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教學設計 篇1
一、教學目標
1.描述細菌的主要特征
2.通過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
3.通過了解細菌發現的過程和巴斯德實驗,認同科學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分析
細菌是生物界中一類重要的生物,了解細菌有利于更好地認識生物世界。教材通過細菌發現的過程,闡明了科學發展與技術的進步密切相關這一觀點。通過介紹巴斯德實驗,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科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縝密的思維和精細的實驗基礎上的。細菌的個體很小,觀察它的形態需要在高倍顯微鏡和電鏡下才能觀察到,教材通過《觀察與思考》讓學生了解了細菌結構。與動植物細胞相比較,細菌突出的特征是沒有成形的細胞核。此外,細菌沒有葉綠體,這就決定了細菌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細菌靠分裂生殖,細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點,使其幾乎無處不在。
2.教學重點
細菌的形態;細菌的結構特征及營養方式;細菌的生殖。
3.教學難點
巴斯德實驗的理解;細菌的結構及其與動植物細胞的比較;細菌的生殖及分布廣的原因。
4.課時安排:1課時
三、教學準備
準備細菌的形態、結構等圖片資料,cai課件,顯微鏡,細菌永久涂片。
四、教學策略
1.教學策略和方法建議
本節課的導入可以這樣設計:
首先從顯微鏡的作用入手,進而引出顯微鏡的發明對認識微小生物具有重要意義;然后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產實踐,使學生對這“熟悉但不了解”的細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最后播放一段與細菌有關的錄像或引用各種媒體上對細菌的最新報道等,引入新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