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臺導游詞 篇1
各位游客雨花臺風景區,位于南京城南中華門外一公里處,屬于江南丘陵,高度約為60米,自東向西綿延4千米,有三崗,東崗為雨花臺。雨花臺原名長陵,石子崗,相傳南朝時期,有位云光法師在這里設壇說法,虔誠所至,感動了天上的神靈,頃刻間,落花如雨,這些花落下就變成了雨花石,雨花臺也因此而得名。
蔣介石背叛革命以后,二十多年間,雨花臺淪為國民黨殺害革命志士的刑場,十萬中華兒女為了新中國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規劃和建設,今日的雨花臺已形成既是莊嚴肅穆的紀念圣地,又是賞心悅目的旅游景區。景區由烈士陵園區、名勝古跡區、雨花茶文化區、雨花石文化區、游樂活動區、密林生態區六大功能區組成。
現在我們就來到了雨花臺的北大門,北大門兩端分別矗立有高大的花崗巖石柱,石柱高度為11.7米,象征11月7日,在俄國爆發的十月革命,石柱上方鑲嵌了兩個巨大的石花圈。進入北大門,我們首先看到的是位于北殉難處的烈士就義群雕,它是雨花臺烈士陵園的標志。雨花臺共有三處烈士殉難處,東殉難處位于東崗坡下,是反動派解放前夕殺害革命志士的場所;西殉難處位于中崗西側為烈士叢葬地。北殉難處是到1937年烈士就義最為集中的地方。
群雕建在三層漸升的平臺上,高10.03米,長14.2米,厚5.6米,由179塊花崗巖拼裝而成,重達1300多噸,于1980年落成,是目前國內同類題材花崗巖雕塑之最。整個雕塑共塑造了九位烈士的形象,“9”在中國傳統民俗中是為大為多的意思,寓意在雨花臺犧牲的先烈人數之多,雕塑中有工人、學生、士兵、農民、知識分子等形象,分別代表著不同階層,它主題突出、層次分明、上實下虛,重在表現烈士們的面部表情,生動再現了革命烈士在刑場上大義凜然的浩然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