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
4.13 辛亥革命
【教學目標】
目 標
內 容
知識與能力
過程
與方法
情感態度價值觀
識記
理解
運用
醞釀與爆發
革命思想的傳播;革命團體的建立;同盟會與三民主義;武昌起義
通過引導學生認識主要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辛亥革命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沒有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由此培養學生對所學的歷史事件進行分析、歸納,透過歷史演變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
通過對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反動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以及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辛亥革命并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等內容的講述,幫助學生樹立辯證發展地看待歷史、認識社會的觀點
論從史出
史論結合
歷史比較
概括闡釋
獨立思考
通過對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封建反動統治史實的講述,使學生認清國情,增強對中國革命只有由無產階級領導才能取得勝利的深刻認識.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歷史觀
中華民國成立
中華民國成立;《臨時約法》
辛亥革命的結局
袁世凱篡權;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與局限性
【教材結構及重點難點】
一、醞釀與爆發
1.革命思想的傳播
2.革命團體的建立
3.同盟會與三民主義
4.武昌起義
二、中華民國成立
1.中華民國成立
2.《臨時約法》
三、辛亥革命的結局
1.袁世凱篡權
2.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與局限性
重點: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和三民主義;南京臨時政府和《中華民國約法》;辛亥革命的失敗及其歷史功績
難點:對三民主義的分析和評價;如何正確評價辛亥革命
【教學方法】
本節課主要采用啟發式談話和講述法進行,同時配合提問、史料閱讀、課堂討論等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從感知歷史中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實的理解過程;同時在學習中主動參與、學會學習。應用啟發式談話法和講述法既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也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