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給我買了一本書,叫《人與自然》,我立刻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 我打開書,一個醒目的標題正朝我微笑:“極端環境下的生命”。在這里,通過科技手段,我了解到:在我國西部的雪域高原,肯定有許多山,在林線以上,約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是高山流石灘。這里,有許多植物,如:雪蓮、綿參、塔黃等。像雪蓮這種棉毛植物,就像穿了一件羽絨服一樣,身上布滿了像蠶絲的東西。而像塔黃這種植物,是把自己包起來,把水分儲存在里面,這樣它的壽命就長些。 南極是一個寒冷的地方,在這里卻生活著一種在食物鏈底部的動物——磷蝦。磷蝦繁衍速度很快,雌磷蝦每次產6000-10000粒卵,而且在夏季多次產卵。這樣,就提供給當地的鯨魚、海豹、企鵝等動物豐富的食物。南極大陸極其寒冷的雪域,高海拔的強光照在山地的巖石上,這里是苔蘚和地衣的王國。這些植物雖不顯眼,但生命力強,在高山、荒漠、熱河谷都有它們的身影。XX年,歐洲航天局將地衣帶上太空,它依然存活。 這本《人與自然》講述了許多生命的傳奇故事,令我大開眼界、愛不釋手。 以后我還要繼續看。
《自然筆記》讀書筆記
讀《自然筆記》是一次關于對自然的熱愛,關于對生命的敬畏的神奇之旅。在這里,作者用與眾不同的文字和圖畫生動而又有趣地為我們講述了大自然的故事。
在大自然中,有許多許多我們想不到也不知道的知識。但是,只要你去挖掘,大自然就會把這些寶藏無私地奉獻給我們。
在這本書中,有一篇名叫“家有阿蟲”。講的就是三只菜青蟲的故事。想想我們天天吃著打了好多殺蟲劑的菜,是不是很少見到這種蟲子啊。作者對這三只菜青蟲的成長歷程記錄的十分詳細,圖文并茂。這三只阿蟲在成長中死去了兩只,因為它們被真菌寄生了。剩下的最后那只艱難而又成功地完成了蛻變的過程,終于化為了一只菜粉蝶。如果沒有耐心而認真地觀察怎么可能這樣完整地給我們講完這個故事。
只有熱愛生命,熱愛自然,才會有這樣一個個耐人尋味的故事和真實的圖畫。但是,大自然現在正不斷地被我們人類破壞著。在這本書的最后,告訴了我們大自然的現狀是多么的危險。我們曾經富饒的自然,正在經受著苦難。試想如果我們再不加節制地開發下去,再過幾年,大自然的平衡是不是就會被徹底地破壞!
大自然,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它能教給我們很多知識,讓我們享受到更多的歡樂和美好。可同時,也需要我們更多的保護與照顧!讓我們一起來用心善待自然,熱愛生命。
慰問遼闊的草原,
去祝福美麗的海洋,
去撫摸高大的山脈。
去體會野草吹又生的力量!
去感受波瀾壯闊的大海!
去摸索神秘而奇妙的山脊!
