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軸對稱圖形是一個較抽象的概念,我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了這堂課,在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著力引導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比較、思考、交流、討論等等活動,主動獲取知識,掌握和理解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和基本特點,并在自主探索中體會到探索之趣,成功之樂,培養了學生學習興趣,更發展了學生的能力。從以下幾個途徑可以提升課堂教學的活力和效果。
一、從直觀引入,將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具體化,學生較易理解,得到了初步感知。
二、動手操作充分,通過對各種圖形的折、畫、剪,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進一步理解了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及對稱軸的含義。
三、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知覺感官來學習知識,整個教學活動中留有足夠的空間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在判斷正方形、圓形等圖形是否是軸對稱圖形中,學生自主探索,探究,理解了對稱軸的意義,同時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發現了有的圖形的對稱軸不止一條,可能是1條、2條、3條……無數條。
整節課的安排,努力貫徹“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自主發展的教育原則。教師只是對概念的引入加以指導以及對整個教學流程加以控制,其余都讓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操作、聯想;討論、口述,這樣將有利于每位學生積極動腦、動手、動口、耳聞、目睹,各種器官并用,使全體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人。其中動手操作不僅適合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處于一種躍躍欲試的求知狀態,從而創設良好的求知氛圍,這樣將有利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去發現與掌握新知識。我認為,在經歷了親自探索、討論交流、相互啟迪的過程后,每位學生的自主意識、自主能力都將得到提高,最終將達到提高學生思維品質的教育目的。
《軸對稱》教學反思
《軸對稱現象》教學反思
一、背景分析
1、教材背景:《軸對稱現象》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浙教版八年級《數學》下冊。
學生生活在豐富的圖形世界中,許多美麗的事物往往與圖形的對稱聯系在一起,教材提供了建筑物、動物、植物等圖片,由學生觀察、分析,抽象出它們的共同特征,為學生的自主探索留有很大的空間。
2、學情分析:學生綜合素質較好,家長文化素質較高,班級多媒體及網絡設備齊全。為新課程的順利實施創設了有利條件。
二 教學反思
1、教材提供的素材較多,但還不足以充分挖掘數學的人文價值,這就要求教師在用教材上下功夫,要能預見到學生在課堂上會舉什么例子,做好應對準備,比如車標、國旗、民間藝術、銀行行徽、中英文字等等,學生要什么,我們可以給它什么,同時學生在課前也要通過各種途徑包括上網查詢、搜集一些資料,雖然前期準備工作較辛苦,但效果肯定更好。
2、教學時比較關注非數學化的圖形操作(動手剪字等),也比較關注非標準化的幾何圖形(以實物為載體,感受軸對稱現象),這就是新課程的獨到之處。從雙喜剪字、車標、國旗、民間藝術、銀行行徽、中英文字等切入,多方位、多角度進行人文教育,真正體現數學的人文價值,既反映數學的生活化,又能讓學生在興致高昂的狀態下學習有用的數學,融入社會時也能體驗到生活中的一些數學情境,甚至可以終身受益。
3、我用大量的flash圖片進行演示,給學生造成強烈的視覺沖擊,旨在培養學生養成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生活現象的習慣,主動建構自己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課后我隨機作了調查(本節課其它環節的設計大致相同),我問學生這節課到底學到了什么?一位學生的回答很有代表性:“說實話,老師,這節課我學到的數學知識并不多,但我學到了其它很多非常實用的生活常識,真的使我大開眼界,另外我考慮問題的角度也多了,思路也開闊了。”——我暗自慶幸,也許這就是我教學觀念轉變和學生學習方式轉變所致吧。
《圖形的變換——軸對稱》的教學反思
對稱是一種最基本的圖形變換,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于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本冊第一課教學任務就是教學軸對稱,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樣的操作活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結合教材的特點,設計了三次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逐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
創設情境教學,請會折疊衣服的同學上臺來展示一下疊衣服的方法。從而引出課題。接著1、出示軸對稱物體:天安門、飛機、獎杯、讓學生觀察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學生觀察發現,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樣的。2 剪小樹:通過不同剪法師生共同評價得出這些圖形兩邊都一樣的,所以先把紙對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開,就是這棵小樹了。
這是本節課第一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后,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軸對稱現象。學生這次操作活動看似一次無目的操作活動,但要一棵小樹甚至一個漂亮的窗花,不去尋找規律,也是非常困難的,通過學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兩邊一樣的圖形可以對折起來再剪,這就是軸對稱圖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本節課教學中我更多的是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欣賞者而存在于學生的學習過程之中。教學中我更多的是關注學生對數學美感的感受、捕捉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通過游戲與生活,感知對稱美。
學生們都學習過剪紙,就已經會用對折的方法剪出左右兩邊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圖形。因此,現實中一些對稱的圖形學生在課前早已接觸過,然而何謂“對稱”,這一概念對于學生來說卻是新鮮的。由此可見,如何讓學生科學地認識并建立 “對稱”的概念是我這節課要達成的重要目標之一。因此,我設計“玩紙飛機”的這樣一個活動,有效地幫助學生構建科學的“對稱”概念,抓住對稱的本質特征,讓學生對“對稱”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認識,也為其在生活中如何判斷對稱現象提供方法。
錯了可以再來------《鏡面對稱》教學反思(精選4篇)
錯了可以再來------《鏡面對稱》教學反思 篇1
新教材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三冊第五單元《觀察物體》中有一節鏡面對稱(書本第69頁)。教學中只要求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照鏡子等活動,初步認識鏡面對稱的現象,初步了解鏡像的性質就可以了。
教學時我利用學校現成的大鏡子,課前我就把孩子們招呼到了大鏡子前,讓他們在鏡子前做各種自己喜歡的動作,看看鏡中的你和鏡外的你有什么不同。課始我先請個別孩子在鏡子前表演,其他的孩子觀察表演孩子鏡中鏡外的不同,幾個孩子表演下來,孩子們很快就發現了:照鏡子時鏡子內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變,左右位置發生對換。有了體驗后的發現,孩子們再一次在鏡子前展示自己優美的動作,加以驗證找到的結論。
帶著表演中的喜悅,帶著真切的體驗,孩子們回教室后很快投入了對圖片的觀察中,一張兩張,你說我說,個個感悟非淺,尤其是看鏡子里的時間,孩子們也判斷地非常出色。欣喜之余,我出示了隨堂練習中的一道練習:下面哪一張是小紅拿著的?
