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品德課程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結題報告
京口實小 崔恒娟
一、課題的研究背景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這兩門德育課程是建立在兒童生活基礎上的綜合課程。它根據學生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從學生品德形成、社會認識的需要出發,以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為主線,將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品德教育、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歷史和地理教育、國情教育以及環境教育等融為一體,為學生成長為富有愛心、社會責任感和良好品德行為習慣的現代公民奠定基礎。在近幾年的探索中,教師對這兩門綜合課程逐漸有了理解,思路也逐漸清晰起來,課程逐漸走向開放,很多學生獲得了積極體驗與社會生活經驗。然而,就當前的課堂教學來看,還有許多領域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探索,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去解決。
二、課題的界定及理論支撐
陶行知先生說:“創造始于問題。”問題意識、問題能力可以說是創造性的基礎。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的教學要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充滿好奇和疑問,進入“問題情境”,為自主探究、自我建構打下基礎、為學生創造性的學習打開一扇窗,鋪設一條道,讓學生的個性得以自由飛翔。
近幾年,各學校雖然在德育領域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很少有深層次的、對諸多問題的統整思考,學校德育高耗低效的弊端日益突出。當學生走進社會這個大背景時,來自家庭環境的沖擊以及社會上一些不良現象,使得他們無所適從。因此,本課題以課堂教學實施過程中的諸多影響因素為理論框架,通過分析小學德育課程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的特點,調查梳理課程實施過程中學生學習方式出現的問題,并聯系起來加以系統分析與研究,提出協同解決的策略,對解決小學德育課程課堂教學中的學生學習方式的問題將會有突破性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