《自然之道》讀書筆記
俗話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蝦米吃泥鰍。”是啊!大自然的生靈都是相生相克的。但當我讀了《自然之道》這一篇課文時,我才真正明白了如果你不遵循自然規律,那造成的后果真是不堪設想。
科考隊員們在導游的帶領下,來到了加拉巴哥島觀察太平洋綠龜是如何離巢進入大海的。他們走著走著,突然看到龜群的“偵察兵”快要被一只突兀而來的嘲鷹叼走了,在大家不能見死不救的強烈要求下,向導把那只幼龜送入了大海,可卻讓巢中的幼龜得到了錯誤的信息,以為外面安全,然后魚貫而出。可卻成了嘲鷹、海鷗等食肉鳥的美餐。
記得我5歲那年,到外婆家去玩,看到一個雞蛋正要孵出小雞了,于是,我便認真地觀察了起來。只見,從那蛋里艱難地鉆出了一個濕露的小腦袋,但小雞身子還無法從蛋殼里鉆出來。那小雞仍堅持不懈地啄著殼,想盡快掙脫這沉重的“枷鎖”,早點曬到太陽。我真不忍心看著小雞被蛋殼束縛的樣子,便挑了一塊石頭,“啪”的一下把小雞的殼打爛了,小雞出世了。我歡呼著,蹦跳著,好像完成了一項莊嚴的使命。正當我高興時,卻發現小雞瑟瑟發抖,看上去似乎很怕冷。我想弄清原因,便去找外婆問個究竟。我剛說完事情的經過,她哈哈大笑:“小雞必須自己把殼啄爛出來。如果你幫它打破殼那就是拔苗助長,它反而會死。”“啊”我張大了嘴巴,不知所措,一種不祥的感覺油然而生。我著急地跑回雞窩,望著漸漸死去的小雞流下了悔恨的淚水……
《大自然的語言》讀書筆記
說起大自然,人人都會神往。是啊,過慣了城市生活的人們,有誰不想去放松一下,走近自然,走入自然呢!那里空氣清新,有柔和的輕風,幽靜的草地,綠色的森林……讓人有種不受限制,無拘無束的感覺。
《大自然的語言》文章主要寫了大自然會說話,天上的白云,螞蟻,蝌蚪,大鷹,大樹,魚,化石都代表著大自然不同的語言。讀了《大自然的語言》,我知道了大自然是奇妙的,大自然中的任何一樣東西都能告訴我們知識,可最重要的還是細心觀察,如果你不愛學習,粗心大意,就算非常有用的知識從你身邊走過,也是浪費,所以我們應該做每一件事的時候要細心觀察,尋找奧妙。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學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國著名的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文章從一年四季的物候變化談起,形象說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在此基礎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并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最后則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文章開頭一段將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觀寫得生動形象,這是一種描寫的方法,給讀者展現了一幅四季風景畫。“大地”“蘇醒”是擬人的筆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兩個結構相同的四字句配以一個長句,具體描述大地的“蘇醒”,給人帶來一片撲面而來的春色。“次第”用得非常典雅。燕子是“翩然歸來”,活潑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現在眼前。變黃的樹葉在秋風中是“簌簌”地落下來,有聲有色,讓人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此外,“北雁南飛”“田間草際”“銷聲匿跡”“衰草連天”“風雪載途”等詞語,典雅、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如一個個電影鏡頭。“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又是擬人的手法,把大自然寫活了,為下文用另一個擬人“大自然的語言”作準備。最后,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復始”八個字概括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況,極其簡潔。總之,作者在第一段運用的優美詞語,美不勝收,令人目不暇接,以這些優美詞語為主,又構成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面,簡直像一篇寫景散文的開頭。第二段的“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和“花香鳥語,草長鶯飛”兩組詞,一句四字,極其概括、雅致,文氣撲面。這一段更讓人注意的是擬人手法的運用:“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三句話中“傳語”“暗示”“唱歌”把大自然中無比豐富的物候寫活了,它們似乎都有人的思想感情,似乎都在為農民操心,惟恐他們誤了農事,這種手法大大加強了說明的生動性,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
《大自然的秘密》讀書筆記
這個星期,我學了一篇叫《大自然的秘密》的課文。
這篇課文講了作者和幾個朋友在向導的帶領下去海邊看海龜,作者把一只小海龜救到海里去后,一大群海龜就從巢里魚貫而出,結果這群海龜就被許多海鳥吃掉了。原來,最先出來的那只小海龜是龜群中的“偵察兵”,一旦遇到危險,它便會返回龜巢。如今,巢中的海龜得到了錯誤的信息,便以為外面很安全,所以后來才會被海鳥們吃掉。
我覺得作者要順從大自然的法則,海龜們自己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不然早就滅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