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塔》教學設計 篇1
教材解析:開始備課時,我首先關注的問題是怎樣上出“語文味”(別把《烏塔》上成思品課)。為此,我再次研讀《新課程標準》,找準四年級語文的訓練點,確定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策略:教方法,明寫法,引導學生自讀、自悟。通過學習課文,學生能了解這類略讀課文該怎么學;如何寫批注;怎樣讀懂文章;如何體會、感悟文中情感;了解“描寫”、“對比”等寫作方法,并嘗試加以運用。培養學生默讀、概括、習作、交流能力。其次怎樣能把課文教“簡單”了。說實話,從小,我就不喜歡上閱讀課——一篇不長也不復雜的文章,卻常常讓老師講得筋疲力盡,我聽得昏昏欲睡。就那么點事反反復復,掰開了,揉碎了,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鋪天蓋地而來,等回答完了,(不是理解完了)我是暈頭轉向,抓耳撓腮,半天也想不起課文到底說了些“啥兒”了。以前總是慚愧自己是塊朽木,待到做了語文老師才發現小學語文的“高耗低效”歷來為人所詬病。是以,雖能力有限,但心中總想做點什么,讓學生“不困”、“不厭”。而鑒于對“一問到底”的“恐懼”,每一節課,我都試圖用一兩個問題引領全文,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文章的精髓。針對這篇課文,我借助“閱讀提示”設計了三個問題:
1、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2、烏塔是個怎樣的孩子?
3、烏塔這樣做好不好?
我圍繞這三個問題,引導學生讀書、交流、討論。把課堂還給學生,自己做一個合格的引導者,使學生了解文章主要內容,培養了學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