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教案 篇1
一、 教學目的要求:
1. 了解元素的概念,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2. 了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3. 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學習和研究化學的工具,能根據原子序數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關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二、 課題分析:
本課題包括元素、元素符號、元素周期表簡介三部分內容。本節知識是在學生已掌握分子、原子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此時學生認識到物質是無限可分的,學生能夠應用自己豐富的想象力,用微觀領域的思維方法去認識物質的微觀世界。在原子組成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了同種原子具有相同的核電荷數,而不同類原子的根本區別正在于核內所含的質子數不同,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為"元素"的概念的建立進行了知識的鋪墊。
本節課設計的重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建立"元素"的概念,引導學生理出元素與原子的區別與聯系,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在化學反應中分子可以發生變化,而元素不發生變化。
本節難點:(1)元素概念的內涵
(2)元素與原子的區別和聯系
三、 教學過程:
本節教學共分三大部分進行:
1、元素概念的建立
<情景創設>1、許多分子中含有相同的原子,它們能否劃為一類
2、不同類的原子有什么本質區別
在復習原子構成的基礎上讓學生回答下表
物質名稱 原子種類 其中氧原子的質子數
氧氣(o2)
水(h2o)
五氧化二磷(p2o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