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運動》教案 篇1
第二節 新文化運動教案
素 材
“五四”的三個三十年:當代史中的“五四”敘述
“五四”是中國歷史、精神史的一個象征性時刻,一個意義超載的、被過度文本化的事件。它是一個神話。作為神話的“五四”,具有強大的話語生產性,具有不斷被重新闡釋的可能性。事實上,后來的歷史不斷地通過回溯到“五四”這個巨大的意義源泉而獲得自身的意義,在這個意義上,它是后世進行自我理解的某種尺度,打開新的歷史實踐的思想資源——盡管對“五四”的闡釋并不一定總是正面的。
毫無疑問,“五四”的確是一個豐富的歷史原點。作為一個歷史開裂的標志性時刻,中國通過重新理解自身傳統與“外在”世界,而進入自己獨特的現代形態。當代中國仍處在這一巨大的精神后果之中,并以種種方式延續著“五四”的性格基因。事實上,這也是“五四”被神話化的內在原因和歷史根源——正因其開啟歷史的創世紀性質造就了它的神圣性,以至于后世往往、甚至只能通過乞靈于它來獲取自身的歷史合法性。而這一過程又進一步強化了“五四”的神圣性。所以,“五四”始終是建構歷史的積極因素,它或隱或顯地貫穿在當代史的眾多思想史論爭中。對當代現實的判斷也往往總是和“五四”有關,或習慣于拿“五四”說事——那些關于當代問題的診斷總是要被歸結到“五四”的根源上去,這似乎已成了某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和論辯策略。
從這一意義上說,“五四”是被不斷創造出來的,“五四”不是單數的,而是復數的。
神話化不可避免地意味著對“五四”本身的窄化,即通過對它的某一部分刻意強調,建立一種特定的歷史敘述。在這一過程中,往往要借助親歷者的記憶,但事實上那些親歷者的記憶并不總是可靠的,這倒并不是說他們故意說謊,而是說,個人記憶往往先在地已經被各種意識形態所修改,或為記憶者頑強的個人愿望所過濾。記憶總是有選擇的,這種選擇的機制和特定的歷史情境與觀念氛圍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