我都將伴隨您,為您做更詳盡的講解。

白塔導游詞 篇17

  游客朋友:早上好!今天我們要去參觀游覽蘭州市的著名景觀之一的白塔山。它坐落在蘭州市中心、黃河北岸,因山頭有一座元代的白塔而得名,1958年開辟為公園。

  白塔山屬黃土梁塬地貌,海拔1700多米,是祁連山的余脈。它巍峨起伏,重巒疊嶂,有“拱抱金城”之雄姿,是蘭州北面的天然屏障。“白塔層巒”被譽為“蘭州八景”之一,山上的白塔與山下的黃河以及飛跨黃河的中山鐵橋仰俯錯落,成為蘭州市的標志性景觀。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看見的是白塔山公園內(nèi)著名的一、二、三臺建筑群。該建筑群總面積達8000多平方米,以石階、石壁、磚雕、亭臺、回廊相互連貫,上下通達,層次分明,這是中國古典建筑中的一種別具風格的形式。一臺建筑,是一座四面敞開的中央大廳,雕梁畫棟。大廳回廊兩側(cè)各有重疊交錯的重檐四角亭,迂回而上便是對稱式的二臺牌廈。牌廈面闊五楹,居中一楹有七級斗拱,為全國罕見。過二臺廣場,沿石階而上便是磚木結(jié)構(gòu)的三臺大廳,氣勢莊重。大廳長80米,寬20米,高約10米,屋頂飾有琉璃花脊,墻面鑲嵌各種磚雕,檁梁及懸角等處又有木雕彩繪。

  坐落在三臺大廳內(nèi)的“黃河奇石館”,是目前國內(nèi)最大的奇石博物館,創(chuàng)辦于1993年,藏石豐富,獨具魅力。蘭州的黃河石與南京的雨花石、湖北的宜昌石、山東的長島石同列為中國四大名礫石。蘭州黃河石特點是石質(zhì)光滑,形狀多變,色彩深而艷麗。“黃河奇石館”珍藏著蘭州民間收藏家宋志剛先生收藏的黃河奇石上萬方。造型石有石佛、周倉、關(guān)帝、神龜?shù)?紋理石有孔子、老子、如來佛祖、十二生肖、梅蘭竹菊、山水風景等。它們生動逼真,惟妙惟肖,令游人一覽如醉,流連忘返。該館分三個陳列室:正廳第一展室的展品形態(tài)宏巨,氣勢磅礴,體現(xiàn)了母親河的雄偉氣魄;正廳西側(cè)的第二展室,展品以黃河流域的古生物化石、出土文物、民俗禮器為主,展示了母親河的悠久文明;正廳東部的第三展室,展出的石頭以造型和紋理圖像令人嘆為觀止,分偉人系列、山水詩意、生命象征、萬物肖形等。黃河奇石鐫刻著歷史博大精深的足跡,有典型的天人合一的東方文化特色,許多名人參觀后都留下了墨寶,予以贊頌。原國務院副谷牧題詞:“黃河奇石美天下”;文化部副部長高占祥題詞:“黃河奇石,華夏一絕”;齊白石大師的弟子婁師白先生,則把它們譽之為“黃河瑰寶”。

  各位游客:沿三臺東側(cè)盤山小道上來,我們眼前出現(xiàn)了一座牌坊,正面題額為“鳳林香裊”,背面題額為“秀映三臺”,都是清朝乾隆五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91年,皋蘭舉人李存中留下的墨寶。這座牌坊號稱“白塔山第一牌坊”,站在這里俯視山下,黃河如帶,鳳林關(guān)一帶炊煙裊裊,仿佛能聞到飄來的飯香;放眼遠眺,皋蘭山三臺閣遙遙相望,恍若天上宮闕。

