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是戰國時代以屈原為代表的楚國人創作的詩歌,它是《詩經》三百篇以后的一種新詩體。下面是第一范文網的小編為你們整理的文章,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第一節 楚辭的名稱和來源
“楚辭”這一句詞不知起于何時。《史記》在張湯的傳中已經提到它,可能至晚也是漢初就有的。至漢成帝時,劉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編輯成書,定名為《楚辭》,從此以后,“楚辭”就成為一部總集的名稱。
漢代一般稱“楚辭”為賦,這是不十分恰當的。“楚辭”和漢賦,體裁截然不同,前者是詩歌,后者是押韻的散文,它們的句法形式、結構組織、押韻規律都是兩種不同的范疇。再從音樂的關系上看,雖然都是不歌而誦,但漢賦同音樂的距離比“楚辭”更遠些。所以司馬遷說:“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史記?屈原列傳》)可見辭與賦本來是有區別的。由于漢賦是直接受“楚辭”的影響發展起來的文體,在習慣上漢代人多以辭賦并稱,把屈、宋之辭與牧乘、司馬相如的賦等同起來。于是辭與賦的概念混淆了,從此以后,屈原的作品甚至全部楚辭都稱之為賦了。其實它們是兩種不同的文體,不應混為一談。至于后人以《離騷》代表《楚辭》而稱之為“騷”,如《文心雕龍》有《辨騷》篇,《文選》有“騷”類等。這和后人稱《詩經》為“風”一樣,雖然名實不符,都是有意把楚辭和漢賦兩種文體區別開來。