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教學設計 篇1
語文品讀教學設計與探討
思考與設計
王峙斌
古人云:書都百遍,其義自現。然而在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真的讀懂文意,也非易事。而能否讀懂,直接關系課堂教學的效果。因此,這成了一道必攻的難關。在教學中,筆者作了初步的嘗試。
如:教學胡適的《我的母親》一文時,我在引導學生感悟母親恩師的形象和對我的影響,以及揣摩作者的感情品讀課文時,曾做過這樣的設計:
1、速讀課文,搶答。
在作者心中,母親有哪三種身份?從那些語句可以看出?
明確:嚴父,慈母,恩師。
設計目的:整體感知母親的形象。
2、思考:作者表達了對母親的一種怎樣的情感?
找出文中直接抒發作者感情的段落朗讀。
明確:第4、13段。作者感激母親給予的做人的訓練和極大極深的影響都影響著自己,母親是自己的恩師。
設計目的;梳理文章的思路,體會作者的情感,進一步明晰母親的形象。
3、品讀文章5——7段,理解母親的做人訓練。
(1)學生默讀,分小組討論;母親的做人訓練主要講了幾件事,體現了母親怎樣的性格品質?
(2)你認為母親的教育方式好么?
(3)引出胡適簡介;投影顯示
胡適(1891—1962),原名胡洪,字適之。筆名有天風、藏暉、鐵兒等。安徽績溪人。幼年在私塾學習。14歲到上海求學。19xx年赴美留學。初學農學,后攻讀哲學、文學。1917年畢業于哥倫比亞大學,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7月回國。曾任北京大學教授、校長,國民黨政府駐美國大使等職務。1962年在中國臺灣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