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讀后感
中國正在崛起,從傳統走向現代。眾所周知,這是一個艱難而漫長的探索歷程。如同樹木要長的高大就必須有堅實而健康的根系一樣,中國的現代化歷程也得立足于自己的傳統,或對其批判改造或對其繼承發揚。我們要忠于中國的現代化,就要忠于中國的過去。忠于過去我們才知道我們是什么,我們應該走向何方,應該如何走。
《鄉土中國》就是一本既忠于中國過去又忠于中國將來的書。首先,它面對的是中國的農業社會,通過社區調查追究中國農業社會的特點。在一個靠農業起家的國家,農村占據絕大部分的領土,直到現在這依舊是中國的一個現實。回到以前,按費孝通老前輩的意思說,中國鄉土社會就是一個生于泥土、長于家族、教于禮教的社會。雖然那里有現代人看來尚未開化的“愚”和“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私”,然而這的確是一個無為政治下的太平這會。其次,它對中國的發展趨勢以及如何發展做了一些暗示,如隨著社會的發展,地緣會沖破血緣、傳統教化會名實分離、人們的欲望會向需求發展等。
一 、鄉土本色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北方人的相對剽悍、豪放,南方人的相對柔弱、婉約,這與北方平原的曠蕩和南方山水的纏綿是分布開的。土地養活著中國的鄉土社會,中國的鄉土社會也和土地結下了難以割舍的情節。土地之于鄉土社會就如同水之于魚,離開了它就不能生存,土地與人的完美結合也培育出了五千余年古國古的農業文明,如此互利雙贏的買賣,又有誰舍得丟棄了呢。在在物質生產能力極不發達,靠天吃飯的年代,擁有土地的心情,我不知該如何去描述,我想那就和今天處于小康社會的心情差不多吧。于是,與其說鄉土社會的人不舍得土地,不如說土地束縛住了鄉土社會的人。于此同時,鄉土社會有了另外一個特征,那就是土地的固定性征服了人口的流動性,形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造成了一個環境內人們彼此熟悉的社會。我想正是這種慣于熟悉的環境而形成的惰性讓鄉土社會與現代充滿著陌生人的社會格格不入,阻礙了中過的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