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小班上班學期都是讀半天的,進入下班學期后,我們老師鼓勵他來讀整天試試小班,因為是剛剛來上整天老師又會覺得孩子比較小,所以很多時候都會包辦,導致孩子的自理能力相對于小班孩子來說比較差。另外是獨生子女,家里非常溺愛,也是萬事包辦,幼兒園鍛煉機會少,家里根本沒有鍛煉機會,導致孩子升入小班后,各類趣事重重,比如孩子吃飯的時候會在自己的位置上坐著,等著你來喂,吃完飯就跑到區角玩起來,不會自己去擦嘴巴,等著老師來擦,上廁所不會上,永遠要老師手把手的帶著,睡覺需要老師旁邊陪著,穿脫衣服是想都不用想。到了二月底,不僅老師急,家長也急了,于是,和家長進行了面談后,決定家園配合,來幫度過這個半日托到整日的過渡以及孩子的簡單自理能力。
首先在吃飯的時候,我不再一味的包辦,喂他們了,而是在旁邊鼓勵他們,一開始吃的很臟,身上到處都是滴下來的湯汁,為了讓他能更好的鍛煉吃飯,我給他穿上了圍兜,讓他能自由的發揮,接著擦臉,我會先提醒他要擦臉了,然后在旁邊指導他,雖然最后我還要重新的返工一次,但是在這過程中得到體驗。包括接下來的上廁所,睡覺。
前兩天起床,突然跑到我地方,很自豪的說:楊老師,我會穿褲子了,的確孩子穿上了褲子,但是我發現他的褲子相當鼓,后來才知道,原來他把棉毛褲都卷起來了,沒批評他,反而表揚了他,至少寶貝學會了嘗試。
我相信在接下來的嘗試中,寶貝會越來越棒的,加油趕上小四班的孩子們。加油。
教育筆記: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
中班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
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家庭經濟條件越來越好,家長對自己子女愛護倍增,要什么有什么,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么事都不用自己動手,特別是一些爺爺奶奶,愛孫心切,就更加溺愛了。由于這類現象,導致現在的孩子自理能力特別差,什么事都依賴家長。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我們就要從小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以便以后長大了不會為離開父母而犯愁。
家庭、幼兒園與社會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奏效。對幼兒說來,家庭與幼兒園兩方面密切合作就更加尤為重要。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說:“在幼兒園教育階段尤其要與家長配合”。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家庭背景、家長素質各不相同,孩子自理能力的水平也不盡相同。
導致幼兒自理能力差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家長因為工作忙,教育任務全依賴于長輩和幼兒園。這這就導致了這些孩子自理能力尤其之差。
2.有些家長和祖輩們十分溺愛自己的孩子,剝奪了孩子學習鍛煉的機會,使孩子形成了依賴心理。
3.有些家長缺少正確、有效的教育方法。他們在面對孩子需要鼓勵幫助時,采取的是一種怪罪、批評的態度,有的甚至會采取暴力打罵的方法,嚴重傷害了孩子的自信心,從而阻礙了孩子自理能力的發展。
一、在幼兒園系統的培養幼兒的獨立性
幼兒的獨立性是在實踐中逐步培養起來的。在這個過程中幼兒也獲得自身的發展。記得一個教育學家的一句話:“我看過了,我忘記了;我聽過了,我記不清了;我做過了,我就記住了”這充分說明了動手對幼兒的重要性,這就要求我們在培養獨立性中一定要重視“做”的過程。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讓幼兒為家庭做一些小事等,提供鍛煉他們獨立性的機會。兒童自身有巨大的發展潛力,應尊重幼兒的自主性、獨立性,放手讓他們在活動中發展,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對幼兒進行能力的培養。
育兒觀念:如何在家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學會生活自理,從事簡單的自我服務的能力,比如:自己穿衣服、獨立入廁、獨立進餐、自己整理衣物等。孩子有了一定的自理生活能力,不僅會滿足自身的發展需要,更是孩子們在以后社會中賴以生存及發展的根本。如果我們在家庭中對孩子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自理生活能力的培養,有益于我們的孩子更好地適應周圍環境,為孩子一生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給孩子一個機會
平常在家時當發現孩子對做某件事很有興趣時,我們家長要及時引導,給他創造良好的機會,抓住學習的敏感期。讓他們在實踐中學會生活自理。相信孩子的能力,給他一個動手的機會。
