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風景優(yōu)美的東湖,無論刮風下雨、酷暑嚴寒,每天人們都可以看到一位皮膚黝黑,手拿一根四、五米長竹柄小網(wǎng)的老人在辛勤地打撈清理東湖里的垃圾,他不是保潔員,也不是××當?shù)厝耍且晃粊碜约驳耐忄l(xiāng)老人,他每天做這些又臟又累的工作,都是自愿的、義務的。這位老人名叫××,今年60歲,是名老共產(chǎn)黨員。去年,為了幫忙照顧剛出生的小外孫,他和老伴從老家吉安來到××。看到流光溢彩、非常漂亮的東湖里經(jīng)常漂著一些垃圾,于是,他每天早晨騎自行車趕兩公里路到東湖義務打撈垃圾。
同期聲××:東湖是一個很好的景點,在××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景點,水上這么臟,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按照自己、黨和人民幾十年的教育,也就是我們的思想觀念、思想道德的根源,應該是多作貢獻。
解說詞今年60歲的××,1971年,他從部隊退伍,分配到江西省航運局工作,年年都是先進工作者。人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幾十年來,他一直以共產(chǎn)黨員的標準從嚴要求自己。他寫信給吉安航務分局機關第二支部書記李廣植匯報自己的思想,信中說:“我找到了新的工作,就是為東湖打撈垃圾,我會盡全力做好的……
為了方便打撈,××從自己僅有的600元存款當中花費了100多元錢自制了幾樣打撈工具,特別縫制了一根四、五米長的竹柄小網(wǎng),一個扎實的用來裝垃圾的蛇皮袋。碰到風雨交加的日子,他就穿上自己買的雨衣和雨靴堅持工作,幾乎每天他都要從早上四、五點鐘一直忙到中午11點多才吃早飯。到目前為此,他已經(jīng)從東湖里打撈上來了幾十噸的各種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