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企業事跡材料(精選6篇)
2023企業事跡材料 篇1
王俊從事機械加工15年,擅長操作意大利PAMA落地鏜銑加工中心、重型臥式車床、數控車床等重點設備的操作,先后承擔了國內最大高溫回熱風機、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專題MS01定頻水冷離心式冷水機組、國家“大船”上的數臺離心式冷水機組核心部件壓縮機等重要裝備的核心部件攻關加工。同時,作為勞模先進,他先后到重慶機械技師學院、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等院校和企業進行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宣講。
2023企業事跡材料 篇2
施品芳在加工國產大型客機C919的氣密試驗接頭。這一個零件他足足做了兩個多小時。背靠車床,一身工裝。凝神專一,技近乎道。任何一個工業時代的故事中,都少不了工匠的身影。
工匠精神并不是個新詞,在德國、日本、瑞士等發達國家,正是因為工匠的堅持專注,正是因為對產品完美形態的不斷追求,才最終生產出舉世聞名的精品。無論瑞士手表、軍刀,還是日本的家用電器,德國的汽車,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據統計,全球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日本有3146家,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這些長壽企業的出現絕非偶然,工匠精神在其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日本,工匠被稱作“職人”,而“職人精神”也貫穿到各行各業。最近幾年,大衛·賈柏所拍攝的紀錄片《壽司之神》風靡網絡,講的就是東京銀座一家看上去很普通的壽司店主小野二郎的故事。這位全球最年長的米其林三星大廚,終其一生都在捏壽司,始終以最高標準要求自己和學徒們。
“你必須愛你的工作,千萬不要有怨言,你必須窮盡一生磨練技能。”片中,在小野二郎的店里做學徒,必須首先學會擰毛巾,直到完全學會了擰毛巾,才能碰魚,然后才是用刀。十年之后,才開始學煎蛋。正是這看上去極其嚴苛的標準,才讓這家店譽滿天下,“米其林指南”為其打了三顆星,意味著這個餐廳“值得特別安排一趟旅行”去造訪。
在歐洲,德國的學徒傳統,確保了這個國家始終有著最優秀的工匠。作為制造業強國,德國始終堅持“雙元制”的職業教育體系,在小學生小學4年畢業之后進行一次所有人才的“分流”,許多學生進入通往職業教育方向的中學,最后經過職業培訓后就業,或者進入高等院校——應用科學大學深造。德國政府還規定,德國企業有義務提供職業教育的培訓崗位,這確保了學生可以有機會跟著有經驗的技師學習一手實用知識和技術。
與此同時,在德國工程師是非常受尊敬的職業,也有著不菲的收入,這激勵了更多人選擇這樣的職業。工匠精神貫穿在大企業和各類中小企業中,以質量為生命,以質量贏得聲譽,不斷打造質量最高的產品,而不是追求所謂的“物美價廉”。
在瑞士,制表商對每個零件、每道工序、每塊手表都以一絲不茍的完美主義精神打造。這個沒有獨特資源的國家,如今成為全球最富有的國家之一,觀察者認為,工匠精神在其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對機械表精密度的高要求,幾乎使得瑞士手表霸占了全球市場。據了解,有一些手表,其中零件可達七八百個,即使是頂級表匠,一年也只能造出一個。
實際上,中國歷史上,有過對“工匠精神”的絕佳比喻。
《莊子》中記載了一個“庖丁解牛”的故事。一個叫丁的廚師給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都合乎樂曲的節拍。
傳說當然只是傳說,但這背后對于技術精益求精的追求,卻是中國歷史上綿延不絕的一筆精神財富。在璀璨的中國文明中,無數巧奪天工的珍品,正是工匠們數十年如一日堅持的產物。這樣的追求,曾一度在對量的追求和低成本的追求過程中,被人們忽視過。如今,這精神正在重新煥發生機。
2023企業事跡材料 篇3
小陳自20__年11月份入職擔任管家一職,巡查樓層公區衛生、解答業主問題、辦理裝修和接房工作。管家小陳再工作中一直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以嚴謹、熱心、盡心、專業高效的工作態度對待每項工作和每一位業主。
20__年6月的一個上午,管家接到業主席先生電話,告知樓上房屋漏水下來把家里給淹了,需要管家馬上到現場查看并處理。管家小陳在接到電話后第一時間趕往業主家中了解情況。并及時到樓上查看。由于樓上業戶正在裝修階段,業主沒有入住并不在現場。管家及時聯系到業主并告知事件情況和拍照反饋。因房屋漏水導致席先生家中遭遇一定的損失,因要求過高樓上業主拒絕賠償,此時席先生焦急的要求物業管家出面幫忙協調解決。管家及時的安撫業主的情緒,同時聯系樓上業主對賠償事宜進行電話溝通,在管家小陳幾經協調后,雙方業主達成共同意識,愿意和平解決賠償事宜。事后席先生及家人多次發來微信感謝管家小陳。并送來一面錦旗和感謝信,言語中充分肯定了管家的工作能力和貼心及時有效的服務。
每次業主有需要幫助的時候,管家總能第一時間前往,幫助業主收送快遞,開窗關窗,照顧家中動植物等等。她說這些看似都是一件件小事,但服務無小事。用優質的服務讓業主滿意,用細節取勝讓業主點贊,這是小陳工作的重點和努力的方向。
