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導游詞 篇1
各位朋友:
濮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古代文化,留下了許多名勝古跡。現在我們帶領大家去參觀的景區就是依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戚城遺址而建成的,叫戚城文物景區。(進入戚城景區)濮陽是我們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戚城遺址是濮陽悠久歷史的重要見證。戚城文物景區總占地面積760畝,自1991年3月起,歷時5年建成,其中有紀念景點5處,文物及遺址展示3處。
古書記載,淄陽上古名叫帝丘,是傳說中五帝之一“顓頊”和他的部落生活的地方,所以,我們今天稱濮陽為“顓頊遺都”。顓頊最大的歷史功績是觀天象、制歷法、改革原始宗教。前面的這座高臺建筑--玄宮,就是紀念人文始祖顓頊的。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在《大宗師》中說:“顓頊得道,以處玄宮”。意思是說,顓頊悟出了天地之道,在玄宮主持了宗教改革,玄宮因此而得名。
這是顓項和夫人女祿的塑像,他們既是功勛卓著的中華人文始祖,也被歷代尊稱為天地人三界的神靈。從東面的壁畫,我們可以看到頭戴羽冠,。手執玉鉞的顓項帝被四周光環籠罩,表示其法力無邊。頻項為黃帝之孫,他所處的時代為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過渡時期。他規定男女有別,確立父系制度;他注重收集各部落先進的生產生活經驗,收集百藥以醫萬民。顓頊宗教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區分神職和人事,設立專門的司天和司地的官職,“通天”成為少數人的特權,此后逐漸演變成為統治者的統治工具。但另一方面,由于設立了專門負責農業生產的官職,農業和科學技術得到了發展,從而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壁畫上這是南正重,那是火正黎,“南正”和“火正”都是官職,重和黎就是顓頊的兩個負責“司天”和“司地”的大臣,古書稱之為“命南正重司天以屬神,火正黎司地以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