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讀后感 篇1
《子夜》是一部宏篇巨制式的大手筆,這是我的第一印象。盡管作者曾自我反省道:“我原定的計劃要比現在寫成的還要多……可是因為今夏的酷熱損害了我的健康,只好馬馬虎虎割棄了。因而就成為了現在這個樣子。——偏重于都市生活的描寫。”即便如此,《子夜》的作者依然為我們展現了一個恢宏闊大、風云變幻的“舞臺”——30年代初的大上海。其實我這樣說是不確切的,茅盾只是集中全部的筆力,透過一處一點來觀照當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下的整個中國的。
《子夜》所展現給我們的是一部民族工業資本的社會命運悲劇——一個剛強有力的民族工業巨子如何在帝國主義和軍閥政治的雙重擠壓下,又在工農革命的夾擊中,一路奔突,一敗涂地。在這里,茅盾也像選取“大上海”作為全篇的敘述重心一樣,“選中”了吳蓀甫作為30年代初一代民族資本家的“典型”來鋪寫和反映在“兩半”特殊性質的中國社會里,依靠民族資本家的單方面“努力”是決計擔負不起救國救民的歷史重任的。
其實有不少讀者,都誤解了作家的寫作意圖,以為作家是為民族資本家理想的最終幻滅而哀嘆。事實上這樣的理解嚴重損壞了作品本身擁有的更大的思想內涵。作家曾于1977年10月9日《子夜》再版的后記里明確提到“這部小說的寫作意圖同當時頗為熱鬧的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有關。當時參加者,大致提出三個論點……一、中國在是兩半社會,打倒法西斯政權是當前革命任務,工人、農民是革命主力,領導權必須掌握在共產黨手中;二、認為……走資本主義道路,任務由中國資產階級擔任;三、認為民族資產階級既可以反共……也反官僚買辦……從而取得政權!蹲右埂吠ㄟ^吳一伙終于買辦化強烈駁斥了后兩種謬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