思考片刻,就讓孩子們用手指表示自己的選擇,一看:1、2、3均有。不忙,聽聽孩子們的理由吧。生1:剛才我們照過鏡子,鏡子內外只有左右互換,沒有上下互換,所以我選擇1(選擇同樣答案的孩子一片附和)。生2:我們剛才照鏡子時是發現鏡子內外只有左右互換,沒有上下互換,但剛才照的只有一個人(事物),現在有四個圖了,我覺得1不對,應該是2。生3:我覺得1是對的,你看,鏡子中朝左的1里朝右,鏡子中朝右的1里朝左了(對!對---又是一片附后聲),似乎選擇1的同學是對的。
《鏡面對稱》教學反思
在新課標的理念中,越來越把知識與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系擺在重要的位置。提倡學生從身邊,生活中汲取數學知識,并將數學知識有效的運用于生活中去,成為生活中的數學,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提高學生對于學習知識的興趣,讓數學學習變得生動起來。
鏡子外的物體和鏡子內物體的像左右對稱是本課的難點,教學時我是這樣設計的:讓學生站在鏡子前面做各種動作,請其他同學觀察鏡子里和鏡子外的人的動作有什么不同,通過觀察學生們發現,鏡子里的和鏡子外的人的動作方向正好是相反的。然后為了讓學生明白鏡面對稱,做了照鏡子的游戲,一人當鏡子里的人,一人照鏡子進行表演,取得較好的效果。
《鏡面對稱》這節課學生始終在玩,在玩中體驗了鏡面對稱,也是在玩中學到了鏡面對稱中所蘊含的知識。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體驗了解了鏡面對稱現象,初步感知鏡面對稱的性質。課上學生學習與研究的興趣濃厚,使學在活動中,感受鏡面對稱的趣味性,體驗生活中的數學美;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錯了可以再來--《鏡面對稱》教學反思
新教材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三冊第五單元《觀察物體》中有一節鏡面對稱(書本第69頁)。教學中只要求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照鏡子等活動,初步認識鏡面對稱的現象,初步了解鏡像的性質就可以了。
教學時我利用學校現成的大鏡子,課前我就把孩子們招呼到了大鏡子前,讓他們在鏡子前做各種自己喜歡的動作,看看鏡中的你和鏡外的你有什么不同。課始我先請個別孩子在鏡子前表演,其他的孩子觀察表演孩子鏡中鏡外的不同,幾個孩子表演下來,孩子們很快就發現了:照鏡子時鏡子內外的人上下、前后位置不變,左右位置發生對換。有了體驗后的發現,孩子們再一次在鏡子前展示自己優美的動作,加以驗證找到的結論。
帶著表演中的喜悅,帶著真切的體驗,孩子們回教室后很快投入了對圖片的觀察中,一張兩張,你說我說,個個感悟非淺,尤其是看鏡子里的時間,孩子們也判斷地非常出色。欣喜之余,我出示了隨堂練習中的一道練習:下面哪一張是小紅拿著的?
思考片刻,就讓孩子們用手指表示自己的選擇,一看:1、2、3均有。不忙,聽聽孩子們的理由吧。生1:剛才我們照過鏡子,鏡子內外只有左右互換,沒有上下互換,所以我選擇1(選擇同樣答案的孩子一片附和)。生2:我們剛才照鏡子時是發現鏡子內外只有左右互換,沒有上下互換,但剛才照的只有一個人(事物),現在有四個圖了,我覺得1不對,應該是2。生3:我覺得1是對的,你看,鏡子中朝左的1里朝右,鏡子中朝右的1里朝左了(對!對---又是一片附后聲),似乎選擇1的同學是對的。
課后,回到辦公室,心里始終有點疑問:究竟哪個是對的,假如弄錯了,這不是要誤人子弟嗎?猶豫間,拿起紙筆,畫了幾張視力圖片,跑到鏡子前,一個一個仔細地對照起來。不做不知道,一做嚇一跳,果真練習中選擇1是錯的。原來孩子們在分析時,只考慮了一個物體的左右要發生互換,卻忽略了一排物體照鏡子時,每個物體的位置都要改變,假如原來物體的標號是1、2、3、4,鏡子中的物體順序就是4、3、2、1了。因此,對練習中的選擇應該是2不是1。怎么辦?該怎樣向孩子們解釋?于是我動手寫了幾張含有兩個、三個、四個及多個的視力表圖,在每個視力圖下面標上了順序號,并事先在視力表實物圖下畫出了對應的鏡中視力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