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是個浪跡天涯的人,但是深切地知道,即使穿著涼鞋的腳踏在土耳其的石板路上,別人問“客從哪里來”時,我只有一個答案:不是湖南,不是紐約,不是慕尼黑。家,可以暫時揮別,可以離棄,可以忘懷,但家,永遠還是那么一個。四十年后的中國臺灣,有想走而走不掉的人,有可以走而不走的人,也有一心一意在這今生今世的人。不管哪一種,只要他把這里當“家”,——心甘情愿的也罷,迫不得已也罷——只要他把這里當家,這個地方就會受到關愛、耕耘、培養。
2、愛國要以愛人民——也就是你和我和街頭賣蚵仔煎的老頭——為出發點,政府為人民所雇用,做得好則留,做不好則解聘換人,根本無所謂愛不愛。
3、有一天搭計程車,跳過馬路上一個大坑,受驚之余,這個嚼檳榔的司機往窗外狠狠吐了一口痰,罵了一句:“操國民黨!”
這個司機完全錯了!他可以“操”養工出,可以“操”市政府,但路上一個坑,與國民黨這個政黨何干?他的咒罵完全不公平。可是,或許有一個可能的解釋:他罵黨,因為他不知道政府哪一個部門負責哪一樁事,路上有坑的時候,他不知道該找誰負責;換句話說,當他要爭權利的時候(譬如行路無坑的權利),他并不知道有什么管道可循。
我們要的是敢于面對現實、接受挑戰,勇于負責的政府,但是要促成這樣的政府,我們更需要有批判能力、有主動精神、有理性的人民。歸根究底,實在是一句老生常談:幾流的人民就配幾流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