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的夜很憂傷
微笑
在每個人的臉上綻開
然后枯萎
憂傷
總在孤獨的時候來臨
沒有太多理由
而是心底的風鈴在招搖
今生注定
我們要坐上旋轉的木馬
跟著木馬
不停地旋轉
白天的忙碌
讓我們忘卻了聽聽自己的耳朵
只有在夜晚來臨時
今晚的夜很憂傷
微笑
在每個人的臉上綻開
然后枯萎
憂傷
總在孤獨的時候來臨
沒有太多理由
而是心底的風鈴在招搖
今生注定
我們要坐上旋轉的木馬
跟著木馬
不停地旋轉
白天的忙碌
讓我們忘卻了聽聽自己的耳朵
只有在夜晚來臨時
生活在物質文明的21世紀,90后的我們,能不能不憂傷?
張悅然是80后的代表,他說:“我們是糖,甜得憂傷!”然后,90后的我們卻每天都說著:“我們是糖,甜得憂傷!”每一次,看這身邊可愛的女生說這這樣感傷的話,擺出一副受盡歲月滄桑的樣子,我就默默的問自己,我們是糖,到底是什么糖?為何甜得憂傷?
棉花糖?
也許吧!90后的我們,也許是一支棉花糖!很甜很甜的棉花糖,但是我們并不想憂傷!雖然我們特別喜歡顯示個性,那是因為我們想每天只為工作而忙碌的爸爸媽媽注意到我們。90后的我們,獨生子女的我們,孤獨的接受爸爸媽媽給予的豐富物質生活,卻少了關愛在意的目光,我們只是想爸爸媽媽的眼光能停留在我們的身上,哪怕只是吝嗇的一分中。可是,他們卻吝嗇得給不起。原來90后的我們,在享受物質文明的同時又失去了該有的關注;原來90后的我們,在擁有的同時又在失去;原來90后的我們,孤獨地抱著抱抱熊啃著漢堡包守著深夜的大門;原來90后的我們,除了豐富的物質什么也沒有;原來90后的我們,連憂傷也是一種奢望!
日記本里寫著:現在也只能欣賞,唯一的合照一張!
如果有一天,我們都發現,90后的我們不再憂傷。也許,我們只是渴望,渴望該擁有的注視與目光。
生活中交錯著失望,越是想念越是孤單。90后的我們,一個人的奶茶和天光。爸爸媽媽,常常到外地出差,每當孤單寂寞的時候,也只能欣賞,唯一的合照一張。
并不是我們想憂傷,我們也想快樂伴隨我們成長。我們也試著用更多的知識解答我們可以不憂傷的理由,可是,一切都那么的徒勞。每個人的幸福與快樂,由不得誰做主,就像剪刀石頭布,并不是想擁有就不會輸。
有誰曾注意到我的憂傷?我一直帶著微笑的面具,誰又何嘗沒帶上屬于自己的面具。長大有的我們,早已失去了童年的純真、天真的純粹的笑容。童年的快樂,早已逝去,不復返。
我讀小學時,曾以為小學讀書的時間還長,不懂珍惜。當領到畢業證書時,我當時傻了,時間怎么這么快?轉眼間,我們都畢業了。時光飛快的流逝,還記得小時候,我們的無知,我們的快樂。
那年的夏天是憂傷的季節,因為我們畢業了,曾經我們一起哭過、笑過、傷過、委屈過……畢業的那天,我們依依不舍得看著同學們。在同學錄上留下了自己的筆跡,傷心的流下了眼淚。領到畢業證書是,我們的腦海閃過許多我們曾經的記憶。
方寫時,又停筆。我不知要用什么樣的文字來描述這段苦澀、凝重!
離上一段時日已有兩三個禮拜,心卻越來越感到煩悶、凝咽!
夠無聊的!現在的生活平淡得就像一張紙,如文蒂所說。喬俏說,“過一種平凡但不平淡的生活。”我覺得她沒有必要故作堅強,生活不僅平凡,而且平淡,這是無可變更的事實,豈為我們所能主宰!
昨天去閱覽室看《旅游》雜志,夠無聊的。其中有幾幅圖景讓我記憶深刻,在談到西藏的納木湖時,編者寫了這樣幾句話:“寂寞的遠方,除了遙遠,什么也沒有。”面對偌大的納木湖,高原凝凍的空氣夾雜著土地野性的氣息,這樣的死寂,是會讓人窒息的。也許我們的視野里,除了那一望無際的冰冷的湖水,那死一般的寂寥,再也看不到什么可以讓我們依托的力量了。這是一種多么慘烈的凄美。面對浩渺、面對空虛、面對那遙遠的天際,難道我們僅愿固守一方天、固守這一輪廓,而從未想過要去向湖的另一側,那兒還有更險的險峰,那兒還有黎明的日出,那兒還有親人溫情的擁抱。自然呵!你是如此美麗卻叫人不敢褻瀆,我為你倒下,可是如今我要站起,我要站起!
這又使我想起兩個字“morethan”,意思是“不能平凡”。我是多么平凡,可是我多么向往自己能有不平凡的人生呵!
昨天聽到別人的鋼琴獨奏,是鴻明的《我可以》。我想,我本能奏出更美的樂章,那樣輕輕按動便能綻放出美麗音樂的情思,是讓我多么的神往啊!
然而面對現實,夢只能永遠低頭。鋼琴、小提琴,這些仿佛都是幻象,是多么遙不可及的夢呵!
這是晚春,不知為何,今年的晚春天氣亦趨驟冷。南方的樹木嬌生慣養,暖和貫了,也就受不了這突如其來的寒冷,提前了生理期——整個城市的樹都在落葉。紛紛揚揚,綠意飛舞。整個城市的大街都被綠意覆蓋。而隨著這寒氣,生長在這個城市的我們的憂傷也在飄蕩,紛紛揚揚,悲傷肆虐——整個心靈都被悲傷侵擾,冷到發寒。
城市的樹感到冷了,就割舍翠綠欲滴的葉。而我們冷了,卻傷害身邊的人,成就一大片詼諧的憂傷。在詼諧的里面,誰的嘴角都沉重千鈞,無法上揚。因為引人發笑的小丑退出了他的舞臺,臺下就等的我們只好四處張望,茫然。臺下喧囂一片,臺上口無一人,劇場里少了快活因子,哀傷乘虛而入。從此,喜劇成了鬧劇,鬧劇成了荒誕劇,荒誕句成了悲劇。悲劇里,有人瞧見了小丑的面具下淚流滿面的臉。于是這個人開始在矛盾里掙扎——一方面考慮自己要不要將小丑的真相公諸于世;一方面,匆忙擦去眼淚的小丑也發笑了這個人,并請求他不要說關于他的任何一句話——他累了,心神俱疲。原來,玩笑不斷的這些年,臺上的小丑也受盡了嘲笑,他拖這疲憊的身心取樂我們這班沒心沒肺的自私鬼。小丑的悲哀,是沒有人理解他,而他最大的悲哀是信錯了這個信誓旦旦要將秘密長埋的人。這個人認為,世界如此大,為何還要將秘密收藏?世界如此小,為何不挑去小丑與觀眾們之間的隔膜,讓世界寬敞點?因為他看見——在狹窄空間里的觀眾們快窒息了,在苦盅里的小丑快窒息了,守著這個秘密的他也快窒息了。這個秘密就禁錮在他的身體里,而身體有幾千幾萬個小孔可以任秘密逃跑。為了扣住秘密,他將身上幾千幾萬個小孔封住,人空氣也進不來。他不知道,秘密沒有空氣可以活,而他為一個人,失去氧氣卻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