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
⒈ 引導幼兒學習用膠水在紙上粘貼細沙或大米、小米、芝麻等點狀材料,培養幼兒手眼協調的能力,體驗粘貼活動的樂趣。
2. 鼓勵幼兒遇到困難敢于求助,在討論過程中相互學習。
準備
膠水、毛筆、盤子、洗凈的細沙或大米、小米、芝麻、濕抹布。材料可以由教師和幼兒共同準備。
過程
⒈ 導入活動
教師提問,引起幼兒興趣:每天早上,小朋友都高高興興地來到學前班,請你告訴大家,你來到學前班的路是怎樣的?你還走過什么樣的路?
2.了解活動內容
教師出示準備好的粘貼材料,提出活動內容:今天,老師請小朋友用細沙(或大米、小米、芝麻等材料)來修一條上學前班的路。
3. 學習制作方法
引導幼兒探索怎樣用膠水、細沙等材料粘貼出上幼兒園的路。
(1)引導幼兒觀察幼兒用書第1頁,說出上學前班的路在哪里。
(2)激發幼兒已有經驗,互相討論粘貼步驟。(先在"路"上涂膠水,撒上細沙。)
(3)交代粘貼要求:粘貼前先用毛筆將膠水均勻地涂在"路"上,但不能涂到"路"的外面。再把細沙或其它粘貼材料均勻地撒在涂有膠水的"路"上,用手掌輕輕壓幾下,稍等一會,把幼兒用書豎起來,輕輕地把多余的細沙抖落在準備好的盤子里,再修補一下沒有細沙的地方,上學前班的路就修好了。
4. 幼兒操作,
教師指導
教師提醒幼兒正確地涂膠水,遇到困難主動找老師或者旁邊的小朋友商量解決。做好后,壓和抖落多余的細沙時,動作要輕,便于收拾。
5. 欣賞評價作品
請小朋友將作品放在自己的桌上,以小組為單位,輪流欣賞評價同伴的作品。
小路(中班美工)
小路(中班美工)
作文3作文訓練二:例文一《門前的小路——一位北京人的記述》
胡德培
我家住在北京一條胡同里,一住就是30年。
門前的小路,曲曲彎彎。往南看,一眼望不到盡頭;往北看,被一座古老的破廟攔住了去路。多少年前,道路就是那么狹窄,人們每天在這條狹窄而曲折的小路上來來往往,繁衍生息。
這是一條土路,土質中含著無數石子和沙粒。每當狂風大作,則黃沙漫天;大雨滂沱,道路便被沖成溝溝壑壑。人們依然不分日夜,來來去去,往返奔波,用自己的雙腳和汗水填平溝壑。
據老人們說,最早這里只有十幾戶人家,房屋疏疏落落。后來,住家漸漸多起來,房屋間的空隙,路旁的邊角地帶,慢慢蓋起了棚舍,只見那些高低不平,紅、黃、灰、黑,各色各樣的小房子擠在一起,胡同顯得更狹窄、曲折了。
還在我小的時候,胡同里一些破舊的土屋曾翻蓋一新,灰瓦紅墻給人們心里增添了新鮮的氣息和喜悅的氣氛。那座古老的破廟給推倒了,在那原有的地基上,修建起一座獨立的小樓。開始,人們頗為這座小樓慶賀了一番,放響亮的鞭炮,貼鮮紅的對聯,成了小胡同里一件喜慶的大事。
后來,我上大學去了,正碰上那灰暗、混沌的日月。胡同里房屋的殘破、道路的臟亂,常使人不堪入目。偶爾回家,見到不少屋頂長滿雜草,門窗破損,有的甚至釘上一層暗黑的油氈。已經相當窄小的土路,這兒被半扇泥墻占去一塊,那兒半截矮小的廚房突了出來,這兒寄存著一堆碎磚,那兒堆放著幾袋破爛,路上到處是碎石、紙屑……道路變得更加細長、狹小。走在這條路上,感到無比的煩悶壓抑。
那座獨立的小樓,座北朝南。它的大門正對著南去的道路,沿著圍墻自西往北是一個彎曲的拐角,自北向東又是一個彎曲的拐角,人稱“三道彎”。過去,彎曲處有一小塊長條形的平地,雖不寬敞,但卻是我們小孩子玩耍嬉戲的好場所。從搭地震棚那年開始,圍墻外便搭起了鱗次櫛比的各式棚子,后來又慢慢壘上了碎磚,竟然成了固定的房舍。道路自然成了一條更窄更小的彎夾道。鄰里之間,往往只因為芝麻粒那么大小的一點點事情,竟然會釀成面紅耳赤甚至摩拳擦掌的爭執或糾紛。這時的胡同,形成了空前的繁亂、擁塞和喧擾。
冬天的小路(通用15篇)
冬天的小路 篇1
一、活動目標
感知冬天雪景的美妙,感受小動物熱心、聰明的美好心靈。
理解和學說動詞:"推、鏟、扒、掃等。" 二、重點與難點
感知小動物掃雪動態,形象化地理解不同動物的典型特征學說相關動詞。 三、材料及環境創設
1、課件
2、制作道具:豬鼻子,象鼻子,鴨嘴巴,松鼠尾巴,狐貍尾巴等。 四、設計思路
作品描寫了美妙的雪景和美好的心靈,巧妙地將動物各自的特征與動物掃雪的自動態融為一體,既能使兒童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又能認識動物的不同特征,更 能領略小動物們熱心、聰明的美好心靈。
第一,本設計首先以故事為藍本,觀察圖片,展開討論,對重點部分適當擴充內容以強化感知。
第二,結合小班認知特點,運用道具在活動中通過形象化的動作來體會動詞的含義如鏟、推、扒、掃等
第三,在理解大意的基礎上欣賞故事,提高幼兒對語言的感受能力。 五、活動流程
談話--游戲--欣賞--擴展
談話:
(1)觀看課件
教師提示:一天早上,小動物走出家門一看,都感到很奇怪,小路怎么沒有了?小路到哪兒去了?
