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篇1
一、教材
《裝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語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豐富的情節(jié)、生動的語言使學生閱讀小說時容易停留在熱鬧的表面,忽視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基于以上原因,我確定本文教學重、難點如下:通過人物描寫手法總結人物形象;理解別里科夫這個人物形象的社會意義;多媒體輔助教學;兩課時。
二、教學過程
為了實現(xiàn)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點、難點,依據(jù)認知規(guī)律,安排如下教學步驟:
1.首先做一試驗,用一塑料袋將一學生的頭包裹起來,之后讓他談談感受。學生會說很悶或者很想從袋子里出來等,由此導入新課。(這一設計的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對小說的興趣)
2.介紹作者契訶夫。(目的是豐富文學常識)
3.速讀課文,梳理情節(jié)。(目的是整體把握文章結構)
4.通過人物描寫手法總結人物形象。(這是本文的教學重點。為了突出重點,我采用點撥法、情境法、討論法完成。)
議一議:“作品刻畫了一個怎樣的人物形象?”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在刻畫別里科夫這個人物形象時,大量筆墨都集中在描寫別里科夫和華連卡的戀愛上,以及對別里科夫外表、生活慣及思想性格的描摹上。作品刻畫了一個封閉落后、膽小多疑、愚昧保守的封建衛(wèi)道士形象。
找一找:“作者是如何刻畫這個人物形象的?”神態(tài)描寫,運用這些神態(tài)描寫有什幺好處呢?刻畫了別里科夫封閉落后的性格。“兩個事件中,你們認為最生動形象的語言描寫是哪些?”難道中學教師和小姐騎自行車還成體統(tǒng)嗎?如果教師騎自行車,那還能希望學生做出什幺好事?他們能做的就只有倒過來,用腦袋走路了。為什幺這些語言突出呢?因為這些語言直接影射出了別里科夫愚昧保守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