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縣xx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經理,一名有著30年黨齡的基層企業干部。這些年來,他憑著對黨的執著信念和對職工的無限深情,受命于危難,奮斗于艱辛,不但使企業起死回生,而且還帶領大家把公司不斷發展、壯大,得到同行和上級領導的充分肯定,成為全市運輸行業的佼佼者。而這一切成績的取得,原動力卻來自這名普通黨員最樸實、最實在的話語:要讓職工有飯吃,心中想著職工,發揮模范作用……
讓職工有飯吃
xx公司前身是縣糧食局下屬的糧食車船隊,計劃經濟年代從事著糧食的專業運輸業務,1992年糧食市場放開后,車船隊失去了從事糧食專業運輸的職能,企業進入了激烈的竟爭市場,由于車輛破舊,船舶失修,加之企業人員多袍袱重,到1995年底,企業已資不抵債。
1996年10月,組織安排任糧食車船隊隊長。當時單位在冊職工118名,而其中就有近50名職工長期沒有崗位,單位僅靠10輛破舊汽車和一個1000噸貨運船隊維持運轉。職工已連續三年拿不齊最低生活費,全省同行的運輸企業紛紛倒閉,面對員工隊伍散、車停場、船靠港這樣的一個資不抵債企業,并沒有退卻,而是憑著一名黨員的信念欣然接受,而此時他就在心里盤算:一定要讓全體職工有飯吃。
單位很多船員是漁民出生,文化水平普遍比較低,百分之八十不到小學文化,面對這樣一個特殊的職工隊伍,要讓職工有飯吃,更是件難事。想在腦中,急在心頭,時時處處都在留心、留意,并多方聯系。1997年8月,聽說某石化廠的船隊需要勞務輸入船工,得到這個信息后,沈前道及時和對方取得聯系,并親自到對方單位介紹情況,爭取將部分無業船員輸出到石化廠的船隊打工。他多次做工作,并承諾將選送單位素質最好的船員。對方單位看到他作為企業的負責人,竟能為自己的照理說可以不管的職工如此關心動容、情真意切,深受感動,最終同意先組織30多名船員到他們船隊打工。通過一年接觸,打工船員以優質服務和誠信,贏得了對方公司的信任。1998年,對方主動提出增強集體勞務輸出人員,在這種情況下,沈前道和一班人研究決定果斷投資89萬元,將公司的10條破舊貨駁船改造成10條運油駁船,一下子解決了全部愿意上崗職工的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