(2)
設問:小動物怎么啦?怎么會摔跤的?然后可插入孩子們和小動物對話。例如:"小豬快爬起來,不要哭"等。
(3)
討論:他們是怎么掃雪的?然后學說動詞:鏟、推、扒、掃。
2、游戲
引導孩子學小動物掃雪。
可讓孩子自選道具,如豬鼻子,鴨嘴巴,松鼠尾巴,狗抓子,學著小動物掃雪,游戲結束后,說說怎么掃雪的。
《美麗的小路》教后反思(通用15篇)
《美麗的小路》教后反思 篇1
在這課教學中,我采取了:以讀為本,自讀自悟的教學方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合作者、促進者的角色出現,不斷地調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采用自由讀、個別讀、摹仿讀、表演讀、評析讀等多種形式,將每一個學生帶入課文所表述的情境中,用語感聯結了學生的感覺、感受和情感。學生自己的感情體驗,代替了整齊劃一的理解指導。“捂住了鼻子”、“皺起了眉頭”、“一拍腦袋”,學生的表演是那么貼切、自然。這是對語文內容最好的詮釋,是學生個人情感最好的渲泄。
《美麗的小路》教后反思 篇2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整理的小學語文《美麗的小路》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課改后,語文教師該怎樣教,學生該怎樣學,參加課程實驗后,我一直在思索、在探究。在實踐中我領悟到:當學生有興趣時,當學生身心處于最佳狀態時,當教學內容能用多種形式來呈現時,他們學得最好。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在教學《美麗的小路》一課時,力求讓學生快快樂樂學語文,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中能力得到提高,個性得到張揚。
教學本課,滿意之處有以下幾點:
一、讀一讀
“愛讀書,多讀憶,讀好書”是學好語文的關鍵。那么,怎樣才能讓孩子們在課堂上非常樂意地去讀書呢?為了激發學生讀課文的興趣,我采用了“自由讀、欣賞讀、表演讀、比賽讀”等形式,促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到讀書中去。
在美麗的小路上享受——《美麗的小路》第一段教學實錄(精選16篇)
在美麗的小路上享受——《美麗的小路》第一段教學實錄 篇1
一、看圖說話,激qing引入
師:這節課,我們要去美麗的森林中的鴨先生家做客。讓我們坐上火車出發吧!
(板書:鴨先生)
1、出示課文插圖1:到了,你在鴨先生的房前屋后或周圍看到了什么?
生1:鴨先生房子的左邊有一棵棵小樹。
生2:鴨先生房子周圍有綠油油的小草。
生3:鴨先生房子前面有一條小路,小路上來了小兔和鹿。
生4:小路旁有一朵朵鮮花,萬紫千紅的。
生5:小路上有一塊塊圓圓的石頭。(師簡筆畫,認識鵝卵石。)
二、學習第一段,享受小路的美麗
導語:小朋友看到的景色很美,試試能不能把課文的第一段美美地讀一讀。
1、生自由練讀——指名讀。
2、讀完這一段,你知道這是一條怎樣的小路?
生1:是一條長長的小路。(師簡筆畫)
生2:是一條鋪著花花綠綠的鵝卵石的小路。(簡筆畫)
心怡:小路旁開著五顏六色的鮮花,很香,是一條美麗的小路。
師:你都聞到香味了呀!(板書:美麗的小路)那就讓我們香香地讀一遍課題。(齊讀課題)
師:我們讓心怡帶我們去小路上聞聞花的香味怎么樣?看你能不能也聞到花香!(齊讀第一段。)
(生很有興致,個個讀得甜滋滋的)
師:在這么美麗的小路上走著,你最想干什么?
生1:我想在自己家門口也鋪一條這樣的小路。
生2:我想摸摸那些花花綠綠的鵝卵石。
請生1和生2再讀第一段。
反思:
(1)美麗的小路讓學生親自去看看,去欣賞。我讓學生坐上火車親自去看看,第一次看到小路,讓學生“說小路”,學生說出了自己的所見。這是小路給他們直接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