  穿過牌坊,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便是“法雨寺”。法雨寺原名“羅漢殿”,位于三臺大廳之上,在山道轉(zhuǎn)彎處依山而建,是一座一進兩院的古代建筑。始建于清光緒十年,就是公元1884年。整個建筑小巧玲瓏,古樸清秀。有懸樓五間,憑欄遠眺,金城全貌,盡收眼底。據(jù)記載,大殿原有對聯(lián)云:“隨處現(xiàn)身,只為眾生開覺路;尋聲救苦,永留寶筏渡迷津”,現(xiàn)已蕩然無存。羅漢殿歷經(jīng)滄桑,曾經(jīng)殿舍俱廢,香火滅絕,名存實亡。0于1998年批準修復,改名“法雨寺”,現(xiàn)有山門、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堂等主體建筑。法雨寺東西山頭,各有三角亭一座,東曰“東風亭”,西曰“喜雨亭”,造型簡潔、剛健,氣勢不凡。西北頂峰有三皇殿和三教道統(tǒng)祠,往西即可到達白塔寺。

  拾級而上,我們終于到達了向往已久的白塔寺。此白塔始建于元代。元太宗窩闊臺執(zhí)政時,他的皇子闊端為西涼王。闊端邀請當時西藏最具實力的-教薩迦派法王薩班.貢噶堅贊(被稱為班智達,意為大學者),前往蒙古地方傳教,在涼州--就是現(xiàn)在的武威--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涼州會談”,就西藏的局勢進行了磋商,議定了西藏地方歸順蒙古大汗的條件,標志著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的版圖。傳說薩班.貢噶堅贊在返回西藏的途中病逝于蘭州,后來的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在黃河北山修建一座通體雪白的佛塔,以紀念他的歷史功績。薩班.貢噶堅贊的歷史功績不可磨滅,但是他死在蘭州的說法,至今找不到歷史證據(jù)。據(jù)史載,薩班.貢噶堅贊于1251年圓寂于涼州(今甘肅武威市),葬于涼州白塔寺,現(xiàn)在遺址尚存。

  原塔在元末明初的戰(zhàn)亂中被毀,現(xiàn)在的白塔是明代景泰七年,就是公元1456年,由鎮(zhèn)守甘肅的太監(jiān)劉永誠重建。當時還建造了佛寺、僧舍等建筑,成為蘭州的勝境。清代康熙五十四年,就是公元1720xx年,甘肅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建寺址,改名為“慈恩寺”。

  白塔現(xiàn)在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塔身潔白,通高17米,下筑圓臺式塔基,塔身下半部分為覆缽式,上半部分為樓閣式。樓閣七層八面,大小佛龕分列其上,塔頂為綠色的古印度式塔剎。塔上方檐角,有銅鈴裝飾,微風吹過,悅耳動聽。站立于此,也能眺望黃河,是觀賞蘭州市容的最佳之處。白塔山緊鄰黃河,山下只有一線通道,自古以來被兵家視作軍事要沖。白塔山西側(cè)是古金城關(guān)所在地,白塔山東側(cè)約1公里的山腰間,元末將領(lǐng)擴廓貼木兒,漢名王保保,曾在那里修城固守,妄圖保住元朝的江山。仰望白塔,俯視黃河,正應了“寶塔鎮(zhèn)河妖”的古語。圍塔而走,大家會發(fā)現(xiàn)塔的八面雕刻有藏傳佛教--就是-教的吉祥八凈圖:輪、螺、傘、蓋、花、罐、魚、長。

  輪

  就是0,古時在印度是一種兵器,后來佛教吸收為法器,象征著佛法永不熄滅,像輪子一樣旋轉(zhuǎn)不停,也就是說佛法不停留在某人某地某處,而是到處傳播。輪內(nèi)有八根輻條,象征釋迦牟尼一生傳教的八件大事。

  白海螺

  是法會吹奏的一種樂器,按佛經(jīng)說法,釋迦-時聲音洪亮,如大海螺的聲音一樣,響徹四方,所以用它來代表法音,即“妙音吉祥”。

  白傘

  傘在古印度本是皇室和貴族的象征,是貴族們出行使用的儀仗工具,后來被佛教采用,象征著遮蔽萬障,守護佛法,即所謂的“張弛自如,曲復重生”。

  蓋

  即是幢,也叫“尊勝幢”。它不像傘可以曲張,而是呈圓柱形。幢本是印度的軍旗,佛教用來表示解脫煩惱、得到覺悟。-教認為,它是解脫、大悲、緣起和脫離偏見的象征,所謂108種煩惱,只有尊勝幢才能降服。

