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科學《斜坡的啟示》教學設計 篇1
《斜坡的啟示》教學設計
教材簡析:本課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神奇的機械》的第3課。課文大體由四個版塊內容組成:第一版塊引導學生討論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從而認識生活中的斜坡、發現斜坡可以省力;第二版塊引導學生探究斜坡坡度大小與拉力的關系,這是本課的重點,是進行科學探究技能培訓的重要環節;第三版塊引導學生認識斜面的變形螺旋,這是本課的難點;第四版塊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認識斜面及螺旋在生產生活的應用,逐步使學生樹立“學科學”是為了更好的“用科學”的思想。
本課結構遵循科學探究活動的一般步驟,經歷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行假設、設計實驗、實驗操作和觀察記錄、交流數據、獲得發現、拓展運用這幾個階段,以觀察、討論、小組實驗等活動為載體,開展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使學生認識斜面、了解斜面,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
學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斜坡及斜坡的使用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他們看見過“搭建斜坡”推車、搬糧食、運貨物,而且學生也有過在“斜坡”上向上推車很省力的體驗。生活中對于“斜坡”的感性認識,為本課教學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結合教材內容、要求和學生的認知體驗,教學中,教師所要關注的并非是“斜坡”、“斜坡能省力”這些知識點的教學,而是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科學探究技能的訓練,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親歷“探究斜坡坡度大小與拉力關系”的全過程。在學習這一課之前,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利用控制變量設計對比實驗的技能,養成了記錄的好習慣,但學生的質疑能力不強,對實驗獲得的數據不善于進行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