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教案 篇1
第二節 細菌課題: 細菌(知識、能力、品德)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能說出細菌的形態結構。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知道細菌的生殖方式。的能力目標通過觀察與思考,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通過計算手上的細菌,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情感目標通過了解細菌發現過程和巴斯德的實驗,認同科學發展與技術進步密切關系。(重點、難點)教 材 分 析一、重點:細菌的形態結構細菌的營養方式,生殖方式二、難點:能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推測出細菌的營養方式板書設計示意框圖(第一課時)第二節:細菌細菌的發現:法國人巴斯德,巴氏消毒法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1、細菌的形態:桿狀、球狀、螺旋狀
2、細菌的結構: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無葉綠體)、未成形細胞核細菌的生殖:分裂生殖,芽孢時序教學操作過程設計(重點寫怎么教及學法指導,含課練、作業安排)一、情境導入:用生活實例引出細菌的發現:“夏天吃剩的肉湯過一段時間會變質,我們知道是因為里面有了細菌,那么,細菌是從哪里來的?”“手上如果不洗,就會有許多細菌。那么細菌又是從哪里來的?”二:課前預習:細菌個體是不是很微小,人的肉眼看得見嗎?用什么儀器可以看見細菌?細菌很小,為什么分布卻十分廣泛?三、合作探究:1、提問:“夏天吃剩的肉湯過一段時間會變質,我們知道是因為里面有了細菌,那么,細菌是從哪里來的?”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分組討論,了解細菌的發現過程和巴斯德實驗,思考:你對科學發現有什么新的認識?巴斯德要是沒有雄厚的知識基礎,能作出這個簡單而精彩的實驗嗎?并指導學生和自己的學習實際相聯系,使學生認同知識的學習,科學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的道理。2、細菌的形態如何:“細菌很小,究竟有多小?我們能不能看見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利用課件指導學生觀察與思考。指出:“細菌的個體十分微小,十億個細菌堆積起來才有一顆小米粒那么大。”“人的肉眼看不見細菌,只有高倍顯微鏡或電鏡才能觀察到細菌的形態”。指導學生通過對比幾種不同形態的細菌,說出細菌的幾種形態:桿狀、球狀和螺旋狀等。3、細菌的結構怎樣?它和動植物細胞相比,有什么不同?提問引入:“細菌有不同的形態,那么這些不同的形態的細菌其內部結構是不是也不同?”指導學生觀察課件,觀察順序可由外到內,看各有什么結構?再將細菌的結構圖與動植物細胞的圖片放在一起,讓學生仔細觀察看有什么不同,觀察順序還是由外到內。并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寫。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細菌植物細胞動物細胞4、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先復習動物細胞是什么營養方式,細胞是什么營養方式?為什么不同?植物細胞內有葉綠體,能夠自己制造有機物,是自養方式;而動物細胞內無葉綠體,無法自己制造有機物,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是異養方式。再對照細菌的細胞結構,根據細胞內有無葉綠體,來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再提示學生思考,既然細菌是利用現成的有面物來生活,那么,在生態系統中,它處于什么地位?5、細菌的生殖方式提問:細菌非常小,生存也需要一定的條件,如適宜的水分、溫度、有機物豐富,有的還需要有氧。為什么細菌分布卻十分廣泛,可以說無處不在呢?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觀察圖片,并討論其原因。播放細菌生死的錄像。提問,讓學生總結出細菌的生殖特點。細菌是以什么方式進行生殖的?適宜的時候,多長時間分裂一次?當環境不良時,細菌會形成什么結構?細菌為什么會無處不在?6、技能訓練:計算細菌的數目,進行衛生習慣的培養。四、達標反饋1.細菌的發現者是( )。a.荷蘭人列文虎克 b.英國人羅伯特·虎克c.法國人路易斯·巴斯德 d.沃森2.下列各項中,不屬于細菌細胞特點的是( )。a.個體是單細胞的 b.細胞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c.細胞中有成形的細胞核 d.細胞中沒有成形的細胞核3.芽孢是細菌的( )。a.分泌物 b.休眠體 c.后代 d.生殖細胞4.用罐頭來保存食物是根據( )的實驗發明的。a.達爾文 b.列文虎克 c.巴斯德 d.弗萊明5.外科手術器械和罐頭食品的消毒,都要以能夠殺死( )為標準。a.球菌 b.桿菌 c.螺旋菌 d.芽孢6.下列關于細菌的說法正確的是( )。a.都有鞭毛,生活在水中 b.都有莢膜,都能形成芽孢c.肺炎雙球菌是多細胞的生物體 d.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落中的每個細菌都是獨立生活的7.細菌有三種基本形態,例如能引發咽喉炎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呈 ,大腸桿菌呈 ,小螺菌呈 。8.細菌的以下特點與它們的廣泛分布有關:(1)細菌的個體 ,極易為各種媒介攜帶;(2)進行 生殖,速度快,數量多;(3)能形成休眠體 ,對不良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而且還能四處飄散,落在適宜的環境中,又能萌發成 。教學后記在觀察細菌的形態和結構時,教師可以有目的地介紹一些與學生身體健康有關的細菌,如肺炎球菌、大腸桿菌等。在進行觀察與思考活動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比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的區別,描述出細菌的基本結構特點。同時要讓學生在討論中交流對“細菌營養方式”的推測。在學生已經了解了細菌是通過分裂完成生殖后,教師可以利用技能訓練的內容,加深學生對“細菌個體小但數量很多”這個說法的認識。在學生了解了細菌是如何度過惡劣環境的內容后,可引導學生完成練習第一、二題的討論和交流。然后,讓學生回憶人的呼吸等內容,思考并回答練習第三題,發展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