  花

  即蓮花。佛經(jīng)上說,蓮有五種,顏色各異,但以白蓮花最為高貴,所謂出五濁世,無所污染,是高尚、純潔的象征。

  罐

  漢傳佛教的圖案是水罐形,-廟中所見到的是本巴瓶形,稱為瓶。這個瓶作為八清凈之一是凈瓶,同時也是密宗修法灌頂時的法器之一。-廟中的瓶裝有圣水,象征甘露;瓶口插有如意樹或孔雀翎,象征著吉祥清凈和財運。

  魚

  有金魚形的,有鯉魚形的。八吉祥中,魚一般為雙魚形。因為魚是在水中目田游泳,自在生長的,用魚來代表解脫。

  盤長

  就是吉祥結(jié),俗話叫“萬字不斷”,沒有開頭和結(jié)尾的圖案。用它來表示佛法回環(huán)貫徹,求無障礙。

  白塔的南邊是三大寺樓,北面是菩薩殿,東西兩側(cè)各有陪殿數(shù)間,將白塔圍在其中。寺內(nèi)原有象皮鼓、青銅鐘和紫荊樹,古稱“鎮(zhèn)山三寶”。傳說紫荊樹是當年住持慈恩寺的一位姓田和尚所植,可惜現(xiàn)已可枯死。另外二寶至今仍存寺中。相傳象皮鼓是印度和尚游歷白塔山慈恩寺時貢獻在釋迦牟尼像前的,象皮有5厘米多厚,由印度帶來。銅鐘為康熙五十七年,就是公元1720xx年鑄造的,重約153.5公斤,造型莊嚴,聲音洪亮,抗戰(zhàn)時期日寇轟炸蘭州時,曾用它發(fā)過防空警報。鐘、鼓、塔的結(jié)構(gòu),是中國寺廟建筑中典型的廊院式結(jié)構(gòu)。

  白塔的東側(cè)立有著名的《夏禹岣嶁碑》,高3米,寬1米,碑首鏤刻戲珠巨龍兩條,碑面刻有古篆文77字,現(xiàn)存72字,記載大禹治水之事。原碑在湖南衡山縣西岣嶁峰(今稱云密峰)上,字形怪異,后人附會為大禹治水時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20xx年),何致摹刻于岳麓山巨石上(即今禹碑峰上),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灑泉郡侯建功又摹立于白塔山西端的金山寺禹王廟內(nèi),后因廟宇塌毀,于1964年移至后山的牡丹亭內(nèi),后來又移至白塔寺內(nèi)珍存。

  白塔寺四周,還有云月寺、三星殿、迎旭閣和三官殿等古建筑群,可觀賞日出,或遠眺氣象萬千的九曲黃河,蘭州市容盡在眼底,美不勝收。“金城關(guān)外寺,殿宇枕巖阿。地辟飛沙少,山高怪石多。鐘聲聞紫塞,塔影漫黃河。最愛談禪處,何妨載酒過。”這是古人贊頌蘭州白塔寺的詩句。

  宋末元初時期,白塔山一帶為西夏占據(jù),所以山后西北一帶稱“元昊臺”,現(xiàn)在一般稱“九州臺”。九州臺的黃土層厚達287米,僅次于蘭州西南部西津村的409.93米和皋蘭山的297米,厚度居世界第三。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教授李吉均先生由此測定,黃河已有160萬年的歷史。在黃河形成之前,此地是一片荒原,而現(xiàn)在隨著地殼運動的發(fā)展,形成了黃土高原,海拔1500-20xx米。

  白塔山雖說是佛教勝地,但是這里土質(zhì)疏松,降雨量小,自古以來水土流失嚴重,植被稀疏。為栽種樹木,古人常挑水背冰上山,即便如此,解放前山上也只有七棵柏樹。1958年開辟為公園后,引水上山,栽種了松柏、垂柳、白楊和國槐等各種樹木十幾萬株,培植了蘋果梁、桃樹溝、梨樹坪、杏林園等林區(qū),使白塔山變成了層巒疊翠,鳥語花香的游覽勝地。我們所在的白塔西面,現(xiàn)在已是樹高林密,曲徑通幽,成為蘭州人休閑納涼的好去處。