教育筆記:自理能力的培養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依賴性比較強,生活自理太差,經常怕孩子做不好,便由家長代替了。 有一天中午起床的時候,我發現孩子們都懶洋洋的等著老師給他們穿衣服,我立刻意識到,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培養孩子們的穿衣服能力。于是便組織了一次穿衣服比賽。孩子們我們來個穿衣服比賽,看哪位小朋友能穿第一名。 說著孩子便開始穿衣服,有幾個自理能力強的孩子穿好后高興地喊起來,我第一名,我第一名,最后只剩下榕榕小朋友了。便一個勁地喊老師,老師我穿不上,我穿不上,我便鼓勵榕榕,你一定能行,小朋友我們一起給他加油,通過老師的指導,和小朋友們的努力,榕榕終于穿上鞋了。過了好幾天的一個中午,蓉蓉對我說:“老師,我會穿鞋了。” 通過這次穿衣比賽,給了我啟發,在以后的活動中多組織幼兒感興趣的活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信心。
教育筆記:特殊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
實錄:
7歲,男孩,說話吐字也不清楚,到現在基本只會說3個以內的字,我們講話根本聽不明白,也不會表達自己的要求。同時,生活自理能力弱也在他的身上表現明顯,他經常尿褲子,大便天天解出,不會自己穿衣,每天都是老師幫忙穿脫衣服。動作協調性不太好,走路搖搖晃晃的。眼睛略顯呆滯,7歲的孩子到現在連自己的兩個老師都不認識,別說認數字123了。他常獨自坐著,有時嘴巴里不停喃喃地說著,聽不清楚說什么。從不參與任何活動。也從不與孩子們玩。
分析:
對于孩子在幼兒園的上述情況:我們向家長反映了一些,如孩子大小便的事情。但家長的反映卻讓我們大吃一驚,一個勁地說我們家里從來不解出的,還一個勁地指桑罵槐。對接下來的事情還要滑稽,中班幼兒要求寫的一些數字,家長也都是家里家長自己寫的,孩子根本不會寫,還說是孩子寫的。甚至在家園聯系本上寫來:我的孩子什么都很好的,只有學習不太好之類的話。簡直就在掩耳盜鈴,我真的感到無語。
其實就孩子的這種特殊情況其實是弱智的表現,孩子在幼兒園的異常表現我們也無法向家長如實反映了,因為家長根本無法面對現實。針對家長的這種心理,作為是家長的我也能理解,但給我們的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且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措施:
對于孩子的這種情況,家長的這種反映我們也不能報以冷漠放棄的想法或置之不理。將心比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細心。讓孩子在幼兒園快樂地成長,我主要從以下幾點進行著手:
1、在日常生活中多一份關心
家園共育:培養的孩子自理能力
很快,與苗苗們相處快一個月了。想起苗苗們剛入園的前一個星期,這里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亂”。一切事情都是手忙腳亂中完成的。由于上學期都是由家長陪同的大部分事情都是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的。而現在苗苗們在吃飯、入廁、盥洗等方面,孩子好像失去了一根大支柱,很多最基本的事情都做不來。比如:
進餐時,小a、小b、小c等好幾名幼兒坐著不動,在等待著有人將飯喂到嘴里;入廁時,都是要老師一個個去問的,很多幼兒不敢跟老師說自己要小便。因此,在入園的前幾天,小便尿出的幼兒比較多;游戲結束時,苗苗們都是按老師要求去做另外一件事,卻把玩具寶寶們丟在了一邊,桌上、地上都是玩具,沒人會主動地去整理它。
這一幕幕的鏡頭真是打翻了我心中的五味瓶,心中是什么味都有了,同時也提醒了我本學期的工作更為重要了,尤其是對班級的常規管理及家長工作。為此,我進行了反思:
一、做好家長工作,讓家長的思想轉變。
現在的家長都是獨生子女的居多,長輩們也很疼愛、溺愛自己的孩子。在家孩子都是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因此首先要讓家長們知道,孩子們現在雖小,但我們更需要從很小的事教起,從很小的事來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在家應讓孩子自己吃飯、自己大小便、自己穿脫衣物等等。這些生活中的小事,常常被家長們容易忽略的,而正是這些小事,這些被忽略的事是孩子們要學會的事。在集體中,每個孩子都是差不多大的,也許正因為你們的包辦代替,才讓你的孩子在各方面的成長發育不如別的小朋友了。因此,要讓家長們大膽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嘗試,給孩子們生活中的體驗,從而來促進家園共育。
二、 加強班級的常規管理。(主要是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
1、培養孩子的衛生習慣。
2、培養孩子良好的飲食習慣。
3、培養孩子保護環境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