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一門研究客觀現實世界數量關系和空間形式的學科,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一定的數量或數量關系,都以一定的形式存在于空間,數學的概念就是從現實物質世界中抽象出來的。數學知識既非物質知識(物體外部特征的知識),亦非社會知識(社會公認而形成的知識),而是觀察不到的邏輯數理知識。而我們一提到數學,聯想到的就是數字、數學公式等抽象概念。所以,數學也總讓人學得枯燥乏味。但我們成人的自控能力較強,有意注意的時間也較長,因而還是能夠較自主地進行學習。然而,對于幼兒園的孩子們來說,由于他們年齡小,自控能力也很弱,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以無意注意為主,往往一次數學活動下來,老師教得很費勁,孩子們也學得似懂非懂。因此,作為幼兒教師的我開始琢磨,幼兒數學啟蒙關鍵問題在哪里呢?那就是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自從加入了“數學活動故事化”這個課題組之后,我開始慢慢嘗試設計故事化數學教學,幼兒數學教學故事化是指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利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以幼兒喜聞樂道的故事,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數學、學習數學,慢慢地,我開始自己設計數學活動教案,覺得數學活動并沒有想象的那么難,覺得數學教育活動其實很有趣,設計了好的數學活動后會讓自己覺得很有成就感。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在本課題研究中的體會吧:
一:創設情境,幫助幼兒在故事中學數學
小班的孩子年齡小,思維方面還處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將數學活動設計成具體的故事情境,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是非常符合幼兒特點的,活動的效果也很好。譬如學習分類和比較多少,我根據孩子們喜歡的喜羊羊和灰太狼的動畫故事設計了“豐收了”這個活動,讓孩子們通過情境的投入去“摘果”然后分類擺放。在活動中孩子們開心投入分類擺放非常正確,在分類擺放的基礎上我又提出高一些的要求,那就是按數量要求找實物。在這個活動中,孩子們扮演了各種動物去吃“自助餐”,他們每人拿一盤子,盤子上有一張卡片,卡片上就是要求x個水果x個另一水果。孩子們根據卡片要求找到了盤子里要求存放的實物。通過這個故事,孩子們很自然就投入活動中來,對于活動中的作業要求都非常積極去完成,比平時要求作業的效率高了很多,孩子們完成后的準確率也明顯高了。小班的數學活動設計成具體的故事情境,再加入體育活動,這樣活動就能滿足小班孩子的心理特點,孩子們在故事中快樂的學習,在運動中快樂的習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