  好了,親愛的朋友們,希望我的講解,能使大家對白塔山有一個美好的印象。現(xiàn)在各位可以目田游覽,拍照留念,20分鐘后,順原路返回。

白塔導游詞 篇18

  白塔山位于蘭州市黃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勢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

  古代,這里是軍事要沖,山下有氣勢雄偉的金城關(guān)、玉迭關(guān)、王保保城;山上有層層峰巒,其中“白塔層巒”為蘭州八景之一。

  站在黃河南岸,舉目北望,黃河鐵橋,白塔山公圓建筑群,白塔寺渾然一體,盡收眼底,有“河橋遠眺”之稱。穿過黃河鐵橋,白塔山一,二,三臺建筑群,迎面聳立,飛檐紅柱,參差綠樹叢中,這是自一_八年建圓時在坍塌的古建筑廢墟上重建的

  ,總建筑面積八千余平方米。這個建筑群把對稱的石階、石壁、亭臺、回廊連貫一起,上下通達,層次分明,結(jié)構(gòu)嚴整,是我國古代建筑中別具風格的建筑形式。如重疊交錯的重檐四角亭、對立式的二臺碑廈、磚木結(jié)構(gòu)的三臺大廳等,所有建筑物都配飾磚雕、木雕和彩畫。

  三臺建筑群的迎面是白塔主峰,山勢陡峭,古代建筑有“風林香裊”牌坊、羅漢殿、三宮殿等。

  山頂?shù)墓沤ㄖ镉腥堑睢⒂窨烷w,憑欄遠眺日出,放眼黃河,氣象萬千。

白塔導游詞 篇19

  白塔寺約建于元代初年。相傳,成吉思汗曾致書西藏黃教薩迦派法王,薩迦派法王即派當時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見成吉思汗。這位喇嘛走到蘭州時,不幸病故。大元帝國建立后,成吉思汗為了紀念這位喇嘛,在山顛修造白塔一座,以表懷念。

  現(xiàn)在的白塔,并非元代所建,而為明代重修,據(jù)《重修白塔寺記晰載:"吾蘭之河山北,原有白塔古剎遺址,正統(tǒng)戊辰間,太監(jiān)劉公來鎮(zhèn)于此,暇覽其山,乃形盛之地,于是起梵宮,建僧居,永為金城之勝境。"由此可見,現(xiàn)存白塔寺,系明正統(tǒng)年間鎮(zhèn)守甘肅的太監(jiān)劉永成重建。

  清康熙五十四年,甘肅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為寺院,并以"慈恩"題寺額,但百姓仍呼之為白塔寺。明代所修白塔,七級八面,上有綠頂,下筑塔基,高約17米,為實心磚塔。每級每角均有翹起的磚刻小龍頭,下系風鈴,隨風飄蕩,聲清音脆。塔的外表堊飾如雪,故稱白塔。

  白塔建成后,幾經(jīng)強烈地震,毫無損傷,顯示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建筑之科學精巧,智慧之高超絕倫。

  白塔寺院內(nèi),南有懸?guī)r閣樓,北有準提菩薩殿,東西兩側(cè)各有陪殿數(shù)間,陪殿各連小亭一座,四周建筑正好將白塔拱衛(wèi)于寺院中央,整個寺院居高臨下,頗為壯觀。

  自明代以后,白塔山的寺廟殿宇逐漸增多,成為宗教勝地。在白塔寺西南一帶,陸續(xù)修建了三官殿、觀音洞、藥王殿、財神殿、金山寺、禹王廟等;在白塔寺的東南一帶,興建了三教道統(tǒng)詞、三皇殿、三星殿、羅漢殿、文昌宮、魁星閣等;在白塔寺的南面,依山勢建有十王殿(一殿秦廣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宗帝王、四殿五官王、王殿羅天子、六殿卡成王、七殿秦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三、十殿轉(zhuǎn)輪王)。這些寺廟依山勢而造,或居黃土層,或居巖崖邊,風格迥異,各具風采。可惜因年久失修,戰(zhàn)爭破壞,大部分傾圮頹廢,目前僅剩一殿。