2023企業事跡材料 篇4
胡雪峰負責10號線動力照明專業已近十年,這十年里他始終奔波在所管轄的45座車站中,他用一貫專注的工作態度和精細的工作作風,不斷踐行著自己的工作信條——做最好的“地下長龍點燈人”。
車站照明及動力電源為乘客安全出行提供著最基本,也是最關鍵的保障。為了確保每一盞照明、每一路空開都能正常運行,他每天奔波在運營線上,查看車站照明運行情況,親自動手解決運營中出現的問題。先后主導制定了系列EPS應急電源更新改造工程,為車站照明的穩定運行又增加了一重保障。
他持之以恒的專注鉆研精神,幫助項目部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難題。針對10號線蓄電池存在安全隱患這一問題,他通過不斷查詢資料、反復進行現場實驗,最終設計并實施了《10號線二期疏散主機加裝蓄電池智能巡檢儀》整改方案,消除了疏散主機因設計缺陷導致的安全隱患,大幅提升了設備安全運行可靠度,被公司評選為優秀合理化建議。胡雪峰用始終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保證著項目部動力照明專業的穩定可靠運行。
2023企業事跡材料 篇5
王懷奇,新查莊公司維修工區大班班長。自1990年參加工作以來,他努力學習業務,刻苦鉆研,開拓創新,多次獲得公司“先進工作者”稱號,是集團公司“崗位帶頭人”,本崗位的技術能手。
電氣設備的特點是更新換代特別快,特別是20__年35KV變電所原來用過的過流繼電器、時間繼電器為淘汰產品,改為微機保護裝置,微機保護裝置接線與原來設備接線相對應,廠家來的設計圖紙與實際不相符,王懷奇同志帶領供電組人員認真研究,攻克難關,利用一個多月的時間,順利完成任務,得到領導一致好評。
公司先后對井下-500泵房、-350泵房、-550泵房和-250泵房進行水泵自動化排水改造,自動化排水是煤礦質量標準化的要求,能實現無人值守、節省人力,水泵自動化改造是項比較復雜的工程,新設備與原來的控制設備實現對接,王懷奇同志對廠家提供圖紙仔細研究,與圖紙不符的提出合理化建議進行改造,確保自動化排水系統施工正常進行。
由于北風機開采煤柱面,北風機不能正常使用,中央風機原來2×110KW軸流式風機改為2×500KW兩臺軸流式風機,風機對礦井意義非同一般,本次施工時間緊、任務重,施工難度大,本次施工機械部分由外包工程隊施工,供電部分由供電組施工。接到任務后,王懷奇同志帶領供電組人員研究施工方案,敷設電纜,研究圖紙接線,經過共同努力,按質按量完成任務,通過礦組織驗收,為礦節約資金5萬余元。20__年以來,他大修KJZ-400開關11臺,節約資金5.5萬元。對35KV變電所串電阻選線裝置,解決了6KV線路接地故障難查找的問題。對礦內充填站進行供電改造,確保了充電站安裝工作的順利完成。
自集團公司開展“大學習大提升”活動后,王懷奇同志把研究問題作為創建學習型企業的必要環節,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切實解決安全生產中出現的問題。他根據全礦產量高,供電負荷大的實際情況,加大了對主提升、供電設備的檢查檢修力度,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處理,不讓設備帶病運行,確保全礦提升、供電、排水設備的正常運行。
王懷奇同志不但自己努力學習、刻苦鉆研,還言傳身教,把自己所學傳授給徒弟和其他同志,他的徒弟吳永鋒現任供電組組長,熟悉全礦供電系統,不僅能獨立處理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能團結帶領供電組全體員工完成各項任務,提前考慮采區供電,為生產接續做出了自己的貢獻。他努力提高現有員工隊伍整體素質,把學習培訓作為提升素質能力的有效載體,努力培養鍛煉一批專業技術水平高的專業領軍人物和崗位工種帶頭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王懷奇同志只是公司無數機電維修工的一個縮影,在他身上體現了機電維修工努力學習、刻苦鉆研、積極創新的意志品質和扎實務實、樂于奉獻的工作作風,相信在他這種精神帶動下,公司的機電維修工作會開展地更好。
2023企業事跡材料 篇6
作為山西省第一個國家級技能大師,周建民在工具鉗工這個平凡的崗位上40年的.堅守,走出了一條令人尊敬的工匠之路。
他完成了15000余項專用量規生產制造任務,進行小改小革,工藝創新項目1100余項,累計為公司創造價值3100余萬元。由他主持的“降低專用量規制造成本,提高專用量規耐用度”創新課題,使專用量規的耐用度提高30倍以上,每年可為公司節約制造費用28萬余元。他完善、發展了幾代兵工人在專用量規制造中的工作經驗,歸納、總結出了“三要訣加工法”“冷熱配合法”“基準轉換法”等多種生產中的絕技絕活。
他秉承工匠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產品態度,15000余件微米級專用量規沒有出現一件質量事故。他用工匠擔當,組織團隊破解位置量規、無人機內外軸、中國現代第一槍電磁槍等工廠、國家乃至世界級的機械制造難題。面對一次次高薪聘請、各種誘惑,他選擇了工具鉗工這個平凡的工人崗位,敬業堅守、道技合一、精雕細琢、默默敬業奉獻。
周建民以崗位、班組、工作室、學校等作為“傳、幫、帶”工作的平臺,指導培訓職工4000余名,先后走進山西省十幾所職業技工學校,傳授技能及工匠文化2000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