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畢業論文參考范文如下文
法國著名文藝理論家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指出:“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地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精神和風俗概況。”按照丹納的理論,把祥林嫂推向絕境的終極原因,便是由時代精神和風俗習慣摻和而成的社會民俗氛圍。魯迅的《祝福》是一篇極具民俗色彩的作品。小說中涉及到婚姻民俗、祭祀民俗、信仰禁忌民俗、社會制度民俗、服飾民俗、交通民俗等等。我們通過開篇祭灶的場面和結尾隆重的祝福禮儀,就可以看出,在魯迅筆下,魯鎮是一個完整的、封閉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俗文化體系。在這個強大的體系中,一個又一個的封建陋習,猶如巨大的毒蜘蛛網,將祥林嫂緊緊地圍困在其中,使其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每一種較為成熟的民俗文化,都有較強的教化功能和規范功能,對其俗民個體有著較強的控制能力。在民俗學看來,“民俗控制是由某些民俗事象在習俗化過程中對俗民個體施加影響,促使俗民在實踐中想當然地恪守其約束,形成一種自然而然的控制力,一旦違背了這些民俗的約束,立即在俗民的心理和精神上產生巨大的壓力,并把這種壓力作為一種自我懲罰或超自然力的懲罰。”①的確如此,在各種民俗相互交織中,緊緊威懾著祥林嫂命運的,不是罪惡的個別人,而是由“‘多數人’構成的社會力量———魯鎮上‘咀嚼賞鑒’著她的痛苦的人們,那‘又冷又尖’的‘笑影’,那似笑非笑的‘嘲笑’”②。對于祥林嫂之死,圍繞在她周圍的每一個人———信奉理學的魯四老爺、善女人柳媽等等都脫不了干系。這些曾經充滿同情心的人們為什么最終使祥林嫂陷入絕境?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