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 識記:質量守衡定律
2、 理解:從微觀角度認識質量守衡定律
能力目標:
1、 鍛煉動手能力、形成觀察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 了解研究化學問題的方法。
情感目標:
1、 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 通過分組實驗,認識到合作與交流在科學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學方法:猜想、分組實驗探究、討論、歸納。
教學輔助工具
多媒體課件、實驗必備的儀器和藥品
教學過程:
一、 提出問題
師:我們已經知道化學反應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質,例如:硫在氧氣中燃燒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質量與反應物硫和氧氣的質量之和之間有無變化呢?
二、 猜想與假設
學生討論:分組交流,討論。若反應物與生成物之間的質量有變化,則可能有以下三種情況:
生1: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
第一冊質量守衡由收集及整理,轉載請說明出處
生2: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
生3: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
師:從討論的情況來看,有三種不同的意見,那么哪一種是正確的呢?我們不妨用實驗來驗證。
三、 假設的檢驗及推理
1、 制定計劃
師:把學生分成三組:
一組:進行白磷燃燒前后的質量的測定。
二組:進行鐵釘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
三組:進行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