  在白塔山半山東側(cè),有一三楹的高大牌樓,堪稱白塔山第一牌坊。牌坊陽面題額"鳳林香裊",陰面題額"秀英三臺",為清乾隆五十六年皋蘭舉人李存中所題寫。其意是:低頭俯視,山腳寺廟青煙鐐繞升騰,香氣彌漫;抬頭仰觀,白塔熠熠生輝。與皋蘭山三臺閣相映成趣。寥寥八字,俯察仰觀,前呼后應,道出了這座牌坊承上啟下的微妙,實為一絕。

白塔導游詞(通用19篇) 相關(guān)內(nèi)容:
  • 防艾工作自查報告(精選16篇)

    幾年來,民政局在市委、市政府地正確領(lǐng)導下,充分發(fā)揮黨總支部戰(zhàn)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鑄就了一支勤政、廉潔、高效、務實的民政干部隊伍,譜寫了道里區(qū)民政史上一個又一個輝煌篇章。...

  • 申報事跡材料(通用15篇)

    我叫,x,是一名師專基礎(chǔ)系初等(理)班一名大x的學生,現(xiàn)為學校基礎(chǔ)教育系青年志愿者服務大隊組宣部部長,系宣傳部干事,本人想申請第x屆xx省青年志愿服務先進個人。...

  • 滿月賀詞(精選15篇)

    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今天在這個情濃濃,意濃濃,溫馨融融的日子里,在這個風含情,水含笑,充滿歡歌笑語的時刻,我們歡聚在同心緣酒店,為胡先生的孫子舉辦滿月宴,在此,我代表胡家,對所有來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誠摯的感謝!!...

  • 機關(guān)保密工作自查報告(通用17篇)

    今年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領(lǐng)導下,在縣保密局的指導下,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以求真務實的態(tài)度,開拓創(chuàng)新的精神,結(jié)合商務工作實際,積極開展保密法的宣傳教育,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各項保密工作,全力完成各項保密工作任務。...

  • 化妝品促銷活動方案(通用15篇)

    活動主題:大聲告訴你心儀TA活動時間:活動對象:年齡在18—40歲左右的單身男女活動目的:既然光棍節(jié),在美容院內(nèi)不妨舉辦一個“光棍節(jié)聯(lián)誼”,讓年輕的單身朋友在活動中能夠找到自己心儀的對象。...

  • 武夷山的導游詞(精選17篇)

    大家好!歡迎你們到武夷山來旅游,我是你們的小導游,你們可以叫我小鄭。今天就由我?guī)Т蠹胰ビ斡[武夷山。好,現(xiàn)在我們來到了武夷山景區(qū)的起點三姑鎮(zhèn)。...

  • 黨員教師年度工作總結(jié)(通用19篇)

    作為一名剛剛走上崗位的青年教師,我深知自己有許多不足和缺陷。因此,從一開始我就端正態(tài)度,不斷努力,銳意進取。現(xiàn)將一年多來的學習工作總結(jié)如下:在思想上,我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chǎn)黨,擁護黨的領(lǐng)導及路線、方針、政策;不斷學習黨的...

  • 老人生日賀詞(精選15篇)

    1.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日月昌明松鶴長春;笑口常開天倫永享。2.歲月飛逝,青春不老愿快樂與您永隨麻姑獻壽千里送蟠桃福多壽多祝您老福如東海松鶴同壽壽比南山不老松3.親愛的爺爺,向您送上最真誠最溫馨的祝福,祝爺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健...

  • 精選范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横峰县| 东源县| 泸西县| 大荔县| 高安市| 和平区| 百色市| 蒲城县| 元氏县| 海宁市| 咸阳市| 巴林左旗| 东平县| 潼关县| 六盘水市| 琼中| 娄烦县| 舒兰市| 古交市| 平乡县| 九龙城区| 闻喜县| 乌兰县| 昂仁县| 苗栗县| 兴海县| 通渭县| 平安县| 湟中县| 封丘县| 绥滨县| 海阳市| 化德县| 宁南县| 田林县| 黑山县| 三江| 若羌县| 临沧市| 佛冈县| 车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